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7273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docx

最新地理选修答题模板

《旅游地理》答题模板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

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②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3.客源市场:

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

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

(1)旅游景区的吸引物:

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2)旅游者:

主体地位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

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

(2)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

(3)维护生态平衡

(4)最佳综合效益:

最大限度的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

3.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1)景区形象:

景观特色是决定性因素。

(2)功能分区:

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

(3)空间布局:

交通线、服务设施等要布局合理。

五、旅游景区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

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线路设计原则

1.突出特色

2.讲究韵律—保持兴奋度

3.“冷热”兼顾—以“热”带“冷”

4.发展创新—适应需求,安全可靠

七、选择旅游线路要注意的问题:

1.突出主题

2.尽可能使景区串联,避免形成重复;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4.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八、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1.增强安全意识

2.消除不安全因素。

3.控制不安全行为:

限定游客活动范围,设置安全警告标志;加强巡视;及时获得天气预报,预防自然灾害;加强游客安全教育;

4.加强救援。

《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

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

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

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

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

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

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

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

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

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

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

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

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

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

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

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三、草地的保护

1.草地的价值

(1)经济价值:

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2)生态价值:

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3.治理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

(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

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

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4.几个案例

(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5.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有凌汛现象,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1)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禁止滥砍乱杀野生生物

(2)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法规(4)建立自然保护区

六、土壤次生盐碱化

1.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3.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七、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1.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2.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3.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跨流域调水

八、赤潮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水温较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多发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3.多发时间:

5—10月

4.危害: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上;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九、咸潮

1.多发区域与时间:

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②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③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2)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3.危害: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4.措施:

(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4)节约用水

十、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1.西北:

荒漠化、盐碱化问题

2.西南:

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

3.东北:

黑土肥力保持、湿地保护问题

4.江南:

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

5.近海:

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

十一、各种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归纳

1.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如:

①植树造林;②陡坡退耕还林还草;③缓坡修筑梯田;④沟谷:

打坝建库;⑤塬地平整土地;⑥矿区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⑦限制载畜量;⑧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2)南方丘陵:

①走立体农业道路地;②山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封山育林

(3)东北地区:

①植树造林;②黑土培肥(秸秆还田最有效)

2.解决我国南方农村生活用能的措施:

①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力发展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开发小水电;⑥利用新能源

3.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

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4.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合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5.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

6.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7.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自然灾害与防治》答题模板

一、气象、水文灾害

1、洪涝灾害

(1)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

(2)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气候:

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导致河流水量大;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诺现象

地形:

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地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涝灾的根本原因)

水系水文: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汛期长,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使湖泊调洪能力下降;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3)治理措施: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订撤离预案、实施防洪保险)等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干旱缺水问题

(1)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2)华北地区

①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②治理措施:

(开源节流)

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选择耐旱作物;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

华北春旱原因:

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b雨季未到,降水少;c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3)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广东冬旱:

a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5)西亚干旱: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6)中亚干旱: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3、台风

(1)世界: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最多)、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2)我国: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各省区受影响最大

(3)形成原因: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要和图联系),水温26℃以上

(4)台风灾害:

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眼区晴朗无风)

(5)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6)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建设沿海防风林、防波堤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4、寒潮

(1)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

①我国冬半年常发,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

②影响范围大,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受影响较小,滇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被认为寒潮影响更小

(2)形成原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冷锋(注意图)联系

(3)灾害特点:

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大风、降温、霜冻、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①剧烈降温——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的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②大雪、冻害——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③大风——在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

(4)寒潮的利:

a大雪能缓解旱情;b杀死农作物病虫害

(5)防御途径:

a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b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作物覆盖、烟熏等)

5、沙尘暴现象

(1)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2)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

②人为原因: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3)治理措施:

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6、风暴潮

(1)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2)我国的风暴潮分布: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7、雪灾:

以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为例分析雪灾原因

(1)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是这次全球性雪灾的首要原因

(2)反复爆发的强烈冷空气长驱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在南方而形成的冷锋锋面长期存在

(3)山脉对冷锋锋面的阻挡作用更延长了锋面的停留时间,加重了雪灾(贵州是准静止锋影响)

(4)长期低温天气产生的大量冻雨及积雪融化而导致的冰冻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自然原因

(5)防灾意识薄弱、抗灾自救应变反应迟缓、基础设施抗灾设计标准低下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

(6)大量积雪及冻冰融化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8、浓雾

(1)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时,就称雾

(2)雾灾的防护措施

①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②注意交通安全,驾驶车辆要减速慢行,渡轮停航

9、冰雹

(1)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

(3)发生季节:

南方一般春季多发,北方一般夏季多发;特别是午后

(4)危害:

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5)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青藏高原、北方、南方均有多雹区,但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较少

(6)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人工防雹(利用火箭或飞机将化学药剂等撒入云中;或用炮弹轰击云层,破坏其形成条件)。

二、地质地貌灾害

1、地震

(1)我国典型地区:

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南北地震带:

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正处在地形的转折地带,构造活动频繁,地壳脆弱,地震灾害多发

(2)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3)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4)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⑥加强国际合作

2、滑坡、泥石流

(1)爆发的条件

①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山区坡陡谷深(坡度大)

岩石(物质)条件: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地质条件导致)

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率较低(注意关联性)

气象条件:

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②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或坡度增大

(2)区别:

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在山谷

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质: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地形:

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气候: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关联性:

西南地区由于多地震、多山、多暴雨,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2)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工程建设等导致地表坡度增大

 

三、生物灾害:

农林病虫鼠害

hang挂hunghung1、蝗灾

(1)发生原因

lose遗失lostlost①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②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baby-sit临时照顾baby-satbaby-sat③干旱还能抵制蝗虫天敌的繁殖

④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退化;过度捕杀鸟类,使蝗虫天敌大量减少(人为原因)

(2)措施

①化学防治——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

②生物防治——牧鸡食蝗、微孢子虫灭蝗

③搞好生态建设,保护蝗虫天敌

awake醒来awokeawaked/awoken2、鼠害

bear忍受boreborn

(1)危害:

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

(2)防治

catch捕捉caughtcaught①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器具捕杀害鼠的方法

②化学防治:

利用药物杀死害鼠

go去wentgone③生物防治:

利用害鼠的天敌(鹰、蛇)、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的方法

④综合防治:

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以达到更理想的防治效果

hear听到heardheard四、其他灾害:

森林火灾

take拿tooktaken特大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