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4915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docx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

设计学概论知识要点

《设计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第一节

简单说来,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一、设计史

1.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美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1.美术史学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

森珀和里格尔,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就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2.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

佩夫斯纳和吉迪恩,他们同时又是极有贡献的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佩夫斯纳通过其1936年出版的《现代设计的先锋》开创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

吉迪恩关于“无名的技术史”的研究,将设计史的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3.美术史学史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

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就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里格尔,“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二、设计理论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

在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

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著作是19世纪开始的,而且一般都归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1837年成立的设计学校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琼斯和德雷瑟。

第二种类型的设计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做出的反响,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普金、拉斯金和莫里斯。

包豪斯校长格罗佩斯设计理论的复杂性构成了包豪斯独特的教学方式,使这种特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后来培养设计家、解决工业设计问题的理论基础。

三、设计批评

4.设计批评包括历史的批评、再创造性的设计批评和批判性的设计批评等。

第二节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环境、工具以及人自身。

?

1.符号学理论。

图案和符号即单纯装饰性和象征性之间的应用。

人类的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

当代设计学不仅涉及到技术的物质性、功能性和审美状态的数值规定,还涉及到设计对象的产生、使用和适用与传播的功能。

德国哲学家本赛对符号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按照本塞的符号学对象理论划分为四种对象:

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它们分别通过三种参量,即固有性、确定性、预期性来规定。

人们从设计对象可以被规划、实施和应用这一观点出发,由此划分三个阶段:

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应用阶段。

50年代西方设计界将符号学应用于建筑设计,认为建筑语言的形成是一个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过程。

2.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最著名的结构主义提倡者是法国人类学家莱维-施特劳斯。

对当代设计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结构主义哲学家是福柯和罗兰。

巴特。

福柯提出“无意识结构”概念;罗兰。

巴特的《神话》,他认为不应从视觉设计的观点来看待大众文化,而应该认识到大众文化揭示了当代社会潜在的框架结构。

借助结构主义理论,正是要回答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简答题:

为什么说借助结构主义理论,正是要回答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解构方法。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的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法国社会学教授博德里亚是后现代主义最著名的理论家,曾用解构方法探求广告与消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他尤其对所谓原创性提出挑战。

设计分为“显性设计”和“隐性设计”两种,显性设计是风格设计;隐性设计是工程设计。

显性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消费,而隐性设计决定设计品的功能。

法国哲学家的德里达《绘画的真实》,试图用解构方法解读绘画。

一般认为,解构主义揭露传统的偏见和自相矛盾,注重详细解读,具有浓厚的哲学兴趣。

4.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界。

按照通俗的解释,是向我们说明,我们才开始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事件的连锁反应。

混沌理论不是要把简单的事物弄得更复杂,而恰恰是为寻求复杂现象的简单根源,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20世纪80年代,将混沌理论运用到设计领域成了一件时髦的事,反对将设计看作是单一和有次序的观点,主张设计家应当努力探求混沌的文化潮流。

但是,对于设计史研究者而言,创造性的混沌不是一场设计运动,而是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多元主义理论的一个方面。

5.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起自于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运动,虽然它迄今为止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成为一种及其重要的新趋向。

绿色设计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消费运动。

所谓多重设计,实际上是指批评者要求设计家能够因时因地地提供更多的设计以供选择,而不是说服或强迫人们接受单一的设计。

4.中国的设计,西方的反应。

真正开启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应该说始于20世纪萌生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特别是被誉为“20世纪的米盖朗琪罗”的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和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

凡德洛。

他们的设计实践和思想,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和产品设计的先河,并为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运动、思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08年,赖特在《建筑范例》月刊上首次提出了他的有机建筑概念,以追求建筑的实在——内部空间的真实表达为终端,通过对整体性的探索,最终找到以连续性和可塑性的结构实现整体性的具体途径。

赖特和凡德洛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研究。

复习题

1(设计学是怎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

2(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对于设计实践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

第一节设计的艺术特征

二、设计的艺术含量

康德认为美有两种,自由美和依存美。

?

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这种实用化的求美不是“化妆”,而是以专用的设计语言进行创造。

三、设计的艺术手法。

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

借用:

在设计中借用某句诗、某段音乐或者某个镜头、某一雕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借用艺术创作的风格、技巧等,是设计的一种手法。

广告设计中经常使用。

解构:

以古今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为对象,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符号意义的分解,分解成语词、纹样、标识、单行、乐句之类,使之进入符号贮备,有待设计重构。

装饰:

在解决设计的艺术品质问题时,装饰是最传统又常用的方法。

装饰并不等于“罪恶”,也不等于错误,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如其分。

好的装饰可以掩去设计的冷漠,增添制品的情感因素,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力;好的装饰是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多余的装饰才是可以随意增减的附件。

参照:

设计属于创造。

在解决设计的艺术品质问题时,无论是借用、解构、装饰,都不能简单的模仿,而要表现出适度的创新,参照不失为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参照的核心是形式借鉴、规律借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参照的关键是根据设计范例,反复参详考察,找出规律和可变的环节,在基本规律或基本形式不变的前提下,使设计呈现新的艺术面貌。

创造:

创造是设计艺术最根本的方法,是借用、解构、装饰、参照等方法的基础。

四、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

1.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

定义:

就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解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以技术

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受着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广告设计的艺术特征:

始终是商业的艺术、媒介的艺术,是大众传播的艺术和民俗艺术。

广告的艺术设计是整个广告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本身又可以划分成五个方面,即文学创作、美术设计、声学创作、表演设计和电脑制作。

3.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

室内设计也分实体设计和空间设计。

室内设计的艺术特性主要表现在:

从艺术的角度为室内设计的实体、虚体、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案。

五、艺术推动设计(容易出分析题)。

设计与艺术的发展并行不并行不悖,二者都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艺术推动设计,设计的探索又同时影响了艺术形式。

涉及的探索又同时影响了艺术形式,包豪斯典型地代表了艺术推动设计,艺术与设计结合的成就。

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上也力图打破艺术与设计的一切界限,从而创造“完全艺术品”。

艺术家参与设计研究,投入设计实践,可以推动设计进步。

“现代设计之父”是威廉。

莫里斯。

设计师关注艺术,投入艺术研究,也可以推动设计进步。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

艺术与设计关系存在的误区:

为艺术而设计、为技术而设计、孤立静止地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第二节设计的科技特征

一、设计与科技进步(容易出分析题):

设计总是受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技术包括生产用的工具、机器及其发展阶段的知识,它是生产力的一种主要构成要素。

设计是设计人员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

对本部分内容的整体表述:

设计是在工业革命后开花结果的,这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思考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深刻的关系。

直到18世纪,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设计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革。

首先,设计与制造的分工。

18世纪,建筑师首先从“建筑公会”中分离出来,使建筑设计成为高水平的智力活动。

随着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设计也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设计专业。

机器生产同时导致了标准化和一体化产品的出现,各种优质钢材和金属被应用于设计。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导致了20世纪初各种设计思潮的产生,同时为设计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

广告设计从本世纪20年代起甚嚣尘上,而CI设计也有了特别的重要意义。

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往往给设计造成重大影响,例如轧钢、轻金属等等,毫无疑义,塑料

是对20世纪的设计影响最大的材料。

塑料在30年代已经建立起了它的工业地位,并且被工业设计师们赋予了社会意义,成为“民主的材料”。

他们大受工业设计师的青眯,被用于各种产品上,因而更适宜设计的个性发挥和产品符号的灵活运用,新材料的出现总是鼓励着设计师进行新的形式的探索。

1930年照相的铜板技术发明,使摄影从此在广告设计中占住了确定位置,并成为今天照相设计的基础。

电影的出现,收音机、电视机等多种新媒体的使用,广告产业迅速发展,伴随

着传达技术的不但创新,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极大丰富,同时大大地扩大和深化了视觉传达领域。

新兴的信息技术引起设计生产及设计模式划时代的变革。

如果说现代设计运动是工业革命的反响,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便是对信息技术的反响。

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CAD软件已成为广大设计师经常使用的工具。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设计师可以直接了解他的设计品效果究竟如何,因此设计获得了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某些特质,即强调产品的使用,操作上的便利,功能上的灵活性以及使用者特殊要求的适应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质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

解答题:

为什么说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往往给设计造成重大影响,

二、设计与科学理论(容易出分析题):

对本部分内容的整体描述:

设计创造直接与人类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观察联系在一起。

设计的进步依赖于人类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如设计对形态、结构的认识,就借助了数学、物理的观察成果。

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发达,对扩大设计的表现领域和扩大新的材料的使用都起着作用。

对设计的研究也与科学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

设计需要进行有机的研究。

设计研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设计的发展和设计学的建立都是以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整合为基础的。

设计科学是设计哲学和设计方法学的综合,它的概念是1969年赫伯特。

西蒙正式提出的。

设计科学的产生表明设计除了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具体应用外,在方法论上也有了进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现代设计以讲求多元化、动态化、优化和计算机化为特点,故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论,解决愈来愈复杂的设计课题。

现代设计以追求多元化、动态化、优化及计算机化为特点,故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论,解决愈来愈复杂的设计课题。

1.控制论。

现代设计论将任何系统、过程和运动都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因而控制论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2.信息论。

信息论方法是现代设计的前提,具有高度综合性。

信息论最早产生于通讯领域,申农是其奠基人,他引入了“熵”的概念作为信息的度量。

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变换、传播、处理等问题。

3.系统论。

所谓系统,即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互相有机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种有序性整体。

系统论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来解决各种领域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

设计系统原理是设计思维和问题求解活动的根本原理。

具体设计方法包括:

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模式识别法、系统辨识法等。

现代设计无时不与现代知识体系紧密相连,科学理论推动着设计,而设计科学同时也是科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对本部分内容的整体描述:

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尤其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设计使新技术的“可能”转变为现实。

科技资源需要设计加以综合的利用,变成优质的新商品,被市场大量的吸收,才完成了科技的社会财富化,发挥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以电能为例,人类电气文明的形成,是设计运载科学技术划下的轨迹。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开发和使用的关系。

?

所有类型的设计都含有技术的成分,而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通过设计转化成商品的。

设计没有技术无以为设计,而科学技术没有设计参与也找不到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从而不能转化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技术的一个部分。

而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所以高度强调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德国最早意识到设计的这一性质并有效加以利用。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认识到设计的这一作用。

第三节设计的经济性质(容易出分析题)

一、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日本政府从50年代引入现代工业设计,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70年代的腾飞。

二、设计作为价值方法:

设计是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方法。

?

从消费层次来看,人的消费需求大体分为三类层次,第一类层次主要解决衣食等基本问题,满足人的生存需求;第二层次是追求共性,即流行、模仿,满足安全和社会需要。

第三类层次是追求个性,要求小批量多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设计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经济正由“物的经济”向“知的经济”发展。

设计时代意味着附加值的时代。

四、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设计与生产:

设计是生产的组成部分;设计师是生产者,设计活动是生产活动,而且是对整个生产举足轻重的上产活动。

设计为生产服务;设计首先为工厂建设服务,其次为产品的改良和创新服务,第三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服务。

设计师要向生产人员学习;由于精力所限,很少有设计专家同时又是生产专家。

但可以肯定的说,不精通比较先进的工厂,设计不出更先进的工厂,不精通先进的生产,设计不出先进的产品。

生产部门必须认识设计。

生产系统的所有人员为了企业的强盛都应进行正确认识设计的教育,形成企业共识,在充分肯定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调整好设计与生产的关系,发挥设计在生产中的先锋作用。

生产只有正确认识设计,才会充分支持设计。

设计必须拥有生产的支持才能得到实现。

分析题:

设计与生产的关系

设计与消费:

消费是设计的消费;设计为消费服务,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设计创造消费。

设计是最有效的推动消费的方法,它触发了消费的动机。

设计能够唤起隐性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

?

人类物质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

?

人类需要本身就是某种文化的体现。

?

设计创造消费的能力不仅源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心理同构之中。

分析题:

分析设计与消费的关系(考过两次)。

复习题

1(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论述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2(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如何相互影响与相互推动的

3(无止境的消费必然带来资源的枯竭,设计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一、石器设计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挑选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石铲等各种工具。

由于石块粗笨,器形短小,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又在石器上安装木头或骨角的把柄,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不只是为了使石器光滑美观,且能使之工整、锋利。

最后有的还进行钻孔,以便于装柄或便于携带,以提高实用价值。

石器是人们最主要的生产工具,石器工具的设计是原始社会最早和最主要的设计内容。

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和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除了石器工具的设计以外,另一个重要的设计领域就是陶器用具的设计。

二、原始“彩陶”的设计

所谓原始“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原始彩陶设计有下列几种:

1、半坡型

鱼形花纹:

由写实逐渐演变为抽象,可以分为草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人面鱼身盆和尖底瓶汲水器。

2、庙底沟型:

装饰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鸟纹的应用更多,而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3、马家窑型:

点和螺旋纹的运用,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4、半山型:

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用旋涡纹组成装饰;二是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是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

5、马厂型:

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

原始彩陶,还有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薄而光的蛋壳陶大量出现,是

这类设计的突出特征。

彩陶的装饰设计,基本上是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的。

彩陶图案设计中形式法则有:

立对比法、分割法、多效装饰法、双关法。

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以及长江以南东南广大地区的几何印纹陶。

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利用天然岩洞;一是构巢而居。

青铜器的加工方法:

焊接、刻画、镶嵌、金银错、鎏金等。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宴乐水陆攻战壶。

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

一、建筑设计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成熟时期。

12世纪初由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结构上的特点:

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建筑在外观、结构、色彩和布局设计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外观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

屋顶的特征最明显,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和单坡等多种类型。

在结构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常用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唐宋时期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到明清时演变为以装饰构件为主。

在布局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简单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

在装饰和色彩设计上,中国古代建筑也别具一格。

装饰主要几种在梁枋、斗拱和部分,综合运用了各种美术工艺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

在色彩设计上,运用对比强烈的原色设计,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独树一帜。

这一体系不仅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应用,历史上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是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体系,也是传布范围广泛的体系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著名作品:

天坛的设计艺术、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设计艺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所体现的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即统一又富有变化的空间处理,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

中国古代桥梁设计:

(1)汉朝时的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出现的桥梁,故是称作平桥。

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

(2)种类繁多的拱桥。

如卢沟桥

(3)著名的桥梁设计:

万安桥、赵州桥

中国住宅设计实例:

于阑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住宅、闽南土楼住宅、河南窑洞住宅。

二、园林设计

1、中国园林设计发展简介:

我国古代园林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设计形成追求自然野逸的风气,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也是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

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转折时期,园林设计也被推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诗情画意”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超出前代的辉煌创造。

保存至今的园林尤以清代最多,设计成就也最高,代表了古典园林设计的高峰期水平。

明末清初的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

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2、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特点:

首先,中国园林设计注重自然美,其次,中国园林设计十分强调曲折多变。

园林风景设计上的复杂多变,同时达到了“体宜”的效果,而无丝毫杂乱无章之感。

再者,中国园林设计崇尚意境。

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想情怀。

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四、家具设计

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商周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雕饰精美的姐、禁之类的家具。

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的设计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遗存的早期家具造型古拙,装饰繁缛,通常运用漆、绘、雕等多种装饰手法,色彩华丽,纹饰丰富,雕饰精致,是具有很高艺术性、技巧性与实用性的设计佳作。

家具设计主要是随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变化的。

商、周至三国时期,跪坐使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相应性形成了矮型的家具设计,席与床(塌)是当时室内陈设的最主要家具。

汉代以后,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增加。

中国家具形式大变革的时期是唐到五代。

隋唐时期,垂足而坐与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存在,出现了高矮型家具并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