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112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9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________。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________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________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解析】 惨淡经营:

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苦心孤诣:

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孤诣,独自达到的境地。

筚路蓝缕:

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艰苦。

句①强调酒庄销售不佳,所以应选用“惨淡经营”。

句②强调保存、建造、起名等方面的努力,应选用“苦心孤诣”。

句③强调“开创”的艰辛,所以选用“筚路蓝缕”。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xx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中国世纪从xx年开始》一文,该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B.“两会”召开期间,部分媒体和网络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的说法。

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C.《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按照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把登记资料查询人限定在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复制、查询与调查处理事项有关的登记资料。

D.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

【解析】 B项,有歧义,“部分”限定的内容(对象)不明,且“媒体”和“网络”两个概念不能并列;C项,语序不当,“复制、查询”应为“查询、复制”,另外“限定在”应为“限定为”;D项,成分残缺,“寻求”缺宾语。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与世界接轨,首先还是要找到人类的传统共性。

________________。

而中华民族在伦理价值上的传统累积,是能够给人类当下与未来提供十分丰富的精神营养的。

①有人认为未来世界的真正相互认同、融合,将从“全球伦理”开始

②关键就在这个人类“共同伦理”价值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制定

③其实我们就失掉了构建“共同伦理”的机会与资格

④只有人类共同伦理价值被认同

⑤当我们把传统一股脑儿抛向脑后,而不战自溃地照单全收别人的传统

⑥才可能相互凝视,并融合起来

A.⑤②③④⑥①B.①④⑥②⑤③ 

C.④⑥①⑤③②D.②⑤③①④⑥

【解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

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

首句只能选择⑤或①,而①句是承接开篇“人类的传统共性”进行阐释提出“全球伦理”的概念,衔接更为紧密,⑤句观点显得突兀,所以排除A、D两项;从关联词语“只有”“才”可以判断④⑥要放在一起,从内容语意关联看(“当我们……”“其实我们就……”),⑤③要放在一起,如果②句位置放在最后的话,与结尾无法衔接,所以排除C项,选择B。

【答案】 B

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解析】 B项,前一分句紧承“舞龙”这个节目,话题一致,后一分句与下文“都能看到‘龙’的身影”相衔接,语意连贯,为最佳选项。

A、D两项前一分句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后一分句与全句话题不甚一致。

C项,后一分句与全句话题不一致,与下文缺少照应。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8分)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

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

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

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

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

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

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

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

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

”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

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面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

”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

”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

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上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

”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

”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

”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

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

我们绥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

”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

我愿意捐钱救中国!

”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

你敢?

”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

你有良心么?

”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

姊姊!

”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

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解析】 B项,“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的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害怕我们失掉绥远,日本兵打过来,他再不能在北京城里做买卖。

C项,“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存心破坏抗日,压制老百姓的抗日热情。

D项,“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概括错误,应该是车夫主动问是不是打鬼子,然后自愿捐款。

【答案】 EA

6.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等,进而发掘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2)剖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体验人物的情感。

【答案】 ①热心救国,耐心坚决:

积极走上街头为守土将士募捐冬衣,耐心地给民众讲援助前线的道理,遇到反动警官的阻挠也不放弃募捐。

②认准关键,善于说理:

既从反面向受众讲明老百姓不帮助守兵将造成国土沦丧、老百姓生活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又从正面说明只要老百姓肯出力帮忙就会有好结果,以此劝说群众捐钱为守土将士买皮衣。

③心怀真诚,爱憎分明:

她对捐款救国的人充满感激,以感谢的口吻称呼老太婆为“好太婆”,轻吻小姐弟的小手,并流下晶莹的泪珠;对阻挠捐款的警官愤怒地斥责其没有良心。

7.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回顾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属于正面描写。

②弄清文章主题,明确文中主人公,除主人公之外的其他人物往往起衬托的作用。

【答案】 ①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描写车夫跳起来嚷道“走干吗?

我愿意捐钱救中国!

”活画出车夫赤诚爱国、敢于抗争的形象。

动作描写:

描写小女孩把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小弟弟把铜板高高地举上来,表现了他们捐款的毫不犹豫。

神态描写:

描写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前线将士的体恤;描写车夫捐款时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真实传神地表现了他对自己捐款救国之举的自豪。

②侧面描写。

描写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对警官的愤怒,对捐款小姐弟的爱怜,更加突出了小姐弟纯真的形象。

③反面衬托。

描写警官凶恶地压制群众的抗日热情,反衬了捐款群众体恤前方将士、抗日爱国的赤诚情怀。

8.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需要掌握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结合文本内涵,对症下药。

【答案】 特点:

①灰暗;②寒冷。

理由:

①渲染寒冬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使为给前线将士置办御寒衣物显得急迫,并使下文青年学生为给前线将士置办皮衣而进行的募捐显得合情合理;③反衬下文募捐者和捐款者的爱国救国热情;④暗合当时国难当头、国运颓败的情势。

(特点2分,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8分)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

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

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

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

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

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

“地道!

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

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

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

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

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

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

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

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

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

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

馆长姓韩。

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

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

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

“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

”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

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

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

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

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

金四爷还保留了一些贝勒的习惯。

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

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

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

“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

“行!

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

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

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

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

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

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

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

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

“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

“好茶!

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

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

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皇历了!

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

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

酥鱼?

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

“大酒缸没有了。

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E.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解析】 B项,“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不恰当,小说中金四爷就找到祁茂顺,让他把自家的顶棚裱糊一下。

只是这糊顶棚的活儿少了而已。

D项,“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的说法系无中生有。

祁茂顺改行应是无奈之举,并不表明他就有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并且祁茂顺与金四爷两人之间并不存在对比反衬关系。

E项,“让读者难以琢磨”的说法过于武断。

【答案】 AC

10.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的分析,应当抓住小说中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文字以及旁人的态度和评价,甚至作品关于形象的介绍文字来分析。

开头介绍祁茂顺改行经历时说到他有手艺,且对其精湛手艺作了详写,可知祁茂顺手艺精湛,心细手巧。

祁茂顺改行蹬三轮车,“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擦洗得干干净净”“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则可见祁茂顺勤快能干,认真谨慎。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则可见祁茂顺朴实忠厚,热心助人。

【答案】 ①手艺精湛,心细手巧,糊烧活地道,裱糊顶棚讲究。

②朴实忠厚,热心助人,街坊邻居有事相求,总是有求必应。

③勤快能干,认真谨慎,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很干净,收车落锁,不许人乱碰。

(意思对即可)

11.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

对于其作用的分析应当结合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行文的安排以及主题思想的揭示三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 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结构严谨。

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

12.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答题时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认知规律,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

解答本题,应联系“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与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主人公祁茂顺改行的关系来探究。

看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它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另一种是“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阐述理由,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答案】 (观点一)它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①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

“都兴火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

②纸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

①糊烧活、裱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生存方式,他却因为现实的冲击无奈改行,令人叹惋。

②它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衰落和消亡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失传,令人痛惜。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10分)

柳 絮

[唐]白居易

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

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

送 春

[宋]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3.两首诗的前两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请概括说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画面的概括,要抓住画面的关键词语,例如白诗中的“三月、头白、依依”,王诗中的“残花、燕”等。

注意语言表达要流畅,要有诗意。

【答案】 白诗描写了暮春三月柳絮飞舞缠绵,行人头发因落满柳絮而变白的画面。

王诗描写了暮春三月花朵有凋有开,燕子在屋檐下飞来飞去的画面。

14.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如何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