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562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语文2017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

一: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

答: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弥漫;

满面龙种两袖淋湿,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修书却没有纸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答: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3)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

如: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4)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     图。

拟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5)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5《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

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

无聊地敲着棋子。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2、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

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

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5、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C(提示:

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

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6、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雨夜等候客人

7、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8、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9、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

为什么?

 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附其它练习鉴赏

一:

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3.主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4.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

为什么?

5.“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6.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 雨夜等候客人

2.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3.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4. 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5.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6.示例一:

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示例二:

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有约不来”,只能自己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可谓写一细节而尽传精神。

示例三:

【创新研读】闲即“闲适”,作者通过细节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二: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对最后一句赏析

(3)“黄梅时节家家雨”了表明季节是季,这是  地区特有的景象;“草池塘处处蛙”表面写热闹,实则 出环境的寂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妙在用乍一看非常自然的闲逸恬静写出了诗人、 的内心。

参考答案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最后一句赏析: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之“闲”,应当仿佛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

诗人也便应是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3)夏,江南,烘托(衬托),惆怅、失落或怅惘、焦躁。

三: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意对即可)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意对即可)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意对即可)

四: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3.用自己的话将第一、二句话所表现的场景描绘出来。

2分

4.“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试说说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2分

【参考答案】

1、C(提示:

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

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

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3.参考示例:

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

4.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五:

(1)发挥你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寂寞

《约客》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头两句,对偶,反衬。

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约客描写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前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作者的心态是完全放松的,因为他一直等到了“夜半”,从第四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的到来有所期待,但即使没来,也同样是快乐的,因为在古代中国,灯花爆落是喜讯的前兆。

“闲敲棋子”也不一定是无谓地动作,而是有可能自己在打谱(当然,这仅是本人根据全诗的意境作出的猜想),总而言之,全诗表达了一种安适、闲雅的心情。

6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烟雾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之歌——《玉树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的画面。

凄冷、迷朦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作简要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5)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的特点。

凄冷、迷蒙

(6)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7)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

(8)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作者借商女唱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表面是讽刺“商女”,实际是讽刺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死梦生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9)诗的首句描绘的画面有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一下。

首句诗为我们描绘了迷蒙冷寂的画面。

(10)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玉树后庭花》等歌曲寻欢作乐。

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

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11)1.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唐 李商隐

(1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

请说出其中理由。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1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1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1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欣赏首句中“笼”字的妙处: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绘成了一幅“秦淮月色图”;为后文商女的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氛围。

(19)“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了哪些内容?

时间:

夜里;地点:

秦淮酒家。

使景物具有了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

诗题:

泊秦淮。

(20)如果首句是写景,那么三、四句是:

触景生情。

 请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商女是侍侯达官贵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决定的;所以诗人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那些“不知亡国恨”的达官贵人们。

(2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2)如果首句是写景,那么三、四句是:

触景生情。

 请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商女是侍侯达官贵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决定的;所以诗人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那些“不知亡国恨”的达官贵人们

(2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4)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5)“《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2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

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

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2)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

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4)【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的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之疾苦予以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对贾谊不得施殿展治国安民的的抱负深为惜。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

  ①选自诚斋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宋代

人。

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

骗得。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1、赏析: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哲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3、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放过”和“拦”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力强极强。

诗人要表达的哲理是: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