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5754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docx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示例参考习题

示例题型一:

指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联结词,并写出它的符号公式

1.书记员的记录有错误,或是听错了,或是记错了,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2.该厂的产品并不是像广告所讲的那样物美价廉。

3.三名嫌疑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柳州鹿寨人。

4.除非刑事专家能获知作案者的主要资料,否则无法画出他的图形来。

5.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且形式有效,则其结论也是真的。

答案:

1、“或”,p∨q

2、“并不是”,¬p

3、“至少有一”(或者),p∨q∨r

4、“除非,否则”,p←q

5、“且,如果,则”,(p∧q)

示例题型二:

用真值表法判明下列公式是否为重言式

1.(﹁p∨q)∧(p∧﹁q)

2.(p→q)→((p→r)→(p→(q∧r)))

答案:

1、

Pq(¬p∨q)∧(p∨¬q)

1101000

1000011

0111000

0011001

(¬p∨q)∧(p∨¬q)不是重言式,是永假式。

2、证明略:

(p→q)→((p→r)→(p→(q∧r)))是重言式。

示例题型三:

综合选择题

1.“人类假如要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A.(p∧(q→r))→q

B.p→(﹁p∧q)

C.P→(﹁q→(p→r))

D.p→(﹁q∧r)

E.r→(﹁p∨(p∧﹁q))

2.依据真值表,“S不是刑警,也不是交警”与“如果S不是刑警,则他是交警”在真值上的情况是: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D.不同真,不同假

答案:

1、D2、D

示例题型四:

分析下列各段中包含的推理的形式。

1.一冰夫人致仕后,每日与门客饮宴。

一日,面色不乐。

客问为何。

冰夫人答,每日宴赏,自然快乐,但不知死后是否快乐?

一客对道,死后一定快乐。

问何故,客回答,如人死后不快乐,那死人早就跑回来了;可我们没见一个死人跑回,可见人死后一定快乐。

2.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或者大前提是全称命题,或者小前提是全称命题。

已知小张陈述的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全称命题。

可见小张陈述的这个三段论的小前提不是全称命题。

3.语言是生产资料的观点是错误的。

如果语言是生产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了。

4.唐太宗曾对他的大臣们说: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5.如果明知商品不合格而出售,那就是欺骗消费者;如果不知道商品不合格而出售,那就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商家明知或不知商品不合格而出售;所以,商家或者是欺骗消费者,或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答案:

1、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2、或者p或者q,所以非q

3、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4、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如果q那么s,p或者q,所以r或者s

5、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s,p或者q,所以r或者s

示例题型六:

分析下列案件材料,回答问题

1.某小区居民甲的手机丢失。

综合各种情况,已知:

(1)如手机不是在家里丢失的,那就一定是丢失与小区、上班路上在工作单位;

(2)当天甲上班刚出门,曾接听一朋友的来电;

(3)小区内治安良好,居民间关系友好,如有物品丢失,就会有失物招领启事;

(4)小区未见手机招领启事;

(5)甲当天在工作单位,只在自己的工作间独自工作,未使用手机。

回家后发现手机没了,再回工作间也未见到手机。

没有其他人能够进入工作间。

2.某地发生一起抢劫案。

公安人员经周密调查取证,获得如下材料:

(1)如果该案发生在9时之前,那么可排除甲作案的可能。

(2)如果该案发生在9时之后,那么若乙不是作案者,则甲也不是作案者。

(3)如果丙不是作案者,或者乙是作案者,则甲是作案者。

(4)案发期间,丙不可能到达抢劫现场。

问谁是抢劫作案者?

答案:

1、据

(1)

(2),甲的手机或丢失与小区,或上班路上,或工作单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据(3)、(4),甲的手机未丢入小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据(5),甲的手机未丢失于工作单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故甲的手机丢失于上班路上(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2、材料依次写成命题形式

(1)如果t那么非q

(2)如果非t,那么若非q则非p

(3)如果非r或q,则p

(4)非r

以(3)(4)为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得(5)p

(1)(5)作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得(6)非t

(2)(6)为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得(7)如果非q那么非p

以(7)(5)作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得(8)q

示例题型七:

综合运用推理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某案件发生后,刑警们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工作,最后将嫌疑对象锁定在甲、乙、丙、丁、戊、己等六个人身上。

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这是个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单独作案。

但到底是谁,由于证据尚不充分,大家意见不一。

在案情讨论会上,几名刑警发言后的结论是:

A:

作案人不是甲,就是乙

B:

作案人不是甲,就是丙

C:

如果作案人不是戊,就一定不是己

D:

作案人绝不会是甲

案件破获后发现,该案的作案人确实是先前锁定的六嫌疑人之一,但这四名刑警的结论中,只有一人是正确的。

那么,该作案人是谁?

写出推理的过程。

2.禁毒大队要在ABCDE无名侦查员中挑选两名侦查员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侦查任务。

大队长了解他的这些部下,他认为,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在人员的配备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不选派B,则也不选派A

(2)只有选派C,才能让B接着去;

(3)若选派D,则E也能选派;

(4)可以选派A去或者选派D去;

(5)C生病了,须住院治疗。

应派哪两名侦查员去执行任务?

3.在某案件中,已确认的事实如下:

只有破获3-17号案件,才能确认甲乙丙三人都是罪犯:

3-17号案件没有破获;如果甲不是罪犯,则甲的供词是真的,而甲说乙不是罪犯;如果乙不是罪犯,则乙的供词是真的,而乙说自己和丙是好朋友;经查,丙根本不认识乙。

上述陈述可逻辑地推出何种结论?

答案:

1、四人的命题分别是:

如果非p那么q,如果p那么r,如果非s那么非t,非p。

四人中仅一人讲的对,其他三人不对,即否定该命题

假设A(或B或C)讲的对,都出现p与非p同真的矛盾,故三人讲的都不对。

假设D讲的对,则无矛盾,且能断定是已作案。

2、以p、q、r、s、t分别表示“选派A”、“选派B”、“选派C”、“选派D”、“选派E”,于是有

①¬q→¬p

②r←q

③s→t

④p∨s

⑤¬r

推理过程如下:

(1)②与⑤得,⑥¬q

(2)①与⑥得⑦¬p

(3)④与⑦得⑧s

(4)③与⑧得⑨t

(5)按⑤⑥⑦⑧⑨得⑩¬p∧¬q∧¬r∧s∧t

答:

应选派侦查员D与E去执行任务

3、将事实改成命题形式

(1)只有t才p且q且r

(2)非t

(3)如果非p那么非q

(4)如果非p那么s

(5)非s

(1)

(2)为前提,按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得并非p且q且r,依据德摩根定律,得(6)非p或非q或非r

以(4)(5)为前提,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得(7)q

以(3)(7)为前提,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得(8)p

以(6)(7)为前提,按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得非r

所以甲、乙是罪犯,丙不是罪犯。

示例题型八:

指出下列语句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说明带括号的词项的

1、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2、(公民)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依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3、(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字形式。

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4、(合同)是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答案:

1.“军队、警察、法庭等”是“国家机器”的外延;“阶级压迫的工具”是“国家机器”的内涵。

2.“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依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是“公民”的内涵。

3.“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字形式”是“法律”的内涵;“宪法、刑法、民法等”是“法律”的外延。

4.“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是“合同”的内涵。

示例题型九:

指出下列有横线的词项是单独词项还是普遍词项,是正词项还是负词项。

1、宪法是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重要内容的根本大法。

2、非欧佩各国指的是没有参加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其他生产和输出石油的国家。

3、联合国有一百多个成员国。

4、不管部长正在紧张地商量对策。

答案

1.“宪法”是普遍词项、正词项。

2.“非欧佩克国”是普遍词项、负词项。

3.“联合国”是单独词项,正词项。

4.“不管部长”是普遍词项、正词项。

 

示例题型十:

指出下列标有横线的词项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

1、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一代,青年都应该努力学习。

2、莎莎是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

3、冰冰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重大的贡献。

答案:

1.前一个“青年”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后一个“青年”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

2.前一个“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后一个“南疆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

3.前一个“知识分子”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后一个“知识分子”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

示例题型十一:

请用欧拉图表示下列语句中划有横线的词项的外延关系

1、有的教师(a)即是律师(b)又是党员(c)

2、诸葛亮(a)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b)、思想家(c)、政治家(d)。

3、审判员(a)、书记员(b)都是司法工作人员(c)。

4.《红楼梦》(a)是中国小说(b),也是古代小说(c),但不是武侠小说(d)

 

示例题型十二:

回答下列问题,并用欧拉图表示

1、设A、B、C三个词项,若A真包含B,并且A又与C为全异关系,则B与C外延间是什么关系?

2、若A、B两个词项的外延为交叉关系,B对于C词项来说又具有真包含于关系,则A、C两个词项的外延间是什么关系?

3、设S、P、M分别表示一个词项,若S真包含于P,P与M交叉,则S与M的外延间有几种可能的关系?

答案:

1.全异关系

2.交叉关系或真包含关系

3.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

示例题型十三:

下列词项和限制是否正确?

为什么?

概括:

高等院校

1、南疆政法大学

限制:

南疆政法大学刑侦系

概括:

知识分子

2、学生

限制:

大学生

概括:

3、马克思

限制: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

概括:

司法人员

4、审判长

限制:

审判员

答案:

1.概括正确限制错误

2.概括错误限制正确

3.概括正确限制错误

4.概括正确限制错误

示例题型十四:

用定义规则检查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指出其错误。

1、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

2、犯罪行为是危害犯罪的活动。

3、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4、健康就是主观上感觉良好的状态。

5、犯罪分子就是犯了罪的人。

6、合同就是契约,而契约就是合同。

7、紧急避险行为是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答案:

1.不正确,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4.不正确,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5.不正确,犯了“以比喻作定义”的逻辑错误

6.不正确,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7.不正确,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8.不正确,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9.不正确,犯了“定义否定”的逻辑错误

示例题型十:

用划分的规则检查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其错误。

1、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2、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义务与权力及国家机构等部分。

3、人民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和乡镇法庭。

4、法律分为成文法、不成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

5、小说有侦探小说、爱情小说、古典小说、外国小说和短篇小说。

答案:

1.不正确,这不是划分,是分解。

2.不正确,这不是划分,是分解。

3.不正确,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4.不正确,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5.不正确,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示例题型十六:

指出下列直言命题的种类,并说明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1、没有人犯了罪而不受法律惩罚的。

2、管制不是附加刑。

3、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不是中国公民。

4、有的债权是超过诉讼时效的。

5、至少有一个被告不是犯罪行为人。

6、合议庭中有的审判员是不认真听取律师意见的。

7、没有证据是未经查证属实。

8、参加听证会的代表有90%投了反对票。

答案:

1.SAP,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2.SE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3.SE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4.SIP,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5.SOP,主项周不延,谓项周延

6.SIP,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7.SEP,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8.SIP,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示例题型十七:

已知下列命题为真,根据对当关系推理,可以推出哪些结论

1、所有的人民团体都不是审判机关

2、有的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处罚的

3、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4、而这个法庭的审判员都不是不坚持原则的

5、少数律师缺乏职业道德

答案:

1、可以推出的结论:

所有人民团体都是审判机关,假

有的人民团体是审判机关,假

有的人民团体不是审判机关,真

2、可以推出的结论:

所有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处罚的,真假不定

所有违法行为不是不受法律处罚的,假

有些违法行为不是不受法律处罚的,真假不定

3、可以推出的结论:

未成年人的父母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假

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真

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假

4、可以推出的结论:

这个法庭的审判员都是不坚持原则的,假

这个法庭有的审判员不是不坚持原则的,真

这个法庭有的审判员是不坚持原则的,假

5、可以推出的结论:

所有律师讲职业道德,假

所有律师不讲职业道德,真假不定

少数律师讲职业道德,真假不定

示例题型十八:

下列直接推理是何种类型的推理,写出其推理形式,并分析其有效性。

1、道德规范不是法律规范,所以,法律规范不是道德规范

2、凡被告都有辩护权,所以,有些被告有辩护权

3、有些律师是青年人,所以,有些律师不是青年人

4、并非所有的放火罪都是过失犯罪,所以,所有的放火罪都不是过失犯罪

5、虐待罪是家庭成员间的犯罪,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犯罪是虐待罪

6、紧急避险是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所以紧急避险不是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7、有些程序法不是国内法,所以,有些国内法不是程序法

8、伤害罪是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所以,有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伤害罪

答案:

1.SEP|-PES,换位推理,有效。

5.SAP|-SIP,对当关系直接推理,有效。

6.SIP|-SOP,对当关系直接推理,无效,因为SIP与SOP是下反对关系,二者可同真;当SIP为真时,SOP真假不定。

7.﹁SAP|-SEP,对当关系直接推理,无效,因为SAP与SEP是反对关系,二者可同假;当SAP为假时,SEP真假不定。

8.SAP|-PAS,换位推理,无效,因为P在SAP中不周延而在PAS中周延,这就违反了换位法“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

9.SAP|-SEP,换质推理,有效。

(*)

10.SOP|-POS,换位推理,无效,因为S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就违反了换位法“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

11.SAP|-PIS,换位推理,有效

12.。

示例题型十九:

写出下列三段论推理的形式,并运用三段论规则判定其是否正确,详细阐明理由

1、侵犯财产罪是犯罪,抢劫罪是分最,所以,抢劫罪是侵害财产罪

2、诈骗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诈骗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不道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3、民法不是刑法,刑法是法律,所以,有些法律不是刑法

4、所有证人是精神正常的人,有的证人不是说谎者,所以,有的说谎者不是精神正常的人

5、追求真理的人是实事求是的人,有些实事求是的人是司法工作中,所以,有些司法工作者是追求真理的人

6、没有审判员是律师,某甲是律师,所以某甲不是审判员

7、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不是合法行为,正当防卫不是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所以正当防卫是合法行为

8、任何犯罪行为都不是不危害社会的行为,张某的行为不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张某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答案:

1.PAM,SAM,所以,SAP。

该三段论不正确,因为中项两次都不周延,这就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5.MAS,MAP,所以,SAP。

该三段论不正确,因为小项S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就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

6.PEM,MAS,所以,SOP。

该三段论正确,没违反三段论的任何规则。

7.MAP,MOS,所以,SOP。

该三段论不正确,因为大项P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就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

8.PAM,MIS,所以,SIP。

该三段论不正确,因为中项两次都不周延,这就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的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9.PEM,SAM,所以,SEP。

该三段论正确,没违反三段论任何规则。

10.PEM,SEM,所以,SAP。

该三段论不正确,违反了“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的规则。

11.PEM,SAM,所以,SEP。

该三段论正确,没违反三段论任何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