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290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立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独立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立学院.docx

《独立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立学院.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独立学院.docx

独立学院

一、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独立学院创办至今,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95之前的理论酝酿阶段,1995—2003年的尝试阶段,2003—2008年的独立规范阶段,2008年至今的提升完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以教育部出台的代表性政策文件为依据。

(一)理论酝酿阶段(1995年之前)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上大学的愿望。

改革开放以后,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办学,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较弱,资本集聚能力较低,加上政策限制等原因,导致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投入不足,民办高校大多依靠学费积余,滚动发展,速度缓慢,成长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引入国外经验,提出发展独立学院的设想。

印度的附属学院制度得到了国内理论界的关注。

印度大学的附属学院制度是效仿英轮敦大学而形成的。

1857年印度最先成立3所大学,即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这几所大学自己不进行教学,只接纳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为自己的附属学院。

由这种模式开始,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印度衍生了大量的附属学院。

到目前为止,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已经达到18000余所,而其中绝大部分是附属学院,真正的大学只有370多所,附属学院成为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力量,在推进印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功不可没。

大学依靠其掌控的学位颁发权,对其附属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进而保障其教学质量。

很多学者认为,印度附属学院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供我们参考。

从1995年开始,我国很多学者撰文介绍印度附属学院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引入附属学院的做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尝试阶段(1995--2003)

1995年,已办三年的I~t}II电影电视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这被公认为我国最早的独立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成立后,管理较为规范,教育质量较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

不仅如此,独立学院向社会展示了一种“双赢’’的图景,四川师范大学也通过独立学院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曾给这种办学形式较高的评价:

“这种办学模式在全国是很少见的,对于现在的管理体制有所突破,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拉开了序幕。

但是,当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不足,政府财政又无力兴办新的院校,亟须发展体制外资源补充,独立学院的诞生及其初期的良好发展态势,刚好契合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

由于当时国家、普通高校、企业和学生等主体都有对独立学院这种教育形式的巨大需求,因此,在这一个阶段,独立学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各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陆续批准举办或试办的独立学院有360多所。

(三)独立规范阶段(2003--2008)

从独立学院的产生之日起,独立学院就处于争议之中。

支持者赞誉其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创举,批评者则质疑其为我国高等教育畸形发展的“怪胎”。

在对独立学院观望了4年之久之后,针对独立学院试点期间所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通称“8号令”),标志着独立学院发展进入了独立规范阶段。

“8号令”把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统称为独立学院,明确提出举办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行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即“六个独立”原则。

“8号令”还明确提出,独立学院属本科层次,应该由教育部审批。

继“8号令”之后,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对各地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工作的通知》(教发函[2003]24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清理备案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22号)、《教育部关于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教高函[2004]2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独立学院招生工作管理的通知》(教学[2005]3号)等一系列文件,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管理。

此外,《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教育部令第25号)等有关民办院校设置与管理、资产过户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对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同样适用。

在这些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下,至2007年年底,经教育部审批确认的独立学院有318所,比2003年时的360所有所减少。

2007年年底,独立学院在校生共计186.6万。

(四)提升完善阶段(2008年至今)

自2003年“8号令”颁布以来,独立学院在规范中加快了发展步伐,但其距离“民、独、优”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同时,经过前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规模持续扩张,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独立学院的环境发生变化,进入了质量竞争的新时代。

这一阶段,我国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也由增加院校数量和扩大办学规模向稳定规模、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大力提高质量转型。

教育部于2008年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通称"26号令”),标志着独立学院进人了提升完善阶段。

“26号令’’对独立学院的设立、组织与活动、管理与监督、变更与终止、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26号令”的附则指出:

“本办法施行之日(2008年4月1日)起5年内,基本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由独立学院提出考察验收申请,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察验收,考察验收合格的,核发办学许可证。

”这标志着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的开始。

“26号令”是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里程碑,对促进独立学院的提升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继教育部第26号令之后,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审批独立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8]1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独立学院招生简章审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08]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发厅函[2009]15号)等一系列文件,其中,最后一个文件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摸清本地区独立学院的总体情况,逐校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标志着独立学院5年过渡期开始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截至2009年5月,我国独立学院有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1/3。

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现高等教育大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因

我国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等诸多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同时,国家、普通公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和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学生都存在着对独立学院的巨大需求,“教育供给是教育需求的必然结果和反映”,在这些需求力量的推动下,我国独立学院在20世纪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国家财政难以支撑起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

从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由1999年的340万增加到2002年的903万,但即使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高等教育领域内“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到2000年只有11.5%,距离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依然有一定的距离。

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从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从1999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在内的一些措施来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力度。

中央政府从1999年决定从用于国家基本建设在内的长期国债中抽取70多亿元用于高校基本建设,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

尽管各级政府作了非常大的努力,同期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9年的340万增加到2002年的903万,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同期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

导致高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大幅下滑,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从10050元下降到8529元。

按照2001年的拨款标准,如果高等教育规模再扩大300万,就意味着政府需要每年再增加250亿以上的拨款。

而在这个时期,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落实均需要大量经费,导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提升:

农村税费改革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此时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也要求向重点高校进行经费倾斜。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通过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遇到了困难,而大力发展独立学院,则可以在基本上不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情况下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需要补充本科教育资源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对高层次高等教育产生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在我国高校扩招过程中,虽然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科层次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较高,本科层次所占的比例一直没有明显提升。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本科招生共约332万,占当年全部招生人数的比例不足40%,比扩招第一年的1999年反而下降了1.2个百分点,见表2—15。

本科教育机会下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了反差,本科教育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因此,扩大本科教育资源成为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状况的紧迫步骤,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以本科为主的教育形式,则成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很好途径。

(三)民办普通高校尚难以担当高等教育扩招重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当国家财政难以支撑起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时,民办高校本来可以承担高校扩招重任,但我国民办高校从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在21世纪之初,我国民办高校的力量还十分薄弱。

大多数民办高校规模小,办学条件有限,社会认同度不高,办学层次低,除了少量几所民办高校以外,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学历授予资格。

2000年至2004年,我国具有学历授予资格的民办高校分别是43所、89所、133所、173所、226所,同期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分别是6.8万、14万、32万、81万、139.75万。

在这些具有学历授予资格的民办高校中,大部分是进行专科教育,只有少数几所民办高校具备本科教育的条件和资格。

2000年,黄河科技学院首先升格为本科高校,2002年上海杉达学院和江苏三江学院升本,2003年浙江树人大学等5所高校升本,直到2003年4月,包括从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仰恩大学在内,我国总共只有9所民办本科高校。

而且,在这些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中,只有少数专业是本科,大部分专业依然进行专科教育。

民办高校不仅规模小、层次低,而且其管理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承担起高等教育扩招的重任。

民办高校的管理不太规范,家族化现象严重,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倒闭现象经常发生。

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进一步限制了民办高校育人质量的提高。

在这些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创设既能够吸纳大量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同时又能够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办学机制,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独立学院便是解决此问题的很好途径之一。

三、独立学院的主要特征和优势

(一)独立学院的主要特征

独立学院的两个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依附”和“独立”。

认识到这两个基本特征,则可以窥视独立学院的全貌。

1、独立学院的“依附”性

依附性,是指独立学院依附于母体高校,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名称上的依附。

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名称都是“××大学(公办高校)××学院(附属学院)”,这种名称表明了独立学院对公办高校的附属性。

名称上的依附实际上也就是品牌的依附,这使得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被看成母体高校的普通二级学院。

实际上,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迅速地发展,能够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在名称和品牌上依附于母体高校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独立学院也属于民办高等教育,但其录取分数线和学费均明显高于纯粹的民办高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上依附于母体高校,所以独立学院才可以在与纯粹民办高校的竞争中占上风。

即使在今天,虽然独立学院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与母体高校的疆界也越来越清晰,但是,名称上的附属仍使其笼罩着母体高校的光环。

名称和品牌上依附于母体高校,一方面使得独立学院可以在短时期内获得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独立学院建立自己的独立品牌,一旦失去母体高校光环的笼罩,其竞争力可能就会很低。

独立学院在品牌上依附于母体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母体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降低了母体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吸引力,因为用人单位往往要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来辨别自己聘用的毕业生到底是来自母体高校还是来自独立学院。

第二,教学资源上的依附。

独立学院在教学资源上依附于母体高校,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部分。

硬件上包括教学设备、实训场地、图书、信息资源等。

但是,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往往不在同一个校园之内(这也是教育部的要求),有的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硬件资源的共享力度有限,共享硬件资源需要花费的交通成本可能高于资源共享所能带来的收益。

因此,软件资源便成为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之间所能共享的主要资源,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的共享。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所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学习、借鉴母体高校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从而促进自身快速发展。

独立学院中有一部分董事和管理者来自母体高校,熟知母体高校的文化和管理,因而可以将母体高校的文化和管理移植到独立学院中来。

除了管理之外,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母体高校,独立学院的大部分骨干师资往往来自于母体高校。

第三,学历上的依附。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早期,大部分独立学院都直接颁发母体高校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独立学院在学历上对母体高校的依附。

当然,这种状况在慢慢地改变,“8号令”要求独立学院发放独立学院学历,但是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学位证书还是由母体高校来发放。

直到“26号令”要求学位证书也要独立学院发放开始,独立学院才摆脱在学历和学位上对母体高校的依附。

2.独立学院的“独立”性

独立学院也具备独立性,独立性是指独立学院在一些方面独立于母体高校,区别于母体高校一般的二级学院。

独立性是独立学院成为一所独立院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教育部“8号令”指出,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进一步强调,独立学院的学位证书也应该独立颁发。

首先,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从法律的意义上讲,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是两个不同的法人组织,独立学院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母体高校的普通二级学院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其次,独立学院独立招生,并独立颁发学历和学位证书。

独立学院招生属于第三批次,录取线低于母体高校。

若以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低于母体高校。

又因为独立学院自己发放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历和学位的“含金量”低于母体高校。

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如母体高校的毕业生受欢迎,部分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有一定的歧视,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独立学院的学历也不予承认。

再次,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或个人筹措,资金来源渠道与母体高校明显不同。

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一般有四种,分别是“公办高校+企业”模式、“公办高校+地方政府+企业”模式、“公办高校+异地政府”和“公办高校通过多种方式自办”模式。

除了高校自办的独立学院之外,独立学院的前期投入主要由参与举办的企业和异地政府负担,企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是希望得到回报的,母体高校也往往从独立学院的学费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管理费”,这些回报和成本最后都转换成了学费,需要由学生来负担。

相比之下,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因此,独立学院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公办高校,高昂的学费在客观上排斥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子女。

(二)独立学院的优势

独立学院是在吸收公办、民办两种办学机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它兼具公办高校的规范性和民办高校的灵活性,是公有性质与民营机制的有机结合,体现着公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双重优势。

1.独立学院具有相对于纯粹民办高校的优势

首先,独立学院可以依靠公办高校的师资、管理等资源,在教育质量方面较有保障。

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两个突出因素是管理和师资,而独立学院可以在师资和管理两种资源上实现与母体高校的共享。

按照“8号令”等教育部文件的要求,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在师资方面,母体高校往往向独立学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术骨干负责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科专业竞争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等提供了保障,有效弥补了独立学院师资缺乏、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的缺陷。

在管理方面,大部分母体高校在举办独立学院之初,都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到独立学院负责各级管理。

他们将母体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管理制度同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独立学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既保证了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和有序运行,又缩短了独立学院的摸索过程。

在依托母体高校师资和管理资源的同时,独立学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托母体高校的品牌,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相对避免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歧视。

其次,独立学院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较高水平,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金,这些资金若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进人高等教育领域,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为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开辟了渠道,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很多投资者对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没有充分的信心。

首先,包括《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内的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举办者的权益保护力度不够;其次,投资者虽有举办高等教育的热情和兴趣,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他们对如何办好一所大学并没有信心。

独立学院这种新型办学形式的出现,使得投资者可以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借助于公办高校的品牌和管理经验,这就极大地减少了投资者投资高等教育的顾虑,从而为大量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扫清了障碍。

2.独立学院具有相对于一般公办高校的优势

首先,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往往都是规模大、资金雄厚、历史较长、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公司,他们熟悉产业界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有的企业本身每年都要招聘大量毕业生。

这些企业作为独立学院的举办者,能够自觉地按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优化独立学院的专业和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可以避免一般公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定位不准的问题。

而且,举办者与产业界联系紧密,可以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训实践的机会,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独立学院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董事会主要负责学校重大决策,如资金分配、校长任免等,校长主要负责教学、科研等事务,这种决策机制具有高效和科学的特点,避免了公办高校决策效率低下的弊端,使得独立学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进行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在内部管理中,独立学院实行岗位聘任、绩能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人才竞争机制,以及多劳多得、优劳优获的分配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四、独立学院的主要历史贡献

独立学院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虽然独立学院自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争议,但是独立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

(一)独立学院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一个经济上处于落后状态的发展中大国。

财政的短缺和高等教育筹资渠道的单一,使得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

“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采取多渠道筹资,既要坚持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又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的发展,拓展了高等教育投资的渠道,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壮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就全国来说,200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初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884.90万,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而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约占我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1/3,从这点上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

独立学院的发展打破了这个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供给,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

通过举办独立学院,有效地增加了教育投入,补充了财政不足,吸纳了社会资金,促进了资源共享,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据专家预测,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支撑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想见,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举办独立学院对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办好几所独立学院,更体现在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巨大推动上。

(三)独立学院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竞争和活力,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

独立学院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增强了高等教育的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五大体制改革中,独立学院往往都走在改革的前列,还有许多改革都是独立学院首先开创的。

一方面,独立学院在办学方面较其母体高校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都可以进行创新,灵活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便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激活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并非财政性拨款,必须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创新、改革的内部动力。

此外,独立学院还具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等,这些体制使得独立学院具有较高的效率,因而有力地带动了公办院校的改革。

(四)独立学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选择性教育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一直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渴求,而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独立学院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了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局面,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方式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它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格和品种,增加了学生读大学、选大学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需求与现有高等教育规模有限的矛盾,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选择学校、师资和学习内容的机会。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增加和丰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向可选性教育形式过渡,为促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个性化培养和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独立学院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发展的时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