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7184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docx

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报告经典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8月

 

一、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背景5

1、综合化经营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5

2、综合化经营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6

(1)规模经济6

(2)范围经济6

3、综合化经营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7

(1)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7

(2)综合化经营对我国银行业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8

①有利于银行适应资本约束要求8

②强化风险控制9

③促进银行业务转型,增强银行竞争力9

④提升银行股估值10

4、综合化经营的风险10

(1)信用风险10

(2)市场风险11

(3)操作风险11

二、综合化经营的国际经验11

1、打开增长空间11

2、利润的稳定器与放大器15

3、金融危机的实践16

三、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19

1、综合化经营的模式19

2、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优势20

(1)银行业务兼容性强,利于金融业务互补20

(2)银行网点与营销人员优势21

(3)银行品牌优势22

(4)客户资源的丰富性22

(5)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23

3、银行控股集团综合化经营实践23

4、非银行控股集团综合化经营实践26

5、综合化经营存在的问题28

(1)规模小,盈利能力不强29

(2)依赖银行资源31

(3)存在风险传递可能32

四、未来我国银行综合化经营前景展望32

1、综合化经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32

2、快速发展有赖于监管环境的进一步放松33

3、保险:

加强协同,融入价值链35

4、资产管理:

旭日东升39

五、研究结论41

1、综合化经营提升银行业整体估值43

2、资管业务丰富的股份行受益相对较大45

 

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催生综合化经营提速。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提速、金融“脱媒”加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无论是银行自身扩展业务范围保持盈利能力的主观要求还是金融全球化时代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求上,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形成。

近年来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各大国有行、股份制银行纷纷通过设立子公司或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开展混业经营,混业发展已经到了加速阶段。

综合化经营提升银行业估值。

从国外综合化经营的实践上看,随着监管放松,综合化经营可以提升银行业的估值水平,其理由如下:

1、放松监管后,综合化经营扩展了银行业业务范围,其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使得传统信贷业务及非利息收入迅速增长,其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大;2、银行中间收入占比提升,盈利更加稳定;3、交易账户收入增加了银行业的弹性,其周期与信贷业务的差异性也部分化解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08金融危机前后的海外银行股表现也证明,综合化经营的程度与银行估值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缺乏业务实质融合。

我国上市银行或其控股集团均进行了综合化经营的尝试,通过设立综合化单位子公司或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渗透到了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子行业。

但在混业经营的初级阶段,混业子公司产品链、价值链的未能与银行本身深入融合,综合化单位规模小,经营效率较低,与银行业务的协同多限于客户共享上,未能发挥出银行混业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大资管”助推综合化经营发展。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方兴未艾,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大资管时代”凭借综合话经营拓展资产管理业务范围,构建理财、基金、租赁、信托、投行等综合化服务平台,实现从资产持有型向资产管理型的经营模式转变。

光大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影响深远,通过对光大理财业务盈利能力测算及分开估值,我们认为银行资管业务大发展将显著提升银行估值。

一、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背景

1、综合化经营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何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迅速发展。

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加速相互渗透,金融机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综合经营,促进了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综合化经营的发展,除中国之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面进入金融综合经营阶段。

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程来看,综合化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

2、综合化经营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经济(Klark、Filler等)及范围经济(Benston、Hathye等)两方面。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单位的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在技术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某一种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而言,在某一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下降的属性。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在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出现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经营收益上升的现象。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可充分有效地利用经营资源,在多个行业、多种金融工具中进行广泛的资产负债组合,并在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固定成本分摊,这既降低了单位金融商品的成本,也使金融体系的筹资成本降低。

(2)由于银行进行多种经营,可将多种类的金融商品广泛地向客户推销,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使得银行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上获取更高的收益。

(3)银行在与客户的业务往来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金融机构整体内的任何部门共享,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时,可能获得较分别单独生产各个产品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作用基础是协同效应。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能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即同属于金融领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信托投资以及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本、商业信息、营销网络及抵御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性,如果满足既定的约束条件,由同一机构同时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投资以及保险等不同金融业务,其总体上的经营成本会低于分别经营上述业务的成本之和,由此形成范围经济。

3、综合化经营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1)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速换档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需求迫切,随着我国经济脱离高增长,进入新常态,银行反哺实体情况下,经营将面临新的变革和转型;

2)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长期同质化经营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银行息差空间进一步收窄,银行作为融资中介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3)金融、融资“脱媒”趋势明显,大量优质产业、优质企业融资从商业银行信贷转向债券、IPO、优先股等方式,商业银行传统客户基础面临日益明显的分流压力;

4)金融市场多元化,企业和居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转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企业越来越需要银行为其提供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咨询、融资顾问等多方面的服务;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的增多需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各种相关的并购贷款、方案设计、中介等服务;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财富积累和中高收入阶层的壮大需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多样化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服务;

5)来自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

国内外银行实践表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通过经营多领域金融业务,可以实现资本节约、收入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要求,银行业面临的资本、风险等核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综合化经营。

(2)综合化经营对我国银行业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

①有利于银行适应资本约束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资本监管标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监管标准更高、监管资本更严、监管指标更广、监管口径更紧。

我国大中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普遍下降1~15个百分点。

通过综合化经营,一方面可以通过全方位开展收费型业务,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资本回报;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拓展低风险、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科学调控风险加权资产总量,满足监管资本的硬性要求。

②强化风险控制

在现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产生的“脱媒”现象日益显著,银行业务局限在传统存贷业务上可能会导致市场增长乏力,不利于风险分散。

过于依靠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来源,会增强银行的放贷的倾向,忽视信用风险,从而造成呆账坏账上升。

商业银行通过介入证券、投资、保险等业务,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比重,优化资产结构,增加利润来源,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通过开展适度的表外金融产品业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

③促进银行业务转型,增强银行竞争力

综合化经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由资产持有型向资产管理型转变,以更加专业、丰富的产品来满足客户投资、避险的不同需求,培育银行对客户资产管理、应用、投资一体化功能。

通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组合并为客户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其综合投资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中拓展业务和收入来源,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④提升银行股估值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广泛介入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不仅可以实现从单一的利差收入向收入多元化的转变,而且有助于建立长期的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机制,提升银行的市值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结算网络、社会信誉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已成为各类金融产品销售的良好平台;在资产质量、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具备了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基本条件。

4、综合化经营的风险

(1)信用风险

第一,综合化经营下的证券承销、资产管理等业务,会倾向于将信用投放作为新业务的竞争手段,这样就扩大了信用风险的覆盖面。

第二,综合化经营银行下辖的各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一致的,因此客户可能在一个银行内部得到不同的商业条件,在业绩考核压力下很可能放松信用审批条件。

第三,综合化经营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十分迅速,而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会转换成表内业务,从而使得信用风险急剧上升,并且难以监测和管理。

(2)市场风险

综合化经营后大部分银行所涉足市场的宽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商业银行,而且可能会改变银行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由此带来了市场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改变。

对冲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往往会使用各种高比例的财务杠杆,希望通过战胜市场获取超额利润,这些理念很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银行的传统业务部门,从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

(3)操作风险

综合化经营后,银行下辖了多个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独立机构,每一个独立机构都设计了针对自身业务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银行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很难适应综合化经营下业务跨度大、业务流程差异化、评价体系不一致等特点,内部控制制度就可能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涵盖风险管理的需要。

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术手段,银行高管层将很难检查下级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综合化经营的国际经验

1、打开增长空间

与德国等传统综合性银行体系不同,美国由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

之后美国银行业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创新以规避了当时金融监管的限制,其中1998年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规避监管行为的高峰。

直到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才扫除了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障碍,迎来了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大发展时期。

美国商业银行深入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并将枷锁最终打开,深层次的背景是由于美国经济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80年代初开始放缓,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增长乏力。

以美国花旗公司(集团)为例:

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随着美国经济及固投增速下行,进入80年代后花旗银行资产占比下降至85%左右(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

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

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花旗公司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1998年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截至2013年末,花旗集团资产规模达18804亿美元,全年实现净收入76366亿美元,为1998年的156倍。

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之前,花旗公司资产处于较低的水平,净利息收入增长平缓。

合并后,在综合化经营过程中,花旗集团收入与资产规模一直在不断的增长、扩大。

从收入上看,花旗集团的净收入随非利息收入而变动,非利息收入在1998年综合化经营后有明显上升,净利息收入在综合化经营后发挥协同效应也迎来的一段较快的增长期(明显快于同期美国银行业信贷增速)。

从资产规模上看,在2000年-2007年间资产规模平均增速为1372%。

具体来看,1998年到2000年间非利息收入上涨了5530%,净收入上涨了5365%,净利息收入上涨了5100%,可见非利息收而入上涨带动了净收入的上涨。

随后在2001年受互联网泡沫破灭影响,花旗集团净收入有所下降,期间净利息收入上涨了1551%,而非利息收入则下降了2604%,受此影响花旗集团该年净收入下降了1040%。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更是如此,2008年花旗集团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了10694%,净收入同比下降了3427%,而净利息收入却上升了1845%。

2009年花旗集团的非利息收入同比大幅上升,上升幅度达155912%,净收入上升5559%,而此时净利息收入却下降了900%。

可见花旗集团非利息收入除了影响净收入外,还与净利息收入存在互补的趋势。

2、利润的稳定器与放大器

净利息收入是银行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贷款业务对利润的贡献会受到拨备规模的影响,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反而会大大侵蚀利润,可见净利息收入并不是可靠的利润来源。

在综合化经营过程中,银行逐渐进入其他金融业务领域,如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个人理财、资产管理、清算交易等金融业务,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得银行非息收入扩大。

非利息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佣金与费用收入,属于中间业务,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小,2、交易账户收入,主要来自资本市场等,易受市场环境驱动。

在非利息收入中,佣金与费用收入则表现较为稳定,可以说是银行业绩的稳定器。

而交易账户收入主要由资本市场业务构成,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较大的收入弹性,是银行业绩弹性的放大器。

从实践上看,由于与交易账户密切相关的金融市场在周期性上与信贷坏账周期有不同(一般而言金融市场的调整与反弹均比实体经济要早),其互补性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平滑利润的效果。

业务经营多样化,收入来源多元化,使得银行经营更为稳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较强。

从2008年金融危机前来看,除了危机高峰2008年以外,危机前后信贷部门与非利息部门对盈利的贡献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尤其是2009年后银行业的迅速复苏与综合化程度逐步加深,收入来源多元化密不可分。

3、金融危机的实践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使其纷纷陷入亏损,乃至破产的境地。

但国际主要银行2009年业绩报告显示,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没有起色的背景下,投行业务的大幅盈利使主要银行的利润得以恢复,赢利能力得以提高,这显示出综合化经营在化解分散风险,提升盈利稳定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到:

1、除富国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较高,达到60%左右外,其他三家在30-45%区间。

可见,欧美银行资产中,投资性资产占有相当比重。

2、从2009年(经济危机)的情况来看,4家银行计提拨备均在100亿美元以上,甚至出现了净利息收入小于拨备的情况,严重吞噬了利润,信贷业务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十分脆弱。

然而同期非利息收入占比却非常高,巴克莱银行占比高达63%,美国银行在收购美林后,交易、投行、股权投资、直接投资与经纪等业务收入大幅上升,非利息收入占比也超过60%,其余2家也在40%左右。

3、2009年,在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的背景下,银行业通过综合化经营平台,利用投行业务、投资交易业务、咨询业务及经纪业务等多元化业务模式支持了非利息收入增长,虽然同年传统业务仍未恢复,并计提了大量的拨备,但利润水平已经显著回升,市值也水涨船高。

4、2010年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限制银行的自营交易及衍生品交易,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开始停滞,银行业的估值开始下滑。

我们认为,从估值水平上来看,非利息收入占收入之比与PB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从国外银行业,尤其是有长时间分业经营传统的美国银行业来看,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趋势与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告别投资驱动走向成熟(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0%-15%区间下滑至5%中枢),银行业传统信贷资产增长减速,综合化经营为银行业资产与收入增长打开了空间。

综合化经营带来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据银行收入可达40%-60%,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方面佣金与费用业务收入可以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与利润来源,另一方面交易账户收入同传统的信贷业务一样,也受到经济、金融市场周期的影响,业绩弹性巨大。

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实践来看,传统的信贷业务由于提取高额拨备对利润侵蚀严重,而非利息收入收入中虽然手续费收入稳定,但由于交易账户弹性较大,在07-08年度出现了下滑。

即便如此,除了花旗集团之外,样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下滑均没有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信贷减值准备计提高峰的09年,由于金融市场的反弹,非利息收入增长迅猛,直接带动了银行净利润和市值的回升。

综合来看,国外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提升了收入和资产增长空间,增加了稳定的利润来源的同时也为银行增加了弹性。

由于交易账户周期通常领先银行传统信贷资产的周期,相对分散了风险,提升了银行业的估值。

三、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1、综合化经营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在经营体制上经历了从2003年之前的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的转变,为适应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2006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再度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

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我国牌照类非商业银行业务有了更大的发展。

广义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主要采用三种模式:

(1)商业银行通过经营非牌照类业务或者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方式实现综合化经营。

如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理财等非牌照类业务,或者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保险代理业务。

(2)商业银行投资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这种模式具体又可分为商业银行独资发起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以控股的方式与其他机构合资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前者在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过程中使用较多,后者在商业银行设立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过程中使用较多。

(3)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建立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集团,通过附属公司开展牌照类非商业银行业务,主要代表有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

2、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优势

我国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拥有诸多优势:

(1)银行业务兼容性强,利于金融业务互补

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基干搭建的,银行业务广泛,除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代销业务、理财业务、投资业务、投行业务(含债券承销)等均有涉及,业务兼容性强,协同程度高,既可以与产业资本融合,也可以与非银行金融业务结合,综合化经营可以实现业务互补。

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意识的觉醒,存款搬家已经由涓滴细流成为奔流的江河,传统银行的贷款业务风险暴露加速,银行业纷纷提出由资产持有向资产管理方转型,银行的大资管时代开启,银行提供的资产管理服务向净值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银行和证券具有最明显的互补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银行和证券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保障型保险的需求提升,保险与银行的冲突逐步消除,银行众多的客户变成保险潜在保户,交叉销售有望提速;此外,信托、租赁和基金的业务与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资管、投行领域,银行在货币债券市场投资、结构化产品、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公司理财、兼并收购、项目融资、资产及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等多项资管、投行业务方面进行了拓展,银行的业务兼容性更强了。

(2)银行网点与营销人员优势

银行营销网点是稀缺资源并具有先发优势。

当前严格的分业经营,信托、租赁是不能设分支机构的,而基金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独立渠道,通常与银行、券商合作代销。

银行的加入,为多元化子公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产品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遍布全国的银行机构可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同一机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培养“终身”客户。

从人数上看银行从业人员数百万之多,最具优势。

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上较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有明显的优势。

以国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格局来看,渠道因素(主要体现在营销人员数量)是决定发展规模的首要因素,排名世界前列的投资管理公司大部分是银行、保险公司旗下,世界前10名资产管理公司中,商业银行旗下公司占7家。

(3)银行品牌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品牌具有国家层面的权威性。

即使现在股份行乃至民营银行崛起,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品牌形象仍然是其他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

(4)客户资源的丰富性

银行的企业客户覆盖了社会主要客户,银行的零售客户覆盖了社会各阶层,客户资源可实现完整对接。

(5)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

银行信息技术的应用走在各金融机构的前面,由于业务电子化可以极大的降低零售业务服务成本,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走在了市场部前列。

各种功能强大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信贷网络平台加上线下的ATM、POS系统、银行多媒体自助服务设备等取代了很大部分柜面服务功能。

由于银行的客户庞杂业务众多,在业务电子化的同时银行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电子化经验与技术,并掌握了海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综合化经营提供了技术与数据支撑。

3、银行控股集团综合化经营实践

从机构方面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积极开展综合化经营。

中、农、工、建、交等国有银行及部分股份行已各自拥有了证券、投行、保险、租赁、基金等公司,除这种以银行控股实现综合化经营之外,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都在深化推进金融控股集团改革,规范经营、提高子公司间协同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1家上市商业银行参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投资保险公司,14家设立或投资金融租赁公司,4家投资信托公司,5家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北京银行成立中加基金,城商行首次进入设立基金公司的试点范围。

此外,在保险、租赁、信托等方面,各大银行在政策的许可下,正逐步加快进入这些领域。

从业务开展方面看,商业银行与其发起设立或控股的子公司共同为客户提供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全面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多种类型业务。

从利润贡献的角度来看,融资租赁业务设立最为广泛,贡献利润占比最大,其次是证券、信托、基金业务,银行系保险公司虽然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经营利润贡献小,2014年平均ROE仅348%,远小于上市保险1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