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476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docx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教师招聘考试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第一篇:

文学赏析

第一讲:

文学赏析总论

复习要点:

该讲内容只要了解即可。

第二讲:

 文章赏析

文章一:

郑伯克段于鄢

复习要点:

一、背景、作家、出处。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记叙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记叙线索分明,详略得当,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二、重点字、词、句。

1、   掌握画线的字词。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受惊吓,使动用法。

(2)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古汉语中不同,都:

都邑,城:

城墙。

该词属古今异义。

(3)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4)   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原意是因生病或身体受伤倒下去,在此为“灭亡”之意。

(5)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心。

(6)   大叔完聚,缮甲兵。

完,修治。

兵,古今异义,兵器。

(7)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挖地道。

(8)   施及庄公。

施,延缓,推及。

2、   句式。

(1)   他邑唯命:

唯命为“唯命是从”的省略句。

                唯*是*,是典型的为强调宾语而将它前置的句式,唯,语气词。

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2)   其是之谓乎?

其……乎。

古汉语中表示推测的一种疑问句式,意思是“恐怕(大概)……吧?

(3)   君将若之何?

若之何,是古文中的固定句式。

若,动词,对付,处置;何,疑问代

词,怎样。

若之何,就是“怎样处置它?

”,可以简单译为怎么办?

(4)   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

君何患焉?

他邑唯命。

3、句子翻译。

(1)姜氏欲之,焉辟害?

姜氏要这样做,怎么能够避免这个祸害呢?

(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岩邑,险要的城邑。

制,是个地势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

别的地方我唯命是从。

(3)姜氏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

等于说“有何厌。

厌:

同“餍”,满足。

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4)“不义不昵,厚将崩。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即使土地扩大了,也会分崩离析。

或“干不义的事,人们就不会拥护他;土地扩大了,反而会分崩离析。

(5)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干不义的事,必然会自己垮台。

文章二:

论毅力

复习要点:

一、背景、作家、出处。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一位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有《饮冰室合集》。

作者借此文章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人,不要因一时受挫折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二、重点字、词、句。

1、掌握画线的字词。

(1)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

概括地推究。

(2)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固:

必然,一定。

(3)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固,本来。

(4)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及:

等动。

骤:

很快的。

尝:

尝试,经历。

猝(cù促):

突然。

(5)   颓然丧矣。

颓:

倒塌。

丧:

灰心丧气。

(6)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

庸讵(jù拒):

岂,怎么。

(7)   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分开,区别。

(8)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shù庶):

天数,含有规律的意思。

(9)   冒其逆而突过之。

冒:

顶着、冒着。

1、   句子翻译。

(1)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必然说我要如何如何,说我要如何如何。

(2)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等到骤然尝试而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勇气。

(3)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除非极其坚强的人,没有能善始善终把事情进行到底的。

(4)   旁观者徙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故所就不彼若也。

旁观者只是羡慕人家的成功,以为这个人大概是幸运儿,而老天爷有意宠爱他。

又认为我是遭遇倒霉,所以成就比不上他。

(5)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鄢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倒霉”、“幸运”什么的,都是他与我所相同的,而能不能征服这个“倒霉”,利用这个“幸运”,就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5)彼此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人家以坚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逆风逆水而冲过去,然后可以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三、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

1、   文章的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   文章主要的说理方法:

(1)   正反对举论证。

(2)   使用比喻、层递等手法。

(详见课文分析)

文章三:

谏逐客书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此文是李斯写给秦王的一个奏疏,劝秦王不要驱赶在秦为官的客卿。

谏:

规劝君王或尊长采纳意见或改正错误的用语。

客:

客卿,指客籍官员。

书:

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李斯,我国秦汉之际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在秦统一天下,巩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二、重点字、词、句。

1、掌握画线的字词。

(1)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两个“以”同义,介词,表原因,后面省略了宾语,可译为因此。

(2)   百姓乐用。

乐,乐于为国效力。

(3)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

当初假如。

却:

拒绝。

内:

通“纳”,接纳。

(4)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辞让,拒绝。

(5)   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名词活用作动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建立功业。

(6)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却,推辞,不接受。

(7)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黔首,秦时对老百姓的称呼。

(8)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是以,因此。

(9)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藉,解。

2、句子翻译。

(1)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当初假如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2)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因此泰山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成就了它的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就成就了它的深;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照著。

(3)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止住脚步不进入秦国。

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干粮”的情况啊。

二、   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

1、   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   事实论证

(2)   正反对比论证。

(详见课文分析)

文章四: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选自《诗经•卫风》,是春秋时期卫国(约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的一首民歌。

《氓》是弃妇的怨诗,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叙事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约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六世纪)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相传是由孔子删定的。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它形式以四言诗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重点字、词、句。

1、掌握画线的字词。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动词,走进,趋向。

谋:

商议。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读音qiāng。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耽,沉溺。

说:

通“脱”,解脱。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差错。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言:

句首语助词。

遂:

达到。

2、句式。

(1)秋以为期。

即“以秋为期”,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表强调。

(2)反是不思。

即“不思反”,宾语前置的句式。

“是”复指前置宾语。

三、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

1、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内容见课文赏析部分)

文章五:

古诗二首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1、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因不肯降志辱身“为五斗米折腰”,于中年弃官归田,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的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诗作情意真切,格调清新,自然平淡,富有韵味,具有独特的风格。

2、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苏东坡曾言:

“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直接继承陶渊明淡泊而深远的艺术风格,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

他的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耐人回味的艺术境界,风格清新淡雅,诗境静逸明秀。

二、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

1、《饮酒》一首中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的特点。

诗中写景的句子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情趣,有很深的意蕴。

“采菊”两句,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淡泊和悠然自得的情趣,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

“山气日夕佳”两句,写傍晚山岚的美好与飞鸟结伴而归的景象。

这幅景象显现出来的是万物顺应自然的自在自得。

飞鸟多么自由,日出而出,日入而归,摆脱一切拘束。

从这里作者悟出了以下所说的“真意”,这就是陶渊明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

2、《山居秋暝》

(1)该诗是一首山水诗,描绘的是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

(2)动与静相契,情与景相合的写作艺术。

 具体分析见课件中“诗歌赏析”部分的剖析。

文章六:

词二首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1、   李煜,号莲蓬居士,五代时南唐的作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词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1、《虞美人》一词中,以“一江春水”喻愁的艺术效果。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生动形象,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愁”,作为一种感情,本来并不具备形象,用水来比喻,就使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感情有了“形体”,变得形象可感,同时,春天涨潮时,江水最深,江面最宽,以“一江春水”作喻,足状心中之愁程度的深。

再次,从时间角度,写出了作者胸中忧愁之九,无穷无尽,犹如江水东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滔滔不绝,永不止息。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画面感很强,滔滔汩汩的江水与其所载负的坐作者愁情,构成了开阔深远的意境,有着吸收人心的魅力。

2、《虞美人》这首可用“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八字来概括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是一首悼亡词,纪念亡妻王弗,抒发了真挚的感情。

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

这首词的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梦”是贯穿全词的线索,而这一线索又连结起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

4、苏轼一向以豪放词著称,但他也写婉约词,这首为纪念亡妻的悼亡词,就是他婉约词中的代表作。

3、   按大纲要求,背诵这首词。

文章七:

婴宁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人。

一生贫困,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写出了杰出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二、小说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小说通过刻画孤女婴宁具有的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笑与憨,使一个天真痴憨,言笑随心的可爱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自在随意、特立独行、不随世人俯仰,超越世俗陈规。

在篇末,写婴宁由善笑到“矢不复笑”揭示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使作品思想意义更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美好人性的扭曲、残害。

文章八: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本文是毛泽东写的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

二、   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1、识别文中的设问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本文的设问句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本文的设问句置于文章的开头,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论点,十分自然,又发人深思。

文章九:

故都的秋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郁达夫,“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在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均有突出成绩。

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色彩,有较强的感伤与主观抒情倾向,散文感情真挚,格调清新,以记游和感怀身世为主。

   本文是一篇记游散文。

二、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1、   文章的中心线索是“色彩浓、回味永”,全文围绕着这一中心线索展开。

2、   文中的故都指的是北京。

3、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和秋意,突出表现了这一北国之秋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色的思想感情。

文章十:

背影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朱自清,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

其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的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真实感情。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抒情散文。

收入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二、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1、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通过对往昔父亲为儿子送行一事的记叙,表现了真挚动人的父子亲情。

2、   文章选取父亲的“背影”作为重心来刻画父亲的形象的,通过这个独特角度表现父子情深。

这篇作品题目为“背影”,并且文中也着重描绘了父亲翻越站台买桔子时的背影,并深深打动了读者。

作者并没有静止地描绘背影,而是通过背影描写,深入地展示了父亲的内心情感。

首先抓住父亲的形体衣着,说明父亲体态肥胖,行动不便,并且又穿着大棉饱,更加碍事,以此作为铺垫,再刻意描画父亲翻越站台时的动作、姿势,一则解说铁道两侧的月台有一定高度;一则描述父亲的蹒跚、行动不易与努力,父亲的体态衣着与月台的高度形成反差,在此种铺垫衬托之下,父亲困难爬越之中的努力便愈发动人,父亲的爱子深情也就自然地跃然纸上了。

3、结尾再次写到“背影”,不仅扣紧题目、回应开头、突出中心,使全文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而且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4、找出文章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

文章十一:

风波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1、《风波》是鲁迅写于一九二0年八月五日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于一九二0年九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2、小说的时代背景。

小说述及的所谓“皇帝坐了龙庭廷”事件,指的是一九一七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这件事。

  小说正是描写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即小见大,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农民的愚昧落后,冷漠保守。

二、小说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1、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刻画了七斤、赵七爷等人物形象。

 2、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

 3、小说结尾含蓄隽永,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详见课文赏析部分)

文章十二:

新诗二首

复习要点:

一、   背景、作家、出处。

1、   闻一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新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诗人。

2、   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主要代表作《双恑船》。

二、   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1、《一句话》中的隐喻。

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其中“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对统治者对民众革命的惧怕和镇压,“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

“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隐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咱们的中国”,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巧妙、新奇的意象。

善于用独特鲜明的意象表情达意,是舒婷诗歌的特点之一,在这首诗里,作者以博喻的手法,把一系列平易、巧妙、新奇的意象组合起来,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祖国的贫困、痛苦、新生和希望。

(具体意象分析见赏析部分)

第二篇语法

复习要点:

一、   现代汉语语法。

1、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普通话语音的最小单位可以分为:

声母、韵母和声调。

语音的最小单位叫音节。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音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另外,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

2、汉字的形体结构。

(1)   笔画和笔顺。

笔画指的是构成汉字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

传统上把汉字的基本笔画分为八种。

笔顺是指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

(2)   偏旁和部首。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表意或表音的单位。

偏旁系统的核心是部首。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按结构编排的字书中每部的首字。

3、   语素与词。

(1)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独立运用”就是单独做句子成份或单独起语法作用,在组句中可以自由地被换用。

最小的造句单位,指的是不可分割,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

(3)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根据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可以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4、   句子。

(1)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具有一定的语调,前后都有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

(2)   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谓、宾、定、状、补这六种成分。

给出一个句子要能划分其基本成分。

5、   修辞。

(1)   知道常见的各种修辞格。

(以课件介绍的几种基本修辞格为主)

(2)   给出简单的句子能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格。

二、   古代汉语语法。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表意文字系统。

所谓表意文字,就是不直接表示词的读音,而用特定的符号表现语义,来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

1、   汉字的六书:

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专著和假借。

对其中的前四种,要了解,给出一个常见、简单的字,要能判断出是那种。

3、实词和虚词。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归为实语,把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归为虚词。

而在古汉语中,则多把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都收入虚词类。

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考试中,该部分是以课件中所选文章中出现的词为主,这部分可以不用单独复习,只要按第一篇中的古文复习提纲,复习相关的课文即可。

第三篇写作

复习要点:

了解各种问题的写法。

能按要求书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尤其是论说文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