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953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docx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

《经济生活》主干知识

价格

1、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影响价格的因素

(1)决定因素: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价值决定价格。

(2)主要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3)其他因素:

货币自身价值(与商品价格成反比)、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关系、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商品的使用价值(质量)等。

3、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影响消费。

一般来说,价格上涨,减少购买;价格下跌,增加购买。

(2)价格变动影响需求量。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

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

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②未来收入预期。

未来收入预期乐观,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反之,人们会节制当前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③收入差距。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会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B、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3)其他因素:

家庭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制度、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等。

2、消费类型

(1)我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2)按照消费的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按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含义: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

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

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要反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

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要提倡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消费所形成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小切口:

社会再生产】

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恶化更新,就是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经济制度(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

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怎么办

第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第三,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

二、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是什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

根本上,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公有制经济

(1)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

(2)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如果国家或集体控股,则股份制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措施: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2、国有经济

(1)地位: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2)作用及其体现:

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3)意义: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4)措施: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1)内容: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

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私营经济有利于吸收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外资经济有利于吸引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措施: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三、分配制度

(1)是什么: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

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水平多层次、不平衡,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多种多样。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小切口:

按劳分配】

(1)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④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的社会地位。

企业

1、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

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发起人数量

由50个人以下出资设立

应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的财务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限制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一般有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都有利于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公司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正是因为公司制具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它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3、公司制的优点

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优点。

4、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4)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5)提高经营者素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

(6)进行企业兼并和“强强联合”。

就业与劳动者权益

1、就业

(1)为什么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通过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怎么办

国家:

①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④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⑤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劳动和谐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

诚信经营

劳动者: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以创业带动就业,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劳动者权益

(1)是什么: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为什么:

这是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怎么办:

国家: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劳动和谐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

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

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劳动者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同时,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投资

1、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营利的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2、投资方式及其特点

投资方式

储蓄

债券

股票

商业保险

特点

便捷的投资

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

规避风险的投资

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收益不高(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A、国债:

安全性好、风险小,收益低于其他债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B、金融债券:

介于国债和企业债券之间。

C、企业债券:

安全性小、风险大、但收益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安全性小、风险大、但收益较高(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下降)。

分类:

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投资的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投资的收益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流动性。

储蓄存款与购买国债风险性最小,而购买股票、公司债券等风险相对较大,投资时应慎重。

②要注意投资方式适当多样化,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专业知识水平等条件适当选择并组合使用。

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经济实力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强,可选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如购买股票、投资房产等。

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个人收入分配公平

(1)是什么: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2)为什么:

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②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和稳定。

(3)怎么办:

①生产决定分配。

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小切口: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二者又存在矛盾。

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财政

1、财政收入

(1)筹集渠道:

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地位:

是国家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保证。

(3)主要影响因素: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分配政策也影响财政收入。

在社会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具体用途:

财政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国家财政勇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和国防的支出是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

(2)地位:

财政支出反映了政府活动的目标和方向,财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实现的。

3、财政收支状况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适度的财政赤字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体现,可以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4、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税收

1、本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种类:

每个税种都有特定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标准。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4、作用: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5、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工作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主要通过价格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生产。

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调节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如果仅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市场秩序

1、为什么: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怎么办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国家: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企业:

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承担社会责任。

个人: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三、宏观调控

1、是什么

含义: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目标)、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怎么办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