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100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docx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

中国地下水诱发危害图 

一、地下水诱发危害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逐渐扩大,人类的经济活动加速着地下水环境的恶化,引起一系列地质灾害。

一般讲,地质灾害有突发性和缓慢性两类。

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环境恶化,往往是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因此,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这是非常危险的。

例如:

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地下水水量减少,以致枯竭,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农灌区灌溉和排水不当,促使地下水位连年上升,导致土壤盐份积累,影响作物生长;矿区坑道突水,严重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城镇大量排污,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缺水地区长期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诱发地方病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仅会使地下水环境逐渐发性危害,而且还隐藏着潜在的,以及滞后的危害,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些问题,虽然有的早已引起重视,并已有专门研究,但必须看到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地质环境中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着的一种客观的必然现象。

所以,很有必要从宏观着眼,从区域着手,对我国地下水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以及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地下水环境恶化的控制和防治。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运动的最为活跃、敏感性强的一个实体。

在地质环境的演化中,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使地下水产生剧烈的环境效应,我们可以从地下水水质的特性与污染、水位变化、水流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

现据目前所掌握的区域性资料,通过宏观分析,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地下水诱发危害。

二、地下水超采诱发危害

(一)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对地下水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突出,其中主要有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及西北内陆盆地的山前平原等。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棉产地,也是大中型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区,地下水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开采量迅速增长,1984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总开采量的84%,全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已下降8-10米,漏斗面积达27000平方公里,漏斗区水位已下降20-30米,下降速率约为1米/年。

其中,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最高,1984年实际开采量已超过可开采量10%,致使京广铁路沿线的地下水位每年以0.5-1.0米的速率下降,近年来,地下水位埋深已普遍大于10米,形成宁晋、柏乡、隆尧浅层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漏斗区,以及北京、石家庄、邯郸、安阳、新乡等城市为中心的第一、第二含水组水位下降漏斗;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从1975年到1987年的12年间已普遍下降3米,个别井下降达10米。

全区深层承压水开采量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6%,主要集中在天津市和河北平原中部与东部地区,仅黑龙港流域深井已达15000眼,平均每平方公里一眼,造成承压水开采量超过控制开采量1-2倍,并形成了以天津、沧州、德州、衡水为中心的几个大面积区域性承压地下水位下降区。

冀、枣、衡地下水位漏斗区的平均开采强度为25400立方米/平方公里·年,中心水位埋深56.1米(1984年),该漏斗区与附近的宁河、汉沽、唐海、廊坊、大城、任丘、清县等深层承压水位下降漏斗区已连成一片,形成了华北平原北部承压水水位大面积急剧下降区。

其中,沧州漏斗在1983年前是单独存在的,1984年与冀、枣、衡漏斗连成一片,1986年又与天津漏斗相连,并与东侧的德州衔接,整个下降区域的面积达万余平方公里。

松辽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地,主要靠地下水进行农灌。

80年代中期,平原区配套机井超过10万眼,井灌面积近1000万亩,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不平衡。

个别大中城市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出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例如大庆市自1960年以来已建各类井13000眼,其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0.5倍,已形成近4000平方公里的水位下降漏斗,中心水位下降30米,下降速率为1.1米/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城市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长期开采地第二含水层地下水,属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超过戒水位。

无锡、苏州、常州三市及外围乡镇,以地下水水位下降10米计算,漏斗面积已达5000平方公里。

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对全流域或整个盆地不注意水土的平衡,无计划的开采地下水,以至在灌区内不考虑采补平衡,集中开采,甚至水井越打越深,地下水位越降越深,从而引起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表现突出的黑河流域下游的金塔盆地、酒泉盆地、安西双塔灌区、敦煌灌区等,都存在地下水位局部下降的地区。

在新疆的南、北疆盆地河流下游,或集中灌溉的山前盆地,以至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等,均出现区域性水位下降。

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是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最大的地区,多年来采补失调严重,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武威盆地南部的地下水位,1977年比1959年普遍下降10-20米,泉水溢出带地下水位下降1-5米;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2米,绿洲的地下水位均下降至地表下4-5米以下。

该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在逐年增加,94号井水位1973-1975年平均每年下降0.5米;1976年到1978年下降0.7米;1979-1980年下降1.0米。

金塔盆地中金塔县城地下水位1979年比1966年下降5米,下游地区下降1-2米。

70年代,河西地区生产建设发展,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灌溉面积扩大,泉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据统计,1977年石羊河流域泉水溢流量比60年代减少60.6%;安西县泉水资源,7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减少20%。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和盆地地下水位区域下降,除受补给影响外,主要是缺乏对地下水开采的计划性管理,连续的过量开采,采补失衡,尤其是农业灌溉技术存在问题,致使我国一些农灌区从70年代起普遍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这种区域性大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造成水量的减少,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均衡,使有些工矿区的水源地处于疏干、半疏干状态,而且还使大片农业井灌区机井吊泵,采水设备大批更新,甚至机井报废,既影响生产又带来经济损失。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大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除造成水量严重减少外,还相继出现极为严重的水质变咸、农业减产、林木植被破坏等环境生态问题,如民勤盆地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地下水矿化度升高明显,该地94号井1977年地下水矿化度1.3克/升,1980年升至2.1克/升,而且随着矿化度的升高,水化学类型往往发生变化,同时影响了沙枣林的生长,在70年代末当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时,已普遍出现枣林干枯现象,引起枣林秃顶衰退。

(二)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供水水源地水量减少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工业的发展。

据1980年对我国191座城市的调查,有154座城市缺水,到1983年又对196座城市进行调查统计,缺水城市增至188座,尤为突出的是我国的北方及沿海地区城市缺水十分严重,因为北方大多数城市属工业城市,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工业用水一般占城市用水的50-80%以上。

由于城市工业过度集中,加之需水量不断增长,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远远超过允许范围,造成许多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以致出现水资源日趋衰竭的现象。

如北京市从1949年到1981年工业用水量增加40倍,生活用水量增加21倍;石家庄市自1950年至1981年32年间用水量增长67倍。

位于黄淮海平原山前地带的唐山、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郑州、许昌等城市和地下水位以每年1-3米的速率在持续下降。

北京市城、近郊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水开采量每年超过可开采量45%左右。

石家庄市是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市区平均开采模数达22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已形成大面积的超采区,其上部含水层几乎被疏干,1988年第二含水组疏干约三分之一,中心水位埋深达37米,从1956年到1988年,地下水位共下降27米。

位于平原中部的城市多以开采深层承压水为主,尤其在集中开采地区内,已普遍严重超采,造成承压水压力减弱,水位迅速下降。

这类城市有廊坊、沧州、衡水、德州、开封、商丘、淮阴、阜阳等,其承压水水位正以1-4.75米/年的速率下降。

沧州市自1971年开采150-350米深度的深层水以来,1975年比1971年地下水开采量增长两倍,最低水位埋深由22米加大至50米,漏斗面积增加94.2平方公里;1980年开采量比1975年又增长8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又加大为70米,漏斗面积扩张到7384平方公里。

目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75米,井的抽水能力明显降低,单井出水量衰减约50%,乃至有的机井报废不能抽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位于滨海地区的天津市,深层地下水超量开采十分严重。

据统计,1922年至1970年机井数量增长600倍,形成了多层叠置的承压水水位下降漏斗,下降速率达0.9-1.8米/年,中心水位埋深为97.7米,漏斗范围与其南面的静海、青县、沧州漏斗几乎连成一片。

位于松辽平原浑河冲洪积扇上的沈阳市,由于工业及生活用水全部取自地下水,造成长期过量开采,含水层疏干范围达400平方公里。

自8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下降约为0.5-1.35米,漏斗扩展速率为17平方公里/年。

平原中部的大庆、哈尔滨、长春、四平等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水位下降。

如哈尔滨市1985年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28%,近年来城区潜水趋于疏干,深层承压水已变成无压层间水,水位下降漏斗面积已超过200平方公里,且不断扩展,地下水资源将面临枯竭,地下水水质也逐渐恶化。

由于城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机井出水量明显减少。

长春市贾家洼水源地1971年机井出水量平均衰减42%;四平市自1964年到1983年单井出水量衰减5.41-89%。

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城市,也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集中超采区。

如西安市于70年代形成承压水水位下降漏斗,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60%,导致漏斗不断扩大,水位持续下降,1973年到1983年下降速率达2-4.5米/年,漏斗面积10年间增加10余倍,漏斗中心地区部分含水层已被疏干。

太原市开采承压水和浅层地下水超过可开采量26%,使西张水源地浅层水被疏干。

长江三角洲地区深层承压水补给条件较差,而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致使区域地下水水位大面积下降,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与上海市、浙江嘉兴等城市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区已连成一片。

其中,常州市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一倍,致使水位以1-2米/年的速率持续下降,井的出水量衰减50%左右,抽水成本提高。

长江中下游的合肥市、南昌市的地下水位也以0.5-2米/年的速率在下降,面临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其主要原因是开采布局不够合理,开采范围过分集中,从而形成过量开采,造成水位下降。

沿海地区一些城市,地下水汇水范围较小,资源量有限,由于过量开采造成水位迅速下降的城市有烟台、宁波、福州、台北、湛江、海口等。

海口市区地下水位以2-3米/年的速度下降,中心水位埋深达20米,比海平面低17米,漏斗面积已达5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展,面临海水入侵的威胁。

长期大量开采岩溶水,致使太原、邢台、济南、淄博等城市岩溶地下水水位急速下降。

著名的泉城济南市,由于盲目大量开采岩溶水,截至1989年6月造成七十二名泉水量骤减。

1965年的趵突泉高出地面4-5米,泉流量1.85立方米/秒,至1981年几乎出现断流。

太原市晋祠泉群中有两个泉已于1972年干枯断流,上兰村泉1957年建成水原地,至1984年衰减达30%。

开采利用基岩裂隙水的闽南地区福州、连城、龙岩三城市,由于近年来地下水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地下水位也在迅速下降。

(三)滨海地区过量抽汲地下淡水造成海水入侵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沿海地区分布有滨海平原及三角洲。

当沿海地区地下水与海水之间失去自然动平衡,海水与淡水之间的界面向陆地方向推移或使海水以楔形侵入淡水含水层,就出现海水入侵。

滨海地区多分布有重要的港口城市,加之城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淡水,使许多城市滨海地带出现海水向淡水含水层入侵,危害着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严重地威胁着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直接影响沿海城市的发展。

现已出现海水入侵的城市和地区有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福州、漳州、广州,以及辽东湾、莱州湾沿岸地区。

辽东半岛的大连市,1969年海水入侵面积4.2平方公里,由于长期开采岩溶地下水,至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已达200余平方公里,与1981年相比较平均每年入侵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

其中,入侵最严重的地段是金县大魏家、大连泡地段,海水向大连泡内陆岩溶含水层入侵达2公里,年平均推进110米,从1969年到1986年使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增加9倍以上。

辽宁西部三角洲海岸带的大、小凌河扇形地及河口两侧海水入侵尤为严重,在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3-8公里范围内,海水呈楔形侵入淡水含水层;其次是兴城西河与绥中六股河扇形地前缘,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这不仅与当地含水层顶板隔水性差有关,而且与沿岸地下水开采量过大有关。

在渤海湾地区,海水入侵以皇岛市洋河、戴河、汤河等冲洪积扇最为明显。

其中,枣园水源地地下水氯离子天然背景值为120-140毫克/升,近20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大,地表水枯水季节几乎无水入海,海水随潮水上涌造成对淡水含水层入侵,使地下淡水氯离子含量接近或超过250毫克/升,入侵距离6-8公里,整个水源地面临报废危险。

同时,在天津至乐亭一带也面临潜在的海水入侵威胁。

山东半岛北部菜州湾海积平直海岸,处于山前平原地带,因超采地下水,引起较大范围的海水入侵,涉及寿光、莱州、龙口、东营、利津、垦利、广饶等地。

寿光县海水入侵较严重,致使地下水变咸,水浇地变为盐渍土,因海水入侵,1980-1989年农田受害面积3万亩,造成粮食减产2000多万公斤以上;莱州市海水入侵面积202平方公里,龙口市海水入侵面积近64.5平方公里。

烟台市处于黄海海积平直海岸,因城市供水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

1982-1986年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增加2599毫克/升,矿化度增高3.402克/升。

青岛市胶州湾沿岸的白沙河、墨水河下游地区,1976-1981年海水入侵约3平方公里,使饮水井水质变咸,自1978年起海水入侵速度82.6米/年,截至1988的6月中锋入侵距离1400余米,地下水氯离子含量达2300-13000毫克/升。

其次,东南沿海的三角洲海岸及港湾海岸地区,据记载也曾发生过海水入侵,如福州、漳州、广州等城市。

所以,沿海城市,若不注意合理开采地下水,就会有潜在海水入侵威胁。

(四)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导致地面沉降

深层地下水下降漏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城市集中过量取水。

而在松散沉积层较厚、颗粒较细、具有多层承压含水层,以及压缩性好的粘性土或淤泥质土层分布地区,当长时间开采地下水出现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时,造成含水砂性土层自重压缩及粘性土层释水压缩,从而产生地面沉降。

因此,决定地面沉降的因素一方面是地下水位和采水量,另一方面是土层岩性和厚度、土体的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等。

一般发生沉降最强烈的往往是时代新的未胶结、半胶结和未压缩的沉积物。

华北地区地面沉降已有多处发生,其中以天津市最为严重,70年代中期地面沉降面积达7000余平方公里。

80年代初,天津市区累计最大沉降量达2000余毫米;塘沽区天津碱厂最大沉降量为260毫米。

至1986年,天津市区多年累计沉降量大于1000毫米的范围已达135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面沉降也十分严重。

上海市第四纪冲积海积层厚达300多米,累计地面总沉降量达2700毫米。

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800-1050毫米。

另外,东南和南方沿海的宁波、杭州、嘉兴、湛江等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陕西省西安市区第四纪冲、湖积层厚300余米。

据1960-1983年统计,地面沉降面积达220平方公里,1984年10月最大累计沉降量达942毫米,最大沉降速率为123毫米/年。

台北市的第四纪冲、海积层厚达250米,在40年代,地下水大部分自流,但由于地下水开采,1961年已发现地面沉降,至70年代,地下水位已降到地表以下,形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漏斗,至1984年累计地面沉降量为1900毫米,迄今不少地区已超过2米,沉降面积为235平方公里。

上述城市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超量抽汲深层地下水造成含水层与粘土层压缩变形共同叠加作用的结果。

其一,含水层抽水前的压力水头所承担的应力,因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低,水压力减小,部分应力转移到含水层骨架中,引起含水层骨架压缩;其二,随着含水层的水头降低引起与含水层相邻的弱透水层,即粘土层释水压缩变形,二者共同作用叠加变形传递地表,则产生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量的大小与地层厚度、地下水的开采程度、粘性土性质、结构相关。

沉降速度与地下水超采量的大小、超采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也与地层岩性结构有关。

地面沉降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引起深井井管倾斜,地面开裂,桥下净空减小影响通航;在城市会造成降低下水道系统的坡度,乃至破坏输水系统及影响交通等一系列危害。

据苏、锡、常三市不完全统计,1986-1988年单因地面沉降造成内涝积水一项,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间接损失则无法估计。

三、地下水高含盐量危害

由于区域性气候和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影响,在我国西北内陆盆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东部平原与沿海地带,普遍分布大面积的微咸水一盐卤水。

同时,一些农灌区由于排灌不当造成土壤积盐,增大浅层地下水含盐量,既影响农业生产,也影响人民生活。

(一)浅层地下咸水影响饮用和灌溉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潜水和浅层承压水直接受现代气候因素的影响,同时随地形变缓,水交替作用减弱,地下水矿化度越来越高。

如:

柴达木盆地,由于盐类的积累浓缩,地下水矿化度由山前的小于1克/升到盆地内部最高达300克/升以上。

昆仑山北坡、祁连山西段、阿尔金山南北坡为荒漠化地区,浓缩作用形成矿化度大于1克/升的氯化物重碳酸和重碳酸氯化物地下水。

河西走廊和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均分布有不同和程度盐化和浓缩作用的地下咸水。

河套平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的封闭盆地中,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具有由盆地边缘向中心为化的水平分带性,即由小于1克/升到1-3/升甚至3-10克/升。

黄淮海平原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分布有矿化度大于1克/升的浅层地下微咸水、咸水、,乐亭-天津-黄骅-庆云-北镇一线以东的渤海滨海地区,地下水矿化度高达10克/升以上。

东北地区的下辽河平原,在沟帮子、盘山至海城一线以南的滨海平原区,地下水自北而南由矿化度1-3克/升的微咸水过渡为矿化度高达30克/升的盐卤水。

江苏省滨海地带,地下水因受海水的混合作用分布有矿化度大于10克/升的咸水,有时高达50克/升。

咸水不仅不适于人类生活饮用,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也影响很大。

(二)农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积盐

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结构仍然是以农业灌溉为主。

华北地区1984年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供水量的75.9%。

黄河流域在已开采的地下水中,用于农业灌溉的约占70%。

所以,农田灌溉是耗水量最大的部门,而灌溉耗水机制,强化了水分垂直运动的小循环。

同时,由于灌溉技术水平低下、灌溉定额过高等,导致浅部含水层储水量加大。

特别是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毛灌定额高达510立方米/亩,加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输入灌区的水量可达1200毫米,这时除了部分退水和农田蒸发之外,每年将有200-300毫米的水量蓄积在引黄灌区之内,可提高地下水位0.6米左右,即使在近年来气候干燥的情况下,引黄灌区地下水位仍呈上升趋势。

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和陕西关中平原灌区,地下水位上长升更为严重。

河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自流引黄灌区,目前平均引黄量已达40亿立方米/年以上。

由于灌溉水大量入渗,使浅层地下水位日趋上升,平均地下水位埋深1978年比1954年上升了0.7米。

陕西省宝鸡峡和冯家山灌区,自1971年以来大量引用地表水灌溉,据宝鸡峡礼泉站统计,每年灌溉引入净水量达1.0亿立方米左右,由于大水灌溉,入渗量较大,使黄土层潜水水位逐年上升,1971-1982年的10年间,潜水水位平均上升达10米左右,部分地区渍水成灾。

冯家山灌区1979-1986年的7年间全灌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4.85米,年均上升0.69米,上升区面积占灌区总面积的92%,其中上升值大于3米的占42%。

一些灌区出现地下水位上升,主要是长期以来大量引水灌溉,重灌轻排,灌多排少,灌排失调,使得大量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

其结果使地下水中盐分在干旱气候的强烈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毛细作用带入地表积盐,河套平原盐渍土的发展史也是地下水位上升的历史。

随着地下水位的抬高,一些地区出现明水,造成良田被浸,大量房屋倒塌,水井井壁坍塌,井筒淤积等,同时地下水水质也不断变差,给人民生活带来威胁,经济上造成极大损失。

 

四、地下水水质区域性超标与城市水源地污染

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具有地表水所不能相比的优点。

但地下水中某些元素含量的多寡,超过或低于饮用水标准,会严重地损害人体健康。

我国地下水区域性不符合饮用水质标准的指标有氟、碘和铁等,且其含量分布具地域性规律;而城市地下水水源遭受污染,只是在局部地区呈点状分布。

(一)地下水氟含量超标诱发地方性氟中毒

地下水中的氟离子,在多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的迁移和富集。

其含量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与地貌、岩性、地下水径流条件、地下水化学类型和水温等密切相关。

原生矿物中氟的风化、溶解、淋滤是地下水中氟离子的主要来源,所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的氟化物,为地下水提供了氟离子的富集条件;地下水径流条件制约着氟离子的迁移与赋存,即径流条件好有利于氟的运移,径流条件差或滞流地带则有利于氟的富集,其富集程度取决于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化。

饮用水中含氟量过高,是引起慢性氟中毒等地方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当水中氟含量超标,则常引起慢性氟中毒。

氟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即大于1.0毫克/升的地下水称高氟地下水。

我国高氟地下水分布很广泛,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松散沉积物中,高氟地下水呈区域性分布,并具有地带性特点;基岩山区的高氟地下水主要出露于温泉和热水孔中。

我国北方的松辽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地区、内蒙古高原、山西省中部盆地与西北内陆盆地冲洪积倾斜平原前缘地区,拥有巨厚的第四纪堆积物,大多为粉细砂、粘质砂土等细粒物质,而且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浅层地下水水平径流滞缓,垂直蒸发比较强烈,大陆盐渍化作用加剧,离子间的相线交替作和加强,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pH值在7以上,并随着pH值的增高钙离子减少,钠离子增多,氟离子随之增高,致使浅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普遍大于1.0毫克/升,局部地区含量更高。

黑龙江省林甸和安达的低平原、吉林省的农安县和乾安县洼地、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和昭乌达盟、山西省运城盆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甘肃省河西走廊、表示第省柴达木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淮噶尔盆地、奎屯河下游等地区的地下水中氟含量均比较高,个别井水达20毫克/升以上。

在渤海湾的滨海平原地带海陆交互沉积层发育,并受古海侵作用的影响的控制,导致深层承压水含氟量有所增加。

如天津市的汉沽地区深层地下水氟含量大于8毫克/升;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大于6毫克/升。

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地区,由于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主要是河湖相及湖相沉积物,并受海侵地层的影响,同时,这里曾有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为碱性重碳酸钠型水,pH值大于8.0,钠离子占阳离子总和的80%以上,钙离子含量相对较少。

河北省沧州地区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随埋深的增加逐渐增高,即自浅层淡水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