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803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ocx

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苏轼诗词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以纳雍县昆寨民族中学为例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信息的全球化,农村初中学生一直以来生活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一直被父母呵护,爷爷奶奶宠爱,是在蜜水中泡大的。

因此,这一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难免遭受挫折。

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

因而有必要让农村初中生知道挫折,了解挫折,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笔者从事着语文教学,那就应该从语文的人文性方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中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对生活的乐观豁达,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佳范本。

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苏轼诗词教学

一、纳雍县昆寨民族中学学生挫折教育

纳雍县昆寨民族中学属于毕节地区少数民族中学之一,受到地方经济条件,文化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远远赶不上其他地区的学校,而且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心理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在遭遇挫折时不能客观正确的面对,往往采取极端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甚至一部分学生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势在必行。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1.挫折教育的内涵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

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挫折是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失败挫折可以锻炼优秀的人物:

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与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使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当前的初中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岁月,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知识结构还不完整,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因而遇挫几率大大增加,应挫能力低下。

俗话说: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生之路如山川,旅途有直也有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遭受打击,学习成绩下滑就在所难免,甚至心灵会被扭曲,产生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不但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反而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所以作为农村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就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感是指个人在认识到自己的动机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其实质就是当事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当事者是否受挫,不取决于挫折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心理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意识、评价和感受。

因此对某个人构成挫折的情景与事件,对另外一个人并不一定构成挫折,对某人来说是严重的挫折,对另一人来说它可能不是挫折,或者只是轻微的挫折。

挫折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而挫折感是主观的认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就应该去找到调节挫折感的办法,为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挫折建立健康良好的心态。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在所难免。

俗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在逆境当中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在不断的打磨下会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所进行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挫折,坦然面对,正确评价,积极克服,乐观前进。

在教学中,我时常问学生什么是幸福,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具有较多的物质财富,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事业上的成功。

我就给学生举这样的例子:

那么当你从生下来,你的父母对你百般照顾,稍大一点,不让你读书学习,不让你参加劳动,弄一个舒适的摇篮,让你一生都有人伺候,直到死去,这会幸福吗?

学生只是摇头。

挫折教育在我国古代已有之。

孟子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说明了只有经受挫折,才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国外也有诺贝尔,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等大批著名人物在逆境中成长的例子,为我们对初中生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范本。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将来担负祖国建设重任的学生的挫折教育就尤为重要了。

2.挫折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结果的总体要求。

而挫折教育目标是开展挫折教育的依据。

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的内容和方法,对挫折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具体为:

(1)提高初中生的挫折认知

挫折的产生,要具备三个因素,即挫折情境,当事者对挫折的察觉、理解和判断,当事者的挫折反应。

挫折情境也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客观实在,一种是主观虚拟。

客观存在的挫折情境,它会引领人去深入仔细的思考办法来应对解决,而主观挫折情境就会产生挫折心理,将挫折放大,从而让人无法真实的评价和判断,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反应,从而无法克服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挫折。

(2)培养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一旦形成,便挥之不去。

但在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种挫折时,他们由于认知评价的不同而带来了不同的挫折反应。

挫折在强者面前,只是一块垫脚石,让人越爬越高;在弱者面前,它是无法逾越的深渊,让人望而却步。

人在遭遇挫折后,压力增大,心情紧张,情绪低落。

为了减少挫折的消极影响,就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思考,客观评价,冷静应对,充分运用心理机能和身体机能调节自身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

(3)矫正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初中生正处于黄金时代,对未来人生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干扰,既定目标不能实现,他们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疏导,将挫折看着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坦然面对,努力克服,形成健康良好的积极心态。

(三)学生心理特征及表现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热情活泼,斗志昂扬,极富创新精神。

这一时期,他们开始走向人生的独立,心理和生理极度活跃,所以在生活中极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心理波动较大,最容易引起心理矛盾和冲突。

1.依赖性强,遇困易抑郁

初中生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愿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精神世界还不够丰富,人生阅历还很浅,因而对父母,老师和朋友都会产生精神上的支持向往。

学习和生活负担逐渐加重,他们就会心理失衡,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他们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让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于是厌学,自卑,抑郁等。

2.自控力差,受挫易冲动

初中生较之儿童,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处理事情时往往思考不周,一旦确定目标,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就会急于求成,当既定目标无法按时按质实现的话,他们的受挫心理就会膨胀,久而久之,对目标的实现缺乏努力,缺乏思考,就不再寻求办法,于是自我放弃,随心所欲,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遇事就会冲动行事。

3.文化缺失,遇阻易偏激

纳雍县昆寨民族中学地处毕节地区的南部大山之中,历来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交通蔽塞,文化思想落后,知识文化的提高历来不受重视,在家长的意识里面形成了学生读书又不能做官,读书无用论早已根深蒂固。

经济决定社会地位已成为本地的社会现实,因而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孩子读书只是完成任务,缺乏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那就更加习以为常了,在与人们进行交往时,遇到矛盾时就会不计后果,采取极端措施解决,因而出现很多违法犯罪的现象,野蛮的行为就更加层出不穷。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苏轼诗词教学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诗词大国。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苏轼诗词教学

1.苏轼诗词汇总

苏轼作品虽然很多,但选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少,归纳出只有

(1)《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浣溪沙·簌簌衣中落枣花》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4)《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诵读品位

刻板和理性分析过多,直接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下降,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一种美的形式,所以一定要以美的教学形式相匹配。

有效诵读不仅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想象,还可以陶冶情操。

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言: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由此可知,用眼睛看并在口中诵读,耳闻诵读声之后潜心思考记忆,身心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像是品味甘美的食物。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因此,教师授予学生一定的诵读技巧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既然要诵读,首先需透彻分析和感悟文本内容,把握其中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其次当诵读到某一处有具体感受时,一定要及时做好标记,最后整体把握,再进行反复诵读。

进行诵读前,教师可以明确任务:

边读边进行情景联想。

提醒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根据自身感受的起伏变化标划出重音和停顿,在诵读不同诗词时,学生的感情、气息和声音状态都要有不同的变化,这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读到喜悦之时,一定要气满高亢,读到悲伤时,一定要气沉声缓。

教师还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意境和氛围,在挖掘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传达出作品情感。

例如当教师教授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让学生想象自己路过北固山,船在江水推动下缓缓向前,帆儿高悬在船,红口从海面升起,春风拂面,内心惦念的家书不知道何时送达,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教师传达给学生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挫折归纳

诗词题目

挫折

应对态度

(二)苏轼人生境界导视

纵观苏轼一生,时而在朝,时而外任;时而身居高位,时而被贬流放。

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文学,政治上的失意时恰恰是他文学的最旺盛时期。

他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歌,三百四十余首词和体裁多样、卷帙浩繁的散文著作。

就诗歌来说,他在宋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人们往往把他与李白、杜甫、韩愈并举,称“李、杜、韩、苏”;就词而论,他确立了有深远影响的一代词风—豪放派,促成了词体革新;在散文方面,他的成就和影响更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芒四射的文坛巨星。

“文如其人”,苏轼的人生境界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1.超脱旷达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

(苏轼)初好贾谊、陆赞书,论古今战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渭然叹日: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佛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辫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前后变化的过程。

宋代,是个儒释道在理论上相互融洽的时代。

苏轼年轻时,儒家思想占据了他的头脑,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甚至把伟大诗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

后来,由于仕途上屡遭贬滴,极不顺利,从被贬黄州到后来流放到惠州、儋州等,使他开始了人生的思考,他认识到自己与当时的官场是不合拍的,是无法再被官场接纳的,于是就想方设法来摆脱苦闷,这样,佛老思想进入了他的头脑。

儒家的积极入世,佛家的“传达佛理,表现悟境”,道教的“返朴归真”,给了苏轼以精神的安慰,灵魂的阪依。

初中教材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表现了这种旷达的胸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闲,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相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好一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多么通达的思想!

其时,苏轼政治处境颇不得意,辗转外郡为官已五年,与弟弟苏辙也己七年没有晤面。

中秋之夜,词人饮酒赏月,想到政治上的失意,亲人的久别,不禁感慨万千,对月抒怀,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怀念弟弟苏辙”的词作,但作者却能很快地从这种悲愁中解脱出来,自古以来,没有人能逃脱了悲欢离合,月亮也不可能逃脱圆缺,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既然这样,哀乐都可适度,尤其不必为“古难全”之事悲伤个没完。

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无限热爱都寄托在诗词中。

又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是多么旷达、乐观的思想!

感叹时光易逝,人生不再的诗句在古诗中是再常见不过的。

如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词》中“白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等等,大家都为光阴一去不复返而伤感,只有苏轼认为,谁说人的青春不能复返,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都能向西奔流?

他认为不要再像古人那样徒然地悲叹时间的无情流逝,叹老嗟伤!

整首诗就像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流露出苏轼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苏轼在贬滴期间所具有的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苏轼的一生屡遭政治磨难,饱尝了种种人生滋味,在他眼里,人生虽是短暂的,又是虚幻的,人的聚散离合、祸福吉凶多是偶然无常,很难把握;但是苏轼并没有一味沉溺在悲哀之中,而是力求超越和升华。

他正视人生有限与自然永恒的矛盾,认为人只要能以一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旷达洒脱态度对待荣辱得失、穷达祸福,尽量摆脱和化解痛苦哀愁,坚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念,充分享受大千世界的无穷之美,达到心境的完全自适与精神的极大自由,人的精神也就可以永存于天地之间,有限的生命也就获得永恒,因此,即使在贬滴到惠州时,他也并不低沉消极,而是“士践忧患,安知非福?

”又进一步说:

“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对于环境恶劣的惠州,他丝毫不在意,竟然因为可以吃到荔枝而愿长作一个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是他离开海南时的心情写照。

苏轼的旷达之情可见一斑。

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这雄伟壮丽的景色呢?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艰难、最危险、最应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

2.豪迈进取

苏轼哪怕经历坎坷,几番沉浮,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进去精神,在进去中更加豪迈。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没有像李“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和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那样的哀叹,也没有像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痛苦,他虽然年纪大了,但“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形象依旧给人振奋,豪迈的进取精神依旧不减。

三、苏轼人生境界对初中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文见其人,从苏轼的诗词里面,我们读到了一个不会在挫折面前低头、气馁的人,读到了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昂扬豪迈的人生价值观念,对学生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1)超越自我,克服困难

苏轼一生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随遇而安。

苏轼自小就才气横溢,青年得志,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刚中进士就获得欧阳修“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②的美誉。

由此看来,“平步青云”似非难事,谁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在宦海中跌翻了两个大跟头,一次是被贬黄州,一次是远贬岭南,并且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面对命运对他的捉弄,生活遭遇的荣悴剧变,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以乐观、开朗的态度直面惨淡的人生。

传统的儒学虽是其精神之主导,但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躁的润滑剂,

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如初中教材中的

并成为苏轼失意时的主要精神支柱。

超脱旷达的精神时时处处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抖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样是在无任何防备的情况下遇雨,同行二人竟然像鸡飞狗跳,乱成一团,只有苏轼一人坦然行走,对雨“不觉”。

因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野外之地,无处可躲,于是苏轼一人慢步雨中,边走边唱,人生难得几回淋,那就享受这人生难得的雨中行吧!

此生只要有一件蓑衣在身上,任凭烟重雨骤,何处不可行,何处不可止?

不多久,雨便停了,晚霞出现在天空,回首再望刚刁‘风雨交加、枝叶作响的地方,现在风也没有了,雨也没了,甚至连晴也没了,却是一片宁静。

老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把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告诉学生,在人生路途中,谁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风雨,受到一些挫折。

有人面临此境惊惶失措,怀忧丧志,或踌躇不前,或舍正路而入歧途;也有人处变不惊,照样迈开脚步前进,受苦就受苦,且于苦中作乐。

前者从此落入“败部”,后者则迈向成功之途。

我们要学习苏轼,做一个后者。

对于一个做官做久了的人,是很少想再拄竹杖穿芒鞋的,他们总是把功名富贵看得很重要,终日蝇营,而苏轼则不然,得官不喜,失位不忧,胸怀旷达,随遇而安。

人生世间,祸福相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此,身在福中,要谨敬戒慎;身处祸地,要心怀希望。

②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不知要经历多少考试,在这些考试中总会有好有坏,不管是好还是坏,它都是你那一段时间学习的检测,不能代表你的将来。

成功了,只能说明你前一段时间努力了,如果以后就骄傲自满,那成功马上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如果考试失败了,也只能说明你前一段时间没努力或学习方法不当等等,原因可能会很多;但只要你调整心态,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振作精神,信心百倍地投入下一轮的学习,那等待你的一定是成功。

天下的事,无论怎样的艰难、痛苦、屈辱,都会过去,我们在遇到它们时,一定要有勇气面对,想办法处置,而且要永远怀抱希望。

当一个人经过了几次这样的艰难痛苦屈辱之后,世间的荣辱哀乐都将不再困扰他,而他以后的心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①既然这样,在未来的岁月里,还有什么可以发愁的呢?

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不同,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会不同,受到的熏陶和教育也会不同。

所以我们不必要强求自己每次考试都占第一名,也不必要强求自己在每一次比赛每个活动中都能成功,都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因为我们必定是人而不是神,世界上的知识无穷无尽,我们永远也不可学完,我们总有涉及不到的领域,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也不可能穷尽知一识。

只要我们努力了,付出了,我们的人生也就无憾了。

所以,我们要看清自己的实力,对自己有个全面正确的估价,不能为了一个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强迫自己,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不会有任何益处。

比如说一个盲人非逼着自己画画,一个聋子非逼着自己弹琴,一个身材矮小的人非逼着自己打篮球,这是极不明智的。

有的家长教子女上培训班,不考虑孩子的爱好或天赋,只是自己觉得好玩,就让孩子学,结果是浪费了金钱,赔了时间,孩子还受了罪。

这都是得不偿失的。

就像苏轼,他思念自己的弟弟,希望与弟弟团聚,可他与弟弟又相隔太远,不可能相聚,在这种情况下,他反而释怀,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旷达乐观的慨叹。

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方法大致有:

1、召开以“走出挫折”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自己讨论走出挫折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办法。

这样他们会主动、自愿地把这些办法用来对照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心理,早日走出阴霾。

2、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比如让大家给一个考试失利的同学写几句安慰的话。

这些话既可以用来安慰别人,同时也会使每一个学生自觉地按照自己所写的话来做,而不至于限于阴霆中不能自拔。

当然还可能有很多办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力求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二)养成积极进取精神

我们处在一个网络技术的时代,现代技术为进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各行各业的更新换代,使得我们必须具有进取意识,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告诉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不断地积极进取,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让自己的知识、理念始终处在时代的前面,紧跟时代不掉队。

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具有进取意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而在进取意识中,创新思想又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语文作为中学教育的主要科目,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中学生是一部断代史”,是培养进取意识、创新思想的最佳时期。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强烈地感到,我们的学生好像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山,这矿山一旦被开发了,其矿产之丰富,往往令人惊叹。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进取意识、创新思想教育。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具有这种思想的课文,我们可以拿来教育学生,比如苏轼的作品。

苏轼尽管在政治上始终不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文学上的追求。

在词方面,他并没有沿袭前人对词的定论,而是开始思考词能不能和诗一样,跳出男女恋情和风花雪月的牢笼,转向庄严的人生和严酷的现实社会中来。

苏轼以其敏锐的时代感和创造精神在这方面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探索和实践,于是创造了豪放词。

在他的笔下,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宏大场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勇。

我们学过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把这两首词,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苏轼的豪放词与柳永的婉约词绝然不同。

《雨霖铃·寒蝉凄切》以凄婉的笔调反映了男女主人公分别时的离愁别绪,情真意切,情意绵绵;苏轼能够一反传统的“婉约词”风格而脱颖出“豪放词”的风格,这种积极进取、创新的思想,值得学生们学习、模仿。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第一、要设置具有创意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要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