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跨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317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惊人的跨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惊人的跨越.docx

《惊人的跨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惊人的跨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惊人的跨越.docx

惊人的跨越

惊人的跨越——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述评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

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一、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

经过六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一条60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

    一段60年的时光,是一段人民经历了贫穷短缺、温饱不足,最终进入小康生活的岁月……

    经历无数风雨,熬过多少阵痛,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迈向伟大的复兴。

(一)告别贫穷 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富民强——曾经是百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追求、奉献乃至牺牲的理想。

今天,这一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回想新中国成立前,在世界经济“俱乐部”中,几乎听不见中国的声音。

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生产倒退、交通破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一书这样描述当时的经济状况。

    “扣除价格因素后,我们现在5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2年时全年创造的财富量。

”经手无数笔数据、核算中国经济“总账”的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说。

    一组数字标志着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6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达7.9%。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伟大跨越。

洋油、洋火、洋钉、洋布,这些名称曾经深深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部门中国都有,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这一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只有1.13亿吨。

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29亿吨,粮食自给率高达95%。

    经过60年的努力,神州大地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时曾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雄奇诗篇。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2309米巍巍大坝横江而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路长度增长约38倍,铁路增长约3倍,民航里程增长200多倍。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数量增长了6倍。

地铁、高架桥、购物中心、体育馆、游乐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同时,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经过60年的努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江苏省赣榆县做统计工作的王卫国是国庆10周年时出生的,他以一个统计人的细致记录了他家庭的变化:

    “1959年我出生时全家住在祖辈留下的有上百年历史的三间土坯茅草房里,2003年我个人购买了11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

    “从记事开始一日三餐的主食是山芋干磨成面糊后烙成的煎饼就着咸菜,如今鸡鸭鱼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杂粮土菜成为保健食品”;

    “上初中时春秋天穿同一件衣服,冬天棉裤棉袄是没的换洗的,如今大家的穿着打扮开始注重新、奇、特、靓了”;

王卫国一家的变迁只是亿万中国人生活变迁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存款增长约1万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15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约100倍,汽车也开始步入百姓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惊人跨越,还体现在亿万民众财富观念的变化。

    今年60岁的倪志兵早年在读《子夜》时知道了资本和股票,当时认为都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如今,倪志兵成为中国股民中的一员,他有两个愿望,一是让自己的炒股资金增加,一是出版自己的《股海日记》。

(二) 综合国力由弱到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60年弹指一挥间。

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共和国成立之初相比,我们现在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那时一年的总量;现在的国家财政收入是那时的1000倍。

如此辉煌成就,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

    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国家,用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来形容毫不为过。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从纵向比——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

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比1952年增加了77倍。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从横向比——1952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78年也只占到1.8%;而2008年为6.4%,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2008年GDP折合成美元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人民币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国家的财力上。

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1000倍!

从62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则用了21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元到突破6万亿元,却只用了9年的时间。

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了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历史进程。

 

(三)商品由奇缺到充裕 经济结构由低到高

    家住华盛顿的美国人琳达·斯特福德一家的生活几乎离不开中国:

早晨叫醒的闹钟、盥洗室里的牙刷毛巾、上班的套装和皮鞋、办公室的空调和咖啡壶,以及女儿最爱的芭比娃娃,全都是“中国制造”。

“就算不走出美国,身边也到处都是中国!

”她感慨万千。

    年长些的人,对早年物质匮乏的状况都有深刻的印象。

而今,中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能不能让人民都吃饱饭,是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如今,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749万吨,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2953万吨,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国,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原煤由0.32亿吨增加到27.93亿吨,增长86.3倍。

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呈迅猛扩张之势。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解放初期,我国钢产量仅居世界第二十六位,原油仅居第二十七位,发电量仅居第二十五位。

经过60年的发展,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

    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中国不断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方面推出重大调整,力争开创新局面。

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的产业结构极大改善,比例也日趋合理。

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52年的51%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20.8%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8.2%大幅上升至40.1%。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全面实施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继东部率先崛起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相继实施,区域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四)走出贫穷解决温饱 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四川双流县永安镇白果村5组村民苏炳中住过三个“家”。

第一个家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父母挤在一起的两间茅草屋。

90年代初,苏炳中一家人住进了第二个家——不漏雨的瓦房里。

现在别墅式的楼房是苏炳中的第三个家,洗衣机、液晶电视等现代家电一应俱全。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从收入状况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

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从1.6元增加到16407元。

    从保障情况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

到2008年末,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比1989年增加16181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

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1.5%。

2008年有2335万城市居民、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收入的增加,让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保障的逐步建立,让百姓对未来有了越来越多的安全感。

吃、穿、用、住的消费水平,更是与6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老人们会记得,百姓心中的高档消费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百元级“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是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90年代后就是万元级、十万元级、百万元级的电脑、汽车、商品房。

    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80%,农村居民更高达90%以上。

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了37.9%和43.7%。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属于富裕型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达到小康水平。

 

 ● 2008年,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4万户,实有个体工商户2917.46万户,外资企业43.29万户

(五)告别单一公有经济 初建市场经济体制

    辽宁奥克集团董事长朱建民在1991年凭借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校办工厂,2000年创建了股份制企业,公司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长,2008年也逆势增长50%,销售额达到11个亿。

朱建民说:

“有人问国家给了我们民营经济什么?

我说给了政策,给了环境。

” 

    财富的创造来自生产力,生产力的活力来自体制。

新中国经济建设60年,最大的成就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60年前,社会主义新中国向前苏联学习,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到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所占比重约为9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的弊端得到根本改变。

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到2008年,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4万户,从业人员7903.75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2917.46万户,从业人员5776.68万人;外资企业43.29万户。

同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体系格局已经形成。

要素市场发展加快,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也趋向成熟。

在经济调控手段上,初步建立起国家规划计划、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60年的中国是一个成熟的中国,它在探索中走过弯路,在成长中经受痛苦;60年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在强劲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才刚刚启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二、中国工业发展述评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伟大跨越。

洋油、洋火、洋钉、洋布,这些名称曾经深深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部门中国都有,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

2009年,中国工业又来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因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困难重重的工业企业,正凭借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孕育新的突破,向着更高目标发起新一轮冲击。

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以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

惊人的跨越,见证着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也预示着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60年演绎一个惊人的变迁:

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已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大国

  打开尘封的记忆,那是一段令人汗颜的历史:

当新中国诞生之时,民族工业景象惨淡。

洋火、洋灰等这些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名称,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49年前的100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积累下来的固定资产只有可怜的100亿元。

  从三年恢复,到“一五”计划,中国工业在艰难中起步。

而在此后的风雨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始终站在前列,充当着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工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工业装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国有工业面貌一新,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个新的节点上回望历史,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就像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所说:

“工业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

  惊人的跨越,锻造共和国经济的脊梁:

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

一个曾经连铁锅都要砸掉炼钢的国度,如今正在为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而烦恼;一个曾经的“贫油国”,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一个曾把轿车当作奢侈品的国家,如今正在为扩大消费而鼓励汽车下乡。

  数据的对比,让我们自豪:

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

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l2万吨,2008年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

1959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1.6万辆,而2008年逼近千万辆大关。

  “中国轻工产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说,目前我国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

60年磨砺创新利器:

一个曾经技术落后的国家在坚忍不拔学习、引进与创造中超越自我、追赶潮流

  危机,突破的前夜——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孕育。

正在突破重围的中国工业,积蓄着新一轮起飞的力量。

  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的概念已经在中国工业结出果实。

去年12月,比亚迪推出了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FDM双模电动车。

面对金融危机带给全球汽车业的变革和冲击,比亚迪这样的中国企业选择“弯道超车”,试图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先机。

  事实上,中国工业从起步开始就蕴涵着自我创造的精神,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辛、荆棘遍布。

人们不会忘记,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被人们亲切地描述为“用锤头砸出来的”。

  无数的“第一”,书写着中国工业艰难创造的传奇:

195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5年,中国第一辆拖拉机制造成功;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而当国门打开之后,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不计其数。

生物、航天、信息、环保等新兴技术的突破,钢铁、纺织、煤炭等传统领域技术改造,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中国工业。

  传统产业已不再是旧日的面貌。

2009年8月的一天,记者在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10301工作面看到,综采队长孙健全正在发布指令:

“机尾全部联动,采煤机送水,转载机准备启动……”他对记者说:

“一个小时能产2000多吨啊!

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发、设计、制造的,我们现在是遥控操作的‘白领采煤工’呢!

不光把技术卖给外国大公司,还到国外去帮助开矿。

  新兴产业在不断抢占领先位置。

一流公司做标准,二流公司做服务,三流公司做产品。

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中国自主研发的TD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也是我国通信业百年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

2009年1月中国移动获得TD牌照,目前已覆盖全国38个城市。

  而此时,在南方的无锡市,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科技人员们,正在对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全新技术领域传感网进行攻关。

他们要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开辟出“感知中国”的新天地。

(二)在竞争中抓住难得的机遇,让信息化为工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8年6月29日10时,在原信息产业部所在地北京西长安街和万寿路两个办公地点,历经10年的信息产业部牌匾被撤下,并更换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这一静悄悄的更改标志着中国工业内涵的巨大变化。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正是中国工业由大变强的新出路。

  事实上,中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从世纪之初就已经起步。

“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

  时针拨回到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通信基础十分薄弱。

“我刚上班的时候,连电话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开视频会议,你和我隔这么远能互相看见谈话,变化太大啦!

”接受记者视频采访的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闫茂菊大妈说。

  60年来,信息通信网络历经从电报网到电话网,从模拟网到数字网,从国内网到国际网,从语音网到信息网的一次次跨越。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架构。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进入到工业生产领域。

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港口机械、海上装备制造企业。

走进厂区,新生产出的大型吊机一字排开。

新研发的轨道吊格外抢眼,由于融入了信息技术,吊机实现无人驾驶。

企业负责人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将得到市场的认可。

  中国特色电子商务体系正在形成,综合类电子商务服务商成为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工业电子商务成为主导行业态势的电子商务平台,大企业电子商务成为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

钢铁企业也在信息化之中变得“柔软”起来。

中钢集团等面向全钢铁行业的现代生产型服务的龙头企业诞生了。

  “用一部互联网3G手机,我就可以在世界各地随时监控我们任何一个工厂的生产状况,也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面对面讨论业务。

”宁波奥克斯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井泉对记者说。

  60年风雨兼程,60年书写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业将在挑战中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勇猛前行。

三、资源能源合理利用 支撑国家经济腾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资源开采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为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60年来,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完善,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近10年来,通过土地整治,全国补充耕地4163万亩;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提供建设用地6791.80万亩。

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还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责任,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60年来,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

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从无序到有序,矿产资源开采和矿业权的取得也从无偿到有偿。

在这个过程中,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能力得到增加,矿产资源节约利用与保护得到进一步提高。

  60年来,我国能源产业实现了由数量提升到结构优化的飞跃。

截至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09.5倍和1978年的4.1倍,约占全球能源生产总量的16%,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

  同时,能源产业努力向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能源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我国在加大传统能源建设的同时,着重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建设了葛洲坝、三峡工程等大型水电项目,秦山、大亚湾等核电项目,还大力开展西气东输、煤气化、风电等的建设。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0%下降到2008年的68.7%,优质能源比重明显上升。

  60年来,我国海洋产业有了飞跃发展,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海洋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四、

养活了自己帮助了别人——世界眼中的中国农业60年

中国农业: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新华社发 (资料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