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407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docx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一、《劝学》

阅读: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训练一】

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A.求全责备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

5.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

【训练二】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比喻的方法来论述的。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C.文中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动词。

2.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躁也。

A.兴盛不能够寄居存身毛躁

B.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托付毛躁

C.兴盛无法托付浮躁

D.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寄居存身浮躁

3.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A.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B.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D.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生长。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够十步远。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坚强。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二、《师说》

阅读“古之学者必有师。

……其可怪也欤!

【训练一】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

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

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

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

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训练二】

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5.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

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7、翻译。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训练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

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不:

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

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

超过其他的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三、《赤壁赋》

阅读“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

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

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

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通“缭”,缭绕。

2.下列各句“然”字的意义、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3.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

4.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

6、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训练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ù)榛莽(zhēn)恒惴栗(zhuì)施施而行(shī)

B.攒蹙(cuán)衽席(rèn)岈然(xiā)箕踞而遨(qí)

C.遁隐(dùn)颢气(hào)若垤若穴(dié)宝藏(zàng)

D.引觞(shāng)茅筏(fá)斫榛莽(zhuó)色厉内荏(rè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3.下列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醉则更相枕以卧

B.岈然洼然苍然暮色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

D.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B.游于是乎始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训练二】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披:

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缘:

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

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释:

解除束缚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各句“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苍然暮色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C.颓然就醉D.岈然洼然

4.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

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

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必修一文言文语段练习

一、《劝学》

【训练一】1、C2、B3、A4、B5、略

【训练二】1.D(“下饮黄泉”的“下”,向下,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表修饰。

)2.D3.B

4.D(A.蛟龙生焉:

焉,兼词,“于之”,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不能十步:

省略句,不能(跨越)十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二、《师说》

【训练一】1、A.(无:

无论)2、D.(学者:

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从而:

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小学:

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3、B.(B句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A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4、C.(B项中的“也”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A,介词,跟、向/介词,对于;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训练二】1、B2、A3、C4、B5、A6、B

【训练三】1、D.(出人:

超出一般的人)2、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3、C.(师道:

从师的风尚;则:

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

……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惑:

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4、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5、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三、《赤壁赋》

1、B2、C3、C4、D5、C6、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训练一】1.C解析:

A“施”读yí;B“箕”读jī;D.“荏”读rěn。

2.B解析:

A.“谬”同“戮”;C.“趣”同“趋”;D“尊”同“樽”。

3.C解析:

而: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才”。

A则:

副词,就。

B然:

助词,……的样子。

D之:

结构助词,的。

4.D解析:

A凡是: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

B于是:

古义,从此。

C累积:

古义,层层堆叠、重叠。

D特立:

古今义均为“独特卓立”,如成语“特立独行”。

【训练二】1

1.C解析:

施施:

缓慢行走的样子。

2.A解析:

则:

副词,那么。

B而:

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C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

D以:

连词,表修饰/介词,因为。

3.B解析:

“然”为指示代词,意为“这”。

ACD三项中的“然”是助词,意为“……的样子”。

4.B解析:

“异”在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异”。

5.

(1)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要点:

省略介词“于”,“指”意为指点,“异”是意动用法。

(2)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要点:

“然后”、“于是”为古今异义,“向”意为先前。

6.C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个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

都、全)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

下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决定。

D.戍卒叫,函谷举(举:

拔,攻占。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杳不知其所之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六王毕,四海一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戍卒叫,函谷举B.灭六国者,六国也

C.赵尝五战于秦D.洎牧以谗诛

7、下面句中的“以”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⑧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①⑥/②⑧/③/④⑤⑦B.①⑤⑥/②⑧/③/④⑦

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D.①⑤⑥/②⑧/③/④⑦

8、下列句子中,都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⑧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A.①③④⑥B.②④⑥⑦C.④⑤⑦⑧D.③④⑥⑦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9~14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惜其用武而不不终也  其可怪也欤

C.齐人勿附于秦  师不必贤于弟子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齐人未尝赂秦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的正确意思是()

A.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B.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

C.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D.所以,燕即使是小国,可是灭亡在后,全是因为用兵的效果。

14.选出下面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才加速了灾祸的到来。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

后来秦国再三地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地击败了秦国。

C.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

可以说是力量孤单,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的命运,如果同秦国相较量,(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确定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题参考答案

1.A(“厌”通“餍”,满足。

2.B(霁:

雨后或雪后转晴。

3.D(与:

动词,亲附/连词,和之:

动词,到、往……去/结构助词,的)

4.D(A祖父:

祖辈和父辈B故事:

旧事,成例C钩心斗角:

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5.B(例句:

名词作状语A数词作动词,统一B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C名词作动词,灭族D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6.AD(例句:

被动句A被动句B判断句C介宾结构后置D被动句)

7.A

8.D

9.A转折

10.C

11.B(A智力:

智谋和力量;C其实:

那实际情况;D不行:

不前往;地下水)

12.C

13.C

1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