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112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doc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3基本计算类试题

题型三 基本计算类试题

1.某三十九肽中共有甘氨酸4个(甘氨酸结构式如左下图),现用某种水解酶去除其中的甘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右下图)。

如将原来多肽与4条多肽总的原子数或结构数进行比较时,会出现下列4种情况中的(  )

①肽键数目减少7个 ②C原子减少8个 ③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④O原子数目减少1个

A.1种B.2种

C.3种D.4种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原39肽中共38个肽键,去掉4个甘氨酸,得到4条多肽链后,共有31个肽键,所以肽键减少7个,故①正确。

每个甘氨酸含2个碳原子,故②正确;每条肽链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故③正确;水解7个肽键需7分子水参与,O原子数增加7个,而每个甘氨酸含有2个O原子,故④正确。

2.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

下列结果不可能的是(  )

A.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B.含有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16

C.复制过程中需游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后共产生16个DNA分子

答案 A

解析 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又因所用培养基含14N,所以后代含14N的DNA分子占100%,A错误;1个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会得到16个DNA分子,32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母链(含15N),位于两个子代DNA分子中,故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16,B、D正确;DNA分子中不相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C与A不配对,故该DNA中A有200×1/2-60=40个,而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会得到16个DNA,相当于新合成15个DNA分子,故需要游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5×40=600(个),C正确。

3.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

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

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4.9mg

5.6mg

3.8mg

A.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mg

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为1.8mg

答案 C

解析 丙瓶不透光,生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

甲瓶与丙瓶氧气量的差表示丙瓶细胞呼吸消耗的量,B正确。

丙瓶不透光,一昼夜的时间内水样中生物均在进行呼吸作用,乙瓶透光,有光照时水样中生物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部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一昼夜后,乙瓶水样pH比丙瓶的高,C错误。

乙、丙瓶取自同一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细胞呼吸速率相同,乙瓶一昼夜的净光合量用氧气表示为0.7mg,细胞呼吸的量用氧气表示为1.1mg,所以一昼夜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为1.8mg,D正确。

4.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 C

解析 A选项,子细胞染色体数是2N,是有丝分裂,DNA复制两次,含3H的染色体数应该是0~2N;B选项,子细胞染色体数是N,是减数分裂,DNA只复制一次,含3H的染色体数应该是N;C选项,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所有染色体都含3H(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选项,同A选项,此时可判断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5.在对某工厂职工进行遗传学调查时发现,在男女各400名职工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男性患者为22人。

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4.5%B.5.9%

C.6%D.9%

答案 C

解析 X染色体数目=400×2+400=1200,色盲基因数目=30+10×2+22=72,则色盲基因频率为72/1200×100%=6%。

6.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

,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

,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种群中感病植株(rr)开花前全部死亡,有繁殖能力的植株中,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基因型为R、r的配子比为3∶1,配子中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故子一代中感病植株rr占1/4×1/4=1/16,B正确。

7.人体组织细胞(如骨骼肌细胞)有氧呼吸时需要的C6H12O6和O2从外界进入该细胞参与反应,各自至少通过多少层生物膜(  )

A.3和4B.4和5

C.7和9D.7和11

答案 D

解析 C6H12O6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完成)。

C6H12O6和O2进入组织细胞(以骨骼肌为例)参与反应的途径是:

①肠道内的葡萄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1层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血液循环→组织周围出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液→入组织细胞(1层膜),共计7层。

(说明:

小肠黏膜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运输);②由肺泡内的O2→肺泡壁→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壁→血浆→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循环→出红细胞→出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线粒体内,共计11层。

8.用同位素标记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该分子穿过几层细胞膜(  )

A.4层B.8层

C.0层或8层D.16层

答案 C

解析 此问题分两种情况:

(1)若葡萄糖分子从入球小动脉流入直接从出球小动脉流出,再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最后经肾静脉流出,这个过程葡萄糖分子始终在血管中流动,没有穿过膜结构,即穿过0层膜;

(2)血糖流经肾脏后又经肾静脉流出的过程中,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整个过程依次穿过的膜为:

肾小球毛细血管(2层膜)、肾小囊壁(2层膜)、肾小管壁(2层膜)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壁(2层膜)而重新回到血液,共8层。

9.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20℃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klx、10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结果如图。

据图所做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

A.该叶片在20℃、10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8.25mg

B.该叶片在5klx光照强度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的少

C.该叶片在10℃、5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3mg

D.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成正比

答案 A

解析 叶片在20℃、10klx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10+2)/2×(44/32)=8.25mg;在5klx光照强度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的多;在10℃、5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6+1)/2=3.5mg;净光合速率与植物细胞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有关,仅就图中曲线而言,不能得出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关系。

10.如果一个精原细胞核的DNA分子都被15N标记,现只供给该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则其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有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比例依次为(不考虑交叉互换现象)(  )

A.100%、0B.50%、50%

C.0、100%D.100%、100%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意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简图(如图1)。

由于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的复制实际上是DNA分子的复制,而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可再画出图2来帮助解题。

11.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

(千卡·m-2·a-1)

动物种类

摄取量

(Ⅰ)

同化量

(A)

呼吸量

(R)

生产量

(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只有0.1,不到1%的同化量,A正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能量,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未同化量为3.71-1.37=2.34,该部分的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黄鼠的同化量为1.37,而呼吸量为0.86,因而其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C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未同化的能量不同,D错误。

12.某基因(M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

若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

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甲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乙结果。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X层全部是仅含14N的基因

B.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6300个

C.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

D.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4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复制,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A项,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全部是含14N和15N的基因,A错误;B项,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

又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

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为450×7=3150个,B错误;C项,在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C正确;D项,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所以W层与Z层的核苷酸之比为14∶2=7∶1,D错误。

故选C。

13.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

某普通培养液中子代细胞处于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应是(  )

A.b+c=12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B.6个a,6个b

C.6个b,6个c

D.12个b

答案 A

解析 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不含放射性元素的普通培养液中,连续进行三次有丝分裂,则细胞中不会出现a类型的染色体,只有可能出现b、c类型的染色体,而由于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随机的移向细胞的两极,因而使得细胞中所含的b或c类型染色体的数目不能确定,故A正确。

14.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下。

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10-4。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若Ⅱ-5与Ⅱ-6结婚,生一个同时患甲、乙两病男孩的概率为1/18

D.若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60000

答案 C

解析 正常的Ⅰ-1和Ⅰ-2生出患甲病的Ⅱ-2可推出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正常的Ⅰ-3和Ⅰ-4生出患乙病的Ⅱ-9且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推出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Ⅱ-5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Y、2/3AaXBY,Ⅱ-6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XBXB、1/6AAXBXb、1/3AaXBXB、1/3AaXBXb,因此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概率为2/3×1/3×1/4×1/4=1/72,C错误;Ⅱ-7个体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因此再生育一个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2/3×10-4×1/4=1/60000,D正确。

1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3、Ⅱ7均带有致病基因。

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4、Ⅱ6为杂合子的几率均为2/3

C.Ⅱ3、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为1/6

D.Ⅲ8产生的配子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为1/4

答案 C

解析 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由Ⅱ7男性个体带有致病基因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则1、2、6、7号个体均为杂合子Aa,则4号个体为AA可能性1/3,Aa可能性2/3,而Ⅱ3基因型为Aa,故两人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可能性为2/3×1/4=1/6,孩子为Aa的可能性为1/3×1/2+2/3×1/2=1/2,为AA的可能性1/3×1/2+2/3×1/4=1/3,则Ⅲ8个体为Aa的可能性为3/5,产生配子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为3/10。

16.有一瓶混合了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mol

12.5mol

15mol

30mol

产生酒精的量

9mol

6.5mol

6mol

0mol

(1)由上表可知,酵母菌细胞____________。

(2)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________mol。

(3)氧浓度为c时,约有________%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4)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

______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测定,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中,仅有1.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剩余98.5%则用于___________。

答案 

(1)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2)6 (3)66.7 (4)否 因为此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5)形成酒精等产物

解析 

(1)氧浓度为a、b、c时都产生了酒精,说明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只产生CO2,不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

(2)氧浓度为b时,酵母菌产生了6.5mol的酒精,则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5mol,剩下的6molCO2为有氧呼吸所产生。

(3)氧浓度为c时,酵母菌产生的酒精为6mol,则其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而CO2产生总量为15mol,因此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9mol。

据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可知有3mol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可知有1.5mol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则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所占比例为3/(3+1.5)×100%≈66.7%。

(4)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了CO2和酒精,且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

(5)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合成少量ATP。

17.为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以及光合作用需要水和光照等条件,现将同一植株的叶龄相等、生活状态相同、主脉两侧对称的植物叶片若干插入盛有蒸馏水的密闭管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叶片①不作任何处理,叶片②将主叶脉切断,叶片③用锡箔纸进行遮蔽处理。

实验前对所有叶片打孔干燥称重,叶圆片质量相同且均为m(mg/片)。

将整个装置放在暗室中处理4h,再打孔干燥称重,叶圆片的质量均减少8(mg/片)。

然后放置在适宜光照下照射4h,分别打孔得到两组叶圆片a、b、c,一组经干燥称重得质量Ma、Mb、Mc;另一组经脱色处理后加碘处理。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叶片①的作用是________;加碘处理后不变蓝色的是________。

(2)光照前对叶片进行黑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a、b对比说明光合作用________;a、c对比说明光合作用________。

(3)打孔得到的叶圆片在干燥前应放在105℃下杀青10min,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避免实验因______________而产生误差。

(4)该植株叶片的真光合速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mg/(片·h),净光合速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mg/(片·h)。

答案 

(1)对照 b、c 

(2)除去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需要水 需要光照 (3)将叶片细胞杀死 叶片继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4)(Ma-Mc)/4 [(Ma-Mc)/4]-2

解析 实验前对所有叶片都进行黑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内自身的淀粉,而在干燥称重前对叶圆片进行杀青处理是为了避免叶圆片细胞继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从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叶片①不作任何处理可以作为对照,将叶片②的主叶脉切断,该叶片没有水的供应,光合作用不能进行,没有淀粉的生成,不能使碘液变蓝色,a、b对比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将叶片③用锡箔纸遮蔽后,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淀粉生成,不能使碘液变成蓝色,a、c对比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

植物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实验前叶圆片的质量为m(mg/片),4h呼吸消耗有机物为8(mg/片),则其呼吸速率为2[mg/(片·h)],光照4h后叶圆片a的质量Ma=m-8+4h净光合作用的有机物积累量,叶圆片c的质量Mc=m-8-8,则(Ma-Mc)=4h净光合作用的有机物积累量+8,即4h光合作用有机物合成量,所以真光合速率=(Ma-Mc)/4[mg/(片·h)],净光合速率为[(Ma-Mc)/4]-2[mg/(片·h)]。

18.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下表是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生态系统碳(有机碳)储量的比较。

请回答:

生态系统

面积/106hm2

单位面积碳储量/t·hm-2

植被

土壤

总计

湿地

350

43

643

686

热带森林

1755

121

123

244

北方森林

1372

64

343

407

苔原

950

6

128

134

农田

1600

2

80

82

(1)碳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过程)将大气中的无机碳固定下来的。

(2)从表格数据看出,湿地生态系统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正逐步缩小,退耕还湖、还湿地势在必行,还湿地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

(3)与热带森林相比,北方森林虽然植被碳储量较小,但土壤中碳储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学家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和图2中的能量数据。

①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别的去向有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②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湿地生态系统能将大量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 次生 (3)北方气温低,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 (4)①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②18.52%

解析 第

(1)题重在考查物质循环的概念、碳的固定途径。

(2)从表格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来判断演替的类型。

(3)相比热带森林,北方森林因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

第(4)题中①从某营养级能量去向来分析,②计算时要特别注意第二营养级包括B和D两种生物,并根据图2中的能量值判断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