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639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docx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两弹一星的元勋们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Yung-huaiKuo,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妻子是李佩。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

1946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受钱学森之邀,1956年10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是科技工作的领导人和组织实施者。

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5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2月改为第九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省执行任务返回北京时,在飞至北京上空约400米高度时飞机突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郭和同机警卫当场丧生。

在清理飞机遗骸时,人们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紧抱在一起,两人身体之间紧夹着刚刚获得的氢弹试验数据。

1982年12月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永怀文集》。

1985年补授予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于2003年9月18日由其妻子李佩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永怀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留校任教。

1945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

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26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提出并于1980年参与完成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863计划。

陈芳允与合作者于1983年提出“双星定位系统”的设想。

2000年10月后随着几颗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得以实现,并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标志着中国开始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陈芳允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江苏吴县。

光学专家。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1915年2月26日 生于江苏省吴县。

中学时代就读于礼贤书院。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考取第六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

1938—1940年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技术光学专业组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2年 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系,从事研究工作。

1942—1948年 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1949—1951年 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2—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年前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研究员、所长。

1955年 获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1983年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1979—1991年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1983—1994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3—1987年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

1986年3月与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写信给邓小平,提出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导致863计划得以启动。

1986—1991年 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1992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9月

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其父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1936年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短期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后,1937年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弗里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自此期间,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HenrideParville)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地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晚年的钱三强,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1992年逝世。

1999年,他被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其贡献。

钱三强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共产党员,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86年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研究了原子弹,氢弹的理论方案,并亲自参与了核武器的实验。

在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逝于北京。

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被中国政府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王淦昌物理奖授予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1924年上海浦东中学毕业,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

1929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莉泽·迈特纳,1934年获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至1947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47年至1949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1951年至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

1962年以后从事核科学的国防应用研究、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

1964年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3月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写信给邓小平,提出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促成863计划。

1998年12月10日

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王淦昌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江苏省吴江市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为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的研究生。

1948年获博士学位。

之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1999年获中国政府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程开甲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湖南长沙人。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19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7-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

陈能宽(1923年-),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学的博士学位。

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物理冶金研究。

1955年底回国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金属所。

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曾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1999年获中国政府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能宽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生于中国浙江金华浦江县,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航空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今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底回国后,曾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等职。

由于对分离铀235同位素的突出贡献,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吴自良

 

于敏(1926年-),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在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指导下开始了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和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于敏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县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姚桐斌1945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

195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

1957年9月回国后到钱学森所主持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参与创建材料与工艺研究所(后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下属单位)并任所长。

文革时期遇害,1968年6月8日被打死,去世时年仅45岁。

由于他对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中国政府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姚桐斌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易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电机系后来调整至现东南大学),194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

1950年代末,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曾参与研制多级的中远程导弹和由它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的开创工作。

2006年10月,与钱学森、屠守锷、任新民、梁守盘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黄纬禄

杨嘉墀(1919年7月-2006年6月11日),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也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1941年9月至1942年6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任助教。

1942年7月至1946年12月在昆明前资源委员会电工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

1947年至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50年至1955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

1968年后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

1985年有关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3月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863计划。

1991年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嘉墀

 

孙家栋(1929年-),辽宁省复县人。

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

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1947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加入空军。

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回国后到钱学森主持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究工作。

文革时,中国人造卫星计划早期领导人赵九章、钱骥受到冲击,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任总体设计师的“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任总体设计师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84年,作为总设计师领导中国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