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326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1.鉴赏题出自哪里?

翻译典故重点词汇修辞手法诗文句的言外之意

2.填空题文史部分10分不定项选择10分包括(文史知识历史家评价诗文句段落判断)

3.默写10分4.给材料问答题5.问答题(课后思考练习)

6.作文30分

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

《秦晋殽之战》1.蹇叔:

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

第一次进谏,蹇叔遭拒纳之羞,第二次他拦师而哭,又蒙穆公恶语诅咒之辱,第三次他送子而哭,又将承受丧子之悲。

至此,不仅表现了他宽宏容人,不计个人恩怨荣辱,以国为重的高尚情操,而且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对国难家痛的无限悲怆之情。

弦高:

弦高犒师,缓敌报警,表现现出一个聪明机智、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于言辞的爱国商人形象。

原轸:

原轸论战和反对释囚表现了他的多谋善断,忠直刚烈。

二、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时伤乱的思想,因此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就被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继承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形成其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背)羌村三首杜甫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

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

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

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

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

“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

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

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

“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

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

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

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

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

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

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

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

“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

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

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

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

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

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

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

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

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

王慎中评价此诗是:

“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

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引)。

这种“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叙事白描手段,展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杜诗远迈前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三、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词风雄健,与苏轼并称“苏辛”。

(背)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峨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本词是在调动职务临行时所赋,感慨颇深,兴寄深婉,全用比兴的手法抒情达意。

表面是写美女伤春,峨眉遭妒的怨恨,实际上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上片通过惜春、留春、怨春三层意象抒发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用美女遭妨比喻爱国志士受谗遭贬,谴责投降派误国误民的罪行。

外柔婉而内激越,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情。

怨春不语,算只是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怨春”辞意顿折,埋怨春光弃我而去,却不加理睬,兼融个人与国家,怨情极深矣。

而今只有蜘蛛殷勤结网,牵惹杨花柳絮,似在挽留着暮春阑珊的余辉,以“蛛网”意象影射南宋朝廷当政者如秦桧者流,像残春蛛网牵惹飞絮,装扮出春决存的繁荣假象,维持苟安局面,遂将惜春、怨春升华为伤时怨世之情。

全篇运用比兴象征和以古喻今的手法,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象地揭示丰富复杂的思想活动。

全词借助凄美的意象,以哀婉的情抒发激烈的政治幽愤和沉痛的爱国感情,寄托遥深。

梁启超评曰: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引)。

四、屈原和渔父各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你作何评价?

屈原的人生态度:

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不苟合,不妥协,不随波逐流,高出世俗的形象;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是非定要分明济世儒之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的人生态度:

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黑白不要分清全生道之隐明哲保身)(对人生态度的评价自己发挥)

五、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要求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仁”,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长沮桀溺耦而耕》

对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这是一种挑战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知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

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况的发生。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

自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

用姚明的话来说,就是:

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二这是一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

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又譬如孔圣人明知“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如曾子所说: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三这是一种使命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

圣贤君子做事,所重视的是道义,事功的实现体现在道义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义之上。

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有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患。

依据道义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暂时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长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

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

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你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必须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时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六、《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过程。

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成。

《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李广的性格:

勇猛过人,精于骑射,临危不惧,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宽缓不苛。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手法?

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另外,人物之间的相互衬托,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中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

许远官职本来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而授权与巡,自处其下,并最后一同守城战死。

在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又如雎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与南霁云的一呼一答,既表现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话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威望;再有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一段,从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出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个性,刻画人物极为传神。

2.《李将军列传》是如何以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①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匈奴射雕者射技高强,伤中贵人,杀其骑将尽,李广亲自射匈奴射雕者,杀其二人,活捉一人通过对比,刻画李广的射技更高强

②与部下的对比,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敌多双方力量十分悬殊,部下担心万一有紧急情况,就会不知所措,李广命部下解鞍下走,匈奴错以为李广的军队是汉军诱饵,于是不敢去通过部下对比,刻画了李广在危急情况下从容镇定,胆略过人

3与程不识的对比,治军简易,更显才气超人

4与李蔡拜相相比,李广终身不遇。

他屡建战功,却备受排挤,白首未得封侯,一生受到汉统治者不公平的待遇。

七、《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是魏晋时期轶事小说集大成者。

石崇飞扬跋扈的品性也是通过对比,特别是通过对王恺心理变化的刻画来展示的。

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是塑造人物的典型举动,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石崇骄横暴戾、目空一切的性格,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习题见课文【提示】部分

八、韩愈,唐文学家,字退之。

他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理解《张中丞传后叙》议论和叙事并重的写作特点?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九、《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十、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樟寿,学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十一、《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

现存四十多篇。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是主义文学起点。

《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

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背)硕人选自《诗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本诗第二章历来备受推崇,旧有“美人图”之誉。

此章前五句连用六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以铺陈的手法,细致摹写了庄姜的身体细部,展现其静态之美。

诗人并未就此搁笔,而是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勾勒出庄姜的神韵气质,呈现其动态之美。

后二句如画龙点睛之笔,传庄姜之神,令人叫绝。

十二、汉乐府原为西汉王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乐府”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人们把这个机构所采集、创作的乐歌成为“乐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背)上邪《汉乐府》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思考练习题见【提示】部分P164

十三、《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将它们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这些古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作者多为中下层文士。

这些诗歌长于抒情,多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含义丰富,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南朝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背)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

“相去万余里”。

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

因此,“会面安可知”!

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

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

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

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

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

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十四、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点,他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十五、李清照,北宋、南宋之际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她是“婉约派”的。

(背)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令又添,一段新愁。

十六、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将田园生活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大诗人。

苏轼称陶诗“似癯实腴”。

(背)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习题参考见【提示】部分P189

十七、唐诗概述(618-907)

唐文学重要成就:

1、唐代诗歌“一代之文学”

2、唐代散文3、唐代传奇、变文和词。

一、唐诗的特点

1.数量大,作者广众,前所未有。

2.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百花争艳

流派田园诗(陶渊明)山水诗派(谢灵运)、边塞诗派、新乐府诗派

风格雄浑、高亢、飘逸、清奇、绮丽、纤冶、幽深、奥峭、冲淡

个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佛”(王维)

3、诗体完备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

4.题材广泛,内容充实,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

二、唐诗兴盛的原因

1、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相统一,诗歌开创新局面

1)继承风骚传统2)完成近体诗体制

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思想禁锢较少。

3、帝王雅好词章,奖掖诗人

4、诗赋是庶族进身之阶、交游方式,文人普遍作诗。

初唐前期诗歌

“六朝泥淖”,冲出“六朝迷雾”

初唐四杰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开始

陈子昂“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

(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照何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江月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风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谭梦楼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薄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习题1参考见【提示】部分

十八、王维,唐诗人,子摩诘。

苏轼说: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背)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亮点之作,全诗共八句,层次分明,诗意明朗。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陕县,东西绵延八百里,其势之大,其峰之高是令无数文人骚客所折服和吟咏的,这些王维都把握得相当好,传神之笔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

赏析: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

“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

“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

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

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

原先白云缭绕的山峰,此时却没有一点雾霭的踪迹。

神秘之境在诗人的“引带”下“真相大白”,畅快之意油然而“升”。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刻诗人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子峰,“变”字道出了终南山的山峦起伏之大,子峰之多。

接着王维巧妙的对“众壑”的阴晴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离点出,“殊”更意味深长的道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