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655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docx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1

绪论

【主要内容】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

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1.养生的定义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

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

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

《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

(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2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

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

(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

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

2.“养生以不伤为本”

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

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

(一)养生文化丰富

(二)养生方法齐备

(三)男女防衰有别

(四)重点保健防老

五、学习方法和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

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

3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2、《内经》的主要养生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经》的主要养生思想。

2、理解金元四大家不同的养生主张。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萌芽时期

第二节奠基时期

一、先秦养生思想

(一)周易的养生思想——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

(二)道家养生思想——1、“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动养生思想

2、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养生思想

(三)《吕氏春秋》杂家的养生思想——1、养精、去邪

2、自制、去害

3、食时、有节

4、勤练、常动

(四)儒家养生思想——1、儒家养生观:

阴阳和谐、修身养性、道德养生

2、儒家养生术:

心理养生、读书养生

二、《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基础

(一)五脏之养,首实肾气

(二)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三)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四)内存正气,避邪有时

4

第三节发展时期

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1、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

2、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二、华佗的养生思想

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

2、在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三、孙思邈的养生思想

1、提倡食疗

2、提倡养性

第四节完善时期

一、陈直的养生思想

宋·陈直撰《养老奉亲书》为现存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

二、金元四大家养生思想

(一)刘完素以“和平”论养生——提出“养生之道,正则和平,变则失常”

的养生观点。

(二)张子和以食补论养生——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的主

张。

(三)李东垣以脾胃论养生

(四)朱丹溪以养阴论养生——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

动。

三、忽思慧的养生思想

元·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营养学专著。

第五节成熟时期

一、张景岳的养生思想

1、注重温补真元的方法。

2、特别强调中年调养。

二、李中梓的养生思想——《寿世青编》力倡以调养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

三、李时珍的养生思想——《本草纲目》载有饮食营养的丰富资料。

5

四、叶天士的养生思想——“先安未受邪之地”,预防传变思想。

第六节发展时期

一、预防为主,收到可靠的防病保健作用。

二、培养专才,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三、开展学术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四、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五、全民健身养生新时期。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同时又是一部养生名著?

2、简述中医养生学发展史?

(大致可分哪几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养生家、

代表作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第二章中医养生的学术观点

【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生命观。

2、颐养天年寿夭观。

3、扶助元气防治观。

【目的要求】

1、掌握“治未病”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2、理解天年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以人为本生命观

一、生命的起源

先天之精为生身之本,后天之精为养身之源,生命依靠先、后天之精的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而存在。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6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1.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

2.精、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3.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颐养天年的寿夭观

一、天年

1.天年的概念

与天数、天寿、天限是同义词。

即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

2.对天年的认识

(1)古代养生家、医家等皆认为人的正常寿命一般在100~120岁之间。

(2)现代医学认为:

哺乳动物寿命=生长期×寿命系数,据此推算出人的寿命约为

125~175岁。

二、寿命

1.寿命的定义

指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发育、生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这一过程中机体生存的时

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尺度。

2.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

(1)先天禀赋因素

(2)生活方式因素

(3)环境与气候因素

(4)社会因素

(5)其他,如经济状况、医疗水平等也都是影响寿命的因素。

第三节扶助元气防治观

一、“治未病”的含义

“治”的含义有二:

一是指治病,医疗;二是指管理、整理、消灭、研究,此可引

申为防止。

“未病”是指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

状态。

“治未病”即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二、“治未病”的特点

7

1.强调预防。

2.重视个体行为。

三、“治未病”的基本原则

1.摄生防病。

2.将病先防。

3.既病防变。

4.病后防复。

【复习思考题】

1、生命起源于什么?

2、何谓天年?

人的自然寿命是多少?

3、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4、“治未病”的内涵及原则是什么?

第三章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

【主要内容】

1、天人相应自然理念。

2、综合调养整体理念。

3、正气为本和谐理念。

4、审因施养未病理念。

5、动静适度结合理念。

【目的要求】

1、掌握天人相应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养正避邪”原则在保健防病中的运用;

3、了解综合调养、审因施养、动静适度等的内涵。

第一节天人相应自然理念

一、人以天地之气生

1.四时与人体的关系

8

(1)对气血的影响

(2)对精神活动的影响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1)人体内的阳气随着昼夜的变化而波动。

(2)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3.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4.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三、人体与社会环境的辨证统一

1.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2.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第二节综合调养整体理念

一、阴阳平衡

二、形神合一

1.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2.形与神的对立统一

三、综合调养

避风寒——顺四时以养生;

节劳逸——慎起居,防劳伤;

戒色欲——养精;

正思虑——养神;

薄滋味——养血;

寡言语——养气;

其他如动形体、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以达到保形全神,维护健康的目的。

第三节正气为本和谐理念

正气,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是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及各种代偿功

能的高度概括。

一、脏腑协调

(1)强化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9

(2)纠偏,当脏腑出现旺衰时,根据生克制化予以调整,纠其偏差。

二、经络通畅

第四节审因施养未病理念

一、因人养生

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

生保健方法,就是因人养生。

二、因时养生

顺应天时及昼夜阴阳消长规律以养生保健的方法,称为因时养生,又称为时辰养生

法。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一日分四时

三、因地养生

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就叫因地养生。

四、药物养生

第五节动静适度结合理念

一、静以养神

二、动以养形

三、动静结合,坚持不懈

1.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2.动静适宜,形神兼养。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天人相应”?

有何意义?

2、怎样理解“养正避邪”?

3、“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审因施养”的含义是什么?

10

第四章环境养生

【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中的养生

2.社会环境中的养生

3.居住环境中的养生

4.起居活动中的养生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理解“起居有常”的意义;

3.了解睡眠的机制与作用。

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养生

一、气候环境

(一)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生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病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六淫致病

(2)病情轻重

(二)预防气候致病的原则和方法

1.顺时摄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根据四季气候特点调摄人体起居活动。

(2)根据晨昏气候变化特点调摄

(3)利用气候因素进行身体锻炼

2.避邪防病——防寒保暖、针药预防、隔离防病

二、地理环境

1.养生理想居住环境——背山临水、阳光充足、土地良沃、水源清洁、交通便利。

2.地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居民体质及地域性疾病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

11

三、空气环境

室内污染:

微生物污染、电磁波污染、装修污染

造境养生——绿化植树造林。

四、水环境

五、土壤环境

第二节社会环境中的养生

一、社会体制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东汉·王充《论衡》

二、社会经济

三、社会文化

四、社会人口

五、家庭状况

第三节居住环境中的养生

一、居室选择

宅址选择:

避开污染源;依山傍水建房;保证有足够的日照和通风。

二、居室结构

1.居室朝向——以面南为正宗。

2.居室空间——宽敞适中,方便实用。

3.居室安排

4.居室布置——忌华而不实。

三、居室环境

1.通风换气

2.采光要佳

3.装潢宜简

4.远离电磁

5.警惕尘螨

第四节起居活动中的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时间,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

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

12

一、起居有常

1.合理作息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

2.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疾病丛生,加快衰老。

3.顺应自然,建立合理有序的作息规律

(1)顺应一日阴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顺应四时之阴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安卧有方

1.睡眠的机制与作用

(1)与阴阳变化相关——《灵枢·口问》: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

阳气盛,则寤矣。

(2)与卫气运行相关——《灵枢·大惑论》: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3)神主睡眠——《景岳全书》:

“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

寐。

2.睡前的自我调养:

环境、床铺、枕头等。

3.睡姿:

最佳睡姿——右侧卧;妊娠中晚期可采取左侧卧。

【复习思考题】

1.预防气候致病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2.如何利用气候因素锻炼身体?

有何体会?

3.何谓起居养生?

怎样建立合理的作息规律?

第五章饮食养生

【主要内容】

1.食养的作用

2.食养的原则

3.常用食物的性能和功用

13

【目的要求】

1.掌握饮食养生的原则。

2.掌握常见食物的性味及功效。

3.理解“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意义。

4.了解饮食饮食养生与健康的关系。

第一节食养的作用

一、饮食养生,关乎性命

二、医食同源,寓医于食

1.医食结合

2.食疗治病

第二节食养的原则

一、饮食宜有节制,忌饥饱失常

所谓饮食有节,即指饮食要有节制,适度为宜。

这里的节制包含两层意思:

一指进

食的量,一指进食时间,即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

1.食能以时

2.食宜适量

3.细嚼慢咽

二、饮食宜多清淡,忌味厚肥腻

1.多食素,少食肥甘厚味。

2.饮食不宜过咸——《素问·五脏生成》: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钠盐日用量以5g/人为宜。

3.饮食宜多样化,荤素搭配

三、饮食宜合时序,注意时令

1.一日之食养——提倡“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2.四季之食养

四、饮食宜因人而异

1.体质食养

2.年龄

五、饮食时宜专致愉快

14

六、食后卫生和保健——食后摩腹、食后散步、食后漱口

第三节常用食物的性能和功用

一、主食

主食即以米、面、豆类等谷物类为主,此类食物性味多甘、平,故常用无碍,具有健

脾益胃的功效;少数偏凉,如荞麦、薏米、绿豆;或偏温,如糯米。

1.大米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益气,和胃除烦

应用:

①陈仓米炒焦烧成灰冲水加姜,用于止泻效尤。

②治病宜作粥食。

2.地瓜(红薯、甘薯)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益气,宽肠通便。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气虚乏力、头晕、食少等。

可用本品与粳米同煮粥食。

②用于大便秘结。

红薯玉米糕:

将红薯煮熟后,剥皮,碾碎;与玉米粉调成

的面团混合均匀,搓圆条,切成1cm左右厚的饼,蒸熟食用。

3.糯米

性味:

甘、温

功效:

补益脾胃,益肺气。

应用:

①用于气虚自汗,体倦乏力。

可用本品与小麦同炒、研末,米汤送服。

②产后或病后体弱,用糯米酒、鸡肉、红枣各适量食用,有补益作用。

4.绿豆

性味:

甘、寒。

功效:

清热解毒,消暑。

应用:

①用于热病或暑热烦渴。

②用于食物、药物或农药中毒,可配甘草同煎。

③解酒,有保肝作用。

二、果品

1.苹果

15

性味:

甘、酸、平

功效:

健脾益胃,生津润燥,清热除烦。

应用:

①用于烦热口渴,饮酒过度。

生食或熬膏服。

②用于脾阴不足,消化不良,少食腹泻。

可用本品绞汁服。

2.花生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养胃,润肺化痰。

应用:

①用于脾虚不运,反胃不舒。

可将花生、大枣煎汤服用服用。

②用于肺燥咳嗽。

可将花生、甜杏仁、黄豆各15g研浆服用。

3.西瓜

性味:

甘、寒

功效:

清热解暑,生津利尿。

应用:

①清热解暑,西瓜生食,最善清解暑热,为食疗佳品。

②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生食或配生地、淡竹叶煎汤服。

4.梨

性味:

甘、微酸、凉。

功效:

清热生津,润肺止咳。

应用:

①用于热病伤津,为滋养食疗佳品。

②用于阴虚肺燥之咳嗽,放入川贝蒸食。

5.桂圆

性味:

甘、温。

功效:

益心健脾,养血安神。

应用:

①用于气血两虚致面色无华,头昏眼花,为滋养食疗佳品。

以龙眼肉30g于

碗内,加白糖适量,隔水蒸至粘稠状,以沸水冲服。

②用于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健忘。

以龙眼肉、莲子加水煎汤,代茶饮。

6.核桃仁

性味:

甘、温。

功效:

补肾益精,温肺定喘,润肠通便。

应用:

①用于肾阳不足,腰脚疼痛,小便频数。

以核桃仁100g,洗净捣碎,浸泡于

16

白酒中2周左右。

②用于肺肾两虚,久咳痰喘。

以核桃仁3颗、生姜2片同嚼。

③用于肠燥便秘。

核桃仁15g与米同煮粥。

三、蔬菜

大多数蔬菜性偏寒凉,功效以疏利为主;而韭菜、葱等性偏温热,亦有温中散寒,

开胃消食的作用。

1.苦瓜

性味:

苦、寒。

功效:

清热解暑,明目。

应用:

①治疗肝热目赤或疼痛。

可配杭菊花、桑叶等,煎汤服。

②用于治疗热病或暑热烦渴。

可单用炒食或煎汤服。

2.韭菜

性味:

甘、辛、温。

功效:

补肾助阳,温中开胃,散瘀血

应用:

①用于肾虚阳痿、遗精遗尿、腰膝酸软。

用本品配核桃仁,以芝麻油炒食。

②用于胸痹疼痛。

可单用本品绞汁饮。

3.香菇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益胃,祛风透疹。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神倦乏力,纳呆食少等。

可用本品与鸡肉、红枣炖汤食。

②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可以本品9g,水煎服,日三次。

四、肉食类

1.鸡肉

性味:

甘、温

功效:

补益五脏,补虚温中。

应用:

①用于虚损消瘦,可配黄芪以大补气血。

②用于气血不足,产后乳汁缺乏,可与当归、大枣共煮食。

③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遗精

2.狗肉

性味:

甘、咸、温

17

功效:

补中益气,温肾助阳。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寒。

可与小茴香、桂皮、陈皮、生姜配伍,煮熟食用。

②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尿、小便频数。

配黑豆,煮熟食。

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3.羊肉

性味:

甘温。

功效:

温中暖肾,益气补脾。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寒,腹中冷痛,肢冷不温,本品加粳米煮粥食。

②肾虚腰膝、阳萎、夜尿多,本品煮熟,加大蒜,生姜等调味食。

注意:

感冒及素体有热者不宜。

五、奶蛋类

1.鸡蛋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益胃,养血安胎。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羸瘦、体虚乏力、泄泻等。

可以本品与糯米煮粥食用。

②用于妊娠期胎动不安、产后口渴、虚痢等。

可以本品以沸水冲服;或醋煮

食之。

2.牛奶

性味:

甘、微寒。

功效:

补虚损,益脾胃,生津润燥。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虚弱、劳损。

可以牛乳与粳米同煮粥食用。

②用于秋燥所致口干、便秘。

可以牛乳炖热,入藕粉、松子仁等。

③用于小儿吐乳。

可与姜汁同煮。

六、水产品类

1.鲤鱼

性味:

甘、平

功效:

利水消肿,通乳。

应用:

①脾虚水肿,配赤小豆120克,陈皮6克,加水炖至豆烂鱼熟,服食,不加

盐淡食。

②产后乳汁不足。

配木瓜煎汤服食。

18

2.海参

性味:

甘、微咸、平。

功效:

补肾益精,养血润燥。

应用:

①用于精血虚亏。

与瘦肉煮汤,加盐、姜等调味服食。

②用于肾虚阳萎。

与羊肉煮汤,加盐、姜等调味服食。

③用于肠燥便秘。

可与木耳、猪大肠煮羹食用。

3.鳝鱼

性味:

甘、温

功效:

补气血,强筋骨,除风湿。

应用:

①用于气血不足,体倦乏力,头晕心悸等。

用本品同瘦肉、黄芪等煮熟后,

饮汤食肉。

②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骨节疼痛。

可与杜仲、桑寄生、五加皮配伍,煎汤服。

七、植物蛋白

1.黄豆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消瘦萎黄。

可用本品磨浆,煮沸服。

②用于误食毒物,可与甘草煎服。

③用于痈肿,生豆浸捣,捣烂如泥,外涂患处。

2.黑豆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益肾,利水消肿。

应用:

①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或湿痹。

前者加薏苡仁、茯苓;后者加苡仁、木瓜

煎汤服。

②豆衣可补肾阴养血作用。

八、调料

1.生姜

性味:

辛、微温。

功效:

温中止呕,发汗解表。

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寒,配桔皮、红糖煎汤服。

19

②用于感冒风寒,配苏叶煎汤服。

2.大蒜

性味:

辛、甘、温。

功效:

温中健胃,消食,解毒,杀虫。

应用:

①腹冷痛,食滞。

用醋浸透食。

②饮食不节,呕吐腹泻。

可生食。

3.醋

性味:

酸、甘、平。

功效:

消食开胃,散瘀止血,解毒。

应用:

①用于油腻食积,饮食减少。

单服清稀的醋。

②用于吐血、便血或衄血。

可单服本品。

【复习思考题】

1.饮食养生的原则有哪些?

2.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3.列举几种常用食物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第六章运动养生

【主要内容】

1、运动养生的概念、特点、形式。

2、运动养生的基本原理。

3、运动养生的作用。

4、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

5、运动养生的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理解运动养生的作用。

3、了解运动养生的概念、特点、形式。

20

第一节运动养生的概述

一、运动养生的概念

采用体育运动方式为主,结合呼吸吐纳,配以精神意念进行锻炼,通过活动形体、

调节呼吸、意念三者相结合的运动来达到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

为运动养生。

二、运动养生的特点

(一)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

(二)调形与呼吸、意念配合协调。

(三)运动功法融气功、武术、医理诸家为一体。

三、运动养生的形式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1、道家健身术——以养气为主;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2、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如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等。

第二节运动养生的基本原理

1、运动形体——行气活血,增强脏腑功能。

2、调节呼吸——培养宗气、强壮元气。

3、配合意识——以意养神,以意领气

第三节运动养生的作用

一、运动对形体的作用

强健体格、健美身材、端正姿势、协调动作等作用。

二、运动对脏腑气血的作用

1、增强脏腑功能;

2、促进气血流通

三、运动对精神情志的怡养作用

第四节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掌握运动功法要领

调形(身)、调息(呼吸)、调神(心)——调形是首要任务,调息、调神是关键。

21

二、不骄不躁,循序渐进

三、强调适度,不宜过量——“形劳而不倦”

四、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常欲小劳”

五、正确选择运动的时间和环境——太晚与太早都不适宜锻炼

六、辨证练功,因人制宜——强调个体化

第五节运动养生的方法

一、五禽戏

华佗云:

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

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

二、太极拳

三、八段锦

【复习思考题】

1、运动养生有何作用?

2、你对“生命在于运动”如何认识?

有何体会?

3、太极拳、八段锦的养生机制及方法如何?

第七章调神养生

【主要内容】

1.调神养生的概述和基本原理

2.调神养生的意义和作用

3.调神养生的基本原则

4.调神养生的主要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调神养生的主要方法。

2、熟悉调神养生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意义和作用。

3、了解调神养生的概念

22

第一节调神养生的概述和基本原理

一、调神养生的概述

主要指如何通过调节精神状态、情志、思维状态等,使身体处于形神统一,使神驾

驭人体行为向着健康长寿的目标前进,最终达到健康、愉悦和长寿。

调神养生的主要理论依据为形神统一论、天人相应观、脏腑理论、内伤七情等理论。

二、调神养生的基本原理

(一)形神统一

五脏均参与精神活动,“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二)神能御精,神能安身

情志活动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