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209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荣枯鉴冯道汇编.docx

荣枯鉴冯道汇编

前  言

《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后晋出帝)继位,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

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开战,大战了三次,最后终因杜重威投降而无兵可调,后晋灭亡,石重贵等也被迫流亡契丹。

耶律德光(辽主)任命他为太傅,耶律德光北撤时也一直随从到了常山。

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刘知远(后汉高祖)看准时机于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在位不满一年便去世了,其子刘承佑(后汉隐帝)继位,在后汉冯道仍然被授予太师,生活得自由又自。

由于朝廷激烈的内争,邺都留守郭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举兵攻入开封,隐帝刘承佑被杀,后汉灭亡,郭威(后周太祖)在开封称帝,仍重用冯道出任宰相。

郭威病死,由郭威的内侄和养子柴荣(后周世宗)继位。

冯道因反对且讥讽世宗柴荣亲征攻打北汉,惹恼了世宗柴荣,让他负责修郭威的陵墓,当了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山陵使,陵墓修好后,冯道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荣枯鉴★

五代冯道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

【♐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无羁载耻荣之义也

【♐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夫身忧已者安命

【♐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则祸患会很强烈的。

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君子不会去做坏事,但祸患却接连不断;小人不贤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上层领导有麻烦时,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

君子不党其无祸无援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

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下贱;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

小人喜欢耍阴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阴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阴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这是真正的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才配称为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

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

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要生存)。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道义抵挡不住性命,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

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阴谋可以得逞,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要留后路),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不要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缺点暴露)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诽谤他的言论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抓住他的把柄),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到处散播他的真假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选择沉默),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

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假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

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伪造得不足以以假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即使是假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真诚也会得罪。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达到目的),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虚礼俗套,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

明知道坏事情,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

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以智力整治人,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的志向(臣服)不会改变。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

术不显则成功谋暗用则致胜

【♐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

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道理不用直接讲清,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恶恩威戒偏也

【♐仁爱能够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仁和义都切勿滥施(必须掌握分寸);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应并重)。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懂得藏才隐智),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密的去试测,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

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牢固关系),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

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以绝念无不破哉

【♐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荣枯鉴》白话解析

《荣枯鉴》的作者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官僚,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后周郭‘柴’荣)而一直位列宰辅,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世界之最。

  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

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

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

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

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虽生处乱世,时局怎么动乱,他都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时,使自己永远立于高位不败。

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葬礼达到万人空巷,纸钱飞扬使道路两旁树枝染成灰色。

后周世宗柴荣罢朝三日以示悼念。

最后被柴荣追封为瀛文懿王。

先看他的自我的评价。

三不欺:

“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

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这使人无法把他的经历和这种自我评价联系起来。

欧阳修以春秋笔法点评冯道:

“(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

”他还对冯道的《长乐老自叙》斥责:

“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

”司马光更与之趋同:

“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

南宋刘因诗形象地讽刺了《冯道》: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认为冯道之作为,亦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视和批判。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则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声音(王安石与司马光两大政治集团阵营,对历史人物评价,也大有不同)。

认为冯道之所以忍辱负重,乃是接济天下苍生为念的行为,是真正的儒者。

王安石这样评价:

“(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

”清人王士禛在《五代诗话》中称:

“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明代李贽评价:

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卷五》)。

到了当代,两种相反的声音依然交替出现。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这样写道:

“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

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

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就是说,冯道是典型的小人。

而当代历史学家葛剑雄在《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中认为,他为了天下苍生而“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

”这似乎是典型的把历史人物观念当代化。

冯道所处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为频繁的时代。

他一生除篡唐的后粱帝国外,所侍奉四朝(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再加上契丹。

十一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辽主兀欲)。

八姓皇帝。

五十多年换了这么多皇帝。

冯道著《荣枯鉴》,曾国藩认为:

“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

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有人说这是小人之书,防小人必读,……。

在我个人陋见看来,也和先贤有不同观点:

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又是关乎生命价值的重大问题。

读什么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

人生选择也是经验科学,人生感悟,一孔之见,抛砖引玉,或可丰富人生选择的话题。

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把君子抬到了不是人的高度,而冯道的荣枯鉴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小人和君子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君子非贵,小人非贱)……。

什么是君子呢?

最早的君子其实就是指现在大家所深恶痛绝的官二代,就是那些没事追逐“窈窕淑女”的流氓恶霸;是孔子把君子美誉成了道德高尚的人,可是官二代们真的高尚吗?

就像是电影《天下无贼》里的贼斥骂保安:

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孔子自己是一个奴隶主的私生子,就自以为自己是君子的代言人了,其实,那些奴隶主又何尝把孔丘此人当成是他们中的一员?

像孔子之类庶出的孽子,当时根本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在古宗法制度中比奴隶也好不了多少。

孔夫子悲叹“礼崩乐坏”之时,正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之世,孔子梦想的小国寡民,奴隶忠诚于奴隶主的制度,在历史洪流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击。

结束春秋战国的秦朝并不重视儒家,相反,在商鞅与秦王见面时曾因提到儒家而遭到冷遇,汉朝开始崇尚黄老,虽然后来号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后人的有意夸大,并不像后来宋朝对儒学那样神化,绝对化,僵化,汉唐的风骨其实还是勇武的,进取的,不像宋儒,言必称孔子,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标,做了束缚禁锢阉割人性的帮凶,使中华民族失去勇武进取的精神,几百年被动挨打,一边接受臣子万岁的跪拜,一边向夷蛮称臣纳贡,以血饲狼……。

冯道先生既然自号可道,自然对道有非常深刻的研究。

他本就不是一个腐儒。

为什么后世腐儒要用儒家的尺度去衡量他呢?

《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自然,本不应该刻意强求千篇一律,不该把人才都铸造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样就造成一个单调死板,不能应变的僵化社会,中华民族自宋朝以来的衰弱就在于道德标准的刻板僵化,扼杀人性,比如说忠,为什么一定要对皇帝忠?

对于昏庸皇帝的忠就是对天下百姓的不忠不义;比如说孝,难道天下父母都是无私的吗?

父母的话就一定正确吗?

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天道。

可是就是有一种奴才文化,认为即使君王再荒淫失道,臣子也要愚忠,也要死谏,就是这种文化的盛行,使皇帝越来越没有危机感,越来越昏庸无耻,人才凋敝,奴才当道,国家也就越来越衰弱,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