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540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docx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

 第1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 

课时提分训练

|基础真题练|

一、选择题

1.[2018·菏泽]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图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2.[2018·宿迁]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2018·青岛]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

“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

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

”“他”是指(  )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

4.[2018·泰州]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

5.[2018·泸州]《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6.[2018·赤峰]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

7.[2018·大庆]“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仁”B.“有教无类”

C.“无为而治”D.“法治”

8.[2018·衡阳]“孔子是万世师表。

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急,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三人行必有吾师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D.以“德”化人

9.[2018·安徽]王国维说: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10.[2018·枣庄改编]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张则是(  )

A.“春秋无义战”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D.“为政以德”

11.[2018·郴州]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D.“以法治国”

12.[2018·达州]在达州市中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

“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仁爱。

”他的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B.道家兵家

C.道家儒家D.墨家儒家

二、非选择题

13.[2018·泰安改编]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2)材料二的诏令表明了元世祖治理国家的什么态度?

元世祖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最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全集》

(3)材料三体现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主张?

材料三中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该内容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阐述的?

 

材料四 下图是1953年—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情况表(单位:

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7年

1956年

粮食

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5.75

192.05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4)材料四中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

(5)材料五中的“土地承包”与我国农村的哪一政策有关?

依据材料指出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措施有哪些?

 

|能力强化练|

一、选择题

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段话旨在说明该时期(  )

A.深刻的经济变革推动社会的转型

B.最深刻的变革首先来自政治领域

C.王室衰微导致经济发生深刻变革

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2.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引发这一变动的深层因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实力竞争的出现D.王位世袭遭破坏

3.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仁者爱人

7.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着激烈变革、实力竞争的局面,“士”阶层中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治国救世的主张。

下列主张与时代潮流相左的是(  )

A.“重法爱民而霸”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克己复礼为仁”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8.“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

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分别描述为: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墨、道、法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0.有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思想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选项

第一步

第二步

A

提出庄子是道家创始人的观点

找到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观点作证据

B

提出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观点

找到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观点作论据

C

查阅到孔子“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等相关史料

得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结论

D

查阅到孙膑“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等相关史料

得出孙膑是兵家鼻祖的结论

11.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新制度之创建,唯秦为最有功焉。

——《秦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有利条件。

变法中促使秦国社会转型,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哪一措施?

 

材料二 新法规定:

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

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认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

据材料概括该学派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真题练】

1.A 2.A

3.B [解析]楚国、齐国都曾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在当时影响很大,所以,排除A、C两项。

魏国地处中原,在战国初期为霸主。

故本题选B项。

4.B [解析]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赐予土地和爵位,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触动了旧贵族利益。

故本题选B项。

5.A [解析]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令民为什伍”“连坐”“同赏”“同罚”等均体现了法家注重社会管理,重视法治的理念,以稳定社会秩序。

B、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A项。

6.B [解析]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崛起,但商鞅却落得车裂的下场,其个人遭遇令人扼腕。

然“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作法自毙”的故事也说明变法措施得到了深入贯彻,没有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

故本题选B项。

7.A [解析]选项中属于孔子思想的是A、B两项。

C项是道家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B项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排除B项,故本题选A项。

8.C

9.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项。

10.C [解析]A项是孟子的观点。

B项为道家的主张。

D项为孔子的主张。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故本题选C项。

11.D

12.C [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仁爱”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故本题选C项。

13.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3)三民主义。

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4)逐步增长。

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能力强化练】

1.A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材料第一句话说的是社会转型,第二句话说的是社会转型出现的原因——经济发生了根本变革。

据材料可知,深刻的变革应首先来自经济领域,排除B项。

C项因果关系颠倒。

D项“周王室权势渐强”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项。

2.A [解析]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其表面变化是“礼崩乐坏”,传统的社会秩序遭到重创,新的社会秩序逐步形成。

在这一变化的后面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升。

以此为基础,个体小农和地主阶级等阶级不断产生和壮大。

故本题选A项。

3.B [解析]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内容,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加强了国君的权力和对地方的控制。

C、D两项不符合史实,A项材料没体现。

故本题选B项。

4.D

5.C [解析]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思想,主张不论出身均有受教育的机会。

A、B两项与孔子的教育活动无关。

孔子的活动和思想主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需求,排除D项。

故本题选C项。

6.C [解析]材料的主题是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

A、B两项说的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态度。

D项属于孔子思想方面的主张。

“有教无类”说的是不论出身,人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故本题选C项。

7.C [解析]材料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着激烈变革、实力竞争的局面”。

那么,顺应时代潮流应该有利于变革、有助于增强实力。

A、B、D三项均有助于增强实力,推动社会变革。

C项为孔子的主张,意思为约束自己,每件事都回归周“礼”,便是仁了。

很显然,恢复周礼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

故本题选C项

8.B [解析]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故本题选B项。

9.A [解析]儒家提出了“仁”“仁政”等观念,儒家重视古代的文化典籍,孔子晚年就曾系统整理过古代文献资料;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主张,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的学派,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法家主张“法治”“中央集权”等。

所以,它们的顺序是儒、墨、道、法。

故本题选A项

10.C

11.C [解析]A、B、C、D分别是墨家、道家、法家、儒家的观点。

故本题选C项。

12.

(1)有利条件:

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少或秦国受古代文化牵制少。

措施: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或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内容: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意义:

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3.主张变革;废除特权;重农抑商;轻视教育;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尊法抑儒。

影响: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为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