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193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5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2.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知识点总结2

2018年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1.《社戏》 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描写一般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4、环境描写可分: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情节有详有略】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

3、4、5、6 略写的是:

1、2、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课文内容解析】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

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

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

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这说明了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 “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

 

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4、看戏出发前遇到那些波折?

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我”当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波折:

如:

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担心。

怎样解决:

小伙伴们解决:

八叔的大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心情:

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作用:

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5、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有哪些,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动词:

拨、点、磕、架、换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

 

6、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 (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 (歌吹、横笛) 想象 (戏台、渔火)

作用: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7、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①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

②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③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了自己。

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8、“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

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9、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

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10、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

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

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双喜:

 “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和对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

(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阿发:

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12、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

“请客?

--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

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13、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如: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 (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3、阿发:

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

4、桂生:

机灵勤快

【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2.《春酒》 琦君

 

一、初识课文:

1、作者相关知识:

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浙江人。

1949年赴台,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她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七月的哀伤》《桂花雨》《 琦君寄小读者》等。

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

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2、词汇积累:

标注字音:

枸杞、橄榄、挑剔、如法炮制、门槛、过瘾、家醅、煨炖

解释字义:

   

家    醅:

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

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

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过    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    剔:

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来源:

学科网]

[来源:

Zxxk.Com]

二、整体感知:

<1>、识春酒:

1、什么是“春酒”、“会酒”、“八宝酒”?

明确:

春  酒 :

古称冻醪。

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

(1、2段)          

八宝酒:

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  、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

(3段)

会  酒:

 是“我”家除春酒外的特别节目。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5段)

 

2、伴着《思乡曲》我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故乡的哪几件事?

主要记叙了事件中的哪些事情?

又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2>、品春酒:

含英咀华,探寻美点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认为:

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

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

请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品味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美点[来源:

学*科*网]

以这样的形式回答:

通过读               细节,我品味到了一种        美。

答案预设:

童心美、母性美、民风美、人情美。

●童心美的典例: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

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

“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明确: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

“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明确:

写出了“我”的可爱和情趣。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明确: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5、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明确:

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

“眼巴巴”写出了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

 

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

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

(她的母亲)

●母性美的典例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

‘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明确: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明确:

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3.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

”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明确:

“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4.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明确: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

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

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小结】:

是呀,原来爱可以如此豁达!

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人情美的典例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

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明确:

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2.“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明确:

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3. “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4.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明确:

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

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3>思春酒: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

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

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

(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

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明确:

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

 

(四)拓展延伸:

 

●  经典再现: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

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

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3.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5.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10.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精品赏读: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

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安塞腰鼓》 刘成章

 

作者与背景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

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律。

当他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

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

此情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语),即“安塞腰鼓”。

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击鼓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以秦国为最。

以后各代多用于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

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

知识积累

1.朴实:

淳朴诚实。

2.忘情: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狂舞:

纵情地跳舞。

4.闪射:

闪耀,放出(光芒)。

5.火烈:

像火一样热烈。

6.燥热:

炎热。

7.恬(tián)静:

安静。

8.飞溅:

向四外溅。

  9.亢(kàng)奋:

极度兴奋。

亢,过度,极,很。

10.萧萧:

象声词,形容风吹、马叫的声音。

11.晦(huì)暗:

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12.大彻大悟:

彻底觉悟或醒悟。

13.羁(jī)绊: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14.蓦(mò)然:

突然,猛然。

15.冗(rǒng)杂:

繁杂。

16.搏(bó)击:

奋力斗争和冲击。

17.烧灼(zhuó):

烧、烫,使受伤。

18.磅礴(pángbó):

(气势)盛大。

19.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0.奔突:

横冲直撞;奔驰。

  21.辐(fú)射:

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22.翻飞:

飞舞,飘扬。

23.戛(jiá)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止。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多用短句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2.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3.快速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把握重点

   1.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

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

歌颂什么?

——“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

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谈谈你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该句的理解。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这句突出了安塞腰鼓中体现出来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

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

3.结合全文,试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大彻大悟!

 

  4.“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烧灼”“威逼”,可以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不能。

词义和力量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5.文中“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这一句该怎么理解?

  这句话中表达了那些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消化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竟然勃发出如此激昂奋发、奇伟磅礴的生命力,实在令人钦佩和震撼。

 

  6.“沉重而纷飞的思绪”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