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076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一第一板块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

“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

“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

南宋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

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

南宋前期成就最高的词人是李清照,其他重要作家还有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岳飞、李纲等。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重要作家还有陆游、陈亮、刘过等。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首小令仅有六句,却有许多层次,句句折,笔笔换,一步一境,含蓄无穷,叹为奇绝。

学习时,可针对人物与场景的契合,体会对白中的深意,平淡中的曲折与真切。

也可就词中饶有戏剧性的情景,将词改写为一则短剧,以体会词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词多用“瘦”字,多绘“瘦”形,多构“瘦”境。

其实,“愁”“瘦”“病”“酒”等意象,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

学习这首词,可从炼字入手,抓住“瘦”字这一词眼,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弦外之音,从而把握全词的主旨。

3.《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词是岳飞英雄生命、英雄情怀的音乐化、艺术化。

它以超群的“激烈”“壮怀”,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健的旋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学习时,可把鉴赏重点放在诵读上,在诵读中体会岳飞的爱国激情,把握全词的主旨。

4.《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作,作者借梅花的品格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学习时,可把林逋《山园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等“咏梅”的名篇与这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从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加以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5.《扬州慢》(淮左名都)

这首词写了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发深沉的“黍离之悲”。

学习时,鉴赏重点应放在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表达“黍离之悲”的。

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全词的思想感情,感受姜夔词的艺术风格。

6.《鬲溪梅令》(好花不与

香人)

这首词是怀人之作,通篇梅即人,人即梅,梅人合一。

学习时,应着重思考作品是如何梅人合一地抒写一往情深、缠绵沉挚的深细情怀的。

可从作者想像营造的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入手。

学习词人以梅花寓托相思的手法。

第一板块

对应学生用书P88

一、字音识记

1.风骤(zhòu)   2.玉枕(zhěn)

3.盈袖(yínɡ)4.靖康(jìnɡ)

5.胡虏(lǔ)6.天阙(què)

二、词语释义

1.昨夜雨疏风骤:

疏放,疏狂

2.浓睡不消残酒:

残醉,残存的酒意

3.应是绿肥红瘦:

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4.薄雾浓云愁永昼:

整日

5.东篱把酒黄昏后:

端着酒杯喝酒

6.有暗香盈袖:

幽香。

诗中指菊花的香气

7.莫道不销魂:

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离别的愁苦

8.人似黄花瘦:

菊花

9.莫等闲:

轻易

10.贺兰山缺:

山口

三、名句背诵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2.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对应学生用书P88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辗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生活。

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二、相关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但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外出做官。

目睹海棠的凋零,词人难掩心中的感伤,这感伤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无奈,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几股愁思纠结,于是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三、内容提要

这首词通过对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四、写法借鉴

1.内容含蓄,层次分明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酒意未消先关心花事,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比:

词中天真单纯的侍女(卷帘人)与“浓睡不消残酒”的词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多愁善感和情思细腻。

拟人:

“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来拟写雨后海棠的叶和花,形象生动。

借代:

“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十分贴切。

设问:

“知否、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则妙语天成。

3.语言清新,富有表现力

如“肥”“瘦”两个字,本来极为普通,少有文学色彩,而李清照在此却用它们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院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

重点揣摩

1.有人评价词中叠字用得好,说“‘知否’二字,叠得可味”。

请你结合词句的内容,说说这“味”体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听到卷帘人漫不经心地回答“海棠依旧”,女主人急于纠正,脱口而出两个“知否”,既含有对“卷帘人”冷漠态度的嗔怪,又反映出她爱花、惜花的急切心情。

2.词中“应是绿肥红瘦”历来被人称道,清代评论家认为,赏其用词新,只得“皮相”,其真正妙处在于“含蓄”,请你说出其中蕴含的深层意思。

参考答案:

“绿肥红瘦”表面上是对风雨摧折后春意阑珊、满目狼藉的意象的生动描绘,是伤春之情的表达,实际上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惜花实际上是惜自己。

此句曲折地表达了她深沉细微、难于言表的幽怨。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整体感知

一、相关背景

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而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内容提要

上片描摹了一位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下片写少妇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三、写法借鉴

1.移情于景,含蓄写情

如上片开头写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大清早刚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的,词人便坐在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现出来。

再如后面的“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从字面上看是写词人睡在碧纱厨里,枕着精美的枕头,半夜突然感到有点凉了,实际上是暗示自己心境的凄凉。

这淡淡的叙述,不加修饰,但其中寄寓了词人许多悠悠思夫情。

不说因思念丈夫不能入睡,却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

2.烘云托月,藏而不露

如下片写菊,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个“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

又如“把酒”二字,“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俗,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卉的香气。

由此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却俱现纸上。

重点揣摩

1.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简要分析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词人运用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等景物来烘托心情,还通过独坐、孤眠、自斟等行动来渲染心情。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2.人们评价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三句最有韵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莫道不销魂”,直承“东篱把酒”,使“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

佳节冷落,西风瘦菊,佳人怜花以自怜,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使得“人似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3.李清照是写愁高手,她的“愁”多与“黄花”有关。

请结合本词分析“黄花”在李词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黄花”即“菊花”,是高洁的象征。

从“人似黄花瘦”到“满地黄花堆积”正是李清照命运荣枯盛衰的生动写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菊花时值重阳,又逢黄昏,加之西风,十分憔悴。

而一句“人似黄花瘦”,十分新奇,既见其形又传其神。

从此句来写相思之苦不露不俗,含蓄蕴藉,且又使主人公浓重的伤感情绪得到了绝妙的体现。

满江红(怒发冲冠)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著名词人。

少时家贫苦学,20岁应募为“敢战士”。

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为己任。

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曾于1140年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兵朱仙镇,中原人民纷纷响应,形势十分利于收复失地。

但昏君赵构与秦桧一日下十二道金牌,勒令退兵,后被捕,以“莫须有”的罪名遭杀害。

后追谥“武穆”。

二、相关背景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功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其他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遂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写怀》。

三、内容提要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此词抒发了岳飞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四、写法借鉴

1.直抒胸臆,表现浩然正气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了词人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等句,把艰苦征战收复山河的宏愿以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表现出来。

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了词人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2.夸张手法,表达爱国之心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对胜利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揣摩

1.《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句的大意是什么?

这一句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大意:

抬眼远望,山河破碎,无数同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南宋的一军统帅悲愤勃然而发,不禁仰天长啸,啸声里蕴藏着激荡心中的报仇雪恨、抗敌报国的壮志情怀。

形象: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2.理解分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内涵。

参考答案:

“三十功名尘与土”是回顾过去:

回首往昔,数十年抗战,艰危险绝,尘满征衣,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当下的功名、事业犹如粪土,微不足道。

这是自谦之词。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展望前程:

抗金斗争,任重道远,须披星戴月,日夜奋战,长期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这一句把“饥餐渴饮”和“食肉寝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反映人民对金兵的仇恨。

“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应学生用书P127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骤(jù)  胸臆(yì)  胡虏(lǔ)

B.檀板(tán)玉枕(zhěn)狎昵(jiá)

C.盈袖(yínɡ)告罄(xīn)靖康(jìnɡ)

D.凝眸(móu)天阙(què)袅娜(nuó)

解析:

选D A项,“骤”读zhòu;B项,“狎”读xiá;C项,“罄”读qìnɡ。

2.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疏(疏放、疏狂)

残酒(剩下的酒水)

B.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离别的愁苦)

C.黄花(菊花)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D.长啸(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

等闲(轻易)

解析:

选A A项,残酒:

残醉,残存的酒意。

3.诗歌中运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关于“愁”和“恨”,词史上就有不少名句,下列词句的作者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⑤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A.李璟  范仲淹  秦观  姜夔  苏轼

B.李璟贺铸黄庭坚姜夔欧阳修

C.李煜贺铸秦观李清照欧阳修

D.李煜范仲淹黄庭坚李清照苏轼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应当注意诗句出处。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试问卷帘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否、知否?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千里路云和月。

(3)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似黄花瘦。

(5)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却道海棠依旧 应是绿肥红瘦 

(2)三十功名尘与土 (3)有暗香盈袖 (4)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5)笑谈渴饮匈奴血

二、拓展阅读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①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 ①袜刬(chǎn):

袜子滑落。

(1)上片“露浓花瘦”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写少女见到陌生人后的反应,诗人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明人钱允治认为作者这样的笔法“曲尽情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点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

以花之美烘托少女娇美的风貌。

(2)少女忽见陌生人进入花园,惊慌不已,袜子滑落、金钗坠地也来不及收拾,含羞疾走,然而欲走还留,靠在门边假装嗅青梅,以便偷看一眼来人是谁。

诗人以精湛的笔法把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人们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睛。

“花遮柳护”四字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惨痛情景。

与上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

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像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答案:

(1)想当年 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像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三、语言表达

7.在古诗词中,同一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不尽相同,请你从“风”“雨”“雪”“月”等意象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话。

同样是写花,苏轼的“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达的是珍爱之情;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表达的是相思之情;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的是叹惋之情;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样是写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达的是闲适之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的是思亲之情;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的是报国之情。

8.颁奖辞是一种对获奖者的事迹所写的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它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者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讴歌其高尚的人格精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请从庄子、苏武、李清照三人中任选一位,然后为所选人物拟写一则颁奖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选择人物时,考生要选自己最熟悉的人物,选自己能够写好的人物。

选好人物后,要先概述其主要事迹、重要贡献,接着探究这些事迹、贡献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把这些糅合在一起,用充满灵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就可作为该人物的颁奖辞了。

答案:

(示例一)庄子: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

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

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

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于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示例二)苏武:

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洒在大汉的土地上。

身被放逐于苦寒之地,心却时刻眷恋着故土,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

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的英雄!

(示例三)李清照:

一位女子名留青史,本已不易,再看这位女子的一生,更是艰辛坎坷,国破家亡,爱人逝去,从此,一副重担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

她也曾叹息,也曾无奈,然而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着一切。

巾帼不让须眉,外表柔弱的她在精神上永远都是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