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922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苏北四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选考历史的考生另有30分钟40分的加试卷。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蜷缩/拳拳之心   脸颊/汗流浃背    纤夫/纤尘不染

B.过磅/气势磅礴   发轫/万仞高峰    瑕疵/龇牙咧嘴

C.锒铛/琳琅满目   咋舌/啧啧称赞    蔓延/不蔓不枝

D.吭声/引吭高歌   驽钝/强弩之末    落色/落落大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B.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谈判代表连续两天在哥本哈根对美欧日进行了直接点名式的批评,一向在媒体面前低调的中国此次的直率受到关注。

C.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

[来源:

学科网]

D.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近期发布的《2009年江苏公共就业招聘服务网职业供求状况》显示,专业技术类、服务类和办公室行政类岗位成为三大热门岗位。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

(不超过45个字)(4分)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

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

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公信力是                       ▲   ▲                        。

4.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适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5分)

你见过古代的铜钱吗?

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

铜钱的形状——“外圆内方”,正如做人一样。

方,就是做人要有正气,有原则;圆,就是  ▲  。

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不易与人相处;而如果一个人过于圆滑,  ▲  ,也不会得到周围人的喜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傅弈,相州邺人也。

尤晓天文历数。

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

“今兹荧惑

入井,是何祥也?

”弈对曰:

“不为怪异。

”谅不悦。

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

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

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

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

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

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

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

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

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

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

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高祖付群官详议。

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

“佛,圣人也。

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

”弈曰:

“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

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

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

”瑀不能答,但合掌曰:

“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

临终诫其子曰:

“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

汝等勿学也。

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又常醉卧,蹶然起曰:

“我其死矣!

”因自为墓志曰:

“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

”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解:

①荧惑:

火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      祥:

预兆

B.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          以:

凭借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会:

符合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       奉:

侍奉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3分)

①弈对曰:

“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

学|科|网Z|X|X|K]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

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

(3分)

译文:

                        ▲ ▲                           。

⑵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

(3分)

译文:

                        ▲ ▲                           。

⑶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

(4分)

译文: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答:

                         ▲ ▲                               。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2分)

答:

                         ▲ ▲                               。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呜呼!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5)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   ?

 (杜牧《阿房宫赋》)

(6)不登高山,     ▲    ;    ▲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

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

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

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

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

(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

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

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

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

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

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

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

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

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

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

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

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

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

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

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

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

(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

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来源:

学科网]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

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

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来源:

学科网ZXXK]

(选自《沙地》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 ▲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答:

(1)(3分)                      ▲ ▲                                     

     

(2)(2分)                      ▲ ▲                                      

1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 ▲                                     

14.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的含意。

(6分)

答:

                                 ▲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论凑趣

徐懋庸

法国文豪巴塞尔在一本小书上,当使用“知识阶级”这一概念的时候,特地声明:

“知识阶级——我是以此称思想的人们,不是以此称知趣者,吹牛者,拍马者,精神利用者。

   “知趣者”即善于凑趣的人的意思。

凑趣,吹牛,拍马,精神利用,这四种都是所谓“二丑艺术”。

但在技术上,一和四两种要难得多,运用得好,成功较易,运用得不好,碰壁也较易。

而且这两种艺术家的身份,也比吹牛家、拍马家要高得多。

因为吹牛、拍马不过分明是一个势利的奴才的工夫。

但凑趣家和精神利用家,却颇像一个绅士,在主子门下,是称为“宾客”的。

我现在只来说一说凑趣。

要从凑趣家中,举出一个典型来,我以为最好是举杨修。

文士传说他“少有才学思干”,《世说新语》盛称他的“捷悟”,但实际上,他的才学思干,他的捷悟,不过做了曹操的下酒物,他一生的效力,就在凑趣上。

曹操在自己的“相国门”上,题了一个“活”字,他马上就叫人把门拆去重造,唯他知道“王正嫌门大”。

曹操在一盒食物上写了一个“合”字,他马上就吃,唯他知道“公教人啖一口也”。

那时候连曹操也有“我才不及卿”之叹,别人当然要“服其辩悟”了。

不料,最后一次关于“鸡肋”事件的凑趣,他却大大碰了壁,连性命都碰掉了。

凑趣只宜于平时,倘在军国大事上也乱凑起来,是免不了贻误的。

在这方面,曹操所亲信的乃是典韦、许褚之类。

但曹操竟至于把这个凑趣者杀掉,则其霸辣处诚然是个大花面。

   时至今日,凑趣的情形,大有变动了。

因物质上的便利,凑趣者可以不必当着主子的面,只要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一些文字,也有被赏识的希望。

   然而,主子固然高兴有人凑趣,但在实际上,他们信用的还是另一种人。

就是在更古的古代,有食客三千人的孟尝君,后来不是觉悟了“鸡鸣狗盗之徒”更合于实用么?

 

   这样看来,凑趣家的运气,似乎是向来就不很发旺的。

据我想来,这不发旺的原因,第一,就是他们只会凑趣;第二,是他们太要给自己留身份,不及拍马家吹牛家那么痛快,因而使主子也觉得他们的臭架子的不可耐。

   《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向很有声誉的范玄平,因处世爱用权术往往错失良机。

他失掉官职后,便去投奔大司马桓温。

桓温当时正想招揽起用不得志的人才,以期胜过朝廷。

所以此时范玄平远道来投奔自己,桓温格外高兴;而范玄平虽是来投奔桓温,可又怕人家说他趋炎附势,有损名声,便说:

“我虽然有心拜见长官,也正巧我有个儿子葬在这里,特意前来看望一下。

”桓温听了,大失所望。

   这种作态,实在是二丑艺术的精髓。

可惜桓温也是个大花面,所以竟不屑意,使范先生扑了一个空。

   原来,二丑艺术,是只好骗骗扮公子哥儿的小丑的。

(原载于1933年9月4日《申报·自由谈》)[来源:

学#科#网Z#X#X#K]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头引用巴塞尔的“特地声明”,意在自然地引出“凑趣、吹牛、拍马和精神利用”这几种“二丑艺术”。

B.第二段对“凑趣家”的概述,形象地暴露了凑趣家们表面上好像比吹牛家、拍马家高雅,实则寄人门下的丑态。

C.作者以杨修为例说明,杨修虽是曹操门下的“绅士”“宾客”,实则摆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今日之凑趣家当引以为戒。

D.作者认为,如今的凑趣家的情形似乎是大有变动了,但更可悲的是,他们还不如“鸡鸣狗盗之徒”合于实用。

  

16.综观全文,“凑趣家”有哪些主要特点?

文中引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 ▲                                

17.文章结尾说:

“原来,二丑艺术,是只好骗骗扮公子哥儿的小丑的。

”这句话如何理解?

(6分)

  答:

                                ▲ ▲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毛遂自荐”,是主动推荐自己,从而脱颖而出;“负荆请罪”,是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解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主动追求,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是啊,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我们主动一些,往往会出现新的局面。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主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A山清水秀B焕然一新D再接再厉)

2.(3分)D(A项,“原因”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加强和改善”中“改善”与“调控”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3.(4分)①尊重自由(自由表达)②开放宽容③坚持操守(理想)④坚持原创(原创思考)

(每点1分,共4分)

4.(5分)

(1)王维 田园(答“山水田园”也对,只答“山水”不给分)(2分,每空1分)

(2)示例:

展足量过斑斓的田野,强身健体;跃身登上雄奇的高山,游目骋怀!

(3分)(从继承传统,亲近自然,磨练意志,团队精神等某一方面切入即可,语言得体1分、修辞恰当1分,语句通畅1分,超过字数至多得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B(反,通“返”,回到。

6.(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7.(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8.

(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

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

说:

“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

”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

“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

”唉!

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

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

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

“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

”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

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

“麻烦你送牛了。

”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

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

“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

”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

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

“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

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

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

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

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

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分)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夏天的傍晚”1分,“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4分)侧面写雨:

①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之广;(2分)②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2分)

(3)(3分)用典,(1分)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1分)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1分)

【诗歌赏析】

南宋初年,吕本中历经艰辛,长途跋涉,从北方流亡到柳州避乱,因有感而做此诗。

[来源:

学_科_网]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寓寄着飘零冷落之感。

后四句抒情,笔墨委婉而情意深沉。

诗篇开头从写景着笔,“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展现出是人在夏天风雨交加的傍晚,与寺僧为伴的清幽情景。

潇潇,风雨之声。

这里“似晚秋”的“似”字,写出了诗人对夏日风雨有一种深秋萧瑟的感受。

而下句紧接着写诗人归宿的清幽环境,呈现出山寺阗寂的境界。

三四句写的是远景。

由于云气弥漫,看不见重峦叠嶂的俊俏秀美的面貌,但是可以听到山水暴涨,万壑淙鸣的声响,这里静中有动,把群山起伏的气势写的流动有致,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这两句是从顾恺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语化来。

五六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诗人卧宿寺院,几声清脆的晨钟声把它从睡梦中惊醒。

“空怅惘”,即写诗人思想的美梦被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