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37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2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docx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

(一)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单项选择)

2009年3月28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

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

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回答1~3题。

1.活动当天,按照20点30分来临的顺序,各城市依次熄灭电灯。

图中五城市熄灭电灯的顺序是()

A.旧金山—惠灵顿—莫斯科—雅典—伦敦B.伦敦—雅典—莫斯科—惠灵顿—旧金山

C.伦敦—旧金山—惠灵顿—莫斯科—雅典D.惠灵顿—莫斯科—雅典—伦敦—旧金山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有四个城市位于东半球

B.莫斯科与旧金山昼夜长短变化幅度一致

C.伦敦与雅典的气候特征一致

D.雅典和惠灵顿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近

3.该活动已经开展了三年,目的是转变民众对于碳排放的态度,抑制全球性环境问题。

其应对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B.全球变暖C.酸雨D.荒漠化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回答4--6题。

4.若甲、乙、丙表示地球表面三个不同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乙表示()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5.若上图是城郊近地面大气环流示意图,则此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是()

A.②对丙具有净化、增温作用B.①对甲具有净化、增湿作用

C.②对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D.①对乙具有减温、减湿作用

6.若上图为北半球洋流分布模式图,甲、乙、丙都位于北半球,则下列描述肯定正确的是()

A.洋流①为西风漂流B.洋流②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C.乙处位于大陆西岸D.甲乙丙的纬度由高到低

下图是某地地形图,LG为地形剖面线,读图回答7--9题。

7.不属于LG线穿过的地形是()

A.山地B.平原C.陡崖D.盆地

8.沿LG线地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度不高于()

A.500mB.600mC.700mD.800m

9.L位于G的方向是()

A.正西方向B.正东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下图中大圆为晨昏线.P点线速度为0㎞/h,且向周围的方向都是南,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

回答10--12题。

10.图中C点纬度可能为()

A.69°NB.71°SC.65°SD.60°N

11.此时,北京时间为()

A.12日8时B.11日16时C.12日20时D.11日8时

12.若PC继续变长到最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南昌看到的日出方位由东北转为正东升

B.非洲大陆上的长颈鹿斑马等动物向南迁徙

C.阿尔卑斯山南坡的雪线正不断下降

D.恒河流域盛行西南风水位在不断上涨

山东是我国的粮食、棉花、花生生产大省。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花卉、蔬菜、水果种植为主的出口基地。

据此完成13--14题。

13.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可能有()

①农民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的收入比种粮收入高②山东对外交通发达,便于蔬菜、

水果、花卉及时外运③山东自然条件适合发展水果、蔬菜生产④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近年来,我国原来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蔬菜、水果等出口受阻,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对蔬菜、水果等的需求量下降

B.缺少完善的生产——销售渠道

C.我国蔬菜、水果等的生产成本提高

D.蔬菜、水果等产品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

下图为世界某种自然带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

完成15--17题。

15.该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分布最高纬度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B.纬度位置C.地形D.洋流

16.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

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21℃,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

17.该气候影响下的农作物一般具有()

A.耐低温干燥的特点B.耐高温干燥的特点

C.喜高温多雨的特点D.喜阴喜湿的特点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

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8--19题。

18.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

19.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A.原始型和现代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

21.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①④

B.C.②③D.③④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3.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B.工业C.商业D.旅游业

下图中M为市场城市,N为原料供给地,以市场M或原料供给地N为中心的同心圆表示单位运费等位圈,据此回答24--25题。

24.当工厂选择在d位置时,则工厂可能是()

A.电解铜工业B.鱼罐头加工工业

C.电子工业D.家具制造工业

25.若原料每吨每公里的运费是产品每吨每公里的运费的1/2,原料利用率为70%,在布局工厂时,下列位置最合适的是()

AaB.bC.cD.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1.(14分)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a

图b

(1)该区域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

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6分)

(2)结合图a,分析图b(等降水量图)中甲区域降水多的原因。

(2分)

(3)图中铁路中段沿线是重要农业区,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3分)

(4)A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哪些?

(3分)

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图16为我国2003年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邹贺栓院士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减少,我国的粮食生产任务艰巨。

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要改变我国粮食增长的方式,开辟我国根食生产的新途径,关健在于农业科技进步。

(l)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百千克/公顷)是由光、热、水、养分四因子共同决定的。

根据图14说出我国全年土地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

(2分)

(2)比较图13中A、B两省全年土地生产潜力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

(3)近年来,图13中C省出现了大批速冻食品生产厂,产品销往全国。

试分析在该省发展这类企业的有利条件(至少答出3点)。

(3分)

(4)试分析图14中D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由东向西变化大的原因。

(2分)

(5)根据图15和图16,就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至少答出3点,3分)

高三地理综合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单项选择)

右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26--29题。

26.右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一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一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一山歌阵阵采茶忙

27.关于右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28.关于右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讯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讯期短,径流季节变化小

29.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右图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

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

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读下列一段野外考察游记,据此回答第30--31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

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的傈僳族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30.作者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B.天山北麓C.江南丘陵D.横断山区

31.“千只脚落地”式房屋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R为年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回答32--33题。

32.最可能表示热带雨林带的是()

A.AB.BC.CD.D

3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赤道到两极的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34.读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河谷地形的成因是()

A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读等压线分布图(实线为等压线),回答35--37题。

35.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则Q点的风向为()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36.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则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a处为晴朗天气

B.b处为阴雨天气

C.a处的气温日较差较大

D.b处气温日较差较大

37.若虚线为北半球的高压脊线,该脊线夏天出现

在我国江淮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A.暴雨和冰雹天气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炎热干燥天气D.连绵的阴雨天气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

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38--40题。

38.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B.c、b、a C.c、a、bD.b、a、c

39.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处的运输成本比④处低B.该城市的地域结构呈带状分布

C.该城市西侧的开发程度比城市东侧低D.该城市西侧交通通达度比东侧高

40.如果综合考虑土地、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因素,该工业部门的工厂应布局在()

A.①B.②C.③D.④

如图所示,线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线d、e为等温线,线f为等高线,完成41--42题。

41.有关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东南流向西北

B.湖泊水是该河流重要补给来源

C.该地最有可能是南半球某地

D.该湖泊为咸水湖

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值的大小关系是a

B.d、e等温线值的大小关系是d>e

C.该地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D.若e的值是0℃,则图中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某特大城市及周围农业区变化图,回答43--45题。

43.关于农业区II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劳动生产效率高

C.生产规模大,但商品率低

D.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机械化水平低

44.关于农业区I在2006年扩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城市的发展,使市场扩大B.经济的发展,使居民收入提高

C.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保鲜技术提高D.农业政策调整和农业技术改革

45.与1986年不同的是,2006年农业区I的农产品常年供应量增大,其主要原因是()A.对气候因素的热量条件进行改造B.对地形因素进行了改造

C.对土壤条件进行了改造D.建设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变了水源条件

46.有关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模式的优越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设施,节省投资②便于相互协作交流,开发新产品③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④利于集中治污,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1.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12分)

材料一:

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

上图圆内部分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

(2分)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①;

②。

(4分)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简述“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4分)

(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2分)

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

B.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

E.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2.图1所示地区石漠化以惊人的速度在吞嗤这里的土地。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石漠化,主要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到喀斯特发育作用及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材料二: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图1图2

(1)图2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分布图,判断其气候类型并描述气候特征。

(6分)

(2)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喀斯特地貌区易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

(5分)

(3)防治石漠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3分)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惠民县高三综合素质检测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4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C

B

C

B

D

C

A

A

D

D

D

A

C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B

B

D

B

B

B

A

B

A

D

B

C

B

D

A

A

题号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答案

A

C

D

D

C

C

D

B

D

C

D

C

A

A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1.(14分)

(1)地形以高原为主。

(2分)理由:

等高线大多在1000米以上,(2分)且起伏较小。

(2分)

(2)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2分)

(3)地势较平坦;有灌溉水源;夏季光热充足;日温差大。

(每点1分,共3分)

(4)控制人口数量;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民的能源问题。

(每点1分,共3分)

2.(14分)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分)

(2)A(河北)省土地生产潜力低于B(浙江)省(2分)热量充足,降水多,生长期长,水热组合好。

(2分)

(3)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劳动力丰富(每点1分,共3分)

(4)自东向西海拔迅速升高,导致温度下降很快,热量减少(2分)

(5)①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②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④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⑤制订政策,充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⑦增加粮食进口渠道(每点1分,答3点即可满分,3分)

3.(12分)

(1)位于内陆地区(2分)

(2)①以城市为中心(2分);②沿交通线(河流、铁路)呈条带状分布(2分)

(3)有利因素:

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任答4点得4分)。

(4)ABCD(全对2分)

4.(14分)

(1)亚热带季风气候。

(2分)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4分)

(2)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气候湿润,降水较多(2分)

成因:

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坡度大(地形崎岖);土层较薄;降水丰富;植被遭到破坏后,易出现水土流失,从而使大面积岩石裸露。

(3分)

(3)①各级政府和科研单位要搞好石漠化治理的规划,为大规模开展治理工作做好准备。

②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力度。

③推广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保护和恢复植被。

④制定石漠化治理的有关法规,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其他答案合理可得分,每点1分,共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