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562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docx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

(2009-04-1222:

26:

04)

转载

标签:

教育

课堂教学

学生生活

陶行知

美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hlrzqy发表于2006-12-1918:

06:

00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力求改革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使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课堂;生活化;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跨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教育大变革的时代,这场大变革以课程改革为标志。

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

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

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2、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目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

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

所以,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这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因此,课堂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3、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应当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

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

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正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证过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4、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对直观的、生动的学习材料感兴趣。

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易于唤起注意、提示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这样,才会有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5、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

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通过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

夸美纽斯说:

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鉴于以上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方案,以此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

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

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

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以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在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和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数学建模理论

     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4、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

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四、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研究综述。

     1、国外: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从80年代开始,西方数学教育界提出“非形式化的数学(informal

     mathematics

     teaching)的口号,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过度形式化的束缚,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台湾地区教学方法也体现了这一点:

“协助学生体验并仿效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能从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须生应用书的能力”。

现代数学界提出的数学建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连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

实际上,建立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体验从实际生活中发展数学的过程、获得“再创造”数学的极好机会。

     2、国内:

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语文),日前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家组的鉴定。

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及国内所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展开,获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阎桂红的《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总的看来,语文教学方面研究的较多,数学方面与之相比就显得太薄弱了。

有的只是创设一点生活化的情境。

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还没有介入。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本课题与相关课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本课题借鉴和运用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是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再实践研究。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实践性的生活化教育研究,重点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多种操作方式,形成多种模式。

     区别:

本课题注重实践性,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与生活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新课标理念的具体操作方式。

本课题注重时代性,通过生活化课堂的建构,着重解决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研究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学生也是教学的研究者。

     4、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

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研究的目标:

     1、解决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2、解决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3、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六、研究的内容

     1、研究和形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

     3、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4、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质量的评估标准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以低、中、高三个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确定几个实验班中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

     1、整体性原则:

即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相互联系的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

     2、师生合作性原则: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首先决定于师生关系的性质,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

和学生建立起真诚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3、自主创新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自主,没有学生的创新。

学生的个性就不可能发挥。

要激发起学生自主与创新性,就需要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创新性。

     4、生活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生活实践,把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习惯。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之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

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每人都获得了计算机三级合格证书)

     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九、课题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11——2006.2)

     1、选题,进行课题背景分析,对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作初步探索,完成实验前测试。

     2、查阅文献及调查了解(收集资料)

     3、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验阶段(2006.3——2006.11)

     1、继续收集实验材料。

     2、全面实施实验方案。

     3、整理实验材料。

     4、分析研究。

     (三)总结评定阶段(2006.12——2007.2)

     1、总结评价,验证假说(终结性对比测试)

     2、反复验证,理论升华(终结论文)

     十、实验组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浅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是现代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数学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将生活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增强数学意识。

下面就根据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创设生活环境,启发学生“感知”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使他们感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1、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主动求知。

例如,把家中添置生活用品的事拿到数学角度让学生解决,“父亲用300元去购买餐具和暖水瓶,餐具每套20元,暖水瓶每个15元,父亲买了10套餐具和4个暖水瓶。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这种来自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十分感兴趣,非常乐意去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家长结合和孩子游玩时的情境,让孩子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公园里有7条小船,小朋友们争着去划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人在岸上等候,现在有多少人乘船?

一共有多少人?

”这样就把生活中的题材变成了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孩子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2、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

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缩短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生、发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当学生学习了“角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口述见到的“角”,并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此时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并在周围寻找。

然后就能找出:

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

再如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为什么有的地方是三角形,有的却是平行四边形、圆形……有什么实用价值,美观么?

简单的点拨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究空间。

又如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一个文具盒多少钱,一支圆珠笔多少钱,一块橡皮多少钱......然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这些引导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生活中。

二、捕捉生活素材,教会学生“说”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说,为学生创造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独到见解。

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失败时,教师不应训斥,而应肯定其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帮其走出困境。

学生在做数学题有较大过失时,作为教师应理解、同情、体谅,然后循循善诱,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我。

学生对某事、某种类型的题怀有浓厚兴趣时,教师应积极支持鼓励;当部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对部分后进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使其将羡慕的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2、教会学生说的方法

相信学生一定能行,有时他们的潜力我们是无法衡量的,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口语训练的层次:

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

现以“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几朵?

”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 红花多

红花比黄花多

说完整的话红花和黄花比,红花多,黄花少,红花比黄花多7朵

讲算理把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

朵),第二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7朵)

说方法求黄花的朵数,用红花的朵数减去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剩下的就是黄花的朵数

三、探讨生活未知,引导学生“做”数学

做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做无学,不做无教”,陶行知先生科学地概括了“教、学、做”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做数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为了生活做数学,真正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1、搭建“做数学”的平台

引导学生多操作、多实验。

通过操作实验,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探索与发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中的一平方分米的体验教学:

估一估:

1平方米有多大?

伸手比划一下。

剪一剪:

剪一个约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做一做:

剪一个较标准的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比一比:

数学课本的面积比一平方分米大还是小?

想一想:

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有一平方分米大?

……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过程的探讨,由浅入深,由知识点到生活现象,实现“做数学”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评价活动。

经常提问学生:

“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

”让学生验证,推理,整理,分析。

如《圆的认识》:

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形成圆的表象。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掌握圆的特征。

再通过剪一剪,比一比,反思知道的特点和自己的掌握情况。

在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体验了“做数学,再发现的乐趣。

2、开拓“做数学”的空间 

教师只有联系实际生活,开拓“做数学”的空间,力争做到课前激趣、课后延伸,才会更易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

课前不能让学生单纯预习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知识点的特点,联系实际,因“材”制宜,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整理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数学,构建“从生活到数学”的环节。

如《数的认识》,课前引导学生调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

学生兴趣盎然,调查出门牌号、车号、体重、身高、班级号、鞋号、衣服号等。

有的学生看到爸爸的手表,搜集出罗马数字的相关资料,竟向家长发问“ⅣⅤⅡ”各是多少?

学习的内容,也因此变的浅显、活泼、生动。

教材内容只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并不能概括生活的数学全部。

在熟练掌握知识点以后,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生活中去,再从数学回归到生活。

如学生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引导学生测量一下课桌、鸡笼、猪圈等面积,比比家中各个房间的面积大小等。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四、回归生活空间,鼓励学生“用”数学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用以服务和指导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有人说得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

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例如:

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新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半个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

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

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既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房间的空间大小,鱼缸的容积。

在让学生动手做个长方体的纸盒中,他们发现如果照书上计算的裁剪材料,纸盒比计算的长方体表面积要多出粘贴的边。

在学过“百分数”后,让学生算算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

总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广大教师应多结合生活实际,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