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418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docx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

环保即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等,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环境保护方式包括:

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

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维护、保障、促进、规范和巩固的作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法治环境

目录

一、前言…………………………………………………………………1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三、家乡环保存在的问题………………………………………………2

(一)生猪等家禽牲畜放养严重污染环境……………………………2

(二)厕所建筑在水潭边很不卫生……………………………………3

(三)生活垃圾乱扔,无人过问………………………………………3

(四)蝇虫乱飞,无防治措施…………………………………………3

(五)夏季焚烧秸秆无人过问…………………………………………3

四、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3

(一)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4

(二)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4

(三)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设施脆弱………………………4

(四)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4

(五)农民环境意识低下,思想认识不到位…………………………4

五、依法保护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5

(一)指导农民圈养家禽………………………………………………5

(二)加强对农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管理好自家厕所……5

(三)政府投入做好除四害工作………………………………………5

(四)政府出面整治各村垃圾箱工作…………………………………6

(五)教育、疏导、整治农民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6

六、结论…………………………………………………………………7

结束语……………………………………………………………………8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

(栖霞电大2013秋行政管理专业王立群133********92)

一、前言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的环境问题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题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测性等。

加之农村环境系统、经济现状、社会实际等都有其特性,所以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模式必须要适应农村环境的实际,既要实现综合整体的目标,又要注意简单实用。

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等,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环境保护方式包括:

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维护、保障、促进、规范和巩固的作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

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维护、保障、促进、规范和巩固的作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的环境保护要构建多管齐下的保障体系,这是是做好农村环保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和工作目标。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完善农村环保法律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构建农村环保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家利益。

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使所有人都能获得清洁的大气、卫生的饮水和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与义务。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

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与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今后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

而保护环境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

公民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如果都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选择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做起,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长流。

三、家乡环保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等家禽牲畜放养严重污染环境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他(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要打新的污染源。

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二)厕所建筑在水潭边很不卫生

为了排放和清理方便,很多农民把厕所建在水潭边,致使臭气熏天,蚊虫乱飞,同时也造成原本安全水源的严重污染。

由于近年来化工肥料价格降低,并且使用方便,而且肥效明显,所以原来利用人畜粪便当肥料的方式逐渐被人抛弃,因此才导致了后期粪便乱排问题的发生。

(三)生活垃圾乱扔,无人过问

—直以来,农村的环境措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各级政府都在逐步重视农村环境工作,但由于投入少措施不力,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以至于人们对生活垃圾随意倒置,而不加处理。

大部分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许多垃圾都是就近扔进小河里,以及在河旁焚烧等污染。

这些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

—节小小的废电池可使1平方米的土地长久板结,肥效大减。

(四)蝇虫乱飞,无防治措施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实行过四害的防治,全民动员起来参与其中,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但是由于近年来综合环境问题的逐渐突出,蝇虫数量逐渐增多,而且抗药性逐渐增强。

在农村由于粪便和垃圾随便排放和处置,更是致使蝇虫增多的主要原因。

由于农村环境的开放性,因此治理难度较大。

且在政府方面目前也基本上没有防止措施,后期的防治和治理空间还较大,还需要全民共同出力解决。

(五)夏季焚烧秸秆无人过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使用日益广泛,农民朋友对柴草的需求下降;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的确也是一种肥料;并且机械留茬较高,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播种,加之其他处理方式成本又太高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就地焚烧就一直是农民所乐于奉行的处理秸秆的方式。

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禁烧工作成效不大。

四、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客观因素,也有内外在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矛盾,根据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

 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监管机构和人员不足,没有明确的职权和相应监测设备,基本没有履行环保职责。

(二)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政府工作部门宣传不到位,农民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加上经济条件原因,也无法顾及。

二是一些基层干部重发展轻生态,在抓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没有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对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没有引起重视。

三是一些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环保设施不配套或不正常运行。

(三)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设施脆弱

一方面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分散、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

目前农村环保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而这一块在国家总的投入分给农村的很少。

所投入的这些有限资金存在多头管理,分散于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中,导致资金使用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脆弱,环境污染防治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无法满足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需要。

(四)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

如不注意环境卫生,垃圾随处扔,污水随便排;缺少科学知识,滥用化肥和农药;畜禽粪便随意堆放,习以为常等等。

这些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村根深蒂固,造成污染的主体庞大,污染现象极为普遍,难以根治。

(五)农民环境意识低下,思想认识不到位 

许多农民对环境问题漠不关心,环境保护观念淡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而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

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五、依法保护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指导农民圈养家禽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

逐步取消关闭小型饲养场,支持创办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

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既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二)加强对农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管理好自家厕所

积极宣传农业环境安全知识,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环保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境长期被认为是无主物。

明确环保就是保自己,这个自己不是小我,也不是自己所在的一个小地区,而是整个人类和地球。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常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更有一些地区的领导为了本地区的利益,不惜以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为代价,肆意排放污水,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再也不应该把自然环境积极看作是供人类享用的资源,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标语、宣传车等多渠道宣传,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人家。

需要把一年一度的宣传转化为长期、持续、普及的宣传活动,其效果将更加显著。

毕竟,传统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行为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政府投入做好除四害工作

政府应按照《条例》规定,将开展除四害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职责,针对近年来气候变暖、虫害增多的新情况,根据新农村不断推进、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加大对公共环境除四害经费投入,保障除四害开展市场化运作所需,巩固、发展新农村各项除四害成果。

1)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在近期内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和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除“四害”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要求,服从统一指挥和安排,自觉做好工作,保证完成任务。

明确专人具体抓,认真贯彻除“四害”工作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全面动员,广泛宣传。

各部门要将除害防病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除“四害”的目的与意义,克服群众的为难思想和松劲情绪。

广泛宣传除害防病知识,使群众掌握科学方法和安全用药的基本常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参与除害防病工作的自觉性。

3)治本清源、综合防治。

一是狠抓环境治理。

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是消除“四害”孳生条件的关键环节,是治本的根本措施。

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及时清除室内外垃圾和积水,堵洞塞缝,铲除“四害”栖息、孳生场所;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粮食储备库、饮食行业、屠宰场、农贸市场、园林绿化地带、单位食堂、下水道、公厕、垃圾站、居民宅区其它“四害”侵害严重的地方都是除“四害”工作的重点。

三是合理用药、确保安全。

(四)政府出面整治各村垃圾箱工作

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设施,完善管理机制清理垃圾。

对所有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定期集中进行全面清理。

建设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农村生活垃圾桶点(垃圾中转站),配备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

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现象。

通过设置环保投诉举报热线、信箱等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群众享受良好环境的合法权益。

(五)教育、疏导、整治农民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

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各地几乎都会出台一系列措施以禁止秸秆焚烧,但“年年禁年年烧”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

市民们为了躲避空气中的烟雾不得不全副武装,政府不得不严密监控、严厉打击,出重拳治理秸秆焚烧行为。

秸秆禁烧,批评也好、罚款也罢,严防死守式的硬性措施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一“禁”了之绝非长久之计,更加难以让秸秆还原绿色本性。

笔者以为,治理秸秆焚烧难题须疏堵结合,尤其要以“疏”为主。

首先,宣传要到位。

所谓的“到位”,并非形式化地下发文件、也非简单粗暴地以罚代管,而是要深入群众,宣传、讲解秸秆禁烧及其综合利用的意义,提高村民对于秸秆利用的认可度和秸秆禁烧的自觉性,引导村民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绿色生活付出努力。

其次,把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到重要位置。

农民对政府政策“置若罔闻”,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秸秆,认为焚烧是最简单方便的处理方式;其次,不及时清理秸秆则会影响夏播,故不少农户总是铤而走险,让焚烧与禁烧变成了一场游击战。

对于此,政府要做的不能以简单的“禁止”来要求他们,更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利用农业培训、下乡指导等工作方式推广秸秆还田、节约处置秸秆的成本、搭建秸秆收购交易平台,为农民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服务,让农民充分意识到综合利用秸秆比焚烧秸秆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更高的效益。

再次,责任要落实。

建立责任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将监管范围落实到每条街道、每户农民,确保层层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众所周知,在一些地方,禁烧工作往往是政府抓得紧,干部压力大,农民却只是被批评教育一番即可。

因此,一旦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要被问责的不仅是相关责任人,还有焚烧秸秆的农户。

只有禁烧责任到人到田,才能确保秸秆禁烧的规章制度得到社会大众的遵守;也只有群策群力、多方联动、疏导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的老大难问题。

五、结论

依法保护环境把本地区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管理体系之中。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大量宣传,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大量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做好“环保”品牌,让农民从保护环境中获得实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环境的行动中来。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立环境保护办公室,配备环保员,将环保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环境管理工作延伸到村头巷尾。

致谢

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吕忠梅. 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P78-83

[4]张康之行政伦理学.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P129-135

[5]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P21-25

[6]沈波管理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