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5688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点

  1、本文是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

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事物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如何把握讲解分寸,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1、查阅相关资料,辅助解读课文。

运用课本第一页插图“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直观教具。

  2、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积累知识,学做读书卡片。

  四、学习过程

  第一教时

  

(一)预习:

  1.认真读课文。

朗读,默读。

  2.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字音认读。

  ②字形辨识。

  ③词语补注。

  奠基礼浮雕镏金天堑挺拔敬仰践踏

  3.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5.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

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学习研讨。

  

(二)教师导入。

(看书中的彩图。

  你们过去看到这幅画时曾想到些什么?

为什么要树立这座碑?

这座碑的造型怎样?

结构如何?

怎么建成的?

意义何在?

今天,让我们怀着对用鲜血和生命缔造新中国的烈士们的崇敬,随着周定舫活动的顺序,仔细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板书课题。

  (三)介绍作者

  周定舫,生于1931年11月13日,浙江省定海县人。

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四)反馈交流

  1.给划线的字注音。

  镏金上溯重幔庑殿挑衅逾越天堑

  2.解题:

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

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参看单元支配表的要求:

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

(巍峨、雄伟、庄严。

  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奠基的。

请你查资料后和同学们讨论:

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明确:

(“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由此可以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5.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除了用数量词列出数字“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外,还说“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

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

  6.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重点研讨第6—10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部分的说明结构特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总——分。

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提问:

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

“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

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

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

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

(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

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

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四、延伸拓展

  ①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建筑,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行文顺序、以及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如介绍我们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

  ②课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瞻仰()旌旗()天堑()挑xìn()上sù()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矗立()崇敬()

  践踏()峻峭()

  3.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d、从低往高观看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a、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b、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5.对本文说明顺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

  b、由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

  c、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d、纪念碑建筑过程顺序

  6.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

  

  

  

  巍巍中山陵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二、学习重点

  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三、学法指导

  要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以上这些问题,可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回答问题:

  1.查资料了解中山陵及孙中山生平和思想。

  2.介绍作者

  3.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横线字注音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

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

(板书课题。

  释题:

巍巍,高大的样子。

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二)自主学习反馈:

展示交流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明确:

(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

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

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

(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

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

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

(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

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六、延伸拓展

  

(一)

  “我心目中的”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

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

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4分)

  近义词:

()—()()—()

  反义词:

()—()()—()

  2.在文中[]内填上适当的标点(2分)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分)

  

  

  4.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2分)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2分)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

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凡尔赛宫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二、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四、学法指导

  1.朗读法: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编写读书摘要。

在学生通读课文、讨论内容、把握大意的基础上,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记录资料,可以指导学生试着做一些摘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上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况。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学生对词语注音、辨形、解释。

  a、注音:

摒弃磅礴静谧恬静粼粼参天轶事

  心旷神怡挥洒淋漓婷婷而立

  b、辨形:

驰名世界一张一弛历史轶事交通秩序

  c、解释:

摒弃镶嵌心旷神怡挥洒淋漓

  2、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很清晰,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文中是如何概括这一特征的?

  

  

(2)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

  

  (3)课文第二部分在介绍凡尔赛宫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重点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的?

  (4)本文在叙述凡尔赛宫的修建情况时间,插入一段历史轶事有何作用?

  (5)介绍建筑物一般以空间变换为序,说说本文是按什么具体顺序说明的?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教师讲一段凡尔赛宫历史轶事。

  2、突破

  a、编写读书摘要

  b、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说明的条理性,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本文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由外到内加以具体说明。

  (三)练习

  设计练习,让学生边读边完成练习。

  1、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并用了()说明方法。

  2、第二段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的方法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分为()和()两大部分。

  3、说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密、协调的具体内容是()。

  4、第三段用了()和()的说明方法,这一具体说明了凡尔赛宫的()。

  (四)拓展

  推荐阅读《文笔精华》的《古罗马斗技场》

  板书设计:

  凡尔赛宫

  吉祖英

  1、方位艺术价值(特征)(打比方)

  2、外部:

时间、面积、建筑特色(列数字)抓

  (空间顺序)具

  3、内部:

陈设(列数字举例子)装潢(镜廊)体

  特

  4、宫前大花园:

风格独特(远------近)(摹状貌)征

  说

  明

  5、历史轶事

  6—7、历史和现今的重要地位(举例子作比较)

  

  十四短文两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二、学习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

  2、搜集有关黄鹤楼、于园的资料。

  3、简介作者

  4、疏通课文,回答问题

  文言实词

  

(1)遂以名楼名:

  

(2)坐窥井邑窥:

  (3)富人于五所园也园:

  (4)非显者刺刺:

  (5)主人处处款之款:

  文言虚词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于:

  

(2)遂以名楼以:

  (3)观其耸构巍峨其:

  (4)处处款之之:

  四、教学过程:

  《黄鹤楼》

  一、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

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

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有关黄鹤楼的古文。

  二、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正音:

隅憩邑闼窥巍峨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检查情况:

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点拨纠正。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

  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哪些特征?

  

  2.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五、赏析品位:

  1、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

  2、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3、理解作者热爱祖国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

  阅读短文《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

(4分)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16分)

  隅()遂()翼()其()

  

  窥()倚()耸构()附()

  3、翻译下列语句。

(9分)

  观其耸构(),高标()

  

  重檐翼馆,四()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在文中,作者认为黄鹤楼“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根据是什么?

(3分)

  

  5、用文中原句填空。

(6分)

  在文中,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具体描写;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6)文中有四个对偶句,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它们是: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文段的结构方面有怎样的特色。

(4分)

  

  8、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

滕王阁因有______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________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

有关黄鹤楼的诗文有______的《黄鹤楼》,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分)

  9、请你写出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不少于2句。

(4分)

  

  《于园》

  一、导入

  吟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