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的本质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57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利息的本质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息的本质DOC.docx

《利息的本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息的本质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利息的本质DOC.docx

利息的本质DOC

利息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同学们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利率的概念、利率的类型、决定好影响利率的因素、利率的经济功能。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本节教学内容]:

一、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二、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考察利息的本质,即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必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

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其利息来源是奴隶或农奴、小生产者劳动创造的被高利贷者无偿占有的剩余产品,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产品。

反映的是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主共同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各经济学派对此从不同立场、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

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

双重支出指:

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双重回流指职能资本家把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家。

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1、利息报酬论,由配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

是古典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

认为:

利息是因为所有者暂时放弃货币使用权而给贷出者带来不方便的报酬。

评价:

描述了借贷的现象。

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

2、资本生产力论,由萨伊(法国,近现代)提出。

认为:

资本、劳动、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

评价:

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3、节欲论,由西尼尔(英国)提出。

认为资本来自储蓄,要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来自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消费的一种报酬,是资本家节欲行为的报酬。

4、灵活偏好论,也叫流动性偏好论,凯恩斯(英国)提出的著名理论。

认为:

利息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即不持有货币进行储蓄的一种报酬。

这些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甚至从非经济现象进行考察,从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三)中国学者对利息来源与本质的基本认识

中国学者在比较的基础上,坚持了马克思的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的理论。

他们认为: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殖部分。

反映劳动者重新分配社会纯收入的关系。

啊三、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或将会取得的收入。

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后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

于是,利息率就成为一个尺度:

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得利润之比低于利率,则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很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在会计中列入成本。

利润表现为扣除利息的余额。

马克思认为,利息之所以能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主要是因为:

首先,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带来利息这一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

其次,利息虽然应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利率同利润率的区别在于利率是一个事先确定的量。

利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收入的多少,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人们通常用利率衡量收益,用利息表示收益。

第三,利息的历史悠久。

货币可提供利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通常认为,它可带来收益。

在一般的贷放中,本金、利息收益和利率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收益=本金*利率本金=收益/利率

通过收益与利率相比,得出的资本金,习惯称之为资本化。

如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是工资的资本化等。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利息,这一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

[本节重点]:

利息的本质。

[本节难点]:

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收益资本化。

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本节教学内容]:

一、利率及其两种计算方法

利率:

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

利率=利息额/借出资本额。

体现借贷资本的增殖程度。

两种基本的计算方法:

▲单利法:

只按本金计息;

公式:

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n

本息和S=本金(1+利率×期限)=p(1+rn)

优点:

手续简单,计算方便,借入者利息负担较轻;适用短期贷款

▲复利法:

按本利计息,俗称利滚利;

公式:

利息I=本金P[(1+利率r)期限n-1]

本息和S=本金P(1+利率)期限

优点:

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保护了贷出者的利益,适用长期贷款。

例如:

A银行向B企业贷放一笔为期5年、年利率为10%的100万元贷款,则到期日企业应付利息额与本利和分别为:

按单利计算:

I=100*10%*5=50万元S=100(1+10%*5)=150万元

按复利计算:

I=100[(1+10%)5-1]=61.051万元

S=100(1+10%)5=161.051万元

已知名义利率,求实际利率的公式:

例如:

本金1000元,年利率8%,5年后本利和。

如果每季复利一次,则

利率=(1+8%/4)4-1=8.24%

本利和S=1000(1+8.24%)5=1486元

.二、利率种类

1、按表示方法分:

年利率用0/0表示

月利率用0/00表示

日利率(又称拆息),用0/000表示(按每月30天计)

2、按决定方式分:

法定(官定)利率:

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央行规定;

公定利率:

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确定的利率;

市场利率:

市场决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对经济进行间接控制的重要杠杆,为使利率水平的波动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各国几乎都形成了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市场利率的变化能灵敏反映出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是制定官定、公定利率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又会随公定、官定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官定、公定利率要反映出政策意图,对市场利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其升降直接影响借贷双方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但二者在量上和运动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朝相反方向发展。

3、按是否浮动分:

固定利率:

在借贷期内,按双方约定利率计算,利率不变;

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调整借贷利率。

4、按利率的制定分:

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差别利率:

据不同部门、期限、种类、用途、客户制定的。

5、按期限长短分:

长期利率:

1年期以上信用行为的利率

短期利率:

1年期以下信用行为的利率,长期利率比短期高。

6、按真实水平分:

名义利率:

是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利率;

实际利率:

是扣除了物价变动后的利率。

(1)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2)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

(3)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

一般而言,正利率与零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三、现值的效用

众所周知,一年后的一元钱和现在的一元钱是不同的。

一年后的一元钱价值较低,而现在的一元钱可以存入银行,等一年后可以获得超过一元的偿付。

现值概念就是基于这一常识而得出的。

举例:

假设一个工厂要扩大生产,投资100万元,建生产线,可使用六年,每年的收益为20万元。

总收益:

120元。

利润:

20万元。

假设年利率为10%

则第二年的收益现值:

20/(1+10%)=18.18

第三年:

16.53

第四年:

15

……

第七年:

11.29

总收益为87.08万元

结论:

不仅没有利润,还赔了12.92万元。

投资不划算。

这还没有算上通货膨胀率。

这里运用了两个经济学的知识:

一个机会成本,一个是现值。

启示:

降低利率和降低通货膨胀率可以刺激投资,因为,未来收益的现值变高了。

[本节重点]:

利率的各种类型。

[本节难点]:

单利与复利计息法及现值与终值。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本节教学内容]: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

利率取决于利润率及分割比例;利息的变动界限是:

零<利率<利润率

利率水平如何决定?

哪些因素影响利率的变化?

是金融理论中的重大课题。

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曾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例如:

实际利率论、可贷资金论、流动偏好论等等。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建立在对利率来源与本质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利率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以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认为:

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所以,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由于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本身也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

一般情况下,利率不会与平均利润率恰巧相等,也不会超过平均利润率。

总之,利率的变化范围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利率的变化范围内,有两个因素决定着利率的高低:

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分配的比例。

利润率决定利率,从而使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1、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

因而也影响平均利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

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换句话说,平均利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3、由于利率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率的决定具有很大偶然性。

也就是说,平均利率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而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却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利率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利率是一个纯理论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是市场利率而非平均利率。

市场利率的多变性直接决定于资本借贷的供求对比变化。

至于总利润在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分配的比例,也可能出现不同情况。

如果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分割比例是固定的,则利率随着利润率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则会随利润率的下降而下降。

..

(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的几种观点

近300多年来,利率决定理论经历了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三个时期。

十分有趣的是,回顾西方利率体制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早期的自由放任时期,中期的国家垄断时期,再到现代市场经济调控结合的利率体制。

1、储蓄投资利率论

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马歇尔提出,认为利率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均衡点。

利率是资本供求趋于相等的价格,而储蓄构成资本的供给、投资构成资本的需求,因此,利率是由储蓄、投资决定的。

2、货币供求利率论:

凯恩斯提出,货币数量和灵活偏好是决定利率的两大因素。

其中,灵活偏好是指公众愿意持有货币资产的一种心里倾向,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3、IS-LM利率论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提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占有支配的地位。

主要观点是:

影响利率决定的因素有生产率、节约、灵活偏好、收入水平和货币供给量。

希克斯认为,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它的决定。

因此,应将生产率、节约、灵活偏好、收入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来探索利率的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法中有两个市场:

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

在实物市场上,投资与利率负相关,而储蓄与收入正相关。

据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可得出一条向下倾斜的IS曲线,曲线上任点代表实物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相等条件下的局部均衡点。

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而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在货币供给量由央行决定时,可导出一条向上倾斜的LM曲线。

LMM曲线上任一点意味着货币市场上货币供需相等情况下的局部均衡。

..二、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1)经济周期:

危机阶段:

货币需求增大,利率上升;

萧条阶段:

货币需求减少,利率降低;

复苏阶段:

货币需求增加,供给充足,利率横向变动,趋势向上;

繁荣阶段:

货币需求增加,供给不足,利率上升;

(2)通货膨胀:

会造成借贷资本金贬值,实际利率下降,因此,应该提高利率。

(3)税收:

利息税率直接影响利率。

2、政策因素:

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其中,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最直接和明显。

3、制度因素:

主要是利率管制。

4、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总之,利率的总体运动,主要受经济活动周期、通货膨胀率、货币供求、货币政策、政府管制、世界利率水平的影响。

从微观因素考察,期限、风险、担保品、信誉、预期等因素也都会对利率的变动产生影响。

三、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利润水平:

这里讲的是平均水平。

平均水平高则利率高,反之,利率低。

2、资金供求:

供不应求,利率高;反之,利率低。

3、物价变动幅度:

名义利率与物价同步变动。

4、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间资金的流动、商品竞争、外汇储备和外资利用政策都影响利率。

5、政策性因素:

我国的利率属管制利率,受政策影响。

[本节重点]: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本节难点]:

利率决定理论。

第四节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1、功能:

(1)中介功能:

利率有相互联系的功能。

三方面:

它联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它沟通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它连接宏微观经济。

(2)分配功能:

利率具有对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功能。

(3)调节功能:

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来实现的。

它既可调节宏观经济,又可调节微观经济活动。

(4)动力功能:

利率通过全面、持久地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激发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5)控制功能:

利率可把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控制在平衡、协调、发展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例如,通过利率的调整,控制信贷需求,进而影响投资规模、物价等。

2、作用:

(1)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调节社会资本供给

第二,调节投资

第三,调节社会总供求

(2)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对企业:

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对个人:

一方面,能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调节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另一方面,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二、利率作用发挥的环境与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作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因为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的限制。

这种限制主要有:

1、利率管制:

即国家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活动中的利率施行统一的管理,由管理机构据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制定各种利率,各金融机构都必须遵守和执行。

利率管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可控性强、作用大的特点,但也可能因制定的利率水平不恰当或调整不及时,而限制利率作用的发挥。

2、授信限量:

在一些国家中,如果信贷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银行又不愿或难以提高利率的方式阻止过度需求时,通常可采用“授信条件和限量”的措施,其中包括授信配给制,即对信誉最高、关系最深的客户尽量维持授信量,但对其他求贷者则拒绝。

除此外,还包括实施其他授信条件,如首期付款量、质押品、分期还款量等等,使许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种授信限量的结果是:

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黑市猖獗,使银行利率与市场利率间的距离不合理地扩大,阻碍了利率机制正常发挥作用,还会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结构和层次的扭曲。

3、经济开放程度:

经济开放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

资金流通自由度与市场分割。

在一国经济中,如果政府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限制资本的流出流入,就会使一国的利率体系孤立起来,失去了与世界利率体系的有机联系。

在此,利率体系就失去了汇率效应,即利率的变动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发生影响,从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同样,在一国经济中,如果资金流动受到各种限制,进行条块分割,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能成为有机联系,整个利率体系就会失去弹性,作用的发挥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4、利率弹性:

表示利率变化后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某一变量的利率弹性高,表示该变量受利率的影响大,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灵敏,利率的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

反之,若利率弹性很小,利率对经济变量乃至真实经济的影响自然就很微弱了。

银行利率存款利率表黄金价格查询汇率查询最新冷笑话杭州艾玛

.可见,利率作用要充分发挥,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指利率不是由少数银行寡头协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这一机制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促使资金合理流动,缓和资金供求矛盾,发挥筹集资金、调剂余缺的作用。

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近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和会曾多次针对经济形势,调高或降低其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由于美国具有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因而再贴现率的升降引起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的迅速变动,从而起到了紧缩信用或扩张信用的作用。

.3、适当的利率水平:

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利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

利率水平的确定一方面要能真实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促进利率对社会总需求、物价、收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合理的利率结构:

利率水平的变动只能影响社会总供求的总体水平,而不能调整总供求的结构和趋向,也不能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发展比例等。

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此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弥补利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资产调整,从而引起投资结构、投资趱的改变,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本节重点]:

利率是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

[本节难点]:

利率对货币量的调节过程。

 

第五节利率管理体制

.[本节教学内容]: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央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各国采取的利率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类:

国家集中管理、市场自由决定、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

大多数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了最后一种做法,只是国家管理的程度和方式各有不同。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大多数国家逐步放松了利率管制,金融市场的利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呈现出一种利率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沿革

利率政策的制定,是以国家在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及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利率管理体制是与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利率杠杆作用发挥较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我国一度实行了与货币利率并举的折实存款利率和折实贷款利率,对稳定和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后来,为恢复经济,对不同的经济成份、不同行业和用途及不同期限的存贷款,曾制订多档利率,并适时调整灵活运用,利率的杠杆作用较明显。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利率的杠杆作用受到了严重削弱。

1958年,由于受“共产风”的影响,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了储蓄存款利率,同时大大简化了利率档次,利率积累资金、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受到影响,高利贷活动活跃了起来。

文革时,进一步降低了利率水平,归并利率档次,取消了企业贷款过期加息的规定,缩小了利率作用的范围,进一步削弱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改革利率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

央行据此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利率的杠杆作用逐步得到加强。

这些措施有:

1、多次调整利率,较好地运用了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2、制定并实施《利率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人行总行及分支机构的利率管理职责,对加息规则作了规定,还制定了对利率管理规定的当事人的处罚措施。

人行于1991年设立了利率储蓄管理司。

.3、取消了分段计息原则。

过去,对定期储蓄存款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分段计息原则。

93年3月1日始,不分段计息。

95年5月以后对单位的定期存款也不分段计息。

95年1月1日后,发放的各项贷款,遇到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按合同利率计息。

95年7月1日后签订新的一年期以上贷款合同时,贷款利率按国家规定的期限档次,采取一年一订的办法。

这一原则简化了计息手续,引进了利率风险机制,使银行和企业都可能承担利率变动的风险,增强了银行和企业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1、差别利率、优惠利率的实行和取消。

95年,人行取消了13个行业的差别利率,统一按调整后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执行,对粮食贷款仍实行优惠利率,但人行不再对其补贴,由农业发展银行统一与财政部算账;取消外贸收购贷款优惠利率,统一按调整后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执行,人行不再对中国银行实行补贴。

这样做,进一步理顺了央行与政策性银行、与商行、与财政的关系,体现了资金价格的公平性。

银行利率存款利率表黄金价格查询汇率查询最新冷笑话杭州艾玛

.2、改变了对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办法:

96年5月1日起,各金融机构逾期贷款在逾期期间内,按日利率万分之4计息,挤占挪用的按日利率万分之6执行,农村信用社对逾期按日利率万分之五加收利息,挤占挪用贷款按日利率万分之七加收利息。

3、允许金融机构对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浮动利率。

96年8月23日,各商业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流动资金贷款最高上浮幅度为10%,农村信用社为40%,各金融机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为10%。

4、逐步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

90年至95年1月1日,人行实行上限管理;至96年6月1日前,按不同期限分档次拆借利率的上限;96年6月1日后完全放开。

.三、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利率“双轨”并存:

法定利率和黑市利率并存的状况。

弊端:

使大量资金被用于“炒买炒卖”房地产、股票和期货等,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了金融秩序,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和信贷资产的流失;是金融业“寻租”行为和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

2、利率管理过死:

使利率杠杆相当僵化,利率调整时不得不兼顾各方利益,利率调整通常滞后,且往往采取“一刀切”,难以及时适应经济运行和调控的需要,导致利率调整意图与效应的错位、扭曲甚至逆反现象。

3、存贷款利差不合理,实际利率水平低。

4、利率弹性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