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651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说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教材.docx

《说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教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教材.docx

说教材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教材

双桥小学王曼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郑州市惠济区双桥小学的王曼。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我将从课标教材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把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的开始。

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四个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学生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小数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

在数学思考的四个学习目标中,本单元将完成目标1、4的学习任务:

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并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在问题解决的四个学习目标中,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情感态度的四个学习目标中,本单元学生主要达到目标1、3的学习任务: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接着让我们一起走进教材

立体式整合:

横向

从教材的编写特点,显现出小数这类知识和技能在本册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的意义是学习小数相关知识的基石,而小数的认识和测量活动的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而编排的,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打好基础。

充分认识了小数,理解并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就要应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材在第一单元下安排了“小数的加减法”,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学生通过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会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小数知识来解决。

教材编写节节相连,环环相扣,都为小数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服务。

纵向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虽广泛,但它是非常抽象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就要让学生对小数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被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要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而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习元、角、分的基础上来认识一位与两位小数;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的认识小数。

第二阶段“小数的意义和加減法”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數加減法、小数加減混合運算这四个内容系统的学习来理解小数,教材这样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

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百分数”知识,是通过分数、小数知识的迁移来认识、理解、运用百分数的知识。

这样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循序渐进地学习,由表面到本质,抓住小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框架,如同进入图书馆,分门别类,清晰明了,从而达到“书越读越薄”的程度。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安排了共七个单元,这七个单元的内容分属于“数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课标中与本单元相关的阐述是:

进一步认识小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及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活动

围绕课标的内容标准,本单元教材编排了《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购物小票》、《量体重》《歌手大赛》六个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通过这六个学习活动,本单元学生将達到六個基本目標: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会进行互化。

3、会用小数表示十进制的计量单位。

4、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5、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6、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围绕单元学习目标,每课教材分别承载了哪些学习任务呢?

《小数的意义》一课承担了目标1、2的学习任务,目标3主要落实在《测量活动》一课,目标4落实在《比大小》一课,目标5、6主要通过《购物小票》《量体重》《歌手大赛》来落实。

内容结构:

从单元目标的落实可以看出,本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比大小》属于前一部分:

小数的认识。

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包括《购物小票》、《量体重》、《歌手大赛》。

编排体例:

具体到每节课的编排体例是怎样的呢?

《小数的意义》教材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50米跑成绩、身高、体重等,扩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然后,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

《测量活动》主要是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比大小》则通过演讲比赛选手的得分情况,学习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和三个以上小数大小的比较。

《购物小票》、《量体重》、《歌手大赛》。

这三节内容有机衔接,在知识编排上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运算——进、退位的小数加减运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三节课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编写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发现,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编排了许多图文并茂,版式活泼、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图,如小数的意义这一节单设一小节“购物小票”,其内容的呈现体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小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的问题可以用小数知识来解决。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

如“小数的意义”中,用直观模型说明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在“购物小票”中,教材没有直接讲解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运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按照先易后难,分散难点的顺序进行编排。

第一学段现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小数,然后在第二学段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了小数,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

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版这三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编排顺序,但苏教版将整块有关小数的知识都安排在了五年级上册,体现出一种整体性,以上三个版本教材虽然有同有异,可它们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在教学中广泛阅读多版本的教材,取众家之长,博众家之彩,给自己和学生更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的空间。

说教学建议

1、重视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教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活动,要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如通过核对购物小票,学习小数加减运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地区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活动,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简历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促进发展。

2、开发好教学资源

《比大小》一课中的第三个问题,“王平的成绩是多少”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大小的范围,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也能说出王平的成绩,但感觉还是比较单薄。

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加法”,补充了这样的问题:

你能写出比2.4大的小数吗?

你能写出比2.5小的小数吗?

使学生发现,2.4—2.5之间的小数有无数个。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追问:

是不是小数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呢?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认识。

对解答本节后面的练习6以及第三单元小数点搬家后的练习3,就比较容易了。

由此可见,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

3、把握好螺旋上升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浅入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历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也知道计算小数的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但当时的认识仅限于购物问题中元角分背景,到了第二学段,本单元是对小数的再认识,是要跳出生活背景,根据小数的意义,利用直观模型,探索一般情况下的小数加减法,从特殊到一般,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不变,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推而广之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即小数点对齐)。

学生理解了这点,之后的计算就与整数的计算是一样的。

这个“一样”,包括也会遇到进位或退位的情况,在探索退位减法的过程中,教材特意安排了关于小数点后面补“0”的问题:

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材是通过智慧老人点明了这一知识点。

(停顿)仅仅“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就能理解吗?

需不需要针对这一性质专门增加一课时的学习呢?

实际上,在三年级下册以元角分为背景学习小数时,商品的标价已经涉及到此类问题,而且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所以教材并未把这一性质单独作为学习内容进行编排,而是穿插在了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中了。

当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

购物中的标价:

4.00元与4元,6.3元与6.30元;也可以运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如:

正方形图形中表示小数的0.3与0.30。

对于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整数加减混合计算,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计算。

教材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分步列式计算,一种是综合列式计算。

如果学生出现另一种综合算式9.43—8.65—0.40,引导学生发现总结a-b-c=a-(b+c),使学生发现,各种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仍然适用。

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评价建议: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作为标准,考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如评价学生对面积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时,要明确面积单位的换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安排评价的内容时,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实际背景中,能否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如,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1)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

(2)一个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在地面上铺边长是2分米的方砖,一共需要多少块?

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换算是实际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

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面积,因此,单位换算学习的重点是常见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而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不作评价要求。

还应该明确,学段目标是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应允许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在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其次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最后看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与其长、宽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所发现。

3.重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知识,不仅仅是掌握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懂得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一些周长与面积综合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常常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4.爷爷靠墙角围了一块菜地(如图所示)。

(1)这块菜地有多大面积?

(2)如果给这块地围上栅栏,至少需要长的栅栏?

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首先要考虑,“墙角”是什么样的?

利用墙角会对面积和周长有什么影响?

然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所以,在评价时,适当地安排类似的内容,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设计书面测试

书面测试是考察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

例如:

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考察,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题目: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好教具等实物,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计数器、钉字板、立体模型、校园设施)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要利用好班班通资源

3、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