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842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实验班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实验班)第三次月考

高二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

3.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A.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4.下列关于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说法有误的是

A.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属统治阶级

B.幕府与藩国并存

C.士、农、工、商属被统治阶级

D.强化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5.图再现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实质上是

A.“塞私门之请”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承认土地私有

D.实行“田里不鬻”原则

6.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

7.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8.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0.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

A.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十分激烈

B.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

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十分激烈

D.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1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

①打开朝鲜的门户②吞并琉球③侵略中国台湾岛④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下列关于德川幕府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

B.按身份等级确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C.工商业者大都住在城市,但仍受歧视

D.天皇、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

14.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B.开启民智C.普及科学D.废除八股

15.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主要原因是

A.维新志士要推翻君主制

B.新政法令要推翻清政府统治

C.新政法令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D.新政反映了人民的反帝要求

16.“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

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

17.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的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英国入侵埃及

18.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19.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庆历新政D.王安石变法

20.下列各项,说明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性的是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2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2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主要是因为日本

A.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

B.明治维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资本主义发展,国力提升

D.明治维新时期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23.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B.对外赔款量(单位:

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24.宗教改革(英语:

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

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25.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政府强兵措施包括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改进军备

c.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A.abB.ac

C.abcD.bc

26.梁启超说:

“凡改革这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下列戊戌变法的措施中,兼有“除旧”和“布新”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裁撤冗员

C.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D.设立京师大学堂

27.晚清一些仁人志士鼓吹“西学中源说”,梁启超也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这说明“西学中源说”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时人向西方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28.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人物

言论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青苗法B.保甲法C.均输法D.市易法

29.“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

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

”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

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

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

30.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31.(12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

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

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三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梭伦

材料四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材料二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材料三梭伦为“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四体现了梭伦怎样的价值观?

32.(12分)材料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1740年登上普鲁士国王宝座。

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伏尔泰等人的见证下,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使普鲁士迅速崛起,历史上又称其为腓特烈大帝。

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

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但事实上只对他一人负责,大臣无任何实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

他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为国家注入开明、公正的新精神。

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农奴制剥削方式,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业,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性关税等政策,竭力增加税收以扩充军力。

军事方面,主要从严训、精械、创新战术、改革军制和加强补给等方面强化军队建设,把“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使普军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

此外,他还兴建数以百计的学校,奖励科技和扶助艺术发展等。

——摘编自陈潇《制度改革、军力建设与国策权变:

腓特烈大王的大战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腓特烈二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影响。

33.(16分)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中国、俄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了。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量及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

“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

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体制,然后是皮毛。

”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

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变的“皮毛”是指什么。

而日本先变的是“体制”,指出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

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A项更能反应材料的内容,故选A。

2.C

【解析】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因为各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落后与汉族政权,所以在融合过程中其实就是自身封建化的过程。

A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是含义;B项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是在社会生化方面的表现;D项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也是表现而非实质,故此题选C项。

3.D

【解析】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即鲁国实行“初税亩”税收制度,它的实施实际上是公开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个赋税制度的改变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增加了的财政收入,但并不是深刻社会影响;最深刻社会影响是社会的变革,即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土地私有制经济兴起,故排除AB项,D项正确,而C项“周天子”之说错误。

正确选项为D。

4.C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17世纪德川家族建立幕府统治,是幕藩体制,建立了等级森严地封建等级制度,即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和商,而士包括将军、大名、武士,而它们属统治阶级。

故AB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C项。

5.C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开阡陌,废井田的主张,实质上是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故选C。

A项是说的商鞅变法的公正。

B项说的是政治方面,实行县制;D项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原则,不许买卖土地。

6.B

【解析】A项说法明显错误,梭伦改革只是缓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并没有根本上解决。

因此①错误,从而排除AD项;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废除债务奴役制,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这些都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故选B。

7.C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因而其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因此A、B、D三项均符合史实,C项说法明显不合史实。

故选C。

8.A

【解析】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故选A。

B项说法不准确,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但是新法并未废除;C项不是主要的原因,只是说的个人原因;D项说法错误,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9.B

【解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不可能是一场彻底的变法改革。

所以B正确。

10.B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因为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导致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王安石同属于统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故此题应选B项。

11.C

【解析】①是1876年《江华条约》的签订;②是1879年;③是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④是1894年。

12.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俸禄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问题,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3.D

14.B

15.C

16.A

17.D

【解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让埃及盛极一时,但是埃及对外扩张带来的国内阶级矛盾、国外的利益矛盾,加之改革本身就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英国入侵埃及不是其失败的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

18.B

【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试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

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19.D

20.D

【解析】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判断。

题干中要求“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AC属于对农民经济上的剥削;B是有条件的保留;D是最不彻底的改革,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2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一般从经济的角度来思考,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不属于根本性措施,排除;C项不属于根本性措施,排除;D项不属于根本性措施,排除。

故选A。

22.C

【解析】ABCD都是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力提升,是日本走上侵略扩张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故选C。

23.C

【解析】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已经破产,因此不会出现1907年前后的增长,故A项错误;对外赔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1901年《辛丑条约》赔款数量前所未有,与该图统计不符合,故B项错误;1898年百日维新前,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社团大量建立,1905年开始的预备立宪掀起立宪风潮,立宪派政治团体大量建立,故C项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加,清政府对外贸易顺差值应该是不断减少,与该图统计不符合,故D项错误。

2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信息“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异端”的形式出现”等反映了当时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故选C项。

2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信息“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涉及军事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备以及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等,故abc均符合题意,选择C项正确。

26.A

【解析】戊戌变法中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中的“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因此兼有“除旧”和“布新”的特点。

故答案为A项。

裁撤冗员属于“除旧”,设立京师大学堂属于“布新”,C项不是戊戌变法中的措施,排除BCD项。

27.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中源说”意在为变法较少阻力,是有助于推动时人向西方学习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学中源说”并非科学的依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学中源说”和盲目排外旧观念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A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29.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中可以看出,“我”是指亚历山大二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能做的应是解放农奴,给予土地;亚历山大二世其目的是维护其统治,故A项错误;C是目的,不是措施;D项与材料无关。

所以答案选B。

30.A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把“天皇重新抬出来”是为了结束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的是以天皇为首的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31.

(1)措施:

推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2)赞同。

理由:

商鞅变法法律残酷;并非富民,缺乏全民共识;焚烧诗书,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不赞同。

秦朝灭亡是秦暴政导致的,与商鞅变法没有多大关系。

理由: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强了国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3)措施:

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确保经济上的独立;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按土地收入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在维护贵族利益的同时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

(2)价值观:

崇尚正义、法制,试图采用法律的途径,以“不偏不倚”的中庸政策来调解社会矛盾。

32.

(1)特点:

开明与守旧并存,带有鲜明的“开明君主”制色彩;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核心是军事、政治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推进近代化,实现富国强兵;是君主推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影响:

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近代化;实现了富国强兵,大大增强了普鲁士的军事实力,为国家统一和国家地位提升奠定了军事基础;推动了德意志民族内部联系,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为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强化了德国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33.

(1)事件: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措施:

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2)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②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③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皮毛”是指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内容:

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度。

(4)封建统治危机;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三国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