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210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docx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农机推广

农业技术基础知识讲稿

 

第一章植物生理

第二章土壤肥料

第三章作物育种

第四章植物保护

第五章耕作制度

第六章作物栽培

 

第一章植物生理

1.植物细胞:

植物是真核细胞;真菌是真核细胞;细菌是真核细胞;病毒是非细胞生物。

2.植物生长分为分生期;伸长期;分化期。

3.植物组织分分生组织;成熟组织。

分生组织又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成熟组织分为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

4.种子的结构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5.幼苗有两种类型:

子叶出土型幼苗和子叶留土型幼苗。

6.双子叶植物的真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也叫完全叶。

单子叶植物的真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也叫不完全叶,

7.变态根有:

肥大的直根;块根;支持根;寄生根。

8.变态茎有:

根状茎;块茎;鳞茎。

9.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反应指叶绿素吸收光能,产生高能电子,获得水中电子,是谁分解成氧气和氢质子。

一部分高能电子使二磷酸腺苷ADP三磷酸腺苷ATP。

使辅酶Ⅱ(NADP)还原为NADPH。

暗反应是指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的过程。

10.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1%,实际上二氧化碳浓度的浓度只有0.03%,因此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增加光合作用是有用的。

11.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5-30℃。

1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合理密植;选育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间作套种。

13.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是16种:

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氯。

铁、硼、锰、铜、锌、钼。

其中前十种是大量元素,后六中微量元素。

碳、氢、氧来自于空气;所以氮、磷、钾必须通过施肥加以补充,所以叫这三种元素为“肥料三要素”。

14.作物需水量:

作物生长期水分消耗在叶面蒸腾和株间蒸发量的综合。

15.需水临界期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

16.种子萌芽:

种子萌发过程分为吸胀、种子萌芽、发芽。

需要的环境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

17.春化现象:

指作物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方能开花结实的想象。

昼夜长短对开花的效应叫光周期现象。

18.作物的生态因子大致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人为因子。

19.低温对作物的危害:

寒害:

低温造成水分失调、低温造成蛋白质合成受阻、低温造成碳水化合物减少、造成代谢紊乱。

冻害:

原生质失水危害、冰融速度、蛋白质沉淀、原生质的机械损伤。

20.高温造成作物的伤害:

蛋白质变性、脂溶、有毒物质的生成。

20.作物对逆境温度的防御:

培育和选用抗寒和耐热的品种、低温锻炼、化学诱变、合理肥料配比。

21.短日照植物指在白昼越短,黑暗越长条件下,开花结实越快的植物。

包括:

玉米、高粱、水稻、大豆、向日葵、花生、芝麻、黄瓜等。

22.长日照植物指在白昼越长,黑暗越短条件下,开花结实越快的植物。

包括:

小麦、燕麦、油菜、芥菜、蚕豆、豌豆、甜菜、马铃薯等。

23.活动积温指活动温度指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如:

棉花的下限温度是10℃,某日平均温度15℃,则当日的活动温度是15℃。

活动积温指作物的全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

24.有效积温指有效温度指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

如:

水稻的下限温度是10℃,某日的平均温度是17℃,当日的有效温度是7℃。

有效积温指作物的全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

第二章土壤肥料

1.土壤结构:

气状结构、柱状结构、团粒结构、级状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

其中团粒结构是最为理想的土壤结构。

2.土壤供水性:

指土壤供应作物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

3.土壤保水性:

指能吸收、保蓄气态、液态和固态营养物质的能力。

与胶体直接相关。

胶体分为矿物质胶粒的无机胶体;腐殖质形成的有机胶体。

4.肥料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5.肥料市场的执法主体是: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即肥料市场的执法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6.肥料可免予登记的是《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

“对经农田长期使用,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下列产品免予登记:

硫酸铵,尿素,硝酸铵,氰氨化钙,磷酸铵(磷酸一铵、二铵),硝酸磷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钙镁磷肥,磷酸二氢钾,单一微量元素肥,高浓度复合肥”。

7.禁止在农作物上使用的肥料种类是:

(一)以城市、医院、工业区垃圾、有害污泥等为有机原料制成的有机肥(垃圾肥)。

(二)未腐熟的人粪尿。

(三)未腐熟的饼肥。

(四)以废酸生产的过磷酸钙或其它磷肥(废磷酸肥)。

(五)含激素或激素类叶面肥料。

(六)含氯肥料(氯化铵、氯化钾、含氯的复混肥料)禁止在忌氯作物上使用。

(七)含硝态氮的肥料(包括硝酸铵、硝酸钾复合肥及含硝态氮的复混肥料)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8.铵态氮肥指氮素以NH4+-N或NH3-N的形式存在,如硫酸铵、氯化铵、碳酸铵和氨水。

铵态氮有利于植物吸收,是速效肥。

可以被土壤胶体代换吸附而保存起来,所以移动性小,不易被水淋失。

9.硝态氮肥指氮素以硝酸根离子NO3--N形式存在,如硝酸铵和硝酸钠。

易溶于水,是速效肥。

不能被土壤胶粒吸附,易被水淋失。

10.酰胺态氮肥指含酰胺基(-CONH2)的化肥,主要是尿素。

是高浓度化肥,尿素施入之后,部分被土壤吸附,减少淋溶损失。

尿素在土壤中被脲酶转化为铵态氮后易挥发损失,故深施之。

11.磷肥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

水溶性磷肥之能在水中溶解的磷肥,是速效磷肥。

水溶性磷肥易被铁、铝、钙固定变成难容。

如普通过磷酸钙。

弱酸溶性磷肥指磷溶于弱酸,在土壤中移动性差,不易流失,肥效缓慢,但保效时间长。

如钙镁磷肥。

难溶性磷肥指在水或弱酸中都难容,只在较强酸中溶解。

只适宜与在弱酸土壤中使用。

如磷矿粉。

12.钾肥指土壤中以钾离子存在,能被土壤黏粒吸附,不易流失。

沙土中土壤粘性差,颗粒子易流失。

如硫酸钾、氯化钾。

13.复混肥料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种以上的肥料,具有一次施肥,省工;可以配制符合当地土壤、作物的肥料。

实现配方施肥的简单化。

14.腐植酸肥料指腐植酸是腐殖质中的一种大分子物质,有多种元素组成。

是一种胶体物质,不溶于水,溶于碱。

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改良土壤。

15.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氮磷钾营养元素配合;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配合;肥料正确配合使用;改进施肥方法。

16.根据作物计划产量计算作物需肥量:

作物计划需肥量(Kg)=计划产量(Kg)/100(Kg)×100Kg产量需肥量。

17.肥料利用率指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在一定时期内,某中元素被作物利用的数量占总施肥量中该元素所占的百分比。

18.堆肥:

堆肥腐熟的标志是黑烂臭,加速堆肥腐熟的条件是水分、空气、温度、酸碱度、碳氮比。

19.盐碱土壤改良;兴修水利;选择耐盐作物;采取农艺措施;提高覆盖率、运用地膜覆盖技术。

20.化肥深施指将化肥定量施入到地表以下作物根系密集的部位,利于吸收,减少挥发和淋失,提高肥效利用率,节肥增产。

21.化肥实施的作用:

减少化肥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22.化肥深施指基肥深施、种肥深施和追肥深施。

23.配方施肥指以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氯、同等重要率、不可代替率、肥料报酬率等理论为依据,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产前确定施肥的品种、数量和比例。

24.土壤肥力:

微生物数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细菌〉放线菌〉真菌。

 

第三章作物育种

1.品种指必须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和抗逆性广。

2.转基因品种指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将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基因引入植物体内,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

3.劣种子指

(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

(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3)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4)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5)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

4.假种子指

(1)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种子冒充他种种子的;

(2)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

5.优良品种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合理搭配良种;良种良法相结合。

6.优良品种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产品质量、增强抗逆性、提高复种指数、扩大栽培区域。

7.杂交优势的表现:

生长势强、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8.引种:

从外地活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叫引种。

9.引种的理论依据:

作物光温、光反应特性、纬度与海拔。

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气温下降0.6度,相当1个纬度的变化。

10.引种注意:

越冬性、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抗倒伏、抗盐碱特性。

11.良种繁育的任务是对育成、引进和现存良种及杂交亲本采用优良栽培条件和选中技术繁育优良种子,配置优良的杂交种。

12.杂交育种:

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使遗传性不同的生物体之间交配获得杂种。

单交:

两个品种间杂交,以A×B表示。

三交:

先用两个亲本组成单交组合,然后用单交一代和第三个亲本杂交,以(A×B)×C。

双交:

两个单交一代在杂交交双交。

三品种双交以(A×B)×(A×C)表示;四品种双交以(A×B)×(C×D)表示。

13.杂种后代的选择:

系谱法、混合选择法。

14.母本雄性不育的方法:

人工去雄法、化学去雄法、自交不亲和性的利用、雄性不育的利用。

15.三系的相互关系:

雄性不育系(不育系),指雌性正常,雄蕊发育不正常,可省去人工去雄;雄性不育保持系(保持系),用来给不育系授粉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指雌雄蕊发育正常,它的花粉给不育系授粉,使不育系恢复育性。

16.玉米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

玉米天然的异花授粉作物、花器较大可以人工去雄、一株玉米连续自交几代结合选择可以产生整齐一致,遗传基础纯和的自交后代,叫自交系。

17.玉米自交隔离区:

单交种4个隔离区,双交种7个隔离区,三交种5个隔离区。

18.杂交油菜的优势:

产量优势、营养生长优势、制种产量高而稳定、抗性优势。

第四章植物保护

1.昆虫的变态类型:

不完全变态指昆虫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期;完全变态指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期。

昆虫从离开母体到第一次蜕皮叫1龄个体。

推过两次皮的幼虫叫3龄幼虫。

2.昆虫习性:

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杂食性。

3.昆虫去性:

指对外界刺激源的定向性反应。

趋向性(正趋性)指昆虫朝刺激源移动。

背离性(负趋性)指昆虫远离刺激源。

趋光性指昆虫对兰光有强烈的趋性。

趋化性指通过嗅觉器官对许多化学物质的特出气味有强烈的趋性。

迁飞性指昆虫昆虫为了获得食物和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在异地间转移的现象。

4.昆虫的活动节律:

日活动节律有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

年活动规律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性。

5.病状指有病植物本身表现的反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变等。

6.病症指病原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所形成的特征,如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

浓胶状物。

7.植物病害的病原:

非生物性病害:

营养失调、水分不均、温度不适、有毒物质。

侵染性病害:

真菌、细菌、病毒、线,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

8.农药指对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杂草、及其它有害生物有杀伤作用或对有害作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农药的合成向着安全、低残、高效的方向发展。

农药的剂型向着长效、缓释、简便方向发展。

按农药的作用对象分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9.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分为触杀剂、胃毒剂、熏蒸剂、内吸剂。

10.按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分保护剂、治疗剂、免疫剂。

11.合理使用农药:

混合用药、交替用药、利用增效剂、综合防治。

12.小麦锈病分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

三种锈病的发育适温不同:

条锈病13-16℃;叶锈病和秆锈病18-22℃。

13.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是真菌病害,马铃薯的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

14.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15.农药“三证”即农药登记证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

16.假农药、劣质农药:

假农药是指:

(1)以非农药冒充农药或者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

(2)所含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不符的。

劣质农药是指:

(1)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

(2)失去使用效能的;(3)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份的。

17.怎样从外观识别假、劣农药?

一是从包装识别:

合格的农药包装材料坚实,无破损,无泄漏,字迹清晰。

二是从标签内容识别:

农药标签内容应按法规要求标准标识,内容全面详实。

三是从不同剂型外观识别:

可湿性粉剂应疏松均匀,不结块,用手捏搓无团块和颗粒;乳油、水剂应液状透明,无沉淀、无漂浮物;悬浮剂应为可流动的悬浮液,无结块,存放后允许有分层现象,但下沉农药经摇晃后能轻易浮起,形成均一的悬浮液;颗粒剂应为均匀颗粒,不应有结块和太多粉末。

18.禁止在所有农作物上使用的农药品种有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氟化钙、滴滴涕、六六六等

19.禁止在蔬菜、茶叶、瓜类、果树和中药材上使用的农药品种有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基异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蝇毒硫磷)、氯唑磷、苯线磷、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地虫磷(地虫硫磷、大风雷)、氧化乐果、速扑杀、灭多威(万灵)、磷化铝、三硫磷。

第五章耕作制度

1.耕作制度的内容

答:

(1)种植制度:

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

①作物布局:

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

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

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

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

耕作层的管理:

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耕—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2.什么是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答:

耕作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该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类、数量、作物生产的时空设置以及农田土壤、农耕活动等。

种植制度:

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

包括3方面:

作物布局,种植方式,作物熟制。

养地制度:

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3.什么是作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

答:

(1)作物生产潜力:

作物在一种或多种资源条件下可能实现的生产能力。

(2)光合生产潜力(YL):

在作物群体结构及其环境因素(CO2、温度、水分、

土壤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由光能所决定的产量潜力。

(3)光温生产潜力(YLT):

除光、温度以外的其它环境因子处于最佳状态,由光、温两因子共同决定的生产潜。

(4)土地生产潜力(YS):

在光温水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土壤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而得出的生产潜力。

4.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哪些?

答:

自然资源:

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社会资源:

工业装备水平、人力资源、经济条件、信息资源。

5.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

答:

(1)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相应的农作物种类、品种和种植面积。

(2)作物生态适应性原则: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强有弱。

生态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与适宜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地区较好的作物布局。

(3)经济可行性原则:

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了作物布局的可行性。

经济效益差的作物布局方案难以持久。

就经济效益而言,确定作物结构和配制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利益原则与最低风险原则。

2.应用边际平衡原理或线性规划确定作物最佳配搭。

3.根据区位优势特点加强区域化、专业化布局。

4.自然和人工吻合度要保持一致。

(4)生产技术的可操作原则。

(5)生态合理性原则:

作物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协调。

6.根据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可将作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1)耐瘠作物;

(2)耐肥作物;(3)喜肥作物;(4)中间型作物。

7.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答:

(1)增加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作物年产量。

(2)复种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合理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复种面积,有利于解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饲料作物、蔬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

(3)合理利用复种可以保养地力。

第一,在复种方式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绿肥或豆科作物,增施肥料,可以补充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第二,复种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土壤冲刷和土壤养分的流失。

(4)复种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缓和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

(5)复种有利于稳产。

我国地处季风区,旱涝灾害频繁,复种有利于年内作物产量互补。

这对保证农作物全年产量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8.复种与间作的异同点

答:

不同点:

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同一田地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与套作的本质区别:

套作增加一季作物。

间作与套作都有作物共处期,不同的是前者作物的共处期长,后者作物的共处期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生育期的一半。

共同点:

间作与套种都是人工组合的作物复合群体,是我国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传统技术。

通过不同类型作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了空间或时间上的生长优势,在群体内部联系上,除了种内关系之外,又增加了种间关系;在群体结构上,除了水平结构复杂之外,而且垂直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层次,提高了作物的光能利用

率和对有限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作物产量也得以提高,利于抗灾保收。

9.边际效应,边行优势,边行劣势

答:

边际效应:

指作物的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植株好、产量高的现象叫边行优势或称正边际效应,反之则为边行劣势或负边际效应。

10.什么是单作、间作、套作、混作?

答:

单作(Sole  Cropping)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净种、清种、纯种或平作。

间作(Intercropping)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同一田地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RelayC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于行间或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MixedCropping)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律。

 

第六章作物栽培

1.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

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持续性;系统的复杂性。

2.简述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答:

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重要的生物质能源。

3.“S”形生长理论,对作物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答:

a.S形曲线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之一;b.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的措施都应在作物生长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c.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在控制某一器官时,应注意这项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4.为什么不同的作物经济系数不同?

答:

不同作物经济系数不同,其变化与其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等有关。

5.确定作物的播种量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

播种量(Kg/hm2)=每公顷目标育苗数/(每千克种子粒数×种子纯净度×种子发芽率)。

除应考虑公式中的四个因素外,在实际生产中还应考虑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病虫害情况、播种方式、播种方法。

6.育苗移栽有什么意义?

答:

可以提早播种,延迟作物生育期;集约管理,培育壮苗;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节约用种,充分利用异地资源。

7.简述如何确定作物的播种期。

答:

考虑品种特性;考虑当地气候条件;考虑当地种植制度;考虑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

8.按用途和植物学分类相结合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

答:

(1)粮食作物:

谷类、豆类、根茎类;

(2)经济作物:

油料、纤维、糖料、特用作物;(3)饲料作物;(4)绿肥作物;(5)药用作物。

9.简述玉米花粒期田间管理目标及措施。

答:

创造良好的条件,适宜传粉、受精。

促使提高结实率;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延长植株寿命,防止茎叶早衰,促进粒重粒饱。

措施:

适时灌水;适量追肥;人工辅助授粉;及时防治病虫害

10.油菜三组叶的功能期及作用

答:

长柄叶,功能期苗期,主要作用在根和根颈,对主茎、分枝、花序、角果、种子也有间接的作用。

短柄叶,功能期蕾薹期,主要作用在主茎、分枝、角果、种子,对根和根颈也有一定的作用。

无柄叶,功能期主要在初花后,无柄叶只向主茎、分枝、角果输送营养,对种子粒重也有一定的影响

11.油菜产生倒伏的原因有哪些?

防止措施。

答:

旺长、密度过大、移栽过浅、培土不够、排水不畅、菌核病的影响

防止油菜倒伏的措施:

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合理密植;移栽时应选择具有一定长度主根的幼苗,移栽深度适宜;中耕培土;挖深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做好病虫害防治。

12.在生产上应用包衣种子有什么好处?

答:

(1)促进良种推广,提高种子质量;

(2)防治病虫,促进全苗;(3)提高产量,包衣后促进种子生根发芽,刺激植物生长,可提高作物产量10%左右。

13.地膜覆盖在农作物种植上有哪些主要效应?

答:

(1)增温效应;

(2)保墒效应;(3)土壤效应;(4)养分效应;(5)抑盐效应。

1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答:

①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可持续的发展原则;④以市场为导向;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⑥质量效益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