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998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docx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从贫二代到好三代

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奋斗史:

从贫二代到好三代

造房子是百年大计,老百姓造一幢房子不容易,质量一定要好,信誉一定要好,交楼只好提前,不能延后,这是性命交关的事。

这番话张乾源记了一辈子。

  撰稿·程乃珊

  本文原先的题目为“从贫二代到富三代”,但张家的第二代乾源世伯坚决不同意,主张将“富三代”改为“好三代”。

他认为:

“富”仅只“有钱”,“好”并不一定“有钱”,却可以是有才华、有成就、有教养……“贫富X代”是先天的,但“好X代”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提倡“好X代”,有更广泛的鼓励性,有利于社会和谐。

乾源伯一番话真正是警示之言。

  创业一代张继光

  建筑在中国,是一门悠久的、讲究的、纯手艺的行当,师徒、父子世世相袭是其行业的特点。

上海开埠以来,西方的建筑理论及科学的模式给传统中国建筑业冲击很大,也促成了传统建筑师的自我改革与完善,在上海留下他们骄人的业绩。

  说起外滩建筑群,是公认的上海名片,其中两幢著名建筑,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具浓厚法国巴洛克新古典风格的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还有一座建于1985年,延安东路100号,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大厦联谊大厦。

时隔70多年。

两幢建筑出自一对建筑业父子之手,东方汇理银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营造商——协盛营造厂厂主、老上海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张继光;联谊大厦的设计者是被称为现代建筑泰斗、1955~1957年连续三年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张继光的儿子张乾源。

  新世纪的上海建筑业发展神速,远离外滩的上海金山区新城区,金山沙滩旅游和沙滩排球区的规划设计,松江大学城的设计参与者张永勤,是张乾源的儿子。

  中国俗语:

好不过三代,除了因“大树底下好乘凉”外,也与中国历史上的政局动荡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安定最祥和的时期,回顾张家百年家业的成功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迪吧!

  这个建筑世家源头,在宁波鄞县傅家漕。

张家百年家业奠基人张继光(1882-1965年),是三代(其实还不止)贫农出身。

宁波人多田少,且土质偏咸碱,不宜耕种,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正因如此,宁波人都习惯背井离乡闯荡世界。

  1882年,张继光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哥哥。

在他8岁时,父亲终因辛劳过度患病去世,祖母和母亲靠着那点薄田,勉强将张继光抚养到16岁,他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了。

  此时父亲的二哥在上海石顺记营造厂做账房,为张继光在何祖记营造厂谋了个差,即所谓的“学生意”。

就这样,这个如假包换的“贫二代”,背着一只小小的竹筐,乘上新江天轮登上上海十六铺,开始了他的上海梦!

  从前学生意,白天做生活,早晚还要侍奉师傅师母和师兄,生炉子烧饭抱小囡,样样都要做。

看似极不合情理,其实也有老祖宗的智慧——煞煞你家里带来的娇骄二气,谁不是父母心头的囡囡宝贝,但来到社会上,是没有人再将你疼着护着的,学生意,就是教你一个“忍”字。

故从前有易子而学,即使大家都是做老板,也让各自儿子交换着学生意,就是怕老板调教不好自己的亲生子。

  做学徒每月所得仅几角钱的鞋袜费,还好张继光是贫X代,省俭惯的。

一天傍晚他去送标书,突遇倾盆大雨,便脱下母亲为他缝制的布鞋赤脚走。

然雨越下越大,正好一辆黄包车在他身前下客,为怕淋湿揣在怀里的标书,他就叫住了车。

一上车他就发现车上有一把象牙柄镶翡翠扇骨的扇子,一看就挺名贵,尽管他很缺钱,但不义之财不能取,想到将这扇子留在车座上很易被他人顺手牵羊拿走,他就下车在原处冒雨等候着,果然马上有人狂奔过来追那辆黄包车。

为表示感谢,失主给了他16枚银洋。

  张继光还从未见过那么多银洋,如何用这笔巨款?

他当时已认识到要在上海滩拼搏,洋人是劲敌也是盟友,总而言之,一定要和洋人打交道。

他向师傅何星秋提出,用这笔钱去夜校读英文。

师傅一口答应。

经过四个月苦读,他完全能看懂英文招标书和图纸,还能用一口宁波腔英语与外商沟通。

当时上海是洋人天下,一切外国公司出示文件都只用英文。

外国设计公司也如此,一切文件包括房屋结构、建材要求和装修特点都以英文示之。

因为懂英文,张继光可以直接向外商设计事务所投标,并可以不通过翻译,比其他同行提早根据外商要求而报价,为老板拉了不少生意。

  三年满师后,即1901年,19岁的张继光脱离何祖记,得当时海上营造“大哥大”杨斯盛支持,开办协盛营造厂,以专业第一为企业宗旨,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上海营造业的佼佼者。

  那是大清皇朝,外国人根本看不起脑后拖着根辫子的中国人,张继光却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及对外商设计图纸的理解和学生意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先后与英商通和洋行、太古洋行、业光地产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中国银行前身)大楼(汉口路50号,1907年完工),另有日本领事馆(1910年)、东方汇理银行(1911年)、纱布交易所(1919年)、盐业银行(1923年)、中国实业银行(1928年),此外还有大批住宅,包括近代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的茂新、福新、申新系统的,都为协盛营造厂承建,并也因此,张家和荣家成为莫逆之交。

  就这样短短几年,张继光由一贫如洗而跃为上海建筑界巨头、上海滩有名的豪富,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一批隽永的建筑精品。

现存的所有张继光的承建项目,从厂房到大楼,都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保护建筑。

所以,称张继光先生为上海近代建筑奠基人应该是名至实归。

  力救荣氏民族工业

  人说,商场如战场,是寸土必争、寸利必夺,你死我活的。

其实不然,上海早期受到儒家思想浸化的一代企业家,胸怀开阔,爱国爱百姓,面对外国列强欺凌中国,同心合力,建立起民族企业家的兄弟情。

  1911年,在为荣氏家族承建厂房工程时,张继光与荣宗敬兄弟就结下深厚兄弟之情。

一次宴会上,荣宗敬执着他的手,动情地说:

“国计民生离不开衣、食、住,我办纱厂为了衣,我办面粉厂为了食,你造房子就是为了住,造厂房为了工人有工开……这些都拜托你老弟了!

中国老百姓太苦,我们有一点能力,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然也是一位慈悲的大家,绝不只为赚钱,所以才成得了大业。

  荣宗敬一席话令张继光十分感动。

他先后为荣氏营造了数十栋厂房,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必备教材。

《中国建筑史》一书对这些厂房做了如此的评价:

“1913年所建的上海福新面粉厂的六层主车间乃采用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的先例之一……”那就是现在著名的莫干山路50号的创意园区。

  “一·二八”事变,沪北局势不保,荣宗敬计划将10万纱锭从杨树浦搬到公共租界的澳门路,因而创办申新九厂,但资金上短缺50万银元。

张继光毫不犹豫垫付了这笔巨款,并用最快速度将澳门路厂房建成。

1937年“八一三”事变,荣家在杨树浦的工厂全毁于战火,亏得租界内的申新九厂正常生产并获大利,令荣氏家族得以度过难关。

为此,荣家第二代荣鸿元荣鸿三兄弟对张继光说:

“是你救了申九,申九真应改名为申救呀!

造房子是百年大计,老百姓造一幢房子不容易,质量一定要好,信誉一定要好,交楼只好提前,不能延后,这是性命交关的事。

这番话张乾源记了一辈子。

  撰稿·程乃珊

  本文原先的题目为“从贫二代到富三代”,但张家的第二代乾源世伯坚决不同意,主张将“富三代”改为“好三代”。

他认为:

“富”仅只“有钱”,“好”并不一定“有钱”,却可以是有才华、有成就、有教养……“贫富X代”是先天的,但“好X代”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

提倡“好X代”,有更广泛的鼓励性,有利于社会和谐。

乾源伯一番话真正是警示之言。

  创业一代张继光

  建筑在中国,是一门悠久的、讲究的、纯手艺的行当,师徒、父子世世相袭是其行业的特点。

上海开埠以来,西方的建筑理论及科学的模式给传统中国建筑业冲击很大,也促成了传统建筑师的自我改革与完善,在上海留下他们骄人的业绩。

  说起外滩建筑群,是公认的上海名片,其中两幢著名建筑,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具浓厚法国巴洛克新古典风格的原法商东方汇理银行;还有一座建于1985年,延安东路100号,上海首幢大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大厦联谊大厦。

时隔70多年。

两幢建筑出自一对建筑业父子之手,东方汇理银行的建造者是近代上海著名的营造商——协盛营造厂厂主、老上海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张继光;联谊大厦的设计者是被称为现代建筑泰斗、1955~1957年连续三年的“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张继光的儿子张乾源。

  新世纪的上海建筑业发展神速,远离外滩的上海金山区新城区,金山沙滩旅游和沙滩排球区的规划设计,松江大学城的设计参与者张永勤,是张乾源的儿子。

  中国俗语:

好不过三代,除了因“大树底下好乘凉”外,也与中国历史上的政局动荡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安定最祥和的时期,回顾张家百年家业的成功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迪吧!

  这个建筑世家源头,在宁波鄞县傅家漕。

张家百年家业奠基人张继光(1882-1965年),是三代(其实还不止)贫农出身。

宁波人多田少,且土质偏咸碱,不宜耕种,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正因如此,宁波人都习惯背井离乡闯荡世界。

  1882年,张继光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哥哥。

在他8岁时,父亲终因辛劳过度患病去世,祖母和母亲靠着那点薄田,勉强将张继光抚养到16岁,他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了。

  此时父亲的二哥在上海石顺记营造厂做账房,为张继光在何祖记营造厂谋了个差,即所谓的“学生意”。

就这样,这个如假包换的“贫二代”,背着一只小小的竹筐,乘上新江天轮登上上海十六铺,开始了他的上海梦!

  从前学生意,白天做生活,早晚还要侍奉师傅师母和师兄,生炉子烧饭抱小囡,样样都要做。

看似极不合情理,其实也有老祖宗的智慧——煞煞你家里带来的娇骄二气,谁不是父母心头的囡囡宝贝,但来到社会上,是没有人再将你疼着护着的,学生意,就是教你一个“忍”字。

故从前有易子而学,即使大家都是做老板,也让各自儿子交换着学生意,就是怕老板调教不好自己的亲生子。

  做学徒每月所得仅几角钱的鞋袜费,还好张继光是贫X代,省俭惯的。

一天傍晚他去送标书,突遇倾盆大雨,便脱下母亲为他缝制的布鞋赤脚走。

然雨越下越大,正好一辆黄包车在他身前下客,为怕淋湿揣在怀里的标书,他就叫住了车。

一上车他就发现车上有一把象牙柄镶翡翠扇骨的扇子,一看就挺名贵,尽管他很缺钱,但不义之财不能取,想到将这扇子留在车座上很易被他人顺手牵羊拿走,他就下车在原处冒雨等候着,果然马上有人狂奔过来追那辆黄包车。

为表示感谢,失主给了他16枚银洋。

  张继光还从未见过那么多银洋,如何用这笔巨款?

他当时已认识到要在上海滩拼搏,洋人是劲敌也是盟友,总而言之,一定要和洋人打交道。

他向师傅何星秋提出,用这笔钱去夜校读英文。

师傅一口答应。

经过四个月苦读,他完全能看懂英文招标书和图纸,还能用一口宁波腔英语与外商沟通。

当时上海是洋人天下,一切外国公司出示文件都只用英文。

外国设计公司也如此,一切文件包括房屋结构、建材要求和装修特点都以英文示之。

因为懂英文,张继光可以直接向外商设计事务所投标,并可以不通过翻译,比其他同行提早根据外商要求而报价,为老板拉了不少生意。

  三年满师后,即1901年,19岁的张继光脱离何祖记,得当时海上营造“大哥大”杨斯盛支持,开办协盛营造厂,以专业第一为企业宗旨,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上海营造业的佼佼者。

  那是大清皇朝,外国人根本看不起脑后拖着根辫子的中国人,张继光却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及对外商设计图纸的理解和学生意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先后与英商通和洋行、太古洋行、业光地产等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中国首家国家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中国银行前身)大楼(汉口路50号,1907年完工),另有日本领事馆(1910年)、东方汇理银行(1911年)、纱布交易所(1919年)、盐业银行(1923年)、中国实业银行(1928年),此外还有大批住宅,包括近代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的茂新、福新、申新系统的,都为协盛营造厂承建,并也因此,张家和荣家成为莫逆之交。

  就这样短短几年,张继光由一贫如洗而跃为上海建筑界巨头、上海滩有名的豪富,同时也为上海留下一批隽永的建筑精品。

现存的所有张继光的承建项目,从厂房到大楼,都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保护建筑。

所以,称张继光先生为上海近代建筑奠基人应该是名至实归。

  力救荣氏民族工业

  人说,商场如战场,是寸土必争、寸利必夺,你死我活的。

其实不然,上海早期受到儒家思想浸化的一代企业家,胸怀开阔,爱国爱百姓,面对外国列强欺凌中国,同心合力,建立起民族企业家的兄弟情。

  1911年,在为荣氏家族承建厂房工程时,张继光与荣宗敬兄弟就结下深厚兄弟之情。

一次宴会上,荣宗敬执着他的手,动情地说:

“国计民生离不开衣、食、住,我办纱厂为了衣,我办面粉厂为了食,你造房子就是为了住,造厂房为了工人有工开……这些都拜托你老弟了!

中国老百姓太苦,我们有一点能力,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然也是一位慈悲的大家,绝不只为赚钱,所以才成得了大业。

  荣宗敬一席话令张继光十分感动。

他先后为荣氏营造了数十栋厂房,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必备教材。

《中国建筑史》一书对这些厂房做了如此的评价:

“1913年所建的上海福新面粉厂的六层主车间乃采用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的先例之一……”那就是现在著名的莫干山路50号的创意园区。

  “一·二八”事变,沪北局势不保,荣宗敬计划将10万纱锭从杨树浦搬到公共租界的澳门路,因而创办申新九厂,但资金上短缺50万银元。

张继光毫不犹豫垫付了这笔巨款,并用最快速度将澳门路厂房建成。

1937年“八一三”事变,荣家在杨树浦的工厂全毁于战火,亏得租界内的申新九厂正常生产并获大利,令荣氏家族得以度过难关。

为此,荣家第二代荣鸿元荣鸿三兄弟对张继光说:

“是你救了申九,申九真应改名为申救呀!

乾源伯太太李良玉,笔者称LilyAuntie,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与绿屋屋主吴同文的几个孩子一起玩大,也是世交。

说到Lily姨,不得不佩服当时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

她就读燕京大学时,与章含之前夫洪君彦先生是同学,至今对洪先生的翩翩风度记忆犹深。

乾源伯与她是青梅竹马,小学就是同学,事业上是同行。

Lily姨中学时代就打得一手好网球。

此外,Lily姨舞也跳得好,中学时代就常去她好友家——铜仁路上绿房子开派对。

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此一位娇弱女孩子,却先后设计过中国水泥厂矿山、安徽水泥厂、江西万年水泥厂的矿山工艺和技术设计等,是辗转穷山僻壤筹建矿山工艺水泥厂的高级女工程师。

  Lily姨风度优雅,却吃得起苦,为人坦直率真,与乾源伯真是天生一对。

他们一子一女,长女张范,取名范,是因为出生时乾源伯刚获首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儿子1964年出生,名张永勤,可见父母对他的期望。

  说到他们的婚礼,乾源伯笑语只花了四角钱。

两角钱一张结婚证工本费,两张四角钱。

这场四角钱的婚礼,乾源伯夫妇至今津津乐道。

  他们的婚礼是1955年3月3日下午三点三刻在北京国家计划委员会礼堂举行,完全是火线婚礼。

这话怎么说?

那日他正好去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事,次日就要赶去沈阳参加一个项目。

当时Lily姨在北京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当计委老领导了解到他为工作婚期已一拖再拖时,立时举行一场“包办”婚礼。

就这样,上午谈好工作,中午即时与未婚妻一起赶往城里领了两份结婚证共四角钱。

这时才发现,自己一身风尘仆仆,怎么都不像个新郎。

当即再与新娘赶到王府井,买了一身新蓝布人民装,一件白衬衫,当场在百货公司的厕所里换好,再火速赶回位于郊区的计委会礼堂。

计委领导亲自主持婚礼,在致词中要他们积极投入“全国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活动中去。

轮到新郎致词,可能太激动了,一时不知该讲什么,眼睛不意瞟到礼堂上挂着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之类标语,愣头愣脑冒出一句:

“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关心,我和良玉一定不负众望,增加生产。

”刹时全场爆笑——50年代,生孩子也叫“生产”。

  大钻戒和没有机芯的小飞机

  “文革”十年,张乾源自然没有好日子过,被抄家、戴“反动学术权威”帽子。

张家大人家,稀世珍宝有得是,全部抄劫一空,其中有枚当年上海道台家流散出来的大钻戒,是父亲张继光留给他的,也给抄走了。

抄家人走后,太太将凌乱不堪的家略略打扫一下——第二天还要上班呢!

谁知这么一打扫,角角落落里又扫出不少零碎的金刚钻,夫妇俩连夜再赶去抄家单位上交了,免得多事!

这就是可爱的中国牌知识分子。

  今日回忆此事,张乾源仍感欣慰:

“这样倒好!

清清爽爽。

我就对孩子们说,屋里厢什么都没有了。

今后一切只能靠你们自己,你们只有好好读书,读到脑子里的东西是抄不走、夺不走的。

”现在张家一子一女都十分有出息。

  抄家后不久正逢国庆,天生乐观的乾源伯对家人说:

“抄家归抄家,国庆还是要过的。

”旧时每月五号发工资,经一番洗劫,家里真的是一分钱也难寻!

不料竟在一件旧棉袄罩衫里摸到一张十元钱,国庆当日即领全家上馆子美美吃了一顿,花了八元二角,十元钱还余一元八角,一家四口再笃悠悠荡荡马路,走过一家玩具店,儿子看中一架装有小马达的飞机,一问价钱要三元多,做父亲的一心要让孩子扫除抄家后的阴霾,又爱莫能助,亏得营业员好心,将机肚里的小马达取出来,一元八角卖给他。

这架没有内芯的飞机儿子一直珍藏着,儿子还经常开玩笑地对朋友说:

“这架飞机的马达被我们吃到肚子里去了。

  唐山大地震后重建、大屯煤矿,处处留下他的业绩。

  新时代建筑世家的新八景

  改革开放后,张乾源担任了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政协常务委员和香港上海实业公司、上海锦江集团等顾问。

  上海现在正在评选新八景,这位建筑世家的后人也为上海留下新八景:

  1、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座智能化玻璃幕墙的联谊大厦。

与张乾源父亲张继光1910年筹建的东方汇理银行只相距一箭之遥。

  2、上海第一幢现代化旅游酒店——龙柏饭店。

  3、设计引进彩色电视生产线及上海电视机一厂厂房工艺设计。

  4、上海展览中心的改造。

  张乾源在23岁时就参与北京苏联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岂料与其缘分未尽。

1984年汪道涵市长向他委付重任,要他解决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漏雨和声学回音问题。

经过苦思冥想,他作出了一大胆方案,将原中央大厅改建成多功能大厅,既能办展览,又能开大会和举行大型宴会,这个工程的预算要1亿多元,但他以200万元就解决了。

至今,每年上海市的人代和政协大会及国际性会议都在这里举行。

作为政协常委的张乾源坐在自己设计的大厅中,更感无尚欣慰和光荣。

  5、与国际建筑大师合作设计波特曼大酒店。

  在上海繁忙的南京西路上,兴建16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难中之难是锅炉房的设置和中央空调机房的设置。

张乾源大胆将锅炉房设在屋顶下藏起来。

至于空调机房,他适时利用上海展览中心馆长级顾问的身份,将空调机房“飞过海”,放在马路对面的展览中心空调机房内。

  6、设计花园饭店。

  在设计花园饭店时,解决二百辆汽车停车安置是设计竞赛决定能否夺标的关键。

张乾源灵机一动,在网球场上建立停车库,再在车库顶上重建网球场,既不破坏原来风格,还节约了土地资源。

  7、东方明珠两个球体的设计创意者。

  在东方明珠的创意设计方案竞赛中,张乾源作为主持人,运用他的建筑综合论和项祖荃、凌本立、江欢成一起创新地提出把球形体作为电视塔的造型,并提出上半球作为旅游宾馆,下半球作为观光空间的设想。

这个方案的图纸和模型当即被江泽民、朱镕基等当时市府领导评为一等奖。

今天的东方明珠塔即按此方案进行设计建造,已成为上海一个新的标志。

  8、筹款募捐建造七层宁波同乡会大楼。

  乾源伯一生乡音不改,遵照父亲教诲,始终不忘宁波老家。

当年宁波同乡会的陈正兴在南京西路商圈内的南汇路奉贤路处找到一个小地块欲建上海宁波同乡会,张乾源利用自己在沪港两地的广泛关系,连同李储文、陈正兴、金如新、庄晓天等七人,成立筹款会,他和金如新不但自己捐出较大款项,还到香港募捐了900万元,占建造费用的90%,终于造成这座宁波同乡会大厦。

  80年代,乾源伯已在上海设计建造了众多五星级酒店、豪华商厦之时,自己一家四口仍蜗居在抄家时逼迁的一间底层墙壁都因潮湿而发霉的小房间。

当年一位记者采访后深为之不平,在采访稿中为之呼吁:

这样一位优秀的建筑师理应有更好的居住条件。

张乾源看完样稿后当即将其撕了,严正表示:

决不能借国家的媒体提出私人的要求;再者,现今百废待兴,国家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乾源伯的女儿张范是美国邓禄普橡胶轮胎厂计算机专家,女婿为加里逊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事电脑软件的开发。

儿子张永勤,是张乾源最大的安慰。

他生适良时,同济大学建筑系德文班毕业,后在美国深造,在美国与贝聿铭齐名的华人建筑师李名仪的建筑事务所工作。

能在这样世界级大师身边工作,对张永勤日后成材是最大的保证,他参与了康奈尔大学及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设计,还有旧金山的法院工程、纽约曼哈顿办公楼和达拉斯博物馆等。

  目前,张永勤已回归上海,深圳招商银行总行大楼是他回国后接的第一个大工程,还完成了20万平方米的深圳市民中心。

关于自己儿子,张乾源再三关照:

要少写些,他还年轻,路还长着,做得还不够!

(本文参考资料《名誉中外的建筑大王张继光》,作者丁言鸣,《宁波帮》2009年第2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