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719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教案.docx

《诗歌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教案.docx

诗歌鉴赏教案

一、鉴赏诗歌语言

(一) 解读“诗家语”

1.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诗歌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1、“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 

例3、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以上各句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A.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B.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C.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D、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陆游《昼卧》诗: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杜甫《春夜喜雨》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春风”都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诗歌中出现语序变化的原因一般为: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

为了符合声律,诗人有时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3)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

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

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

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

2、其实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一)枝开。

王驾写《晴景》: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1)动词: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2)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3)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 用: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步骤①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二)诗歌的语言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形象生动。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质朴。

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绮丽。

词藻华丽、色彩绚丽、想象神奇。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

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隽永。

意在言外,含蓄委婉。

夜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自然。

不饰雕琢,不使人感到做作。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清幽。

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其特。

梦天(李贺)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8、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洗练。

语言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俭,意蕴无穷。

泊船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沉郁。

笔法苍老遒劲,凝重深沉。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委婉(含蓄)。

不直接写出,看似无关,却意在言外。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练习

(一)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

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

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

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

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诗文品读]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

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

“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

上联写江,是近瞰。

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

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

下联点山,是远望。

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

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练习

(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

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

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

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

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练习(三)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中情深的诗人。

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

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

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在表面上,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写的。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又说:

“诗文俱有主宾。

无主之宾,谓之乌合。

”这首诗的第三句,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

这样,上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换言之,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浃洽,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

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

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

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

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

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

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

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

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

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

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二、鉴赏诗歌形象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后,张籍和诗一首以同样的方式巧妙作答。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如: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

如: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通过登山过程中看到的庐山形象,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

类似的还有: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练习:

(一)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诗歌意向的塑造,这首诗就塑造一个怎样的“白牡丹”形象?

练习

(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

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情景交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3)托物寓意

{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与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4)白描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表现手法

(1)虚实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烘托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衬托(正衬、反衬)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常年悲倦游

(4)借古讽今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

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患。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

怎知“蜀道难”!

(5)动静、远近、高低结合

萍池

王维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点面结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正侧面结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8)运用典故

李凭弹箜篌引(节选)

李贺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附:

常用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0、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11、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2、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3、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4、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5、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