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物的采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562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分泌物的采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泌物的采集.docx

《分泌物的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泌物的采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泌物的采集.docx

分泌物的采集

第二节分泌物的采集

一、家禽喉拭子和泄殖腔拭子采集

(一)器材准备

离心管等。

(二)采样

取无菌棉签,插入鸡喉头内或泄殖腔转动3圈,取出,插入上述离心管内,剪去露出部分,盖紧瓶盖,作好标记。

(三)样品保存

24小时内能及时检测的样品可冷藏保存,不能及时检测的样品应-20℃保存。

二、猪鼻腔拭子、咽拭子采集

(一)器材准备

灭菌1.5毫升离心管、记号笔、灭菌剪刀、灭菌棉拭子、保存液等。

(二)采样

1、每个灭菌离心管中加入1毫升样品保存液。

2、用灭菌的棉拭子在鼻腔或咽喉转动至少3圈,采集鼻腔、咽喉的分泌物。

3、蘸取分泌物后,立即将拭子浸入保存液中,剪去露出部分,盖紧离心管盖,作好标记,密封低温保存。

三、肛拭子采集

采集方法同鼻腔拭子、咽拭子采集方法。

四、粪便样品的采集

(一)用于病毒检验的粪便样品采集

1.器材准备

灭菌棉拭子、灭菌试管、pH7.4的磷酸缓冲液、记号笔、乳胶手套、压舌板等。

2、采样方法

(1)少量采集时,以灭菌的棉拭子从直肠深处或泄殖腔黏膜上蘸取粪便,并立即投入灭菌的试管内密封,或在试管内加入少量磷酸缓冲液后密封。

(2)采集较多量的粪便时,可将动物肛门周围消毒后,用器械或用带上胶手套的手伸入直肠内取粪便,也可用压舌板插入直肠,轻轻用力下压,刺激排粪,收集粪便。

所收集的粪便装入灭菌的容器内,经密封并贴上标签。

(3)样品采集后立即冷藏或冷冻保存。

(二)用于细菌检验的粪便样品采集

采样方法与供病毒检验的方法相同。

但采集的样品最好是在动物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的,从直肠或泄殖腔内采集新鲜粪便。

粪便样品较少时,可投入生理盐水中;较多量的粪便则可装入灭菌容器内,贴上标签后冷藏保存。

(三)用于寄生虫检验的粪便样品采集

采样方法与供病毒检验的方法相同。

应选新鲜的粪便或直接从直肠内采得,以保持虫体或虫体节片及虫卵的固有形态。

一般寄生虫检验所用粪便量较多,需采取适量新鲜粪便,并应从粪便的内外各层采取。

粪便样品以冷藏不冻结状态保存。

五、脓汁

(一)器材准备

灭菌棉拭子、灭菌注射器、记号笔、灭菌离心管、灭菌剪刀等。

(二)样品要求

做病原菌检验的,应在未用药物治疗前采取。

采集已破口脓灶脓汁,宜用灭菌棉拭子蘸取,置入灭菌离心管中,剪去露出部分,盖紧离心管盖,作好标记。

密封低温保存。

未破口脓灶,用灭菌注射器抽取脓汁,密封低温保存。

六、乳汁

乳房先用消毒药水洗净(取乳者的手亦应事先消毒),并把乳房附近的毛刷湿,最初所挤的3~4把乳汁弃去,然后再采集10毫升左右乳汁于灭菌试管中。

七、注意事项

1、用作细菌检查的样品内不要混入消毒液,以免产生杀菌作用而影响结果。

2、咽、鼻、泄殖腔拭子采集样品时,要注意人员的安全,动物保定要牢靠。

第八章病死动物的处理

病死动物含大量病原体,是引发动物疫病的重要传染源。

对病死动物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防止病原扩散,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一节动物尸体的运送

一、运送前的准备

(一)设置警戒线、防虫

动物尸体和其他须被无害化处理的物品应被警戒,以防止其他人员接近、防止家养动物、野生动物及鸟类接触和携带染疫物品。

如果存在昆虫传播疫病给周围易感动物的危险,就应考虑实施昆虫控制措施。

如果对染疫动物及产品的处理被延迟,应用有效消毒药品彻底消毒。

(二)工具准备

运送车辆、包装材料、消毒用品。

(三)人员准备

工作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口罩、护目镜、胶鞋及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二、装运

(一)堵孔

装车前应将尸体各天然孔用蘸有消毒液的湿纱布、棉花严密填塞,

(二)包装

使用密闭、不泄漏、不透水的包装容器或包装材料包装动物尸体,小动物和禽类可用塑料袋盛装,运送的车厢和车底不透水,以免流出粪便、分泌物、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

(三)注意事项

1、箱体内的物品不能装的太满,应留下半米或更多的空间,以防肉尸的膨胀(取决于运输距离和气温)。

2、肉尸在装运前不能被切割,运载工具应缓慢行驶,以防止溢溅。

3、工作人员应携带有效消毒药品和必要消毒工具以及处理路途中可能发生的溅溢。

4、所有运载工具在装前卸后必须彻底消毒。

三、运送后消毒

在尸体停放过的地方,应用消毒液喷洒消毒。

土壤地面,应铲去表层土,连同动物尸体一起运走。

运送过动物尸体的用具、车辆应严格消毒。

工作人员用过的手套、衣物及胶鞋等也应进行消毒。

第二节尸体无害化处理方法

一、深埋法

掩埋法是处理畜禽病害肉尸的一种常用、可靠、简便易的方法。

(一)选择地点

应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草原及交通要道,避开岩石地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方,不影响农业生产,避开公共视野。

(二)挖坑

1、挖掘及填埋设备

挖掘机、装卸机、推土机、平路机和反铲挖土机等,挖掘大型掩埋坑的适宜设备应是挖掘机。

2、修建掩埋坑

(1)大小掩埋坑的大小取决于机械、场地和所须掩埋物品的多少。

(2)深度坑应尽可能的深(2~7米)、坑壁应垂直。

(3)宽度坑的宽度应能让机械平稳地水平填埋处理物品,例如:

如果使用推土机填埋,坑的宽度不能超过一个举臂的宽度(大约3米),否则很难从一个方向把肉尸水平地填入坑中,确定坑的适宜宽度是为了避免填埋后还不得不在坑中移动肉尸。

(4)长度坑的长度则应由填埋物品的多少来决定。

(5)容积估算坑的容积可参照以下参数:

坑的底部必须高出地下水位至少1米,每头大型成年动物(或5头成年羊)约需1.5立方米的填埋空间,坑内填埋的肉尸和物品不能太多,掩埋物的顶部距坑面不得少于1.5米。

(三)掩埋

1、坑底处理

2)掩埋尸体量大的应多加,反之可少加或不加。

2、尸体处理

动物尸体先用10%漂白粉上清液喷雾(200毫升/米2),作用2小时。

3、入坑

将处理过的动物尸体投入坑内,使之侧卧,并将污染的土层和运尸体时的有关污染物如垫草、绳索、饲料、少量的奶和其他物品等一并入坑。

4、掩埋

先用40厘米厚的土层覆盖尸体,然后再放入未分层的熟石灰或干漂白粉20~40克/米2(2~5厘米厚),然后覆土掩埋,平整地面。

5、设置标识

掩埋场应标志清楚,并得到合理保护。

6、场地检查

应对掩埋场地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在发现渗漏或其它问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在场地可被重新开放载畜之前,应对无害化处理场地再次复查,以确保对牲畜的生物和生理安全。

复查应在掩埋坑封闭后3个月进行。

(四)注意事项

(1)石灰或干漂白粉切忌直接覆盖在尸体上,因为在潮湿的条件下熟石灰会减缓或阻止尸体的分解。

(2)对牛、马等大型动物,可通过切开瘤胃(牛)或盲肠(马)对大型动物开膛,让腐败分解的气体逃逸,避免因尸体腐败产生的气体可导致未开膛动物的鼓胀,造成坑口表面的隆起甚至尸体被挤出。

对动物尸体的开膛应在坑边进行,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人到坑内去处理动物尸体。

(3)掩埋工作应在现场督察人员的指挥、控制下,严格按程序进行,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始前必须接受培训。

二、焚烧法

焚烧法既费钱又费力,只有在不适合用掩埋法处理动物尸体时用。

焚化可采用的方法有:

柴堆火化、焚化炉和焚烧窖/坑等,此处主要讲解柴堆火化法。

(一)选择地点

应远离居民区、建筑物、易燃物品,上面不能有电线、电话线,地下不能有自来水、燃气管道,周围有足够的防火带,位于主导风向的下方,避开公共视野。

(二)准备火床

1、十字坑法

按十字形挖两条坑,其长、宽、深分别为2.6米、0.6米、0.5米,在两坑交叉处的坑底堆放干草或木柴,坑沿横放数条粗湿木棍,将尸体放在架上,在尸体的周围及上面再放些木柴,然后在木柴上倒些柴油,并压以砖瓦或铁皮。

2、单坑法

挖一条长、宽、深分别为2.5米、1.5米、0.7米的坑,将取出的土堆堵在坑沿的两侧。

坑内用木柴架满,坑沿横架数条粗湿木棍,将尸体放在架上,以后处理同上法。

3、双层坑法

先挖一条长、宽各2米、深0.75米的大沟,在沟的底部再挖一长2米、宽1米、深0.75米的小沟,在小沟沟底铺以干草和木柴,两端各留出18—20厘米的空隙,以便吸入空气,在小沟沟沿横架数条粗湿木棍,将尸体放在架上,以后处理同上法。

(三)焚烧

1、摆放动物尸体

把尸体横放在火床上,较大的动物在在底部,较小的动物放在上部,最好把尸体的背部向下、而且头尾交叉,尸体放置在火床上后,可切断动物四肢的伸肌腱,以防止在燃烧过程中,肢体的伸展。

2、浇燃料

(1)燃料需求燃料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当地资源而定,以下数据可作为焚化一头成年大牲畜的参考:

①×100毫米×75毫米;

②干草:

一捆;

③小木材:

35公斤;

④煤炭:

200公斤;

⑤液体燃料:

5升。

总的燃料需要可根据一头成年牛大致相当4头成年猪或肥羊来估算。

(2)浇燃料,设立点火点当动物尸体堆放完毕、且气候条件适宜时,用柴油浇透木柴和尸体(不能使用汽油),然后再距火床10米处设置点火点。

3、焚烧

用煤油浸泡的破布作引火物点火,保持火焰的持续燃烧,在必要时要及时添加燃料。

4、焚烧后处理

(1)焚烧结束后,掩埋燃烧后的灰烬,,表面撒布消毒剂。

(2)填土高于地面,场地及周围消毒,设立警示牌,查看。

(四)注意事项

1、应注意焚烧产生的烟气对环境的污染。

2、点火前所有车辆、人员和其它设备都必须远离火床,点火时应顺着风向进入点火点。

3、进行自然焚烧时应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和人员伤害。

4、运输器具应当消毒。

5、焚烧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6、焚烧工作应在现场督察人员的指挥、控制下,严格按程序进行,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始前必须接受培训。

三、发酵法

这种方法是将尸体抛入专门的动物尸体发酵池内,利用生物热的方法将尸体发酵分解,以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一)选择地点

选择远离住宅、动物饲养场、草原、水源及交通要道的地方。

(二)建发酵池

池为圆井形,深9~10米,直径3米,池壁及池底用不透水材料制作成(可用砖砌成后涂层水泥)。

池口高出地面约30厘米,池口做一个盖,盖平时落锁,池内有通气管。

如有条件,可在池上修一小屋。

尸体堆积于池内,当堆至距池口1.5米处时,再用另一个池。

此池封闭发酵,夏季不少于2个月,冬季不少于3个月,待尸体完全腐败分解后,可以挖出作肥料,两池轮换使用。

第九章疫情巡查与报告

疫情巡查与报告是动物防疫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做好疫情巡查和报告工作,有利于真正做到动物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疫情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一节疫情巡查

一、方法

1、询问

向畜主了解近期畜禽有否异的情况,包括采食、饮水、发病等情况。

2、查看

深入到畜禽饲养圈舍,查看畜禽精神状况,粪便、尿液颜色、形状有否异常,必要时可进行体温测量。

二、要求

1、巡查每周不少于一次。

在疫病高发季节,应增加巡查频次。

2、应做好巡查记录。

3、对河流、水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出没地等也要进行巡查。

第二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特点与临床表现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多种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一)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侵害多种动物,偶蹄兽易感。

家畜以牛易感,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

野生动物中黄羊、鹿、麝、和野猪也感染发病。

幼龄动物易感性较老龄动物高。

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毒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

水泡液、水泡皮、奶、尿、唾液及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

畜产品、饲料、草场、饮水和水源、交通运输工具、饲养管理工具、垫草、垫料等,一旦污染病毒,均可成为传染源。

口蹄疫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传染。

在自然情况下,易感动物通常经消化道感染,动物各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受到损伤也可造成病毒易侵入。

空气也是口蹄疫重要传染途径。

口蹄疫的传播可呈跳跃式传播流行,即在远离原发点地区也能爆发,或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

多系输入带毒产品和家畜(引种)所致。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流行迅速,疫情一旦发生,可随牧畜的迁徙如放牧、转移牧地、畜力运输等迅速大面积蔓延,经过一定时期后疫情才逐渐平息。

本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其流行却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往往在不同地区、口蹄疫流行于不同季节。

有的国家和地区以春、秋两季为主。

一般冬、春季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

(二)临床表现

口蹄疫的临床特征是在口、舌、唇、鼻、蹄、乳房等部位的皮肤、粘膜形成水疱,并溃烂形成烂斑。

牛可见舌面形成大水泡,水泡破裂时流出泡沫样口涎,发生卡他性口膜炎和鼻炎,病牛舌面、唇内、齿龈和颊黏膜可见到明显水泡或烂斑。

乳头、乳房皮肤可见有水泡和烂斑,病牛蹄叉、蹄冠出现水泡,继之破溃,排出水泡液,病牛不愿行走,强迫行走可见跛行。

牛患本病后一般取良性经过,病死率低,通常不超过1%-3%。

一旦病情转为恶性口蹄疫,则发生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20%-50%。

病羊多以蹄部症状为主,羊口腔黏膜病变少见。

病猪以蹄部水泡症状为主要特征。

在蹄冠及副蹄等处可见水泡、糜烂,走路跛行,严重者爬行。

如发生继发感染易引起蹄匣脱落。

有的病猪在鼻盘、鼻道前部、唇部皮肤,母猪的乳头,个别的在乳房上可见到水泡、烂斑。

偶尔见到阴唇、阴囊的皮肤上也有水泡、烂斑。

骆驼的症状与牛大致相同,发病率较牛低。

鹿的症状与水牛和绵羊相似。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高致病力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禽流感病毒感染多种家禽、野禽和鸟类,以鸡和火鸡易感性最高。

水禽如鸭、鹅可带毒、散毒,一般无临床症状。

但也有感染高致病力毒株而发病死亡的报道。

从鸭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比其他禽类都多。

已分离出流感病毒的其他禽类有:

珍珠鸡、家鹅、鹌鹑、雉、鹧鸪、八哥、麻雀、乌鸦、寒鸦、鹰、编织鸟和鸽、椋鸟、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鸭、番鸭、雀形目的鸟、鹦鹉、虎皮鹦鹉、海鸥等鸟类。

病禽是主要传染源,野生水禽是自然界流感病毒的主要带毒者,鸟类也是重要的传播者。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伤口、呼吸道、眼结膜传染。

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有证据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

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以接触传播为主,也可能通过空气和蛋的媒介传播。

(二)临床表现

禽流感的临床症状极为复杂,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异。

可表现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异常等症状。

如病鸡精神沉郁,减食及消瘦;蛋鸡产蛋量下降或停止;轻度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啰音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无毛皮肤发绀,神经紊乱和腹泻。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

三、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病禽和带毒禽是本病主要传染源,鸟类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病毒存在于病鸡全身所有器官、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受伤的皮肤和泄殖腔黏膜侵入机体。

鸡、野鸡、火鸡、珍珠鸡、鹌鹑易感。

以鸡最易感,野鸡次之。

鸭、鹅等水禽也能感染本病,目前已从鸭、鹅、天鹅、塘鹅和鸬鹚中分离到病毒。

鸽、斑鸠、乌鸦、麻雀、八哥、老鹰、燕子以及其他自由飞翔的或笼养的鸟类,大部分也能自然感染本病或伴有临诊症状或取隐性经过。

历史上有好几个国家因进口观赏鸟类而招致了本病的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多发。

鸡场内的鸡一旦发生本病,可于4-5天内波及全群。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临诊表现和病程长短通常把新城疫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个型。

最急性型:

多见于雏鸡和流行初期。

常突然发病,无特征性症状而迅速死亡。

往往头天晚上饮食活动如常,翌晨发现死亡。

死亡率可达90%以上。

急性型:

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异常。

往往以呼吸道症状开始,继而下痢。

起初体温升高达43-44℃,呼吸道症状表现咳嗽,黏液增多,呼吸困难而引颈张口、呼吸出声,鸡冠和肉髯呈暗红色或紫色。

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丧失,渴欲增加,羽毛松乱,不愿走动,垂头缩颈,翅翼下垂,鸡冠和肉髯呈紫色,眼半闭或全闭,状似昏睡。

蛋鸡产蛋停止或产软壳蛋。

病鸡咳嗽,有粘性鼻液,呼吸困难,有时伸头、张口呼吸,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突然出现怪叫声。

口角流出大量黏液,常为排除黏液,甩头或吞咽。

嗉囊内积有液体状内容物,倒提时常从口角流出大量酸臭的暗灰色液体。

排黄绿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有时混有少量血液。

后期粪便呈蛋清样。

部分病例中,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站立不稳,水禽、鸟等不能飞行、失去平衡等,最后体温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去,死亡率达90%以上。

1月龄内的雏禽病程短,症状不明显,死亡率高。

慢性型:

多发生于流行后期的成年禽。

耐过急性型的病禽,常为以神经症状为主,初期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不久有好转,但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膀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反复发作。

在间歇期内一切正常,貌似健康。

但若受到惊扰刺激或抢食,则又突然发作,头颈屈仰,全身抽搐旋转,数分钟又恢复正常。

最后可变为瘫痪或半瘫痪,或者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但病死率较低。

四、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唯一宿主。

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

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等所散播的大量病毒,不断污染周围环境,是导致猪瘟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

屠宰病猪的血液、脏器、废料和废水不经灭毒处理,也可大量散播病毒,造成猪瘟的发生和流行。

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以及管理人员服装也可成为传播本病的媒介。

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眼结膜、伤口、人工授精感染,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贸易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废弃食品喂猪导致传播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然而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

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

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二)临床表现

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看不到任何症状即死亡;或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呈稽留热。

食欲减退,口渴,精神委顿,嗜卧,乏力。

腹下和四肢皮肤发绀和斑点状出血,很快因心力衰竭、气喘和抽搐死亡,病程1-2天。

多发生在流行初期,较为洁净的易感猪群。

急性型:

病初体温可升高达℃,一般在41℃左右,发病后4-6天体温达到高峰,稽留4-10天。

病猪明显减食或停食,但仍有食欲,喂食时走向食槽,口渴饮水或稍食后即回窝卧下。

精神高度沉郁,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垫草下,颤抖。

食欲减退,偶尔呕吐。

嗜睡、挤堆。

呼吸困难,咳嗽。

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

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

皮肤发绀,尤以肢体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为明显。

先短暂便秘,排球状带黏液(脓血或假膜碎片)粪块;后腹泻排灰黄色稀粪。

大多在感染后5-15天死亡,小猪病死率可达100%。

慢性型:

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

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为主。

皮肤发疹、结痂,耳、尾和肢端等坏死。

病程长,可持续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

不死的猪,常成为僵猪。

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猪瘟常发地区。

温和型:

潜伏期长,症状较轻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0%,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称为“温和型”猪瘟。

病猪呈短暂发热(一般为40~41℃,少数达41℃以上),无明显症状。

母猪感染后长期带毒,受胎率低、流产、死产、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

五、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急性型表现为败血型或在皮肤上发生特异性红疹,慢性型表现为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增生性心内膜炎。

(一)流行特点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带菌的牛、马、羊、禽、狗是潜在的传染源。

屠宰场、加工厂废料、废水、食堂残羹和腌制、熏制肉品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猪及带菌猪通过粪、尿和口、鼻、眼分泌物向体外排菌,污染饮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主要通过消化道引起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

感染动物主要为猪,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以3-6月龄青年猪发病率最高。

其他动物如牛、羊、马、狗、鹿以及家禽、鸟类也有感染本病的报道。

人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炎热多雨季发病较多。

本病常呈散发性或呈地方流行性,有时呈暴发性流行。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我国流行的猪丹毒以急性、亚急性居多,慢性较少。

最急性型:

病程极短,在没有任何可见临床表现情况下,多突然死亡,剖检也无明显可见病理变化,偶可见于爆发初期。

急性型:

又称败血型,多见于流行初期。

大多数病例可见到明显症状,体温升高达42-43℃,沉郁、步态僵硬或跛行,结膜充血。

初期粪干结,后期转为腹泻。

发病1-2天或死亡前,以耳根、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内侧等部位出现红斑,指压褪色。

病程2-4天,发病率平均为%,死亡率达80-90%。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

病程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

又称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面有出现疹块。

体温升高达41℃,常于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处的皮肤发生疹块。

初期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压之不退。

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下降,有的病猪多自行康复。

病程约为1-2周。

慢性型:

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以关节炎(多见于腕、跗关节),或心内膜炎,或两者并发为主要症状。

少数病猪呈皮肤坏死症状,多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肤。

慢性型常发生于老疫区。

六、猪肺疫

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最急性型呈败血症和咽喉炎;急性型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慢性型较少见,主要表现慢性肺炎。

(一)流行特点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及健康带菌猪。

病菌存在于急性或慢性病猪的肺脏病灶、最急性型病猪的各个器官以及某些健康猪的呼吸道和肠道,可经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

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而传染。

此外,健康带菌猪因某些因素特别是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

各年龄的猪均对易感,以中猪、小猪易感性更大。

其他畜禽也可感染本病。

最急性型猪肺疫,常呈地方流行性;急性型和慢性型猪肺疫多散发,常与猪瘟、猪支原体肺炎等混合感染或继发。

(二)临床表现

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高热达41-42℃,结膜充血、发绀。

耳根、颈部、腹侧及下腹部等处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不全褪色。

特征症状是咽喉红、肿、热、痛急性炎症,严重者局部肿胀可扩展到耳根及颈部。

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血样泡沫,多经1-2天窒息而死。

急性型:

较为常见。

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除败血症状外,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痉挛性干咳,有鼻漏和脓性结膜炎。

初便秘,后腹泻。

呼吸困难,常呈犬坐,胸部触诊有痛感,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

多因窒息死亡。

病程4-6天,耐过者转为慢性。

慢性型:

主要呈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

病猪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出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胸部听诊有啰音和磨擦音。

关节肿胀。

时发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最后多因衰竭致死,病程2-4周。

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在自然流行中,本病仅见于猪,其他家畜未见发病。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

但不同年龄的猪易感性有一定差异。

母猪和仔猪较易感,发病时症状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