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7502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新课推进】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课堂探究:

(1)旅游归来,介绍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奇闻趣事;阖家团聚,高谈阔论各自的所见所闻;独居一室,打开收音机收听节目……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

(2)你能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

◇探究提示:

(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

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那么何为文化传播?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一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后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政事论》一书中,论述了支那(指中国的秦朝)及丝织品。

随着各自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以后的数个世纪里,两国的联系比较频繁,除丝绸之路外,两国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有:

滇缅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

商路的开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

同时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总之,中印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两国问频繁的贸易往来分不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课堂探究: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

(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3)我们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

广告是什么,顾名恩义,就是广而告之。

广告是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介绍商品知识的同时,向人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广告是桥梁,它连接生产和消费,辅佐企业开拓市场,又引导人们适时消费;广告是信息,它像潮水般向人们涌来。

电视连续不断在播映,报刊连篇累牍在刊登,广播络绎不绝在放送,网络铺天盖地在显示……假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广告,人们也是很难受的。

因为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时尚,生活的消费,临时的急需,等等,统统失去了向导。

况且,没有广告和言语的赞助商,就会没有出色的新闻,没有感人的连续剧,没有精彩的体育竞赛,生活就显得没有色彩。

广告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的广告标版,成为国内商家的必争之地,就可想而知了。

须知,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广告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7~11世纪,大批阿拉们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们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鼍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

◇课堂探究:

我同历史卜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

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从明代起,中俄两国正式开始交往。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派遣的来华留学生和来华传教士以及中国旅居俄罗斯的华侨和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入俄国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媒介。

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

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留学生更是对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

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我们祖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经演进后发展到铅合金铸字。

铸字和排版都离不开高温,于是,“铅”与“火”和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末,激光照排技术不断成熟,具有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字库齐全等优势。

激光照排是激光与电子的结合,它逐渐在印刷行业中取代铅排,意味着印刷业从“铅与火”的时代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2.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电视是人类20世纪的一项伟大的发明,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它作为大众传媒,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们从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

电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世哥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

电视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美术品可以走下圣殿,音乐会可以步人家庭。

从此,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课堂探究:

你能用哪些方式搜集资料?

比一比它们各自的特点。

◇探究提示:

我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欣赏电视、上网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来搜集资料。

其特点为:

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

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耙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关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三)、文化交流: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唐、宋时分别发明了火药和印刷术。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影响至今犹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举世公认。

中华文明曾彪炳寰宇,震烁古今,辐射亚洲,远播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内涵丰富、水平先进确立了在亚洲地区的领先地位,提高了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再加上地理交通条件的便利,使得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周边各国,或是通过政府组织形式,或是通过民间交往途径,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因此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

中国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总的来说,从古代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占主要地位。

在汉字传入口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

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对口本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几次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尤其重大。

如7世纪的大化改新,12世纪镰仓时代至16世纪中叶室町时代,日本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统治者,在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意识形态方面发展的需要。

17世纪初建立的德川幕府把朱子理学确立为官方哲学,德川幕府后期兴盛阳明学,则反映了日本小地主和市民阶级变革社会现状,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颠覆幕府的催化剂。

文化应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中发展并壮大的。

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

中国文化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全面冲突,等等。

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上来华传教,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人中国。

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图上标有世界上所有大小国家的位置和它们的疆域范围,并附有中文注释,传播了地球为球体、世界上有五大洲与地球可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等地理方面的学说。

许多名词如赤道、北极、南极、亚洲、欧洲、地中海、大西洋等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地理学最早传至中国。

◇课堂探究:

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还能提供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探究提示:

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

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

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

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

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

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

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

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

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警生活的形成,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

争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尊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变的学界文化。

因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课堂小结】

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须把握三点:

一是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二是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体和手段,三是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在把握以上内容的同时,还要把握前两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传播的需求,才会使社会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要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反对排斥异文化和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既要看到旧的传媒的文化传播作用,又要高度关注大众传媒的独特作用。

人类历史进入到新世纪,文化的交流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看来,各种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与融合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应当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地界多元化。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古代商旅活动②网络互动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⑤红色旅游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

3.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4.第ll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观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电子方式、数字方式进行转播,其中包括网上的高清转播、手机电视等。

美国NBC网站,视频观看者是雅典奥运会的30倍,手机视频下载量是都灵冬奥会的20倍。

在中国,有1.02亿观众在网上收看相关的比赛,还有1.46亿观众通过网络点播方式收看转播。

全球范围内有7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网上频道。

以上事实说明()

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大众传播已取代旧的传媒

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

④大众传媒克服了旧传媒的局限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巾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是()

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②唐朝玄奘西行③明代郑和下两洋④丝绸之路开通

⑤胡锦涛主席访问南美⑥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1.C解析:

“传道、授业、解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不同知识,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C解析:

⑥为单纯的科研活动,故不选。

3.B解析:

材料明显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4.C解析:

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多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②舍去,应选C。

5.D解析: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7)-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故①②③④应选,而今天的胡主席出访和中国文化年的举办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故⑤⑥入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