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357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城市建设史笔记整理(完整版)Word格式.docx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

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1.郑州商城:

P9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殷墟(安阳小屯)

•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

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

•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

填基法在洼地或原由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①周代的城市:

周王城的复原图(P102-2-1)。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

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

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

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

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

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

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都城城制: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

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3.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二.城市建设

1.燕下都:

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1.燕下都:

(续)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

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

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2.齐临淄:

P19

建于公元前4世纪,城址在今山东淄博。

城市人口在30万人之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城市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

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

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3、赵邯郸: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

•包括内城和宫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有几处形成了一条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

4、郑韩故城: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

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

外城中央有一仓城。

5、 城市总体特征:

l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l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

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l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l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l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秦朝还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

东汉光武帝时首都东迁,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1.秦朝都城咸阳:

P26

建于公元前350年,城址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秦咸阳的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民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

•秦都外围规划建设体现了“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气势宏大。

•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

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

•向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

•两条轴线交于信宫。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

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2.汉长安:

P28

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正南方。

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城市情况:

①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

②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

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③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

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

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④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

⑤ 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⑥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

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

⑦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3.东都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220年汉朝首都改在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

共有十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的几乎一半用地;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

城内除宫殿和闾里外还几处皇家园囿;

祭祀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

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

新丰城、陵城、汉代军市

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

•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

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

•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

在沿通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

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

5.城市总体特征:

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

⑦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公

元589年)。

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

l由于有了文化的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

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l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l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

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

l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同时运河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市随之发展。

l三国与西晋时期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

1.曹魏邺城:

三国时期曹操的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位于漳河沿岸。

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市中偏北有一条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

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

宫城外是戚里与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

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

l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l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l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

•邺南城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2.南朝都城建康:

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

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

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

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

三国时期:

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称为苑路。

l晋朝时期:

城市得到较大发展。

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

西晋末年建西州城;

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方位,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

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东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

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

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

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

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城市特征:

①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②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③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④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3.隋唐长安:

最早是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

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的基本轮廓仍和隋初建城时相同。

城市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大的城市。

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城门。

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起点,经皇城南面正门朱雀门和朱雀门所对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

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

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之间有很宽的道路相隔,宫城由太极宫、东宫、庭掖宫组成,主要宫殿座

北朝南;

宫城外东北建大明宫。

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道路系统

全市性道路成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

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宽阔,位于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两侧设有排水沟;

街坊内道路:

居住坊里内的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

市场内的街道有所不同,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

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一米宽的人行道。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铺,道路两侧植行道树;

里坊制

全城分为109个坊里,规模较大,坊里有五种规模,最大约80公顷,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

坊里周围有坊墙,高约2米,坊内为一字形道路时设二个坊门,坊内为十字形道路时开四个坊门;

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

市场设置及其它

在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集市按行业集中,有外国商人开店;

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全城河道通往渭河,最后流入黄河,便于商品运输。

市场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一些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一般的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可能分散在各个坊里内。

城市影响:

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

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4、洛阳城:

宇文恺负责规划

(1)先修宫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东向南发展;

(2)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为洛河河道,城墙有所弯曲;

•(3)皇城、宫城位于西北角,地势高,皇城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宫城近似方形;

4、洛阳城(续)

•(4)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共107个坊,形状均为方正规则;

•(5)道路为方格网路,主轴大街120米左右,干道40——60米不等,一般宽度在30米以下;

•(6)市肆有三个集中市,南市、北市、西市,坊里内也分布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城内的商市都与洛河有联系。

5、唐代商业城市

•隋唐时期实行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产生、发展了一批商业城市。

•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

南方海港城市广州(番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大运河与黄河转运中心开封(汴州)。

•此外四川的益都(成都)、江西的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当时扬州最繁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5.唐代商业城市扬州:

P62图5-7-2

唐代的扬州分为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衙署集中的地区;

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唐扬州的分区布局是唐代有都督、节度使驻节的重要州城通制。

5.唐代扬州:

•子城周长7000余米,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

•罗城在子城的南面,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街道5——10米宽。

•城内有运河河道,沿岸有码头和街市;

商业则集中在城南与城南沿大运河一带。

•唐代城市普遍实行里坊制,但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6、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移和融合对边远地区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吸取了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逐渐建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建立了一批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这些地区也兴建了一些城市。

6.高昌城:

古称西昌,唐带疆域。

分为外城、内城、宫城。

外城近似方形,四面城墙弯曲,西北角内凹,东西墙体保存完好,城墙修筑马面,夯土筑城,城门有的设有瓮城;

内城在中央,南、西城墙保存下来,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西北有高台建筑物,与宫城

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

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宫城北墙为外城北墙,城内殿基较多。

居住采用土坯或垒土成墙或窑洞形式。

7.统万城:

P53图5-9-5

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16国中的夏国都城,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

遗址现状为东西两城并列,其南沿无定河北岸边有外廓。

城池由东城、西城和外廓组成,有三重城墙,全城呈长方形,中间由一道城墙分隔为两部分;

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城的四角有突出的角墩;

城墙四周筑有密排的马面,部分马面内还建有仓库。

统万城城墙坚固,用砂、石灰、粘土混合夯筑而成,夯层均匀紧密,每隔一定高度平铺一层水平木骨,极为坚固。

基本布局沿用汉民族的规划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还修建了明堂、花园等。

8、渤海上京龙泉府

•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矩形平面;

•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

•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错,下一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

9、唐代交河城

•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

•城市中部为庙宇建筑;

城内的主要大街正对佛寺,两侧的住宅被小巷划分出许多坊里;

•河流干涸,城市废弃与之有关。

10、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

•唐代为绛周州州治所在,当时地处山西太原向西南到稷山再渡过黄河通往关中地区的要道上,商旅较为发达。

•城市平面不规则,充分结合地形。

州衙署位于城市北部山丘,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及控制全城。

•。

城内通向城门的道路为主要道路,将全城划分为正平、孝义、桂林、安元四坊。

隋唐时期的城市:

•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与皇城一般位于城北部居中,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城市分区布置严格;

•城市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

•城市商业集中设市、统一管理;

•府州城市一般由子城和罗城组成;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持续混战,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南方的战事相对小,北方的人民再次

向南迁移,使南北朝以来的经济文化南移的形式进一步发展。

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有利措施,促进城市更加繁荣,大城市的数量较唐代有很大的增加;

城市面貌也与唐代城市有很大的改变。

宋代的发展

•兴修水利,仅江苏、浙江、福建三地水利工程达817项;

•奖励开荒,扩大耕作区域,全国耕地达1470多万顷;

•讲求耕作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城市更加繁荣;

手工业规模扩大,主要表现在采矿、冶炼、纺织、制瓷、造纸、造船等方面;

•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产生了最早的流通纸币——交子,开始征收城市、市镇的商业税,商业和手工业中出现了行会组织。

在宋代边缘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如西夏、辽、金、高昌、大理等,这些地区城市建设吸收了汉

民族的技术和经验;

北宋与辽基本同期存在,公元1127年金朝灭辽国、北宋,形成金朝与南宋南北相持的局面;

公元12世纪末蒙古族兴起,先后灭金朝和南宋建立元朝。

•元代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行中书省”,全国划了国都所在地为“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等,其他地方如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岭北等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是以后省制的先声。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

二.城市建设:

1、汴梁

北宋东京汴梁(开封):

P58 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北宋定都汴梁(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东京城市人口达一百数十万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后周世宗柴荣对汴梁(开封)改建颁布诏书:

•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

•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

•疏浚河道;

•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汴梁(开封)就有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围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