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361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docx

深度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深度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1、2017年总体经济指导思想“稳中求进”

2017年总体的经济指导思想叫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的提法就是告诉大家,今年会把困难看得更重一点。

因为“稳”放在前边,稳中求进,先是稳,然后才是进,所以把困难看得更多一点。

原因来自于我们自身,目前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似乎还没有太大的起色。

从2016年底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太大的起色。

同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特朗普上台。

有人预计过两件事,第一是特朗普会不会上台?

第二是特朗普上台以后对中国怎么样?

我知道他会而且一定会上台。

特朗普这次上台实际就是一堂造反课。

特朗普造什么反?

造人类社会第二次全球化的反。

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和所有的精英都被打脸。

因为他是一个反常的行为,所以叫黑天鹅事件。

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为什么?

因为他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

第一次全球化是1750年到1950年,200年时间。

第一次全球化是以欧洲国家为主导的,比如英国。

全球化的主要遗产就是殖民地,通过殖民地的方式推动全球化。

所以第一次的全球化是以殖民地为特征。

从1950年开始的第二次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主导的。

第二次全球化的主要遗产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成就第二次人类全球化的浪潮。

在第二次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是后半场加入的。

我们是1978年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到这次浪潮中。

因为我们是后半场加入,所以就有许多优势。

这就像打篮球一样,我们在人家累得不行的时候上来了。

中国是这次全球化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所以一旦反全球化,中国就首当其冲。

特朗普对中国动手是必然的,只是方法和时间的问题。

最近美国有一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

现在的全世界就像赌场一样,庄家就是美国,发的筹码就是美元。

中国在赌场里是打扫卫生搞服务的,提茶倒水,辛苦了30多年,攒了不少钱,但就是不参与赌博。

中国只是不断提供服务,而且服务的很好,攒的钱是越来越多。

庄家一直希望中国出手,但中国却一直不出手。

因为中国知道,你是庄家,只要出手一定会输。

所以中国准备重开赌场,不跟你玩,这个赌场就叫一带一路。

庄家美国能放过我们吗?

钱赚够了,还想重开赌场?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特朗普上台之后一定会用各种办法让中国不得安宁。

而且特朗普很聪明,一上来就走进我们的底线和核心利益。

所以我们估计国际环境不会太好,而且特朗普是一个性格极其倔强的人。

特朗普在他的一本自传中写到,他曾经四次破产但四次站起来。

有几个企业家能够破产四次而且都能再站起来?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特别倔强而且意志特坚定的人。

最近开记者发布会,记者要提问题,他不让提。

他说,你们净报假新闻。

他很倔强而且根本没有什么风度,但又很无所谓。

这就很麻烦,因为他不按常理出牌。

我估计可能先是贸易战。

我估计今年的内外情况总体都不太好。

中国现在的国际情况挺头疼,而且中国内部的调整还没做完。

大家都觉得现在钱不好赚,日子很难过,没有几个说日子好过的。

这是因为我们内部还没有调整完,外部反全球化又开始。

中国现在讨论如何应对,能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全球化。

我估计中国会不断地推动全球化。

第二次自由贸易的全球化肯定是不行了,第三次全球化能不能成功还不得而知。

2017年中国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提出稳中求进。

稳是第一位的,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

稳中求进就是两件事:

一个是稳什么?

哪些能稳?

另一个是进什么?

哪些能进?

2、稳什么?

1、稳通货膨胀

2017年的通胀压力将会比较大。

去年12月份的数据已经出来了,CPI同比上涨2.1,PPI是5.1,都超过了预期。

我们对PPI的承受能力是3%,超过3%就不行了。

目前PPI已经超过了5,所以2017年的通胀压力会比较大。

通胀说到底就是钱发多了。

2015年股灾有2万亿砸进去,现在还没回来。

2016年1-3月份,3个月内向市场投放了5万亿。

虽然GDP的总量上升到17万亿,比2015年的同期增加了1万亿,但这1万亿新增的GDP是5万亿人民币换来的。

这就等于向市场投放1块钱,回报率只有0.24,本都收不回来。

过去我们向市场投放1块钱,换来的是3块钱、5块钱的增长。

按照我们的国家货币运行规律,如果投放钱,弊端一般在11个月后就逐渐显现出来。

所以通胀压力在2017年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要稳住通胀,CPI不能超过3%,PPI不能超过5%。

现在其中一个已经超过了,另一个很快就会超过,因此决策的压力就比较大。

同时我们又处于调整期,还是需要货币的投放,但是又不能让通胀太高,难度就比较大。

今年怎么来协调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胀不能上的太快。

这就要看操作的艺术水平怎么样。

今年可能会适当收紧货币,因为通胀压力比较大。

我去年10月份说:

搞企业的可以提前购买原材料,因为2017年肯定会涨,资金可能会比较紧张。

利率相应的要大,因为货币紧张。

企业2017年的困难会更大一些,因为企业最害怕原材料涨价,PPI恰恰涨的很快,超过了5%。

原来预计PPI去年12月底是4.5左右,但实际情况是5.1,涨的很大。

一旦收缩货币,货币就会紧张,利息就会大,成本就涨。

所以2017年企业经营的压力会更大一些。

按常规来讲,我们今年应该适当的让货币再宽松一点,因为我们在调整结构,在改革。

但是通胀压力又这么大,导致的结果就是收紧货币。

货币收紧会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

无论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还是融资成本上涨都对企业不利。

2017年的日子估计会比2016年还难过,因为2016年还没有应对通胀的问题,货币基本上比较宽松。

2017年应对通胀就不得不收紧货币,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高,融资成本也会高。

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经营的困难。

稳通胀就是指今年不能让通货膨胀,不能让CPI上涨到3%以上,不能让PPI继续维持5以上。

今年的这个情况比较特殊,稳通胀成为第一件要做的事,一定要稳住才行。

这是稳中求进中“稳”的第一件事。

2、稳外汇

外汇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汇率;一个是外汇储备量。

去年10月份以后,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非常大。

汇价不断在变,同时外汇储备也在减少。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到底保哪一个?

不可能两个都保,是保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

去年10月份以来一直摇摆不定。

我当时的判断是,会保外汇储备,不保汇价,所以建议对外投资企业赶快多换外汇。

一旦保外汇储备不保汇价,就会严格控制外汇的兑换。

果不其然,保外汇储备不保汇价。

从2017年1月1日起,所有人买外汇都得填表,非常详细。

现在都是大数据,得填准了,否则就会处罚。

我的学术观点也是保外汇储备,不用保护汇价。

汇价的波动取决于两种情况,一个是我们自身的情况,另一个是美元。

我们自身情况没有变化也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因为美元情况的变化。

这次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就是美元加息。

美元加息让所有货币对美元都贬值了。

我们是3.5%,日元是10.5%,欧元是7%,英镑是8%。

我们是贬得最少的。

既然贬值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那就不要保汇率,否则就要消耗外汇储备。

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3万亿了。

如果不保外汇储备量,麻烦就更大。

汇率不用保,该贬就贬,贬值反而有利于中国出口。

贬到一定时候,美国就会着急,所以只要保外汇储备量就行。

我们算了一下,美元的指数最高会到110,到了110以后就自动回落,而且是一直的回落状态。

美国和全世界都着急了,因为所有货币对美元都贬值。

最多到110,现在是103,顶不住。

我们估计人民币对美金会贬到1:

7.15。

如果真要贬到1:

7.3,美国就急了。

所以保外汇储备是对的。

如果要保汇率,那就得消耗外汇储备,需要不断买才能把汇价稳住。

这反而会给特朗普口实,中国操纵汇率。

既然2015年8月11日汇率改革完成,汇率不再由ZF决定,而由外部的供求关系决定,还保它干嘛。

所以2017年在稳外汇问题上基本已经定下来,是保外汇储备量,而不保汇率。

既然汇价保不住,那么外汇储备量就要保证在3万亿以上,这对中国有好处。

稳的第二件事是稳外汇,就是稳外汇储备量,方向基本已经清晰了,只是企业一时适应不了。

针对人民币贬值,大家应该有思想准备。

3、稳定资产价格

稳定资产价格也叫抑制资产泡沫,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

我们的资产价格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股价,一个是房价。

CPI是消费价格,PPI是工业品价格。

股价和房价是资产价格。

稳定资产价格就是我们所讲的抑制资产泡沫,资产价格不能涨的太快。

2017年稳定资产价格的重点不是股价。

股价在2017年不会出现太大的上升,因为2015年发生股灾。

股市要上的时候,保险资金入市,刚进来就被挟制住了。

全世界的保险资金都可以进入股市,而且很正常。

巴菲特炒股票的关键就是因为他下面的一家保险公司。

险资进入股市可以做长期投资,所以稳赚不赔。

保险资金实际上没有成本,所以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是对的。

但是中国的框架没制定好,是短进短出,成了炒股票,因此决策层就有点紧张。

证监会之所以对这件事反应这么强烈就是因为,2015年股灾虽然爆发在证监会,但实际上是银监会搞起来的。

2015的这场股灾实际上是银行资金场外配资进场,但最后是证监会顶包。

险资一旦被弄住,股市泡沫在2017年就不会爆发。

这样一来,市场泡沫就不在股市,因为股价不可能涨得太多。

因此2017年稳定资产价格的重点是房市。

评价房地产泡沫有一个重要指标。

大家买房子有三种目的。

第一是为了住,叫刚性需求;第二是为了投资,以后收房租,叫投资性需求;第三是为了炒房价,叫投机性需求。

买房子分三种需求,刚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这三种需求在购房系统的比例就反映房价的泡沫大不大。

2007年以前,75%的买房是刚性需求。

去年10月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75%的买房是投资型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既然买房不是为了住,最后就可能会产生巨大泡沫。

房子的泡沫大不大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即房子的供给不能超过刚性需求,一旦超过刚性需求就说明泡沫产生了。

一旦泡沫被刺破,麻烦就比较大。

其中的关键就是对供求关系的判断,即房子的供给和刚性需求的关系,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房子之所以有投资和投机价值就是因为它能住。

如果房子一旦多到大家不愿意住的时候,泡沫就破了。

现在中国一线城市投资或投机占的比例到了75%,这说明泡沫正在形成。

因此必须要防止泡沫继续吹大,但是这个泡沫又不能刺破,因为一旦刺破就不得了。

现在的房地产跟我们整个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

这句话难听了一点,但是可以用紧紧连在一起来形容。

从五个方面可以说明经济和房子连在一起:

第一是经济增长。

现在每年经济增长的20%多是房地产贡献的。

房地产一旦出问题就真不得了。

第二是金融风险。

房地产是杠杆率最高的产业。

现在105家房地产上市企业的负债率是四万多亿人民币,恒大的负债率是98%。

如果房地产出事就会转变为金融危机。

第三是就业。

房地产背后是建筑业和建材业,而建筑建材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房地产一旦出问题,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是地方财政。

现在好多地方政府已经不是税收财政,而是土地财政,靠卖地而生存。

房地产一旦出问题,地方财政就会出事。

第五是全体老百姓。

房价跌就等于人民的财富缩水。

中国老百姓一生的主要财富表现为房子,房价波动涉及到所有人。

以上五个方面说明房地产和中国经济是连在一起的。

一方面是泡沫不能继续吹大,另一方面又不能刺破。

在这中间要形成一个平衡点,难度比较大。

我们现在老关注日本的经验和教训。

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在1985年,在1990年被刺破。

1988年和1987年,我在日本待了两年。

1990年泡沫破了以后,我又待了半年。

我亲身经历过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被刺破的场景,到现在为止还走不出来。

日本之所以短期内形成房产泡沫,第一是因为信贷宽松。

从1985年开始,日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钱多了不知该往哪里投资。

这个时候银行就找有钱人,你们买房子、买地、买不动产就抵押在我们银行,我们银行按抵押资产的70%放贷。

于是所有人都开始不断放大自己的财富。

买房买地之后抵押给银行,拿到70%贷款就再买房子。

这种买房子的行为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投资、投机的需求。

拉动房子需求的是信贷宽松。

第二个原因是外资。

美国在1985年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就是美国剪日本的羊毛。

广场协议里面的重要一条就是,日本保证日元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升值5%。

因此大量外资拥入日本,每年什么事不干就有百分五的收入。

这些资金进来之后只买房子买地。

外资大量的买房买地又把这种投资和投机的需求拉起来。

这两大力量拉动了住房需求。

日本这个时候只好修改建筑法。

日本的建筑法规定:

不能把旧房子炸掉盖新房子,尤其是东京、大阪这些城市。

当时为了满足住房需求就修改了建筑法。

建筑法修改以后,大量房子供给就出来。

拉动房子的两大需求不是刚性需求,但是大量房子确实被供给出来。

到1989年的时候,日本精英们就发现要出事。

他们建议日本决策层应该赶快收紧信贷。

日本先收紧了信贷,但没想到却把股市的泡沫刺破,大量上市公司亏损甚至破产。

上市公司一亏损破产就要卖房子。

就像中国最近的上市公司一样卖房子,卖不动产。

紧接着外资要撤走,因为1990年的升值预期到了。

外资要走了所以也卖房子,外资大量抛售不动产。

这个时候不知道谁出了个馊主意,日本实行房产税,即房子多的人得交税。

于是个人也开始卖房子了。

上市公司、个人、外资全部都卖房子,房子的供给超过了刚性需求,所以泡沫被刺破了。

决策层对房产税一直很谨慎,因为这是个双刃剑,有可能把泡沫刺破。

日本就是因为房地产税把泡沫刺破的。

我们会不会呢?

北京现在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还有多少刚性需求?

我们对北京户籍人口做过调查,每家平均有四套房。

如果一起卖房子会是什么格局?

房产税为什么迟迟不出台?

因为有日本的前车之鉴,而且我们现在不知道房子超出刚需多少。

一旦出台房产税,大家就要卖房子。

企业、个人都卖房子,很可能会远远超过刚性需求,泡沫就会被刺破,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现在资产泡沫的重点是房地产。

房地产泡沫不能刺破,也不能继续吹大。

我最近和一个学生瞎聊天。

我说:

你小子不好好学习,天天晃荡,出去以后怎么办?

你的收入还不够买房子,怎么行?

他说:

老师您错了,我有房子。

我爷爷奶奶去世了,房子就给我,差不多有200平方米。

我爸妈的房子还是我的。

他们跟我们这代人不一样,他们可以继承财产,不用去买房子,因此他们不想这个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房子的供给得多大?

所以我们很担心。

如果供给继续拉大,到那时候供给太超过刚性需求,麻烦就挺大的。

现在挺矛盾的,一方面不能继续吹大泡沫,另一方面刺破泡沫又不行,是一个挺艰难的选择。

没办法只好限购限贷,这是唯一的办法。

限购限贷限的对象都是买三、四套房子的人。

按规定北京户籍可以买两套房子,再买就证明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投资和投机。

如果把这种需求拉起来就不得了。

开发商讲:

既然大家买房子,那政府就大量批地吧。

如果每家都是五套房子,泡沫破了谁负责?

开发商把钱赚跑了,老百姓怎么办?

所以还得想办法限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只好限购限贷。

但是很难限,因为中国人已经没有底线,比如离婚买房子。

婚姻多神圣,怎么可以为了买房子而随便离婚。

现在为了买房子什么都不顾。

我在杭州就见过很多因为买房子而离婚的。

那些人已经有两套,还想再买,只有离婚。

人们在这个条件下是控制不住的,这个利益导向是必然的。

就像股市已经不敢进了,但是照进不误,只有一巴掌打过来才清醒。

但是房子不能打这一巴掌,一打就出事。

股市打一巴掌可以,但是房市不行。

泡沫不敢刺破,一旦刺破谁都受不了,没办法只好磨。

让别的产业渐渐代替房地产业,淡化房地产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慢慢实现一种软着陆。

今年因为担心房地产出事,所以会更加严厉一点。

现在搞了一个领导责任制。

这个城市房价高,先把一把手免了。

这招比较厉害,现在所有城市的一把手整天关注的是房价,而且都有一点不尊重市场规律了。

房子要卖多少钱?

报上来一看高了就不批,结果房子就卖不成。

卖可以,但是必须降价。

为什么这么来劲?

因为剑悬在头上。

一旦统计结果出来,先拿一把手问责。

所以2017年的行政手段会更重。

我估计,2017年的重中之重是稳定资产价格,重点将是稳定房价,不是股价。

房价要稳定,既不能把泡沫撕破,也不能继续把泡沫扩大。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限购限贷,追究地方责任。

因为谁都清楚这个问题不好处理。

准备用五年时间完成房地产的软着陆,即2016年到2020年,泡沫没刺破而且又平稳下来。

这实际上就是给房地产五年的调整期。

我跟许多地产商讲:

别拿地了,能撤就撤,价格一旦好就卖。

现在不是买的时候,而是卖的时候。

谁都知道这个数字总有一天会显现出来,超过了刚性需求,麻烦就比较大一点。

比如北京就严厉控制户籍人口,再加上搞京津冀一体化。

什么是京津冀一体化?

就是去非首都功能。

首都功能就是四个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学创新中心。

这四条之外都不是首都功能。

第一,首都不是经济中心。

北京现在不适合创办企业,有四、五千家企业得搬走,现代、奔驰都得搬走。

奔驰打官司说:

当时拉我来时没说让我搬走,我刚建好就让我搬走。

对不起就得搬走,因为北京不是经济中心。

下一步将会对央企总部动手。

三峡公司把总部放在北京干嘛?

搬回三峡去。

凡是重组的央企,只要有一个机构在外边就都以外面的为中心。

我估计许多央企可能都要迁出北京,很快就会动手。

第二,首都不是教育中心。

北京的许多大学得搬走,只留搞科学研究类的大学。

北京2017年的招生数量和去年相比压缩10%,外地生源压缩10%。

北京大学已经正式宣布取消了所谓继续教育的本科学历。

北大、清华不会搬走,但是扩大就不行,一寸土地都不给,在外地办分校可以。

北大在深圳办分校。

清华大学的机械系想扩大就在天津滨海新区办机械学院。

在北京就不行,因为这里不是教育中心。

第三,首都不是医疗中心。

现在到北京看病的80%是外地人。

北京所有的好医院在北京一律不准扩大,但可以在外地办分院。

在北京不行,这里不是医疗中心。

北京市ZF和市委都搬出城中心,搬到通州去了。

那里不叫首都服务中心,而叫北京城市服务中心,不是首都。

北京和首都不是一个概念。

首都在北京,但北京不是首都。

各地房地产投资的情况来自于这个城市对供求关系的判断。

供求关系是房子供给和刚性需求的关系。

凡是人口聚集度仍然很快的城市,房价还会继续有上涨空间,但是人口和经济停滞的城市就不可能。

我估计,黑天鹅事件会在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出现。

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是要警惕一点。

因为这次的调控和前几年的控房价不是一个概念。

前几年从来不谈资产泡沫,房价太高,人们承受能力不够。

现在是按照资产泡沫来控制,而且强调房子是住的而不是炒的。

这说明思维模式已经调整,建议大家关注这一点。

4、稳实业

目前实业的压力非常大,破产倒闭的压力非常大。

实业压力大的原因更多的是产能过剩。

既要去产能,还要能稳住才行。

单纯强调去产能,稳不住也不行。

除了产能过剩之外还有所谓的互联网+的影响。

到商场看一下,除了吃饭那层,别的层基本没人。

许多人没有工作了,现在一个手机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我的秘书最近就很紧张,老问我:

什么时候不要我?

过去需要他买机票、订车票,现在手机一点就行,他没事干了。

北京过去的机票代售点都没有了,好多实业面临巨大冲击。

产能过剩再加上这种技术的冲击,实业真有点受不了。

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上比我们早的多得多,但是为什么不做?

因为要考虑就业和实业的承受力。

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连饭都不做了,点一下就送来了。

这样一搞之后,很多人就没事干了。

想要生存就得降价,一降价就赔本,所以各种招数都出来了。

因此还得想办法稳住实业才行。

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还得适当的想个办法。

产能过剩主要是用三个办法来解决。

第一就是让一部分产能转向国际,中国与世界产能合作,因为我们国家20%左右是现代产能。

福建的曹老板到美国去办公司、办企业,因为他的技术是一流的,而且美国的成本、税收都比中国便宜。

这种企业家要让他走,不能控制,而且不让走也不行。

一部分产能真的要走出去才行。

第二就是要去掉一部分僵尸企业。

央企的僵尸比例太大,许多央企是僵尸企业。

只要僵尸企业存在,产能便永远过剩,效率又很低。

还有一部分企业需要推动升级换代,产品不升级不行。

这次去泰国参观正大。

正大真做得很精细,而且越来越精细,是从源头上开始控制。

未来有一部分好的企业会留下来,要让这部分企业升级。

我们对传统制造业和实业不能一味地采取放任的办法,还得想办法稳住才行。

现在都没人做实业了,因为很累,回报率很低,风险很高。

大家都去做金融了,现在中国的金融类公司越来越大。

最近一位商业地产商从地产退出来,用50个亿搞PE,就是搞股权投资。

第三股权投资也要尊重创业者,不能老去揩油。

人家辛辛苦苦办公司,你动不动就拿走了,这也不行。

现在有钱就是大爷,资金紧张怎么办?

只能让他进来,但是他又不会搞这个事情。

因为PE这种投资公司根本就没人经营班子,是纯粹的股权投资。

该如何处理这个关系?

现在的PE公司要求的回报率还挺高。

这怎么可能?

所以必须适当保护实业才行。

实业公司可以直接上市,不要让PE包装去上市。

我估计,2017年会想办法稳住实业,不稳不行。

5、稳金融风险

现在金融风险压力很大,不能让它爆发,要稳住才行。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上来。

越强调什么的时候一定是这个事情要出大事了。

中国经营风险的爆发点是债务风险,债务风险很大,会转变成金融风险。

债务有三种债务,一种是政府债务,一种是企业债务,一种是个人债务。

个人债务不是太大。

去年七、八月份的新增贷款基本都是个人买房子,算一下也不大。

政府债务关系不大,对老百姓来讲还可以是投资平台。

现在主要是企业债务,企业债务不能再增加了。

现在企业债务太大,如果继续放任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

要进一步减少企业债务。

欠债还钱,企业赚了钱才能还债,才能减少债务,不能拿嘴吹,应该让企业赚钱才行。

因此防范企业债务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企业赚钱。

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两个办法赚钱,第一是减税。

税减了,企业利润就增加了,利润增加就能还债了,所以必然得减税。

十三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减税。

2015年减5000多亿,十三五减3.6万亿。

既然不高那减什么税?

税就是高,得承认才行。

不减税,企业利润不能增加,无法还债,债务就降不下来。

只有还钱才能把债降下来,所以必须减税。

我估计,讨论一段时间之后还得减税。

我们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防范经营风险的重点是企业债务。

企业负债不能太高,债要降下来,只有赚钱还债才行。

而赚钱的一个办法就是减税。

特朗普承诺上台以后要大幅度减税,这哥们可能真干。

我们过去总说美国是资本家代言,现在根本不是代言,而是资本家当总统。

特朗普开了一个重要的先例,企业家治理国家。

我们要注意特朗普现象,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一个起点。

如果他真能干好将会开创一个新时代。

他的团队全是有钱人。

特朗普不要工资,他的团队都不要工资,就是为社会服务。

我估计特朗普会大幅度减税。

减税的结果就是美国ZF负债,得让别人给我拿钱。

日本得多给我钱,因为我保护你,我得收保护费。

韩国也得交。

中国要我让一点步,但是也得拿点钱。

他会从这个方向去搞,会开创美国一个新的想不到的时代。

减税的风口一开,我估计对中国有压力。

企业赚钱的第二个办法是降低成本。

现在企业的成本太高了,劳动成本得适当降低。

既然国家收这么多税,社会保障金不交都行。

既要交税还要缴社会保障金,这怎么行?

收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缴社会保障金。

政府只要做好四件事就行,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基本社会保障。

《劳动合同法》真的要赶快修改。

我现在住的地方的前边是专门处理劳动纠纷的地方,整天人山人海。

现在工人告老板一告一个准,百分之百老板输,最后都是老板拿钱摆平。

这种状况搞下去谁还愿意办企业?

这么高的成本,而且一旦出了风险还要我自己承担。

我估计2017年必须减税、降成本。

只有降成本,企业才能赚钱,才能还债,债才能降下来。

我认为决策层的思路已经清晰了,就是怎么操作的问题。

3、怎么进?

1、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

要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再次快速发展。

现在民营经济在国进民退的压力下基本上没什么积极性。

在这种条件下,要重振他们信心的前提是要解决他们的财富安全问题。

我们在2016年12月推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

在这个文件推出的第二天,高法就推出了配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