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37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副井 施工组织设计资料.docx

副井施工组织设计资料

第一章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第一节编制依据

1.富源县墨红镇富盛煤矿机械化改造项目初步设计

2.《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13—90;《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09—94;《煤矿安全规程》(2016);《煤矿建设安全规定》;《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l8—8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3.本公司现有施工力量、技术水平、技术装备和机械化程度。

4.现场实际情况。

第二节编制原则

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正确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和方法,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基本建设法规、经济及施工政策,狠抓主链锁工程及关键工程的施工,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人力、物力,确保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建设工期的实现。

使用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选用成熟配套的施工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确保施工安全。

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实现创优质工程的目标。

第三节编制范围

1.富盛煤矿副斜井井筒改扩掘砌工程。

2.为富盛煤矿副斜井井筒改扩掘砌工程建设工程服务所必须的项目的建设,供风、供水及供电系统,混凝土生产运输系统,金属结构的加工制作及安装工程,生产生活用房及通讯系统。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井田概况

1、交通位置

富盛煤矿位于富源县城190°方向,直距约23Km,地处富源县墨红镇境内。

其地理坐标:

东经:

104º12′35.58″~104º13′05.41″;北纬:

25º28′06.97″~25º28′43.68″。

富盛煤矿以7km的简易公路至墨红,至富源36km,至曲靖111km,至昆明268km。

富源有高速公路、铁路通往各地,交通较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本区于滇东喀斯特高原的滇东岩溶高原湖盆亚区滇黔边境,为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

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高点于中部的小山头海拔1992m;最低点在北面的小溪海拔1782m,相对高差210m。

2、河流

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仅在北面有一条自西向东径流的小溪。

区内流距350m,干季无水,雨季流量2.5~15L/s,注入北东面外围的龙潭河。

为珠江水系南盘江上游补木河支流。

3、气候

该区属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多雾。

极端气温-12℃~32℃,多年平均13.9℃。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冰冻期,有降雪和凌冻现象。

年降雨量700mm~1000mm,平均893.7mm,每年5~10月的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6.5%。

南西风为主,最大风速15m/s。

4、地震

根据1999年《全国地震区划图》,本区属六级地震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0.22,富源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富源境内1537年、1833年和1856年先后三次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感地震也偶有发生,且多系构造型地震。

设计按7度带设防。

5、工农业概况

区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杂居少数回族、彝族,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次为马铃薯、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

当地没有较大的经济开发项目及支柱产业,仅有一些乡镇企业,主要有煤矿、煤焦厂,经济发展缓慢。

电力充足,可保证供给。

 

图1-1-1富盛煤矿交通位置图

(二)巷道工程量概述

1、副斜井井筒技术特征

副斜井井筒斜长349m,倾角-25º,半圆拱形断面,净断面9.7m²。

,支护形式基岩段为锚喷或锚网喷支护,支护厚度100mm,表土段为钢筋砼,支护厚度350mm。

2、断面特征见附图。

(二)主要技术特征描述

1、辅助系统独立系统

2、施工工期划分井筒期一期

3、瓦斯涌出量高瓦斯矿井

4、涌水量<10m³/h

5、排矸方式汽车排矸(~l000m)

第二节、工程地质

一、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Tlf),第四系(Q),现分述如下。

(一)、二叠系上统(P2)

1、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

岩性为暗绿灰色、灰色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组成。

呈细晶等粒结构,具杏仁状构造,属一套火山岩建造。

矿区北东面F3断层上盘及矿界外有出露,厚度大于100m。

2、龙潭组(P2l)

上以M7煤层顶板为界,下至玄武岩分界线,厚93.90~265.75m,平均171.29m。

厚度有一定变化,为矿区内主要含煤层段,含煤9-25层,煤层总厚6.68~28.05m,平均厚度17.45m,含煤系数10.19%。

其中编号煤层16层,厚度0~3.63m,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可采煤层总厚6.24~18.09m,平均厚度为13.23m,可采含煤系数7.72%。

据岩性、含煤性及沉积旋回特征将龙潭组分为二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

上至M16煤层顶板,下至峨眉山玄武岩组顶界,厚43.76m-148.79m,平均90.32m。

主要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间夹薄层状菱铁岩、泥岩,底部见0.15-1.5m的灰白色铁铝质、铝土质泥岩,该层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

下部M21~M24煤层一段,煤、岩层层位、厚度变化大,岩性为深灰色粉砂岩夹凝灰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含鲕状菱铁质结核及大量结核状、线理状黄铁矿结核。

中部M21~M22煤层,其厚度及层位稳定,二层煤层间距小,一般8-10m,呈双联煤层出现为特征,为本段的主要对比标志。

其上为一套较厚的细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厚20m~30m,含1~3层不稳定薄煤层,煤岩层厚度变化较大,顶部M16煤层厚度层位稳定。

本段含煤6-11层,一般7层左右,煤层总厚4.20~14.39m,平均厚度9.75m,含煤系数10.79%。

编号煤层厚度在0.00m~3.63m之间,平均厚度为1.22m,该段煤层特点是中下部硫分偏高,局部含硫量(St,d%)大于3%,其中可采煤层4层(M16、M21、M22、M23等层)。

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呈假整合接触。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上至M7煤层顶板,下至M16煤层顶板,厚50.14-116.96m,平均80.92m,主要岩性为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间夹薄层状菱铁岩及泥岩。

本段含煤4-8层,煤层总厚2.48~13.42m,平均厚度为7.65m,含煤系数9.45%。

是矿区含煤地层中可采煤层较集中的含煤段,含全区可采煤层M7、M9、M11等3层,可采煤层总厚2.38~6.63m,平均厚度为5.15m,可采含煤系数6.36%。

主要可采煤层位于本段的中上部及下部,为较稳定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分布在该段中上部的M10煤层及中下部的M12、M13、M14、M15煤层为全区不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3、长兴组(P2c):

上至卡以头组底界,下至M7煤层顶板,厚51.90-118.21m,平均84.62m。

岩性为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薄至中厚层状菱铁质粉砂岩、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含煤8~14层,一般9层左右,多集中于本段中部,煤层总厚度为1.17~7.65m,平均厚度为3.90m,含煤系数4.61%。

该段中上部M2+1、M3及中下部的M5、M6煤层层位较稳定,但厚度变化大,局部可采。

其余煤层均为0.5m以下的薄煤层,不可采,是含煤地层中不可采的层段。

与下伏P2l2地层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下统(T1)

1、卡以头组(T1k):

为含煤地层直接上覆地层,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及东部矿界附近,ZK501钻孔揭露不全,根据富盛煤矿原采用补木勘区钻孔资料及3、4勘探线剖面控制厚度在71.00-108.95m之间,平均厚度93.03m。

岩性为黄绿色、灰绿色至深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

地表风化裂隙发育,底部5-10m为浅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黑色植物碎屑及灰白色硅质条带和舌形贝化石,与下伏P2c地层整合接触。

2、飞仙关组(Tlf):

为一套海滨相紫红色砂、泥岩沉积,出露于矿区南西角,岩性主要为紫红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呈不规则状互层或夹层产出。

该组地层总厚度296.02m。

根据岩性组合及生物化石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三个段,即Tlf1、Tlf2、Tlf3。

现分述如下:

(1)飞仙关组第一段(Tlf1):

出露于矿区南西部,据ZK501钻孔及富盛煤矿以往地质资料,厚度在71.34m~97.54m之间,平均厚度为84.44m,岩性以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薄层,显水平层理,含白色蠕虫状方解石垂直层面分布,中下部极为发育。

底部具1.50-3.18m浅紫红色、暗绿色中厚层状钙质长石岩屑细砂岩,显交错层理,粒度分选较好。

以下伏T1k地层整合接触。

(2)飞仙关组第二段(Tlf2):

紫红色、紫灰色薄~中厚层状中细粒细砂岩、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薄层,含钙质结核及泥砾,中上部较富集,局部风化后形成孔洞,厚度94.08~113.24m,平均103.66m。

岩石性硬,风化后常形成陡崖,地貌特征明显。

底部为紫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夹粉砂岩、泥岩。

(3)飞仙关组第三段(Tlf3):

出露于矿区南西角,厚度在69.65~146.18m之间,平均厚107.92m。

主要由紫灰、暗紫灰色薄层状粉砂岩为主,间夹泥质粉砂岩薄层。

中上部夹薄层泥灰岩及少量泥岩层理类型复杂,以大型斜层理为主,中下部夹细砂岩薄层及条带,具水平层理与小型交错层理。

底部2.08m为泥质粉砂间夹0.05~0.12m钙质细砂岩(3~5层)含丰富的克氏蛤动物化石。

(三)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面及南东面外围河谷两侧及平坝间,岩性为褐色、褐红色粘土、黄灰色碎石、灰色、褐黄色粉砂质粘土、砂砾等组成,区内可进一步分为冲、洪积层、残坡积物及滑坡体。

厚0~17.03m不等。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表1-2-1矿区地层简表

地层系统

地层厚度及岩性描述

厚度(m)

岩性描述

接触关系

第四

全新

Q

0-17.03

主要由坡积、洪积、冲积及部份湖沼沉积的砾石、砂、亚粘土及粘土组成。

不整合

永宁镇组

T1y1

>50

灰色薄-中厚层状泥晶-细晶灰岩,具少量断续波状泥质纹层,夹数层鲕状灰岩,中、下部产瓣鳃类、菊石化石。

整合

飞仙

T1f3

69.65-146.18

107.92

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薄层。

下部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向上粒度渐粗,由泥质粉砂岩向粉砂岩、细砂岩过渡。

含丰富的瓣鳃类。

整合

T1f2

94.08-113.24

103.66

紫灰、暗紫、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为主,间夹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薄层。

以交错层理为主,见波痕。

含赤铁矿颗粒,俗称“辣椒面”。

整合

T1f1

71.34-97.54

84.44

上部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为主。

下部岩性以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薄层,含大量穿插层理的白色蠕虫状方解石。

整合

卡以

头组

T1k

71.00-108.95

93.03

为黄绿色、灰绿色薄厚层状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部夹数层灰白色硅质条带和舌形贝动物化石。

整合

长兴组

P2C

51.90-118.21

84.62

为浅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菱铁岩、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

整合

龙潭组

P2l2

50.14-116.96

80.92

为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菱铁岩、泥岩薄层及煤层。

整合

P2l1

43.73-148.79

90.37

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菱铁岩、泥岩薄层及煤层。

假整合

峨眉山玄武岩

P2β

>100

为深绿—墨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夹杂色凝灰岩,玄武岩中具气孔、杏仁状构造,气孔多充填有白色、暗紫色方解石晶体。

二、矿区构造

(一)褶曲

矿区位于区域构造法乌向斜的东翼,总体为一走向北西~南东向的次级背斜构造,区内断层较发育,其F3断层西翼为本区的主体范围,向西或南西西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20~40度,往深部倾角逐渐变缓一般为10~24度,局部28度,受构造的影响,在矿区内以南北向断层为主,矿区南面东西向断层次之,地层被断层切割后呈小断块。

F3断层以东地层产状朝东,倾角多在18~20度,深部变缓,属次级破背斜的东翼。

(二)断层

区内共查出断层4条,编号分别为:

F2、F3、F5、F6,断层断距均大于30m,其中2条为正断层,2条为逆断层,现分述如下。

1、F2正断层:

位于矿区中部,走向北北东或近南北向,倾向西,倾角50-60°,断层经小河边—电讯塔—杨家沟西,纵贯全区,区内出露长度1400m,往南延伸出矿界交于F3断层,往北延伸出矿界与F3相交继续延伸,断层倾角较缓,断距较小,一般在30~40m之间,断层两盘小断层较发育,地层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下盘上升出露P2c、P2l、T1k地层,上盘下降出露P2c、P2l、T1k地层,为一张性正断层,地表6个点控制,深部PD1、PD2石门巷道2个点控制,断层位置可靠。

断层往深部延伸切穿区内可采煤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2、F3逆断层:

位于矿区东部,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0~80°,区内出露长度1550m,断距80~150m,断层往北1勘探线位置被第四系掩盖后继续延伸出矿界后交于F2断层。

往南4勘探线附近被一滑坡体掩盖后继续出露延伸出矿界。

该断层大致与F2断层平行,断层下盘出露P2l2、P2c、T1k地层,上盘出露地层P2l为上盘上升的逆断层,造成P2l1下部地层在地表缺失,P2l1与下盘P2l2、P2c、T1k接触,两盘地层产状相反,东盘地层产状变陡。

地表有5个地质点控制,控制位置较可靠。

断层往深部延伸至含煤地层底部,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3、F5正断层:

位于矿区南部南西角,走向北东东—南西西,倾向南南东,倾角70度,该断层往东延伸交与F3断层上盘,往南西被F2断层切割,切割部位被滑坡体掩盖,经滴水村北面延伸出矿界交F1断层,断层北盘(上升盘)出露地层P2l、P2c、T1k、T1f1,南盘(下降盘)出露地层P2l、P2c、T1k、T1f1、T1f2、T1f3,在断层两盘附近受断层影响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次级褶皱发育。

断层区内出露长度800m,地层断距30—50m。

深部延伸到含煤地层的底部,在4勘探线以南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地表8个点控制,位置较可靠。

4、F6逆断层:

位于小河边村东面,夹持于F3、F4断层之间,走向北北东—南西,倾向北西西向,倾角80度,往北延伸出矿界被第四系掩盖,往南延伸交于F3断层,区内延伸长度200m,地层断距50m,断层上盘出露P2l2地层,下盘出露P2l1、P2l2地层,断层两盘地层倾向相反。

地表2个点控制,位置可靠,在北东角部位对M9~M21煤层开采影响小。

另外,将矿区西侧外围的F1、东侧外围的F4断层简述如下:

5、F1正断层:

位于矿区西侧边界附近的边界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倾角75度,是矿区的边界断层,东盘(下盘)上升出露地层为P2l、P2c、T1k、T1f,西盘(上盘)出露T1y地层,断层断距大于150m,往南北延伸长>3000m,为张性正断层,破碎带宽2~6m,见成份杂乱的不规则角砾及透镜状煤包,地表出露清楚,有5个地质构造点控制,深部有ZK501钻孔控制,在钻孔中主要断失了卡以头组(T1k)的中下部及长兴组(P2c),龙潭组第二段(p2L2)上部,断层位置可靠。

对区内深部煤层开采无大的影响。

6、F4正断层:

位于矿区东面矿界外,走向北北东近南北,倾向北西西,倾角25度,往北延伸在1勘探线附近被第四系掩盖,往南延伸在补木村西侧通过被第四系滑坡体掩盖,出露长度大于2000m,地层断距50~100m,变化较大。

断层上盘出露地层P2l、P2c、T1k地层,下盘出露P2β、P2l、P2c、T1k地层,在1勘探线附近造成局部P2l2上部地层缺失,在小河边村附近煤系地层与下伏玄武岩地层接触。

往深部延伸至煤系底部,由于倾向往西对M11煤层以下有影响,地表有7个点控制及4条剖面控制,控制点位置较可靠。

综上所述:

由于矿区位于NNE—SSW向的新华夏系构造带多条断层夹持的断块内。

矿区外围西面据ZK501钻孔揭露控制F1断层为走向南北,倾向西的正断层,地层断距150m,矿区东面外围的F4断层及矿区内F3断层地层断距大于50m,矿区内F2、F5、F6地层断距小于50m。

根据井下调查表明,矿区F2断层上、下盘均伴有稀少的小型断层,断面倾向以北西为主,北东断裂规模次之,一般断距为1~10m,常形成叠瓦状的断层组被F2断层切割后可采煤层忽隐忽现。

根据上述情况矿区构造类型属于中等偏复杂。

断层情况详见表1-2-1。

表1-2-1富盛煤矿断层特征一览表

断层编号

断层

性质

断层位置

产状

规模

控制

情况

断层接触关系

上盘地层

下盘地层

主要特征及影响煤层开采程度

查明

程度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区内

长度

(m)

断距

(m)

F2

位于矿井中部,经小河边—电讯塔—杨家沟西纵贯全区

NNE或

S—N

NWW

或W

50-60

1400

30-40

地表6个点控制,石门2个点控制。

上盘:

P2l、P2c、T1k

下盘:

P2l、P2c、T1k

断面产状较缓,断距较小,但两盘小断层较发育,巷道见破碎带3~5m,见砂岩角砾。

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探明

F3

位于矿井东面,矿界

附近,纵贯全区

S—N

W

60-80

1550

80-150

地表6个点控制

上盘:

P2l2、P2c、T1k

下盘:

P2β、P2l1、P2l2、P2c、T1k

上盘老地层与下盘新地层接触,两盘地层产状相反,下盘产状边陡,断层附近3~5m破碎带。

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基本

查明

F5

位于矿井南面,

滴水-补木学校以北

NEE—SWW

SSE

70

800

30-50

地表8个点控制

上盘:

P2l2、P2c、T1k、T1f1

下盘:

P2l1、P2l2、P2c、T1k、T1f1。

西端交于F1断层,且T1k与T1f2接触,东端交于F3断层,M9煤层明显错移,中部被F2.断层切割。

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基本

查明

F6

位于边村东面,夹持斜交于F3-F4两断层之间。

NE—SWW

NW

80

200

50

地表2个

点控制

上盘:

出露P2l2

下盘:

出露P2l1、P2l2

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相反,南端交于F3断层下盘,北端被第四系掩盖。

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初步

查明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特征

矿区处于格宗向斜构造西翼,地势总体南西部高,北东部低,南部海拔标高1900m左右,多为圆丘和坡度10~15°的缓坡,东西两侧山坡坡度一般20~25°,沟谷多呈‘V’型。

地形总体南西高、北东低。

最高点位于矿区中南部海拔1992.00m,最低点位于北东部小河边村以北沟谷,海拔1782.00m,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为210.00m,属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变化大,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不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

矿区可采煤层倾向北西,分布标高为1886~1520m,大部分煤资源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1782.00m水平)以下,地下水对矿床开采有影响。

(二)地表水

矿区地表水系不发育,中西部为分水岭,区内及邻近地表水体主要为补木河、龙潭河、小溪等。

矿区地表水属于珠江水系南盘江流域,矿区北部有小溪、南东面外围有补木河、北东面外围有龙潭河。

补木河由南向北径流与龙潭河汇合后流入块泽河。

小溪由南向北转由西向东径流,于矿区东北角注入龙潭河。

龙潭河由北西向南东转东西向径流与补木河汇合后注入块泽河。

矿区及邻区内地表水体分述如下:

1、补木河:

处于矿区东南侧外围约400m处,自南向北流经阿令德东边~补木等地,汇水面积约40km2,河床宽约20~30m,标高1774.8~1793.0m,河床主要切穿龙潭组、长兴组、卡以头组和飞仙关组等地层。

旱季流量为230L/s,雨季流量为6620L/s,洪水位一般高于常水位0.8~1.2m,属于一般水量较大,暴涨暴落的山区常年流水河流。

对矿床充水无直接影响。

2、龙潭河:

发育于该区北东部外侧,距矿界150m,环绕于1957m山峰之西、北、东麓,在小河边村庄附近与东西向径流的小溪交汇一起,转向东汇入补木河。

龙潭河河床宽10m左右,最大水深约3m左右,河床在矿区附近切割了玄武岩、龙潭组、长兴组、卡以头组等地层及F4、F6断层,切割长度1050m,标高1778.0~1770.0m,旱季流量39L/s,雨季流量1350L/s。

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

3、小溪:

位于该区北端,呈东西向横切煤系地层及F1、F2、F3、F6断层,于小河边村之东汇入龙潭河,小溪标高1785~1820m,旱季无水,雨季流量2.5~15L/s。

对矿床充水有影响。

龙潭河和小溪均横切过F1、F2导水断层,将沟通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综上所述,上述地表溪沟,在局部地段巷道经过或接近时,地表水体可能沿冒落裂隙带渗入矿井,产生涌水现象,留设河流保安煤柱,生产时应加强防范。

(三)井田含(隔)水层

矿区出露的含水层主要为裂隙含水层、孔隙含水层,据地层时代从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主要为第四系松散风化残积、冲积物构成,厚度0~17.03m,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雨季有泉水出露,流量为0.02l/s,季节性变化明显,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灰岩、砂、泥岩岩溶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西部外围F1断层上盘,岩性主要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厚度>50m,岩溶发育,富含岩溶裂隙水,处于矿区外飞仙关组三段之上的盖层,局部对矿区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二、三段(T1f2+3)砂、泥岩裂隙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暗紫色薄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一般厚211.58m左右。

该段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节理、裂隙发育,含水层直接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

山顶地形平缓,植被较多。

山坡上多为植被覆盖,有利于大气降雨的渗透补给。

矿区内无泉点出露,据岩性分析,渗透性较好,富水性弱。

其底部为飞仙关组一段泥岩隔水层,隔断了飞仙关组二、三段与卡以头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泥岩隔水层

岩性主要为紫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构成,含钙质结核,该层泥质含量高,层位稳定,厚71.34~97.54m之间,一般厚84.44m,在矿区范围内零星出露,地表水文地质测绘中,没有发现有泉水出露,在沟谷低洼处有潮湿等渗水现象,在矿井坑道中没有淋水现象,仅在局部地段沿裂隙面有微弱渗水现象。

总体上为较良好的隔水层,该层隔断了飞仙关组二、三段裂隙含水层同卡以头组裂隙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对矿床充水影响较小。

5、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砂岩裂隙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及东部矿界附近,岩性为灰绿色、黄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71.00~109.95m之间,一般厚93.03m。

地表出露泉1,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