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66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两次工业革命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复习建议

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复习的时候,列表比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从高考考查的角度来说,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成果”一般考查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知识清单

事件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机器代替手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英——1832年议会改革

美——1850年左右,两党制形成

俄——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1868年明治维新

德——1871年统一和宪法

法——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2.无产阶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

1864年,第一国际

1871年,巴黎公社

1.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潮

2.社会主义思想

3.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失望:

浪漫主义

4.对工业文明的现实关注:

现实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

2.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为主要目的。

2.亚非拉国家:

亚洲的觉醒:

印度——甘地;土耳其

——凯末尔;中国——孙中山。

3.社会主义运动:

1889年,第二国际;

1903年,列宁主义。

现代主义

考点聚焦

考点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资本条件: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3.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条件: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5.市场条件: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扩大。

如图: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

注: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的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发明过程为:

纺织→动力→交通。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

(三)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长期居于“世界工厂”地位。

不久(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

①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生产力发展

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人受到严格纪律的约束,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附属品。

②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革命使国家的经济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开始。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使各工业国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拓展殖民地,加剧了东方的贫困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但在客观上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

蒸汽火车和轮船也便利各地联系,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如图所示:

上图中,深黄色覆盖部分是当时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是较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和地区。

浅黄色覆盖区域包括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从政治上说是欧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从经济上说是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那为什么说此时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而不是完全确立呢?

那是因为非洲的腹地还有很多空白区域(白色)。

其完全确立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极大关系。

2.政治方面:

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由于机器生产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开始投资办厂,兴办近代工业。

工业资产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而在机器生产的有力竞争下,手工工场和作坊被逐渐挤垮,破产的手工业者丧失生产资料,进入工厂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

这样又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

此时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异常残酷,如延长工时、削减工资、增加劳动强度,甚至违反起码的道德标准,无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大量雇用童工、女工。

无产阶级的处境十分悲惨,他们为了争取正常的生存权利和社会地位,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3.思想方面:

自由主义兴起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的力量空前强大,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日益巩固。

在封建国家中,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力也有了提高,与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越发尖锐,导致更多的更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发生。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政治上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经济上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4.社会生活:

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改变,形成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

【典型例题】

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产生及扩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说的是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需求的扩大是工业革命产生及扩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答案是A。

B、C、D本身没错,但是与本题的问题不构成逻辑关系。

答案:

A

2、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解析:

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因此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国所占份额减少主要在于欧洲工业革命后,制造业迅速发展,而非中国制造业衰退,故B项错误;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不是推动欧洲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欧洲明显多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了长达3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一系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出现,促成了新科技革命的发生。

  3.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以轻工业为主导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中心:

美国、德国

  3.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新能源):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电力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

随之产生了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新发明):

19世纪70-90年代,内燃机、柴油机相继问世。

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以内燃机驱动的汽车,随之产生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带动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

③电讯事业的发展:

电话、电报。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新材料):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⑤传统工业(钢铁):

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发展。

2.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某些国家(如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

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形成。

垄断组织的形成

时间:

19世纪晚期

直接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作用: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新兴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垄断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易带来停滞和腐朽的现象;

垄断推动殖民扩张,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发展的表现: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

发展的原因:

新型交通工具(汽车)和通讯手段(电报、电话)大大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势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成熟,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也引发了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3.思想方面:

垄断资本家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

4.社会生活: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进步性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对欧美:

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引起资产阶级革命和变革。

②对殖民地:

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③对世界: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对欧美:

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

②对殖民地:

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③对世界: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负面性影响:

蒸汽机和内燃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利用,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塑料、电池、机器的噪音、工厂的粉尘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3)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同时列强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又一次丧失了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遇。

不过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典型例题】

1、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

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B.电力与钢铁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解析:

注意题中时间(1900年)和场景(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判断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物质技术条件(电力与钢铁)创造的。

电力对应璀璨耀眼的场馆,钢铁对应高耸入云的建筑物。

B项正确。

答案:

B

考点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一)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及其过程

1.途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资本的流通等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2.过程:

阶段

推动事件

主要特征

重大作用

雏形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

萌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改造全世界

(1)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壮大

(3)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进一步拓展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依靠便捷的交通和廉价的商品,以武力和实力作后盾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手段

如图所示,包括非洲腹地在内,亚洲、南美洲、大洋洲完全成为欧美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的输出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典型例题】

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

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三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

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

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

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

这种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4)根据材料四,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新发现”的美洲及各大洲物种、商品交流,即可判断为新航路开辟。

按题意应主要从“商业革命”角度谈它对世界的影响。

(2)熟悉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的“世界工厂”(经济霸主)地位即可,从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影响出发说明形成原因(经济实力、殖民利益、先进交通等)。

(3)简要说明城市人口增加及影响,从材料三中归纳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4)阅读材料四的曲线图,可知:

前半段污染重是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后半段污染减轻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及环保意识增强。

答案:

(1)新航路开辟。

影响: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地位:

处于“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形成:

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3)特点:

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

影响:

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

社会问题:

贫困现象严重;贫富悬殊;公共设施不完善;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

(4)趋势:

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质量逐步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