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343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0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2018年广东省东莞市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海水晒盐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为防止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目前很多城市将垃圾分类,如图所示,表示可以回收物品的标志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冰水化合物、空气B.氦气、过氧化氢溶液、钢

C.冰、干冰、生石灰D.石墨、熟石灰、石油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6.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属于有机物

B.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3:

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

6:

1

7.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

2CO2+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4B.CH3OHC.C2H5OHD.C2H6

9.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7:

32

D.生成物丙和丁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3

10.在推断实验室无色废液的成分时,四位同学得出了四种结论,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

A.NaCl、CuSO4、NaNO3B.NaCl、K2SO4、NaOH

C.HCl、NaOH、CaCl2D.K2CO3、KNO3、BaCl2

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的试管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则对相关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多

12.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

NaOH

加入稀硫酸至pH等于7

B

CuO粉末

C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

N2气体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D

KCl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铁粉

A.AB.BC.CD.D

13.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如图图象能正确表示产生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14.下表提供的四组物质,符合图示相连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的是(  )

A

Mg

HCl

CuSO4

NaOH

B

CO

O2

H2SO4

CuO

C

KOH

SO3

NaOH

CuSO4

D

Na2CO3

Ca(OH)2

HCl

CaCl2

A.AB.BC.C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3分)

15.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1)用洗洁精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2)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应补充      元素.

(3)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      .

(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      .

16.元素周期表是同学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图是某元素的“身份证”,请回答:

(1)该元素的名称是      ,是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易      电子(填“得”或“失”);

(2)由该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17.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      ;

A.沉淀B.过滤C.煮沸D.蒸馏E.吸附

(2)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      ;

(3)自来水的硬度一般较大,长期饮用硬度大的水对身体健康不利,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8.如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交通工具﹣﹣自行车,请完成下列各题:

(1)所标各部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填序号),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有      (任选一种物质填序号).

(2)车轮的钢圈在潮湿的空气中会锈蚀,这是铁与空气中的      和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通常用盐酸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新型食品保鲜剂“纳米α铁粉”被称为“双吸剂”,其实质就是利用了铁生锈的原理,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的“纳米α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选用      检验,若出现      的现象,说明该双吸剂仍可使用.

19.“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Cu”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      ;

(2)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2反应的实质是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0.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的浓溶液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E为白色沉淀,从C→D的反应过程中有蓝色沉淀生成.下图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请写出化学式:

A      ,F      .

(2)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

(3)C溶液与铁粉反应后,取剩余固体加入盐酸,没有气体放出.请分析:

C与铁粉反应后的溶液组成中除了H2O外,一定存在的物质有      ,可能存在的物质有      .

21.工业上生产电路板及处理废液的工艺流程如表:

(1)操作a是      .

(2)步骤②加入过量铁粉,除能与废液中的FeCl3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加入稀盐酸,充分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滤渣只剩铜.步骤③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步骤②③所得FeCl2可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循环使用的FeCl3.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结合下列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杂质,为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择适合的装置依次为      .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反应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王同学认为:

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小李同学认为: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①小王同学做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无色

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猜想正确

取少量氯化钙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无色

【实验评价】

②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③如果你要证明小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      (填字母)来代替酚酞试液.

A、紫色石蕊试液B、氢氧化钠溶液C、硝酸银溶液D、碳酸钠溶液

④若实验证明了小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氯化钙一种溶质的溶液.

23.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1)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

③若观察到      ,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

是氢氧化钠猜想2:

是碳酸氢钠猜想3:

是碳酸钠

你认为猜想      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排除错误猜想后,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CO2与Na2O2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五、(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4.近年来,染发俨然已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据央视国际网络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600多人中,染过发的人占到了90%以上,而且在30岁以前开始染发的人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半数左右.染发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颜色的作用,俗称染发剂.染发剂普遍含有对苯二胺这种致癌物质,化学式为C6H8N2.请回答

(1)该物质含有的      种元素;

(2)对苯二胺的化学式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为      ;

(3)对苯二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25.一个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盐酸溶质的质量为3.65克,小明为了测定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如图1,进行下列实验.

(1)请根据NaOH的化学式计算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求原混合溶液中氯化铜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CuCl2+2NaOH=Cu(OH)2↓+2NaCl)

(3)请在图2中绘制生成沉淀质量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请用黑色签字笔作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

C.海水晒盐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

A、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分馏的原理,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逐一先汽化后冷却液化,分离成相对纯净物质的过程,只是将原来的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石油就是由沸点不同的汽油、煤油、柴油等混合而成,通过分馏将它们分离,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煤主要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等,大多煤,质地疏松,多用于动力发电、民用燃烧提供热量等.焦炭是煤经过高温干馏(隔绝空气加强热)而成,质硬,多用于炼铁.显然煤和焦炭是两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

D.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分析.

B、根据稀释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

D、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

,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A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水面上沸腾溅出,故B操作不正确.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D操作正确.

故选B.

 

3.为防止污染环境,节约资源,目前很多城市将垃圾分类,如图所示,表示可以回收物品的标志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可以回收物品的标志,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向左拐弯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冰水化合物、空气B.氦气、过氧化氢溶液、钢

C.冰、干冰、生石灰D.石墨、熟石灰、石油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分析】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

A、氧气属于单质,冰水混合物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故A正确;

B、氮气属于单质,过氧化氢溶液属于混合物,钢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冰属于氧化物,干冰属于氧化物,生石灰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石墨属于单质,熟石灰属于混合物,石油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

A.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要谨慎处理.

C、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

D、灭火原理: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以防止触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B、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煤气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可以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6.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属于有机物

B.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3:

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

6:

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

A.由丁酸乙酯的化学式可知,丁酸乙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丁酸乙酯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故叙述错误;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1×12):

(16×2)=18:

3:

8,故正确;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

12:

2=3:

6:

1,故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8.物质X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

2CO2+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4B.CH3OHC.C2H5OHD.C2H6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3O2

2CO2+3H2O,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X的化学式.

【解答】解:

在反应X+3O2

2CO2+3H2O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

反应后共2个C原子、6个H原子、7个O原子,

反应前现有6个O原子,

则X中共有2个C原子、6个H原子、1个O原子,

即化学式为C2H5OH,

故选:

C.

 

9.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甲和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7:

32

D.生成物丙和丁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甲的分子为3个H原子和1个N原子构成的NH3分子,乙物质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丙为由2个N原子构成的N2分子,物质丁的分子为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氨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解答】解:

A、物质丁的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H2O分子,人体内的水占体重的三分之二,为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A正确;

B、反应中反应甲与生成物丁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物质为化合物;反应物乙与生成物丙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物质为单质;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特点,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B正确;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反应中甲物质氨气与乙物质氧气的质量比=68:

96=17:

24≠17:

32;故C不正确;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N2+6H2O,生成物丙氮气与物质丁水的分子个数比=2:

6=1:

3;故D正确;

故选C.

 

10.在推断实验室无色废液的成分时,四位同学得出了四种结论,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

A.NaCl、CuSO4、NaNO3B.NaCl、K2SO4、NaOH

C.HCl、NaOH、CaCl2D.K2CO3、KNO3、BaCl2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A、根据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进行分析,

B、根据三种物质不会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氢离子和氢氧化根离子会产生水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

A、硫酸铜在溶液中常显蓝色,而溶液要求是无色的,故A错误;

B、三种物质中没有带颜色的离子,相互也不会反应,可以共存,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水,不能共存,故C错误;

D、氯化钡和碳酸钾会生成碳酸钡沉淀而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的试管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则对相关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乙溶液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多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的热量使两支试管内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随温度的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温度升高,使得固体乙继续溶解,而甲从饱和溶液中析出.

【解答】解:

A、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判断正确;

B、乙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固体溶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判断不正确;

C、随温度的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判断不正确;

D、乙的饱和溶液继续溶解固体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未溶解的固体将逐渐减少.判断不正确.

故选A

 

12.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溶液

NaOH

加入稀硫酸至pH等于7

B

CuO粉末

C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

N2气体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D

KCl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铁粉

A.AB.BC.C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气体的净化(除杂).

【分析】根据除杂质的原则分析:

①首先要能把杂质除去,②原物质的量不能减少,但可以增加,③除去杂质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④操作越简单越好,要便于混合物的分离.A中会带入新的杂质,B中会把原物质除去,D中会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