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236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不乏关于诗歌艺术的变论,归结起来有“推陈出新”、“翻陈出新”、“去陈出新”、“吐故纳新”、“标新立异”、“别树一帜”等。

其中有内容求变的一面,也含有形式求变的急躁的一面。

形式求变是显而易见的:

早期的《诗经》、楚辞是以偶言(四言、六言)为主的杂言体,汉代发生了相当彻底的变革,四六言句式被纳入到赋体之中,而诗歌渐渐走上了奇言(五言、七言)的历程。

经历唐朝鼎盛时期,诗歌渐趋式微,宋朝时兴词,元朝时兴曲,明清时兴小说,二十世纪之后自由体新诗占据了诗坛的绝对统治地位。

变,本身未可厚非,顾炎武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变论: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

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

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

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

知此者可以言诗也已矣。

在关于内容需变的经典论述中,很难找到出其右者。

可惜,顾炎武没有发现中国人所喜欢的变是改变诗歌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总结文体始盛终衰现象: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不敢信。

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视为经典,用以说明中国诗歌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

内容上无法超越前人,遂打起了改变体裁的主意,终究改变体裁要比改变内容容易得多。

无疑这是“始盛终衰”的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求变的强烈欲望,不仅是诗歌,其他艺术形式也无不处于剧烈变易之中,而且很少出现“吃回头草”的现象,像苏东坡《前赤壁赋》那样脍炙人口的赋体散文,在苏东坡之后再也见不到了。

此外跟诗歌紧密相连的“乐”也激烈地变动着。

与《诗经》联系在一起的是雅乐,“诗三百”孔子都曾“弦歌之”。

可见,那时诗歌与风、雅、颂进行了成功的合作,称之为“雅乐”是一种以部分代全体的习惯性归纳。

楚辞则是与楚乐结合。

汉魏六朝,清商乐取代了雅乐,产生了所谓的乐府诗,曹丕的“援琴鸣弦拨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燕歌行》)就是这种结合的生动写照……雅乐到唐代完全失传,清乐失传年代不详,但唐代盛行宴乐,可以判断,清商的寿命不会比雅乐长。

现在,诗歌与音乐早已彻底分家了。

二十世纪初叶,新诗取代了旧体诗。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尖新峭别,自成一体,轰动一时,曾被视为新诗之代表作。

“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然而郭诗仅仅“阅”了一代人,还没有“阅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神州大地曾掀起过全民写诗的热潮,诗歌变为随意的宣泄与解嘲。

至“文革”,诗歌变为诸如“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之类干巴巴的口号,完全违背了“诗贵虚灵,不贵滞实”的基本原则。

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

再往后就是一片喑哑了,诗坛应了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谶语。

不妨横向看一看世界诸国。

当年莎士比亚所使用的十四行诗至今仍是流行的诗体,美国惠特曼当年如何写诗,现代人还是那样写诗。

日本的俳句、短歌丝毫未动,仍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玩物……在他们那里,诗歌形式几乎是永恒的,变换着的是诗歌内容。

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

变到最后——诗歌彻底消失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日久生厌,就此思彼,弃良就莠,弃巧就拙,这一切都是几千年前种下的宿因所致。

对于文化遗产,玩够了就扔掉——这是几千年来先人留下的积习,我们不得不被迫接受。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出其右者(___________)

(2)四言敝而有楚辞(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

A.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

B.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C.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D.北海亭面馆的顾客,此时也像是突然都失踪了似的。

3.为什么作者认为“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

4.“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国画大师齐白石亦有“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之言,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其他事例,阐述其中的文艺理念。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

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

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

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①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

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

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

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注]①欧洲河名。

下文提到的阿尔帕斯等也是欧洲的山、河、湖等的名。

5.本文作者属______派诗人,代表诗篇____________(填诗篇名)中有“作别西天的云彩”一句,如换成“作别东方的朝阳”,是否妥当?

请简述理由。

_______

6.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不必带书。

7.“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8.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

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二、句子默写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我在你的视线里。

(舒婷《双桅船》)

(2)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3)伤心秦汉,_______,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_____________,墟里上孤烟。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琵琶起舞换新声,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从军行》)

(6)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____________,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8)____________,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园田居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

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11.陶渊明是__________(填具体朝代)人,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

12.“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与作者的《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相类似。

13.“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一句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借乡居生活寄托胸中之“意”,表现了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美——宁静谐美。

B.在这首诗中,诗人身心俱静,交游稀少,所关心的只是桑麻。

C.诗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说明在乡居生活中还是无法做到摒绝“尘想”。

D.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自己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

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

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

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15.解释加点字

(1)径造庐访成(__________)

(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___________)

(3)虫翘然矜鸣(__________)(4)虫跃去尺有咫(___________)

(5)无何,宰以卓异闻(__________)(6)又嘱学使俾入邑庠(___________)

16.与“则虫集冠上”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见有虫伏棘根B.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D.又试之鸡

17.翻译下列句子

(1)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18.本文以_____为线索,写尽了成名一家的悲惨遭遇,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由的官吏追溯到了腐朽的天子宫廷。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

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1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B.时人义之

C.成以其小,劣之D.辄倾数家之产

20.柳宗元想以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又被推荐为宏辞科因此被授予校书郎、永州司马等职务。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得到世人称赞但政治上的才能却没有显示出来表现在还没被重用就遭贬了。

22.文章用简练的语言叙写了柳宗元的一生,他写出了柳宗元哪些方面的特点,试析之。

五、命题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变”字的含义很丰富,涵盖了人生世态的方方面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变”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上、高败落

2.A

3.至“文革”,诗歌变为诸如“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之类干巴巴的口号,完全违背了“诗贵虚灵,不贵滞实”的基本原则。

朦胧诗追求诗意朦胧正是为了纠正这种过于写实的风气。

4.思路2条供参考:

(1)继承和超越的角度。

(2)美学原理角度:

艺术的创作不是照抄自然,要对自然进行艺术的概括提炼;但如果表现的对象脱离了客观太多,就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歪曲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字典意思,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第三段说“很难找到出其右者”,结合文意可知,这句话肯定了顾炎武的见解,意思是说很难找到能超出其之上的人,句中的“右”意思是“上,高”。

第四段和第五段说“总结文体始盛终衰现象”“四言敝而有楚辞”,“始盛终衰”领起下面的内容,可见后面应是说四言衰败然后出现楚辞,“敝”意思是“衰败,败落”。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考的修辞种类以及其特点,再分析四个选项。

A项,“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使用比喻修辞,这里把“诗歌形式”的变化比作“走马灯”。

BCD三项虽然有比喻词,但都不是比喻,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什么作者认为‘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再在句子的上下文筛选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

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九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所谓“矫枉过正”是说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那么这错误是什么呢?

前面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神州大地曾掀起过全民写诗的热潮,诗歌变为随意的宣泄与解嘲。

至‘文革’,诗歌变为诸如‘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之类干巴巴的口号,完全违背了‘诗贵虚灵,不贵滞实’的基本原则”,由此可知,这里的“枉”就是指前面文革时期的诗歌状况,这就是作者有这种看法的原因。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理解题干引文的意思,分析其中蕴含的文艺理念,再结合其他的事例进行阐述。

第一步先理解题干引文的意思,“‘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国画大师齐白石亦有‘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之言”,这里涉及两个词语,一个是“似”,一个是“不似”,所谓“似”就是“像”,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继承”“传承”,所谓“不似”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有与时代、个人相合的东西;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家不但要继承已有的东西,还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但个人的见解要建立在原始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5.新月《再别康桥》不妥,“西天的云彩”使人联想到晚霞、夕阳,在诗歌意象中都给人以凄清寂零之感,而“东方的朝阳”却是蓬勃朝气的象征,与诗歌偏向于落寞感伤的感情基调不符。

6.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

7.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8.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只要心灵上不长疮痂,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9.CD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鉴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两空是考查文学常识,第三问是品味语言,然后考生要回顾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填写前两空,再结合句子意思以及手法等品味语言。

先看前两空,本文作者是徐志摩,他属于新月派诗人;“作别西天的云彩”出自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再看第三问,“‘作别西天的云彩’一句,如换成‘作别东方的朝阳’,是否妥当?

请简述理由”,诗作中“作别”的对象是“西天的云彩”,而题干中另一句“作别”的对象是“东方的朝阳”,由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意象给人的感觉、营造的意境不同,前者“西天”“云彩”展现出的是傍晚时候的景象,让人想到的是夕阳、晚霞,营造出的是凄清之感,后者“东方”“朝阳”展现出的是早晨的景象,给人朝气蓬勃之感;再看《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这首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由此可知,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偏向于落寞感伤,所以“西天的云彩”更符合。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浏览题干可以发现,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学生依据文本筛选概括出作者认为要想领略作客山中妙处的一些做法,且题干已经给出了一个暗示,即“不必带书”,故考生可以浏览文本,先找到“不必带书”这一内容,依据这句话的模式和在文中的位置去寻找其他的内容。

从文中来看,“不必带书”源自第四段开头,文中说“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由此可知,除了“不必带书”,还应该“不须约伴”,且这句话是对第二、三两段的小结,文本二、三两段就是分析“不须约伴”的妙处;最后分析剩下的第一段,第一段开头直接说“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至此可知,本文应该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即“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不必带书”。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分析引文传达出的意思,接着分析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最后体会二者之间的关联。

引文源自第一段,第一段是说要想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接着后面具体展示服色和体态,如“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显示出随性自由、无拘无束,“牧童”“渔翁”“农夫”“走江湖的吉卜赛人”“猎户”他们在服饰上不讲究的,是不受拘束的,是自由,这些人与身居山中的闲适自在是相合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身份场合的限制,服饰体态上受到限制,没有这些人自由随意,所以作者提到的是文中这些人。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设题的区域在最后一段,然后考生要先梳理上文作者如何畅叙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再看结尾段在此基础上有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从文中来看,上文三段文字从两个方面来叙述如何领略山中作客的妙处,第四段开头也是紧承上文从第三个方面来说,即“不必带书”,接着作者分析为何作客山中不须带书,因为“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

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这些应该是作者由作客山中而引发出的拓展和深化。

9.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