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773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期考试.docx

《中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期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期考试.docx

中期考试

2011年秋学期高二年级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

沙漠常常被视为环境恶化的产物,但实际上,沙漠也是维护地球生态循环的一份子,同时也为人类准备了丰富的能源。

  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

没那么简单,新的问题会出现。

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减少噪声,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可爱。

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地面温度升高。

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至少要花数十年的时间。

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红外线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

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

  而沙漠对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也充当了重要角色。

此外,沙尘暴所挟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

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

沙尘暴还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

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

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

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逊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

  没有沙漠,最先郁闷的一定是考古学家。

沙漠气候虽然干燥,却历来是考古学家的乐园,因为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和化石。

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不会被发现,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史前还存在着可以吃须鲸的巨鲸。

我们也不能了解恐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动物,更不用说深刻地探究恐龙大灭绝之谜。

地质学家一定也同样郁闷。

位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的纳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的沙漠,它形成子5000多万年前,保留着很多古老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地质学家

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可以说是一个地质学的图书馆。

  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不仅石油,有些矿物也产在如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

盐滩上有很多水蒸发之后留在表面地矿物质,如石膏、盐。

从硼砂和其他硼酸盐炼出来的硼,是玻璃、陶瓷、搪瓷,农业化学制品、软水剂和西药地一种基本成分。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塞尔斯湖是个著名的干盐湖,那里已出产的矿物价值就有10亿多美元。

还有铍、云母、锂、黏土等等非金属物质也出现在干燥地区。

  时代倡导低碳经济,沙漠盛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会让这两样都变成星际神话。

而且,我们有一天会怀念沙漠,仅仅因为那里少有居民,利于资源开发。

总之一句话,地球上光有森林的话,我们将损失一大批的潜力资源。

(选自《科学博览》2011年4月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如果没有沙漠,地球上将会出现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球表面散热降温的时间将会延长。

B、相当多的地方出现酸雨的频率将会增加。

C、考古学家将失去很多找到文物和化石的机会。

D、地质学家无法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为了给自己降温,必然会释放热量,以致地面温度上升。

B、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够为地球降温,但其速度远远比不上沙漠降温的速度那么快。

C、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如夏威夷群岛和亚马逊热带的雨林。

D、失去了沙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会大量流失,低碳经济就可能打折扣。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沙漠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化石,借助沙漠考古可以发现一些以前未知的史前自然面貌。

B、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在些矿物如石膏、盐等也产在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

C、作者认为步入低碳经济时代,寻找、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时,要重视沙漠的开发利用。

D、沙漠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功臣,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作者建议以后不必治理沙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7题每小题5分)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公有争国之名,然而周人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

①誳:

弯曲。

②河上:

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

积水。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

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

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

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

简略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今人君论其臣也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远处,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7、将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2)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而无功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第8、9两小题。

(10分,每小题5分)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

①寒山:

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②迁客:

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8、这首诗中“雁”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

 

9、请阐述第二句中“泪”字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填空(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李白《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3)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4),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邓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等  雪

唐  敏

这是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大雪后听说的事,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

当然,说“雪在等雪”的人说得极为简单。

江南大城市里的雪是留不长久的,像无数匆匆路过上海的外地人,雪过上一夜,至多两夜便离去了。

这次雪下来三天了,屋顶上还停满了雪,于是说话的上海人望望窗外的雪,说:

“呵,雪在等雪呢。

”这种说法像清澈的冷风吹过我的心头,清凉得异常醒目。

于是我问:

“雪怎么会等雪呢?

”好几个人回答我:

“哪,是这样的,它也要找个伴呢,等下场雪来了一同去。

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

雪不是为人类预兆丰年的,也不是人类粮食——庄稼的被子,更不是天上落下来的面粉或糯米粉。

雪就是雪,雪等的盼的是雪,与人类无关。

雪的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如同它简单的传说。

这传说如此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因为江南的雪是短暂的,再也没有比江南的雪要等雪伴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江南的雪的爱情故事,才会埋藏在毫无自然气息的大都市上海之中。

雪对我是亲切的。

我在农村插队时,遇到过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

下雪的那夜,我独自一人睡在农民土屋的楼上。

所谓楼上,就是人字梁的三角架里,三角架的空洞处,用竹篾条粗心地挡一挡。

早上醒来时,屋外一片灿烂的晴光,我以为太阳出来了。

仔细一看,天还早,是强烈的雪光唤醒了我。

从人字梁的三角形大洞外边,飘进来无声的小雪花,它们停在我的被子上,停在楼板上,停在我乌黑的头发上,除了我的脸上,雪停不住,化成湿湿的潮气。

一层绒毛般轻盈的、极薄的雪盖住了我。

小雪花一落到我的脸上,就像被烫了一下,它尖尖的角便刺我一下,想跳开去,但已经融化了。

我清楚地看着它们六角形的花样,在瞬间消逛。

我还用眼角斜斜地看着自己头发上的那层发着蓝色光芒的薄雪,我不敢动一动,怕破坏了雪对我的抚爱和打扮。

当我最终不得不起身时,长头发披落下来,我的脸和脖颈第一次感到了头发是这样的冷,冷得彻骨的清凉。

雪妆一下子全消失了,在我的身上化成热的雾气。

不过,那时候我还根本不懂雪会等雪的传说,我只是奇怪雪是最冷的东西,却表现出最火热的情绪。

当时我明白的只是一件事,明白了为什么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会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童年看戏的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热血化雪的联想是如何得到的。

原来,雪真的是热的。

不过,我常叹息雪的热情太短暂,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寒冷。

由于寒冷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彻底忘记了雪的热情,一谈起雪,都说冷。

现在听到了等雪的传说,我沉默良久,世界上能让肉体感觉到的热,都是会消逝的。

不消逝的热是不能用人的手来感觉的。

不消逝的是等,是盼。

江南是温湿之地,雪像梦一样容易消逝,就是这样的雪,在短暂的生命中还不放弃等待和盼望,雪真是世上最热情的造物。

于是我热切地盼望眼前的这场雪真能等到下一场雪。

每天我都注视着屋顶上日渐消瘦的雪,每天都没有再下雪,雪病了,发黄、发黑,像枯萎下去的植物。

它的伴还没来。

雪渐渐地少下去,小下去,像一位乘船远去的朋友。

到最后在最冷的朝北的瓦檐缝里,雪消失了,但是雪的伴还是没有来。

这情景好像看着一个活人渐渐地死去,好像合上一本书,雪等雪的经历就这样变成传说,留在人们的口中。

的确,并非所有的盼望都能如愿,但这场雪坚持了这么久才消融殆尽,它把等和盼留在上海的每个屋顶,就像它最初降临的样子。

在整个冬季里,这份等待和盼望的热情都不会走。

记得在大雪化尽的前夜,夜半我惊醒过来,因为我听到了暴雨一样的声音,这强烈、急骤的雨声只有炎热的夏季才会有,而且玻璃窗上真实无妄地溅满了夏季暴雨那样饱满的雨珠。

我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在化雪。

雪如此要强,就是融化也在夜晚无人时。

雪没有等到雪,它是难过的,当它不得不孤单地离去时,它痛哭了,它最后的眼泪还是那样滚烫,像夏天的暴雨。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有删改)

(1)、文章说“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

这个传说好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说“想不到”?

(6分)

 

(2)、作者详写在农村插队时遇到大雪的经历,意图是什么?

(6分)

 

(3)、在“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赋予雪哪些品质?

(用至少三个二字词进行概括)(6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每个3分)

A、文章借“雪化”这一简单的自然景观,赋予雪以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形象。

B、文章在赞美“雪等雪”这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的同时,对上海人满为患、缺乏自然气息的现状也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

C、从“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明白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为什么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D、“病了”“发黄”“发黑”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在等待伙伴时那种因焦灼而渐渐憔悴的形态。

E、文章结尾描绘了一幅“夜半雪化”图,大雪等雪未得而“痛哭”,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同时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舞美设计上洗净铅华,力求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奋斗史。

C、《北大文学讲堂》一书中,比例极高的错别字等问题,让人不忍卒读。

D、“慈心一日捐”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也总有个别人细大不捐,扶危济困的意识淡薄。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两会”前夕“约会”网友,已经成为温家宝总理的惯例。

2011年2月27日上午,他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第三次与网民在线交流。

B、空军有关部门表示,这次预演主要是飞行员充分熟悉国庆阅兵空中梯队编队的基准航线,从而保证空中梯队在阅兵当天做到分秒不差,实现完美的编队飞行效果。

C、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D、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973号决议决定,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着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有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B、③④①②⑤C、③④②①⑤D、③①②⑤④

15、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与原句句意有关的句子。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脚下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

16、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续写结尾。

(5分)

要求:

①要有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②有意蕴,符合教育家的身份。

巴甫雷什乡村学校的花圃里,绽放了春天的第一批月季花。

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该校校长,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摘下一枝月季花,从容地向校外走去。

他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便亲切地问:

“小姑娘,花送给谁?

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说:

“奶奶病很重,很久没有下床了。

我说花开了,她有点不信。

我摘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这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

“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

”蝴蝶告诉它:

“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蝶: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它:

“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年秋学期高2013级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答题卡)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6、12—14题答题卡(每小题3分,共27分)

题号

1

2

3

4

5

6

12

13

14

答案

7、

(1)

(5分)

(2)

(5分)

8、

(5分)

9、

(5分)

10、(8分)

(1)

(2)

(3)

(4)

(5)

11、

(1)

(6分)

(2)

(6分)

(3)

(6分)

(4)()()(每空3分,共6分)

15、,

;,

(6分)

16、

(5分)

17、作文(60分)

2011年秋学期高二年级中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D解析:

“无法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与文意不符,原文说的是“在很大程序上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

2、C解析:

“地球上所有的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的说法过于绝对。

3、D解析:

“作者建议以后不必治理沙漠”的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且不合情理。

4、D解析:

D项中,“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很明显“而”表转折,那么“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是两个相同的句式,意思也相近。

我们有语法来分析一下:

(君主)||[不]总(其)(略)行,“略”就是定语,修饰“行(行为)”的,与上一句“不计其大功”一对照,就明白“略”和“大(大体上,总体上)”的意思一样,就可以推断出“略”是“大体上”、“总体上”意思。

5、CA项考察“而”字的用法。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可行”却“不可言”,明白得很,表转折。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中“独见”与“留意”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唯独没有转折的意思。

排除掉该项。

B项考察“为”的用法。

“曹子为鲁将兵”中“为”是介词,给,表对象;“终身为破军擒将矣”是介词,表被动。

D项考察实词“臣”(“臣”没有虚词的用法)。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中“臣”是谓语中心词,是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今人君论其臣也”中则是宾语中心词,是名词。

该项排除。

6、B该题考核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先找准信息区域再整合即可。

该题属于以偏概全的类型。

7、

(1)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2)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

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

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

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

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

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

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

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

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

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

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

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

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

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

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8、①借助大雁来传情达意;②寄托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作者渴望像大雁一样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9、抒发了迁客有家不能回的无限归怨之情

10、

(1)沧海月明珠有泪

(2)地崩山扒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1、

(1)①这个传说最富自然气息,是雪本身的事情,与人类无关。

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

②上海缺乏自然气息,而这个充满自然气息的传说,竟然能在此流传,所以作者想不到。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这个传说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听到的,这是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

”这句话是个关键句,要仔细把握。

(2)说明雪对“我”的亲切之情,表现雪是热情的。

为下文写雪不放弃等待和盼望作铺垫。

解析:

解答本题需注意“经历”前后的对“雪”议论的关键语句,它们正是作者的观点所在。

(3)纯粹(纯洁)、热情(火热)、执著(坚持)、坚强(顽强)。

解析:

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只要细心提炼就可以了,但要尽可能的全面、具体。

(4)CE 解析:

C项作者不是从“雪等雪”的传说中明白了“关汉卿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下乡时就已经明白;E项“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无中生有。

12、B解析:

B“洗净铅华”原指女子洗掉脸上的粉饰,比喻抛开荣华富贵,平淡从容的生活态度;也常指去掉一切修饰成分,还原事物的本真,与句意相符。

A“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C“不忍卒读”意为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D“细大不捐”是指不睥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兼收并蓄,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13、A解析:

B成分残缺,可以在“飞行员”前加“让”。

C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就是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

D成分残缺,以……为目的;搭配不寻,可以禁止在空中领空飞行,但是“着陆”不当。

14、B

15、 示例:

①天上的繁星 并不因为月亮就在身边而停止眨眼 云间的小鸟 并不因为雄鹰就在眼前而畏惧飞翔

②草间的萤火虫 并不因为明星高照而放弃闪光 海中的小鱼 并不因为巨鲸的游弋而躲进礁石

16、示例:

①他弯下腰,轻轻地抚摸小女孩的头,然后走进花圃,指着大片的月季花说:

“小姑娘,再挑一枝最大的,算是我送给你奶奶的。

②他轻轻地拉着小姑娘的手,又走进花圃,摘下一枝花递过去,说:

“这枝花是我送给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