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426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治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幸福取决于心态,而哲学便是一种谈心。

哲学使得人们能从生活的局部中跳出来看人生的全景,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让人们看清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从而有好的心态并收获幸福。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

①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②能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人生

③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③适合题意;真正的哲学能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①错误;真正的哲学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④错误;故选C。

【点睛】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但不能认为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因为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认为哲学决定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因为哲学属于文化,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老师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父母告诫我们,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朋友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哲学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

③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④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老师和父母的告诫说明,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生活,③④适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①是错误的;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②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3.我国古代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知识匮乏,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这种超人的力量便是天。

孟子把天与人的心联系起来,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

材料表明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世界观是关于哲学的学问

③哲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人们的世界观可以上升为哲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

这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①适合题意;孟子把天与人的心联系起来,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

这说明人们的世界观可以上升为哲学,④适合题意;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错误;真正哲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4.《黄帝内经》记载: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一观点

①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带有机械性

②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

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④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缺乏科学依据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5.休谟认为,在心灵面前,除了知觉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事物了。

因此,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里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休谟的观点

①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②陷入到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③将客观精神看作了世界的主宰

④回避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的观点,陷入到主观唯心主义范畴,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休谟的观点并没有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6.中外哲学家在思考世界时往往会有一些相似的观念,下列各组观点属于同一种哲学派别的是

①管子: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②朱熹: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柏拉图: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③王充: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④万物皆备于我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引文类选择题,此类题型经常考查名言警句、谚语、古诗等包含的哲学道理。

要正确解答此类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理解材料的寓意,二是要找准材料对应的哲学道理。

选项①不符合题意,“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②符合题意,“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和“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③不符合题意,“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万物是我们的表象”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选项④符合题意,“万物皆备于我”和“存在就是被感知”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故本题答案选C。

7.“什么是本原?

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这个问题,同人类的认识起点,即同蒙昧时代人类的最初世界观的最简单的内容相一致,它就根源于原始的观念中,甚至连近代哲学关于最高问题的阐述方式也留有原始观念形态的痕迹——‘思维对存在’,正是‘灵魂对外部世界’的思考方式的深化。

”材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切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②哲学发展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

③存在不能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什么是本原?

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这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④适合题意;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存在,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对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表现在它

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④是近代以来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故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9.2017年6月,《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借助夏威夷凯克天文台近20年的数据,获得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附近两颗恒星SO—1和S0—38的清晰运行轨迹,发现这两颗恒星的运行方式没有偏离广义相对论;同时,也未发现第五种基本力存在的证据。

这—发现佐证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观点的错误性

③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

④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美国科学家借助夏威夷凯克天文台近20年的数据,获得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附近两颗恒星SO—1和S0—38的清晰运行轨迹,发现这两颗恒星的运行方式没有偏离广义相对论;同时,也未发现第五种基本力存在的证据。

这—发现佐证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0.2017年5月22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扬州论坛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被称为“暗物质”。

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暗物质”材料的物

①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②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④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暗物质”,材料的物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是哲学的物质,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11.地质灾害一直是人类的一大烦恼。

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

地质灾害突如其来,让人们束手无策、损失惨重。

人们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

这说明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顺应自然才能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

③人是自然界的主宰

④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地质灾害一直是人类的一大烦恼。

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

人们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

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①④适合题意;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选A。

12.科学家发现,许多动物都有专门的光检测分子“眼外光感受器”,功能主要是提醒日常的苏醒、感知体温,还包括维持正常的生理周期、调整时差反应的不适等。

人类也有“眼外光感受器”,即使是在功能性失明的人身上,瞳孔大小也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瞳孔仍然具有反射性。

材料表明

A.意识活动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

B.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D.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答案】C

【解析】科学家发现动物和人类的反射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C适合题意;意识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A是不科学的;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

1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②社会发展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

④运动始终是一种物质的运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①③适合题意,②错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4.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一年级第一课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楷书大字,而不是字母aoe。

专家解释,对刚走进学校的小朋友来说,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

把拼音学习推后一个月左右,能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

这说明

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②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③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客观与主观总是统一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③错误。

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

这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们能认识事物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①②适合题意;我们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15.“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

”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这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事物的运动具有规律性

③规律能被人们认识和改造

④事物规律是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这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④适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16.美国的戴维•霍金斯博士通过对人的意念振动频率的研究发现的正能量层级显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人们能揭示意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②意识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③意识源于客观存在

④意识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研究表明人们能揭示意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意识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选项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

17.2017年我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髙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这是基于

①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18.下图漫画中的主人翁错在

①没有做到主观必须要符合客观

②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③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意志

④否认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漫画类选择题,考生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

“想要10环就10环”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意志,没有做到主观必须要符合客观,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19.我国领导人强调,扶贫攻坚,要变“你来扶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

这对我们扶贫的启示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扶贫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B.尊重群众的主体意识就能取得扶贫工作的胜利

C.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是扶贫工作的立足点

D.改变贫困群众的观念是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

【答案】A

【解析】扶贫攻坚,要变“你来扶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

这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扶贫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A适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扶贫工作的立足点是客观实际,C错误;观念有助于扶贫取得成功,但不是关键因素,D错误。

20.2017年,我国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努力将各项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发挥“创意”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这说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我国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努力将各项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发挥“创意”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这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②④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1.《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认为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谁对谁错的,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下列对材料观点理确正确的是

A.承认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B.认为认识不能作为判断对错的依据

C.看到了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D.肯定了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答案】B

【解析】题干认为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这一观点合理的地方在于看到了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B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材料认为判定认识是否正确没有标准,C、D不适合题意。

22.“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打铁才能成为铁匠”。

这些谚语强调的是

A.思维着的精神的重要性

B.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C.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D.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打铁才能成为铁匠”。

这些谚语强调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23.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髙低各不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人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会出现差异

C.人们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D.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答案】B

【解析】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点睛】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有用的事物,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理。

24.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几何学中著名的欧几里得定理,在两千多年里被沿用。

但实际上,在凹曲面上,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这说明

①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在平面、在凹曲面、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同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③④适合题意;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将生态理念上升为一种哲学智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同时,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运用世界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认识。

【答案】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利于形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识,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导。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利于把生态文明理念融人社会生活,形成人们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哲学世界观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世界观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你对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认识,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分析回答。

解答时首先明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

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分析原因及其做法,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

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解题思路:

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

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

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

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