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431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村 第15章 环境保护.docx

常村第15章环境保护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

 

15.1概述

15.1.1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

1.自然环境

⑴地形地貌

常村煤矿位于长治盆地西部,全区广为第四系黄土沉积掩盖,地形平缓,局部黄土冲沟发育,为高原盆地内的河谷平原区。

总的地貌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缓和低山丘陵区,黄土冲沟密布,地形切割破碎,中南部地形平坦,海拔标高+930m左右。

(2)水系

本区河流属海河水系,浊漳河自南向北流经本井田东缘,其支流绛河由西向东流经本区南部,于中华村附近注入漳泽水库。

区内河床平缓开阔,阶地发育,北部有阉村、常隆两座小型水库,除此无其它大的地表水体存在。

绛河,发源于八泉乡盘季山和沁县里庄,由西向东穿越井田,注入漳泽水库,流域面积887.4km2,流量为0.37m3/s~5.06m3/s。

(3)气象条件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燥大陆性季风气候。

根据屯留县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年降水量在410~917mm,平均594.8mm,年蒸发量在1502~1926.8mm,平均1738.6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6.3倍,冰冻期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为75cm(1977年2月);最多风向为北西,最大风速14~16m/s。

根据1978年温差变化,最高气温36.6℃(6月30日),最低气温-19.6℃(2月12日),悬差56.2℃。

2.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

本项目区内TSP、PM10超标较严重,其超标主要原因是北方天气干旱、地表植被少以及风速较大,地面二次扬尘造成的;区内SO2污染较轻,工业污染源较少,SO2环境本底较好。

(2)地表水

根据监测,项目区绛河河段水体水质污染较重,石油类、COD和氟化物超标,石油类超标尤其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附近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农田残余化肥、农药随雨水汇入所致。

3.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统计结果,拟建工业场地周围噪声均满足标准要求,区域声学环境质量良好。

4.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区内是一个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经济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分布广,遍布评价区各地;其次为林地(主要为灌丛)生态系统,分布于农田之间。

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加之人类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目前整个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该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有以下特点:

(1)地貌:

项目区位于位于长治盆地西部,全区广为第四系黄土沉积掩盖,地形平缓,局部黄土冲沟发育,为高原盆地内的河谷平原区。

(2)植被类型:

该区属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在山西省植被区划中属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地带。

区内地表植被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有少量乔木。

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灌丛(沙棘灌丛、虎榛子灌丛、酸枣灌丛)、草甸(黄背草草甸、白羊草草甸)、落叶阔叶林(杨、柳、榆、栎、沙枣)。

由于人类长期的干扰和破坏(放牧、垦殖等活动),大部分土地被开垦为农田,目前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无遗,只在坡度较大的坡顶或侵蚀沟壑内残存着少量自然植被。

农业植被面积较大,占项目区面积的69%左右。

其余约占31%。

(3)植被覆盖度:

由于该区位于温带半干旱地区,区域内植被覆盖度以中覆盖度植被和低覆盖度植被为主。

(4)植物资源:

本区域约有野生植物200多种,隶属38科100多属。

其中豆科植物最多,约18属36种;其次为禾木科、菊科、藜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这6科植物约占评价区植物总数的67%。

项目区域内没有珍稀濒危和保护植物分布。

(5)野生动物资源:

根据现场调查及数据记载,目前该区的野生动物(指脊椎动物中的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约有120多种,隶属于22目39科,其中兽类4目9科,鸟类15目26科,爬行类2目2科,两栖类1目2科。

(6)土壤侵蚀:

项目区域内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力侵蚀。

主要分布于沟壑较多,植被盖度小的西南部和北部,其余地区以旱平地为主,侵蚀程度较低。

井田所在区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属山西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15.1.2社会环境概况

潞矿集团常村煤矿项目处于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

全市总面积13896km2,其中市区面积334km2。

平均海拔+1000m,最高处+2453m。

现长治市辖十三县、区(潞城、屯留、长子、长治、壶关、平顺、黎城、武乡、襄垣、沁县、沁源、城区、郊区),人口31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1万人。

长治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市耕地面积456万亩,其中水地面积100.2万亩;全市宜林面积735万亩,实有林地585万亩;宜牧面积480万亩,已开发草地271万亩。

长治地下矿藏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铁、锰、铝、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预测煤炭埋藏量为906亿t,已探明储量346亿t。

长治工业基础较好,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轻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门类有:

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等;主要工业产品有:

原煤、电力、钢材、焦炭、水泥、轴承、洗衣机、锻压设备、中药制剂、防爆电机、健身器材、锯条、化肥、铁合金、生铁等。

2004年长治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8.47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36元,居全省第三位。

15.1.3环境影响分析

常村煤矿在开发建设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表现在煤炭的开发在提供能源的同时,也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内文教、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地区经济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基础的改观,也必将增加改善生态环境的财力物力,从而为本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但在项目开发对当地环境将产生污染和破坏。

1.环境污染因素

(1)锅炉房产生的废气污染。

副井工业场地内新设燃煤锅炉房一座,锅炉房内设置3台6t/h热风锅炉和1台4t/h高温热水锅炉,冬季4台全部使用,夏季不使用。

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S02。

(2)煤炭转载、储运过程中产生的煤尘、粉尘。

(3)副井工业场地的生产、生活污废水和井下排水。

本项目投产后井下正常涌水量新增7200m3/d,副井工业场地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m3/d。

(4)固体废物的排放。

本矿生产运营期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矸石(72.6万t/a)、锅炉房灰渣(2016t/a)、生活垃圾(808.6t/a)。

(5)工业场地内机械和生产活动产生的噪声。

2.非污染生态影响因素

(1)采煤沉陷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2)采煤沉陷对景观、生态环境与水土流失的影响。

(3)工程建设期对地表的扰动及弃土弃渣对植被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4)煤矿建设占用土地而引发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上述的影响因素在空间和时间上与矿井建设活动具有重叠性、穿插性和一致性,它们有的互为因果,或两种乃至数种影响因素叠加影响,最终将对该区生态环境引起一定的影响。

3.环境影响识别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本项目开发的重要环境因素,而项目的开发又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井田范围没有扩大,这种影响将局限在现有井田范围。

从时段上看生产期较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大、程度深。

从环境影响因素看,地表沉陷、采煤引起地下水变化等非污染生态影响的因素与只要采取措施即可显著降低污染的污废水、粉尘排放等环境污染因素相比,前者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从环境要素看,土地资源、地下水环境两种要素受影响较大。

15.1.4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本项目环保设计的相关标准如下:

1.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执行GB3096—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2)地表水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域功能区标准;

(3)地下水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

(4)土壤执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5)声环境:

执行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2类标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执行4类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1)锅炉烟气排放执行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第Ⅱ时段二类区标准;

(2)煤粉尘排放执行GB20426—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3)矿井水排放执行GB20426—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场地生活污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表4中一级标准;

(4)工业场地厂界噪声执行GB12348—9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Ⅱ类标准;施工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5)固体废物排放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和GB20426—2006《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6)水利部SL204-19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15.2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措施

15.2.1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措施

1.缩短工期,尽早恢复场地植被,干燥季节施工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2.施工过程使用的水泥及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储存在库房内或密闭存放,运输时防止漏洒和飞扬。

3.施工排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污水设置化粪池处理。

4.优化施工方案,控制作业时间,避免夜间施工噪声扰民。

5.施工期的岩土和煤矸石主要用于平整填高工业场地、填筑厂外公路路基等。

6.制订施工期环保规章制度,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7.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

8.建设期生态保护措施:

开挖场地过程中应合理调配土方,以挖作填,避免土方移动和堆放中产生风蚀扬尘和水土流失;建筑废弃渣石应及时清运并妥善处置,以减少风蚀逸散。

管线的埋设应尽量统一规划、一次敷设完成,减少地表的开挖次数。

施工期应尽量避开雨季,以减少因地表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

15.2.2固体废弃物处理

1.矸石处理

设计煤矸石总排放量为72.6万t/a,其中矿井井下出矸量为6万t/a,选煤厂矸石排放量为66.6万t/a。

设计排矸场地位于王村副井工业场地西北部3.6km处的冲沟内,为非农田区。

排矸场用地面积47hm2,容量675万m3,总服务年限9.8年,总排矸量1147.5万t,服务期满后在附近另选排矸场。

排矸采用汽车排矸,即井下掘进矸石通过胶轮车运至排矸场,动筛排矸车间矸石直接通过汽车运至排矸场。

排矸场沿沟底设两排盲管,排泄沟底渗水,山坡两侧设截水沟,将坡地雨水截流排出,靠近沟底处建拦矸坝(见排矸场有关设计)。

排矸场填满后,顶面整平复土造林或植草,斜坡面做成草皮护坡。

2.生活垃圾处置

生活垃圾主要由工业场地的联合建筑、食堂等部门排放。

本项目垃圾排放量为808.6t/a。

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较高,要有组织地排放。

矿井配备垃圾筒和垃圾车,定期排放至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3.锅炉灰渣

由王村副井工业场地锅炉排放的锅炉灰渣,其排放量约为2016t/a。

锅炉灰渣全部由当地村民拉走,用于筑路或作建材。

15.2.3烟粉尘防治

1.烟尘

副井工业场地内新设燃煤锅炉房一座,锅炉房内设置3台ZRL-4.2/W型燃煤热风炉和1台DZL2.8-1.0/110/70-P型燃煤热水炉,共4台。

每台锅炉均配置除尘效率94%的多管旋风除尘器。

冬季4台锅炉全部使用,夏季不使用。

4台锅炉共用一个高45m,内径1.2m的砖烟囱。

锅炉房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5.2-1。

除尘前后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15.2-2,从表中可以看出,经除尘后的采暖期锅炉房排烟中烟尘浓度为140.45mg/m3,SO2浓度为498.81mg/m3,低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第二时段二类区的标准浓度限值。

表15.2-1锅炉房主要技术参数(采暖期)

锅炉型号

ZRL-4.2/W

DZL2.8-1.0/110/70-P

台数(台)

3台

1台

耗煤量(kg/h)

4039.25

排烟量(Nm3/h)

37573.33

烟囱高度(m)

45

出口内径(m)

1.2

除尘器

每台锅炉均配置多管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

94%

表15.2-2治理前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采暖期)

除尘前

除尘后

烟尘

SO2

烟尘

SO2

kg/h

mg/m3

kg/h

mg/m3

kg/h

mg/m3

kg/h

mg/m3

87.96

2340.91

18.74

498.81

5.28

140.45

18.74

498.8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烟尘:

200mg/m3

SO2:

900mg/m3

注:

煤质参数Ad=16.39%,Std=0.29%。

2.粉尘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煤粉尘主要产生于煤炭生产、储运过程,为无组织局地扬尘污染。

本工程地面生产系统采用现有系统。

工业场地原煤转载点、筛分破碎系统等易产生扬尘的工作环节均已采取集尘罩和喷雾洒水装置等措施,抑制和减少了煤粉尘的污染。

厂内建有封闭的输煤栈桥,使煤炭在封闭环境中输送,减少了输送过程中煤尘逸散而污染环境。

15.2.4噪音防治

新增主要噪声源有:

通风机、锅炉引风机以及水泵房等处,这些设备噪声源大部分是宽频带的,且多为固定噪声源,主要噪声源及其声压级见表15.2-3。

表15.2-3主要噪声源一览表

噪声源设备

声压级dB(A)

声源分类

排放特征

通风机

90~112

空气动力性

连续

锅炉引风机

92

空气动力性

连续

泵房

90

电磁、机械性

连续

噪声治理措施:

1.矿井通风机

通风机噪声以中、低频噪声为主,选用ANN-3136/1400N型轴流式通风机2台,一用一备。

每台风机配1台高压异步电动机(1700kW、6kV、990r/min)。

该通风机带有消声装置,降噪范围25~30dB(A),出口噪音小于85dB(A)。

2.锅炉房

工业场地锅炉房设置隔声门窗和隔音值班室;锅炉鼓、引风机均设置减震基础,尽量减少振动噪声。

3.水泵房

水泵噪声采用加装消声器、做减震基础,用可曲挠橡胶接头等综合措施,噪声可降低10~15dB(A)。

15.2.5污废水防治

1.矿井水

矿井井下排水主要是各含水层的涌水和少量井下生产废水。

矿井新增正常涌水量为7200m3/d,最大涌水量为12000m3/d,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的煤与岩的微粒。

设计在矿井王村副井工业场地建一座处理能力为7200m3/d的矿井水处理站。

2320m3/d的矿井水经混凝、沉淀处理后,2100m3/d用于井下消防洒水,50m3/d用于工业场地浇洒冲洗等,90m3/d用于消防补充用水,80m3/d用于锅炉防补充用水;另外2720m3/d用于矿区综合利用,其余经混凝沉淀处理达标后排入绛河,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70%。

矿井水处理工艺图见第十二章给排水设计。

2.工业场地生产、生活污水

副工业场地生活污水量极少,为3m3/d。

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SS和石油类等。

设计将生活污水净化粪池处理后用于矿井场地绿化,不外排。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建构筑物,以及水平衡等详见给水排水专业设计内容。

工业场地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15.2.6绿化

绿化在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绿化具有较好的调温、调湿、吸灰、吸尘、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的功能,因此,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对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增强人民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收益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矿井在建井初期对绿化工作就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总图设计中将绿化设计与地面生产系统防尘降噪相结合,与工业场地美化相结合;树种的选择适应本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耐干旱、防风能力强的树种,采用草灌乔植物相搭配的方式对工业场地、道路两侧等处进行绿化美化。

绿化灌溉用水采用处理后的工业场地生活污水。

本次设计副井工业场地绿化面积9.51hm2,绿化占地系数20%。

绿化布置详见王村副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图(见第九章)。

 

15.3地表沉陷治理

15.3.1工业建筑的保护措施

设计考虑对采区边界和井田边界、工业场地、公路以及水库留设保护煤柱;在矿井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留设保护煤柱,确保上述设施的安全。

15.3.2村庄和民用设施的保护措施

井田采区内涉及26个较大的村庄,共计约19260人。

区内村民居住的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辅以土木结构房屋。

⑴能搬迁的尽量搬迁,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

因为留设保护煤柱后严重影响长壁工作面开采布置、使开拓工程量加大(如暴庄、路村、老军庄、曲庄等村庄)。

⑵对部分与阎村水库、常隆水库、太~长高速公路煤柱部分重合的村庄煤柱(如新庄、段河、白家庄等村庄)和非重合部分的村庄煤柱建议采用房柱式或条带式开采。

对处在井筒、大巷以及采区边界保护煤柱范围内或火烧区边界以及不可采区内村庄,按照规范统一留设保护煤柱。

位于井田内的小村庄和零散住户,结合开采计划,可就近搬迁,同时对搬迁移民应采取安置和补偿措施。

设计要求涉及搬迁的居民必须在投产前全部般迁。

首采区居民搬迁安置计划详见表15.3-1。

15.3.3沉陷区生态综合整治

1.沉陷区土地整治原则

由于本区人口密度小、地面基本无其它重要保护目标,根据沉陷形成规律,结合生态恢复机制,从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益协调发展高度出发,提出如下沉陷区整治原则与计划:

(1)对重点区段以人工治理为主,这些区段包括:

工业场地、进场道路的防治责任范围。

(2)根据本煤矿所在潞安矿区已有生产矿井的观测,采区上方的植被受扰动或影响后,一般在1-2个生长季可自然恢复。

对人员迁出后的地区,尽量采取封育方式,使植被尽快恢复。

表15.3-1首采区居民搬迁安置计划

村庄名称

户数

(户)

压3号煤量

(Mt)

搬迁所需资金

(万元)

搬迁时间

(年)

安沟、暴庄、邑子村

290

8.454

4350

23

花垴、南庄、东坡上、小西岭

170

2.637

2550

8

栗村

90

3.902

1350

5

常庄

80

4.045

1200

5

姬村

250

11.736

3750

10

常村

1000

9.336

15000

9

老军庄、官庄、西兴旺

660

7.463

9900

12

路村、王村

480

16.56

7200

10

王庄

260

3.479

3900

14

南辛庄

500

3.254

7500

23

北宋杜

220

4.075

3300

14

张家庄

70

2.549

1050

14

曲庄

280

5.121

4200

18

岗头村、水东村

240

15.712

3600

18

合计

4590

98.323

68850

说明:

搬迁时间从矿井投产算起,每户搬迁费用参照漳村矿数据。

(3)建设单位应按时足额交纳生态补偿费,协调地方政府共同开展沉陷区的综合整治。

(4)首采区开采结束后,对井田其他部分的开采,应根据科技的发展采用合理的整治措施,尤其要积极引用生态脆弱地区煤炭开采工程生态整治的先进成果,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整治、复垦方案

常村井田除北部为低山丘陵外,地形较为平坦,沉陷表现形式主要是地表裂缝,在北部低山丘陵区局部会有小型滑坡或崩塌。

但不会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产生明显影响。

地表裂缝主要集中分布在煤柱、采区边界的边缘地带,以及地表较陡的土坡边缘地带。

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主要是地表裂缝填堵与整治,以恢复原土地功能,提高项目区植被覆盖度,防治水土流失为目的。

常村井田沉陷土地复垦的重点是耕地。

根据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受沉陷影响的耕地多为旱作耕地,因此井田沉陷区的治理应当符合规划的要求,将沉陷土地主要恢复成旱作耕地,部分重度破坏无法恢复成耕地的恢复成草林地。

对草林地一般保持原地貌,适当予以补植。

(1)沉陷耕地的复垦

常村井田沉陷区内耕作多以旱地为主,沉陷影响耕地以恢复旱作耕地为主要复垦形式。

1)破坏特征

全井田受沉陷影响的耕地类型主要为旱地。

一般发生在采区边界、保留煤柱区与采空区的过渡带上,以及不同塌陷深度的过渡带上,由于坡度增加,耕地将丧失保持水土的能力,土壤养分流失。

土地生产能力降低或丧失功能。

2)复垦措施及工艺

根据井田内地形条件和耕地分布,沉陷区内耕地主要为平坦的旱地,沉陷影响耕地以土地平整和裂缝充填修复为主要复垦形式,北部丘陵山区采用梯田式复垦。

根据本井田为大面积平坦地形的情况,耕地受损的特征是在采区边缘上方形成地表裂缝和缓坡,沉陷后地表坡度在2度以内时,通过土地平整或不平整就能耕种,沉陷后地表坡度在2~6度之间时,可沿地形等高线修整成梯田,并略向内倾以拦水保墒,土地利用时可布局成农林(果)相间,耕作时采用等高耕作,以利水土保护。

梯田式复垦适用于丘陵山区,耕地受损的特征是形成高低不平甚至台阶状地貌,部分地区由于裂缝带的存在,坡度也可能陡增。

沉陷后地表坡度在2度以内时,通过土地平整或不平整就能耕种,沉陷后地表坡度在2~6度之间时,可沿地形等高线修整成梯田,并略向内倾以拦水保墒,土地利用时可布局成农林(果)相间,耕作时采用等高耕作,以利水土保护。

利用此法复垦可解决充填法复垦充填料来源不足的问题。

梯田复垦施工主要包括表土处理,平整底土和埂坎修筑几个环节,根据本井田丘陵山区耕地整治面积相对较小且沉陷耕地主要为坡耕地的特点,推荐使用生熟土混堆法复垦,复垦后深施农家肥和化肥,选用适宜于当地种植的作物和优良品种,并使用先进的径流农业技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

(2)沉陷草林地的复垦

沉陷草林地的复垦采取两种方案:

一是对受损的灌草,及时扶正,填补裂缝,保证正常生长。

二是对沉陷严重的地块,根据海拔、坡向、坡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采取适宜的整地措施,选择适宜的品种,适地适树适草,增加植被覆盖度。

但建议不进行除草。

设计首采区沉陷综合整治计划见表15.3-2。

表15.3-2首采区沉陷综合整治计划表

治理

规划区

整治内容

恢复措施

沉陷盆地中部

人工填补裂缝,平整塌陷阶地,

倾斜的林木要及时扶正。

以人工恢复为主

沉陷盆地边缘

地带

人工填补裂缝,平整塌陷阶地,

倾斜的林木要及时扶正,

局部严重地带退耕还草。

以人工恢复为主

轻微影响或未

影响区域

人工填补裂缝,植被自然恢复。

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恢复

 

15.4水土保持

15.4.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布设上,以工业场地、排矸场为重点防治区域。

各区防治措施布设如下:

(1)王村副井工业场地防治区:

结合主体工程设计,主要布设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厂区绿化美化措施,施工期采取相应临时防护措施,施工场地完工后清理整理、硬化或绿化措施。

(2)排矸场防治区:

排矸场区设置拦渣工程、工程护坡与植物护坡、平台防护工程、坡面排水沟、排水涵洞、平台覆土整治、造林绿化等,在施工期采取相应临时防护措施。

(3)地面运输工程防治区:

施工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路基两侧设置排水沟并进行绿化,并采取护坡措施。

(4)供排水管线防治区:

施工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以植物措施为主进行生态恢复。

(5)开采沉陷防治区:

预防保护,重点监测,对沉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地表水和地下水采取预防措施。

15.4.2王村副井工业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