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240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docx

地理高一上期末复习填空

第一章复习提纲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什么是天体?

什么是天体系统?

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3.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分布在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

4.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四、地球的结构

1.怎样根据地震波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是什么?

3.地球外部圈层有几层?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光年: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述

①天体:

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②天体系统的形成:

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共同点

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

关系

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

联系

两者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

①太阳系

a.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b.八颗行星:

距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②地月系:

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

二、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比较普通。

2.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如下: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波长及分区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

A为紫外区,波长较短;B为可见光区;C为红外区,波长较长

能量分布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太阳常数

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厘米2·分)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2)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太阳大气分层与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

2.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黑子数目变化与气候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2)影响通信:

耀斑引起大气电离层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产生极光:

太阳风在地球高纬地区轰击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横波

较慢

固体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

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名称

特点

莫霍面

地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

在这里,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2__900千米深处。

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3.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

①范围:

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

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③分层

(2)地幔

①范围:

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②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3)地核

①范围: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

第二章复习提纲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试简述其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什么是褶皱?

其基本形态有哪两类?

如何判断?

4.什么是断层?

常形成何种地貌?

5.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

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怎样实现的?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大气的水平运动基本过程及成因?

3.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5.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可分为几种类型?

其判断理由是什么?

2.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是如何变化的?

3.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近地面气流运行方向是怎样的?

4.气旋和反气旋中气流在垂直方向的运行方向是怎样的?

分别形成怎样的天气?

六、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有哪些?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七、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的概念、形成及意义是什么?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1)概念:

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与矿产的关系

(3)

(4)分类:

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石英(二氧化硅)。

岩石

(1)概念:

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③变质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

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3)影响

2.岩石的转化

(1)岩石的相互转化

①沉积岩是碎屑物或沉淀物经沉积和成岩作用变成的。

②各类岩石风化后的碎屑物成为沉积岩的“原料”。

③变质岩的“前身”是沉积岩、岩浆岩。

(2)岩石相互转化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高温熔化(重熔再生)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变化原因:

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外力作用比较

特点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名称:

如图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3.板块的边界类型:

如图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4.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互相挤压碰撞

①大陆板块之间:

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

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

(2)彼此分离:

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东非裂谷带、大西洋。

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概念:

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如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

2.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

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

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如下表所示:

组合类型

岩层特点

图中部位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地垒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

E处

陡峻山峰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地堑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

D处

盆地或谷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四、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地貌:

火山喷发的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地震: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

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过程

(2)常见的地表形态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波浪作用

海蚀崖

海滩

冰川作用

冰斗、角峰、“U”形谷

冰碛丘陵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

①选择性吸收:

绝大部分紫外光被臭氧层吸收;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②反射:

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③散射: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2)削弱强度:

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不同辐射类型比较

序号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辐射方向

作用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射向地面

地面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射向大气和宇宙空间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

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云层增厚、湿度增大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地面辐射越强。

(2)下垫面因素:

地面反射率越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地面辐射越弱。

(3)气象因素:

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形成过程

(1)A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

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及特征

字母

作用力

特征

F1

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F2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

F3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3.风向

(1)高空风向: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风向: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主要形成因素:

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1)三圈环流:

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2)

(3)六个风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分布

①北半球

②南半球:

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

①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南北移动:

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

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季风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3)典型地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1)概念:

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分类

(3)天气特征:

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区域,天气现象单一,多晴朗天气。

2.认识锋面

(1)锋面: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又称锋区。

(2)冷暖气团的位置:

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以上。

(3)天气特征: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的类型

(1)冷锋

①概念:

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②冷锋与天气

③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2)暖锋

①概念: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

②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

①概念: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的锋。

②天气状况:

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天气系统

低气压(或气旋)

高气压(或反气旋)

水平气流

自外围流向中心作逆时针旋转

从中心流向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气流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

3.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3)实现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环节

影响方式

A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B

人工增雨

G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

1.洋流的概念: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洋流的意义

(1)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

(2)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改变所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3.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

如图中A所示。

①中心:

大约分布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②组成

(2)副极地环流:

如图中B所示。

①中心:

位于60°N附近。

②组成:

大洋西侧为寒流、大洋东侧为暖流。

4.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海域

洋流名称

共有的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I千岛寒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第三章复习纲要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有怎样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土壤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什么?

其分异基础是什么?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什么?

其分异基础是什么?

3.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有什么样的关系?

4.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

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时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

古生代末期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

中生代末期

恐龙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表现

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岩石

成土母质

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直接影响

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1)积极影响:

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

造成土壤退化。

一、主要陆地自然带

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2.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比较

(1)区分依据:

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

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类型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

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

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含义:

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的特征:

有序性、普遍性。

3.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

(2)成因: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

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一、垂直分异规律

1.垂直分异规律定义: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2.垂直自然带定义:

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

3.垂直分异规律显著表现地区、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显著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自然带有规律地排列

分布

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差异性

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

1.定义:

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2.规律:

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3.成因

(1)受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2)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复习纲要

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北方聚落和南方聚落有哪些不同?

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密度、形态和走向有什么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近现代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3.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哪些?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属性是什么?

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3.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影响产业布局?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

2.自然灾害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3.洪水与雨涝有什么区别?

4.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治理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组成:

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3)类型:

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

不同的地形条件,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不同。

(2)影响举例——我国村落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其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线路密度:

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分布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3)交通线路走向:

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1)依据:

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原则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1)含义:

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

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

2.气候变化史的划分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

如下图所示:

时间尺度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历史时期

冷暖交替,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温暖期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寒冷期

15世纪以来

近现代

气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