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445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docx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

石楼中心校

姓名:

王宁宁

2011.5

五年级语文《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

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

5、引出:

南京大屠杀

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

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

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

7、引入拒绝演奏:

“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

只是一个什么句子?

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这个比喻恰当吗?

为什么?

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

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角色转换:

(如果你是朱丹)

问:

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

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

方法总结:

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

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

还有谁?

读“临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欣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方法:

批注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

欣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11、小练笔:

笛声在向人倾诉,他在倾诉什么?

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听到的倾诉声。

交流汇报,升华情感。

12、朱丹没有在大师的面前屈服,这使我们想起了一种花——?

(梅花)

引出衣着描写的铺垫作用。

13、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朱丹的笛声还有一个人听到了,他是——大师。

大师为什么破格录取的朱丹?

引出朱丹的爱国情怀及高超的演奏水平。

三、总结

1、根据板书总结。

2、以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69周年所做的长诗《致大海》的片断结束。

 

学用教育丛书体会

 

利用“三字歌”,提高阅读教学时效性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小主人》

 

作者姓名:

王宁宁

区县:

房山区

单位名称:

石楼中心校

单位电话:

89300659

我有幸阅读到《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小主人》这本教育丛书,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读完此书。

掩卷长思,真是获益良多。

书中从汉语拼音至看图写文,系统翔实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切实体现出《课标》新的教学理念、育人观,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上的小主人。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做好小主人呢!

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的主人呢!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与思考。

“三字歌”这个教学名词,常常出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而在高年级则很少使用。

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于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我总是为学生难于掌握文章内容、主旨内涵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诸如此类的问题而烦恼。

显然,传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要记忆积累的内容很多,孩子们不免显得有些疲倦。

能不能在高年级的课堂中也融入“三字歌”的教学呢?

所谓“三字歌”教学法,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内容概括成三字句型短文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此教法加深了学生学习文章的速度,记忆力,使教学归纳变得轻松自在了。

下面是“三字歌”课堂教学方式的简述:

一、归纳文章中心。

《课标》中对高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理清文章的脉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训练重点。

虽然每单元的课文都有互通性,但是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归纳,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课《桂林山水》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山和水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山水结合又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我在讲清文章脉络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中山、水的不同特点尝试着归纳如下:

(师)漓江水,(生)静清绿;(师)桂林山,(生)奇秀险;

考虑到文章的层次,我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句:

(师)山和水,(生)美如画。

这就把数百字的课文提炼成18个字的短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学习课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还轻而易举的掌握的山和水的特点及文章的脉络,学生有了兴趣,在同类的文章中有如下应用:

《林海》一课:

岭林花,讲林海;兴安邦,联建设;人与山,宜密切。

学生在归纳完这样的18个字后,掌握写景结构之余,又简明扼要地说明文章的主旨,即兴安岭的含义。

可谓一举多得。

二.评价课文人物。

“评价人物”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即可以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爱憎分明,又能促进学生思辩能力的提高。

也同时是我们渗透德育的重要一环。

如:

《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二人各有其特点,对人物的评价的这节课的要点。

学生的评价很多,但有很多的评价只能针对课文中人物的莫一方面来进行。

这时,我引导学生试着编一编三字歌来帮着自己理解。

(师)璧归赵,展机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了解评价人物要全面:

渑池会,见勇敢;廉颇妒,顾大局;负荆来,知悔改;将相和,保国家。

这样一来,蔺相如与廉颇的人物特点立刻变得鲜明起来。

同时,在编写中,学生有时会为了用字更加准确而课下细细研究起课文来,这样一来,无形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也了解的更加深刻了。

三、标明时间、地点和事件。

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孤立地要学生死记时间、地点、事件往往吃力不讨好,纵能暂时记住也会很快忘记。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时间、地点、事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并借助原文,使之互相关照、通连,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5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虽反复强调,学生就是很难记住这次战争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也总是弄不清事情发生的地点。

后来我灵机一动,拈出8个断句24字短文,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全文如下:

四一年,抗日寇;受任务,诱敌军;狼牙山,力歼敌;勇跳崖,谓壮士。

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仅记住了文章中事件的时间、地点、也把文章的事情发展经过叙述得非常的清除,简明扼要,效果也更好。

四、写作方法

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叙事写人的文章比较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了很多的写作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

经过反复推敲。

我班的几个作文不错的学生一起,编写了如下三字歌:

写人文章:

写人物,抓特点;描肖像,有重点;

记衣着,不一般;言与行,要逼真;

有细节,点神态;察心理,见精神;

具体事,表特点。

叙事文章:

叙事文,有人称;六要素,要记清;

时地事,交代明;环境清,有人物;

起因前,脉络连;写结果,别含糊。

有重点,有详略;有细节,变化多;

生活趣,人物情,事三折,文入胜。

写景文章:

描景物,怎下笔?

写形状,须具体;

绘颜色,浓淡宜;描形态,写情趣;

多联想,多比喻;并列写,可排比;

引诗句,妙无比;抓特点,按顺序,

融入情,精描绘。

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朗朗的读上几句,避免了写作中的不知从何下笔,也清楚了写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三字歌”的课堂教学中,讲授课,布置作业,复习课都必须紧密结合原文,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人物特色及各类知识进行概括。

这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原文,否则难于从容作答。

如果过于片面追求则是本末倒置、劳而无功了。

我的高年级“三字歌”教学不但巩固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又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

这正是:

三字歌,进课堂

学有趣,解文章

通读文,展智谋

总学法,能应用

教有法,无定法

小主人,就此成!

 

平凡工作中的大智慧

——读《一线教师》有感

 

单位:

石楼中心小学

姓名:

王宁宁

时间:

2011.5

平凡工作中的大智慧

——读《一线教师》有感

 “本书记录着,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每日里大量付出,却不为人知的部分。

”——摘选自《一线教师》。

刚刚拿到这本书,读了扉页上的介绍,我便被这贴心的话语吸引了。

“一线教师”那不就是我,就是你么?

“紧握你的手,我亲爱的战友。

”它吸引着我的目光。

书如其名,书中每一个鲜活的例子,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这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曾经、正在抑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不是一本厚厚的教育理论书籍,而是作为一位普通的一线教师所写下的教育随笔。

书中的“十个一线”即“一线作业学、一线纪律学、一线协助学、一线情感学、一线育人学、一线自立学、一线个案学、一线激励学、一线复习学、一线反思学”都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记录了自己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

这过程中,管老师设身处地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迷茫,忙碌与艰辛却又快乐地工作着。

这应该也是我们每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的心声,同进也为我们在教学方法,管理策略作了很好的引领,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啊。

我特别喜欢管老师的“一线作业学”。

没有高深、虚脱的理论,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有的是管老师以他亲身实践给我们指出的经验:

要抓好考试,一定得抓好作业,这对于这对于考试、分数最直接、最管用,多么现实的真知酌见哪。

在每一位老师的眼中,作业是最令人头痛的一件差事,并不是因为难判,难管理,而是在学生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让作业发挥其最大的复习功能而又符合学校的检查要求呢?

更令我们苦恼的是,每天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因为这样或因为那样的原因,没有按照规定完成老师的要求。

惩罚吧,不是上策,不惩罚吧,却又是个负面的典型。

作业,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却让我们“一生为之奋斗”。

读了这本书,管老师给了我不少的方法:

1、组建作业竞赛小组;2、与作业拖拉着签订合同;3、记分格,作业的一部分;4、作业和考试成绩联姻法……

做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我把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学生并不考虑这些,他们年少无知,没有自觉,作业总是拖拖拉拉。

上学期我就碰到了一位经常拖拉作业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非得第二天督促后才能做完,我试着用鼓励的方式,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试着找一切机会表扬他,课堂上多给他发言的机会,逮着机会尤其是作业上稍有进步就大力表扬奖励他,但这都无成效。

也曾与他的父母沟通交流,但也是收效甚微。

从管老师的“一线作业学”中我发现自己在处理这方面的工作还缺乏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更缺乏足够的教育智慧。

教学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缺少一份耐心,我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教学智慧。

曾有名人讲过:

态度决定一切。

而良好的态度也是需要培养的,学生真是建立良好学生习惯,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的时期,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多些耐心,除些之外,更应该像管老师那样善于抓住一切教育的契机,多用智慧,多多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工作做实,做细。

再次回味这本书,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佩服管老师心思是如此的细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隐藏着大智慧、大学问。

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也将会学着管老师那样以一颗平和、智慧的心,用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把小事做好、做实。

 

教育教学反思

这一学年,在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鼓励及帮助下,我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真切的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自己的课堂上,真切的感受到了智慧火花的撞击。

教育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力求给孩子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语文是一个情感的产物,在课堂上,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富有情感。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充满动力,在品味中充满感悟。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美丽的窗花》这篇课文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窗花消融的现象,让孩子们在诗句中感受到小作者在窗花消失时的那种渴盼的心里,指导孩子们体会,理解,感悟,朗读……孩子们个个情趣饱满,津津有味的朗读,背诵。

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研修中,我听了《乌鸦喝水》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

“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

“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由此,我想到,相信孩子,才会收获更大的惊喜。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

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

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三字歌”来展示是我一直实践的,孩子只有读懂,理解透彻才能够把课文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的展示,无疑让教材成了孩子们课下复习的资料。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