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08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docx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确切地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

C.分封制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D.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特点

2.苏洵在《田制》中指出: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雇工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3.“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

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

4.著名学者余英时曾指出:

“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

”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C.存天理,灭人欲D.理气同源

5.《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战争史诗电影。

它讲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躲避战火的风尘女子及六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日军大屠杀的故事。

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C.日军占领南京,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6.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旷日持久而又十分复杂的价值观念的变革,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数十年变革,虽然没有完成体系性的重构,但是以进步主义为基础、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现代价值观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确认。

近代中国发生转变的价值观念包括①“夷夏观”②“义利观”③“天人观”④“群己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8.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

“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该派别应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9.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

《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10.右图中的几条曲线分别反映了我

国1840~1956年,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

其中曲线D发展到高峰的原因是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④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的侵略

A.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1.“毛泽东制定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照顾和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其实行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其调整政策的关键点在于不失时机,强力推进。

”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①作出红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②开创不同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③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④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1年11月以来,叙利亚局势动荡不安。

中国政府与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关于制裁叙利亚的提案,认为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决议无助于叙利亚局势的缓和与稳定。

以下新中国与亚非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相关史实中,不符合题意的是

A.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C.1955年新中国参加印尼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1971年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联大获得通过

13.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对此德国专家查尔斯·维克称,中国人在践行自己的诺言,“你们能做的,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一样能做”。

下列科技成就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籼型杂交水稻②“两弹一星”技术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载人航天工程

A.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1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④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

“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

”阿尔凯奥斯所言与城邦相关,据此可以说明城邦最大的特点是

A.城邦林立B.独立自治C.民主政治D.小国寡民

16.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政治体制建构中,“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

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

……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具有毁灭性。

”它是

A.国王B.内阁C.议会D.首相

17.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行驶在铁路上的情景发生时

A.内燃机已出现

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C.轮船已试制成功

D.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康德曾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A.人身的自由B.推翻专制C.思想自由D.主权在民

19.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下列四幅图片。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新航路开辟《权利法案》《十日谈》牛顿

A.西方文明的兴起B.工业文明的扩展

C.世界市场的出现D.逐步缩小的世界

20.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城乡差别的扩大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经济危机的发生D.垄断现象的出现

21.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

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

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B.“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2.“这是一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18个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也是‘冷战’背景下的一场实际战争。

由于参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这场战争是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D.阿富汗战争

23.“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C.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24.“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

”基于这样的认识,产生了下列哪一作品?

A.《格尔尼卡》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自由引导人民》D.《日出·印象》

25.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必考题(35分):

本大题2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共计35分。

要求: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26.(18分)思想的创新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仁人无敌于天下。

“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治国理念?

(2分)

 

材料二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想的优势。

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

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2)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性主义对18世纪法国的冲击。

(6分)

 

材料三一般说来,“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或赞赏新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

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材料三及相关课文后,拟了一份有关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小论文提纲。

请你帮助他完成空缺部分。

(3)(标题)(1分)①

(一)

(小标题1)维新变法——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赞赏利用西方文化

1.其方式是(2分)②

2.其作用似“思想界之大飓风”

(二)

(小标题2)(1分)③——用新文化全面否定旧文化

1.提倡民主与科学

2.提倡新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

(4)据材料四体现了邓小平的什么思想?

(2分)这一思想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7.(17分)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

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

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

(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2分)古代齐国却表现迥异,据材料一归纳其发展经济的表现。

(3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4分)

 

(3)据材料三,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

(2分)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2分)

 

三、选考题(15分):

请考生在第28、29、30、31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请写清题号。

 28.[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

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但梭伦说: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

……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

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

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这一看法?

并说明理由。

(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

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29.[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今天(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人民代表开宪政促进会的成立大会,是为了发扬民意,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

宪政是什么呢?

就是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

孙中山曾说过“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宪法去确认它。

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革命尚未成功,国内除边区等地而外,尚无民主政治的事实。

所以现在的宪政运动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

这是一个大斗争,决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意义。

(9分)

 

30.【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一战和二战,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

“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

”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

“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

……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

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4分)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分析这些观点?

(7分)

(3)结合材料四,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两例。

(2分)

3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柏拉图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都希望提出一套救世良方,何为良政?

如何实现良政?

这是他们孜孜以求其答案的命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做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注:

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人都服从法律,国家就会昌盛。

——柏拉图《理想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应具备的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

(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分别追求怎样的理想国家?

其实现手段有何不同?

(7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与柏拉图的治国理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

一、单项选择题:

(答题卡)(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C

A

B

A

B

B

D

A

D

B

C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C

A

B

C

A

B

A

C

二、必考题(35分):

本大题2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7分,共计35分。

26.(18分)

(1)德治、法治。

(2分)

(2)条件:

牛顿的物理学证实理性的重要性(2分)

冲击:

政治上,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分)

(3)①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1分)

②托古改制(2分,如学生答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相结合,只给1分)

③新文化运动。

(1分)

(4)思想:

吸收、借鉴。

(2分)

影响: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

27.(17分)

(1)观念:

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

(2分)

经济根源: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2分)

表现:

发展工商业;发展渔盐业;利用海洋发展经济。

(3分)

(2)英国:

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2分);

中国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2分)。

(若只答“殖民扩张”和“闭关锁国”,得3分。

(3)在华外国人主要集聚地;西化(近代化)程度较深;设有租界;列强侵华的产物(半殖民地色彩鲜明)(2分)。

全球视角: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分)

文明演进视角:

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较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1分)

(4)内: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外: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分)

三、选考题(15分):

请考生在第28、29、30、31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15分)

(1)特点:

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延续性。

(4分。

答对其中2点得满分)

观点一:

同意。

理由:

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利受到较大限制。

观点二:

不同意。

理由:

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5分)

(2)意图:

选拔变法人才。

(2分)

原因:

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

(4分)

29.(15分)

(1)变化:

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

(2分)

原因:

1895年前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需要。

(4分)

(2)特点:

认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争取民主宪政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5分)

意义: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露蒋介石集团的专制独裁阴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4分)

30.(15分)

(1)变化:

为祖国和自由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

(2分)

原因:

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争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