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130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docx

老中医刘祖眙医疗经验

脑病擅从肝肾血瘀辨证的刘祖贻

周慎整理

编者按:

刘祖贻,湖南安化人。

自幼继承祖业而学医,后又在湖南中医高校深造,曾选拔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的助手。

业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特别是对脑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用药,有独到的见解。

刘氏根据临床实际,提出脑病之病因,主要在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重在血瘀、内风与正虚;脑病之辨证,要从辨别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的表现入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辨知证候类型;脑病之治疗,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个方面药物为基础,重在治肝、治肾、治瘀。

其辨治体系很有临床价值。

本文系统介绍了刘氏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他重视肝、肾、血瘀辨证,强调从瘀分三期治疗脑震荡,从瘀辨治脑动脉硬化症,从肝肾血瘀辨治脑萎缩,从肝风、血瘀、肾虚辨治急性脑血管病,从风、瘀论治血管性头痛。

在名案评析及医论医话中,对刘氏治疗高血压脑病、内耳眩晕症、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精神分裂症的临证经验以及在头痛用药规律、哲学的指导意义、中医免疫须辨治等方面的学术观点,也作了介绍。

本文反映了他重视医理与临床相结合,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继承先哲与推陈出新相结合的风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刘祖贻,男,1937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精明山村。

家中业医八世,自幼耳濡目染,随父学医。

1954年冬开始独立应诊,其后又于1956年进入湖南中医高校深造,1958年分配至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院)工作,1961年选拔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研究员的助手。

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加拿大国际中医药针灸学会名誉顾问。

并于1992年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氏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91’新方妙术》、《三湘医粹》(丛书)三部专著;参与整理、编写了《中藏经》、《温疫明辨》、《中医学概要》、《中医胃肠病学》;发表了《从肝肾血瘀辨第二卷541证治疗脑萎缩》、《分三期辨证治疗脑外伤后头痛》、《温阳益气法对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之影响》等论文20余篇,并有《祖国医学与免疫学的关系》、《中药复方固表饮的研究》等两篇论文在加拿大“首届国际中国医药针灸学术会议”上宣读。

刘氏主持的“安化抗癌茶的研究”获198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固表防感冲剂的研究”获1990年度湖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度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所参加的“中藏经之整理研究”获199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参砖茶之研究”获199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现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温阳益气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黄参颗粒剂治疗瘀阻脑络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安神补心颗粒剂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刘氏重视临床实践,从医近40年以来,一直坚持门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疑难病症,特别是脑震荡、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血管性头痛、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辨治时得心应手,患者亦有口皆碑。

同时对中医基本理论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温病学说、中医免疫学说、中医临证思维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略举数则于下:

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

刘氏认为脑病之病因,主要在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六者互为因果,导致了脑病病症的错综复杂。

脑病之辨证,要从辨别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的表现入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辨治脑病的证候类型。

脑病之治疗,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方面药物为基础,互相组合,就能够构成脑病的各种治法和方药。

擅从肝肾血瘀辨证治疗脑病,虽然脑病存在六因,须从六辨七治之中寻求治法,但刘氏却非常重视肝肾血瘀辨证,认为肾主藏精,肾精足则能上充于脑,使脑髓充满而能尽其所用;肾精亏虚则不能上充于脑髓,脑髓不能充满,失其所用而脑病作矣。

肝宜条达,郁怒伤肝,肝阴暗耗,或水不涵木,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清空亦发为脑病。

血脉宜和畅,和畅则神得昌宁,不畅则脑脉瘀滞而脑神受扰矣。

因此在辨治脑病之时,尤其要重视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以提高临床疗效。

明辨温病源流:

温病起源于何时,国内学者一直见仁见智,不能统一。

刘氏在详细考证马王堆医书和《内经》之后,根据书中记载,提出温病起源于秦汉之前,并不晚于伤寒学说,只是在中医学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伤寒学说跃而居先,而温病学说反瞠乎其后,甚至居于从属地位。

金元以后,温病学说才振帜崛起,与伤寒成抗衡之势。

故撰写成《温病源流论》一书(未刊行),从而使久疑难决的温病学说发展源流得以澄清。

学术精华

一、脑病六因,重在内风、血瘀与正虚刘氏认为:

脑病的病因虽然很多,其常见因素为外邪、痰、瘀、内风、气郁、正虚六者而已。

由于外邪有风、寒、火(暑)、湿之殊;痰有痰湿、痰热之分;瘀有阻络、扰神、闭窍之别;内风有肝第二卷542阳化风、热盛风动、阴虚风动、血虚风动之异;气郁有郁滞、郁热之分;正虚有精虚、气虚、神虚之异,均宜一一区别。

(一)因于外邪外邪,即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也。

但作为脑病病因来说,主要有风、寒、火(暑)、湿四种因素。

风为六淫之首,常兼夹寒邪或热邪,经口鼻或肌表而入,内侵于经络,上犯于巅顶,动扰于清空而致头痛,或风犯于外,扰于内,引动内邪而诱使脑病发作。

寒邪有伤寒、直中之分,若天寒地冻或气温骤降之时,人受其寒,寒邪循经上犯巅顶,或大寒直中于头部,均引起头痛。

正如《素问·奇病论》所说:

“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火邪有二,或外感六淫之火(暑),或外感他邪而郁遏化火,或火邪逆传而内陷于心、肝,或上闭心窍而神昏谵语,或内动肝风而抽搐直视,皆为脑病之危重证。

湿邪外受,阻遏气机之宣发,影响头部气机的敷布,从而出现头重如裹、眩晕痛昏之疾。

(二)因于痰脑病之起因于痰者,其痰为无形之痰。

一般认为:

在肺、脾、肾及三焦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而形成痰邪之后,则可阻滞脑络、蒙蔽神窍而导致脑病。

若痰郁化热,痰热上扰神明,亦可导致脑病。

(三)因于瘀瘀,指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停积。

刘氏尝曰:

脑为元神之府,血脉和畅则神得昌宁,血脉不畅则神不安宁而痛、晕、呆、痫、厥诸症均可作矣。

一般而言,若头部突受外伤,血脉运行受阻,或气机阻滞,运血不畅,血脉自痹;或年老体弱,全身功能日渐减退,血脉运行日渐涩滞;或风阳升扰,影响头部气血运行之道,血溢于外而成离经之血,皆可使头部血脉运行失于流畅,甚至瘀塞不通,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脑病的出现。

(四)因于气郁气流行于全身各处,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脑的生理功能也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激发。

若神志抑郁不畅,或过用滞气的药物,均可使气机郁滞于脑,从而导致脑病。

若气郁化热,郁热上升,动扰神明,亦可导致脑病。

若暴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亦可见头痛、昏厥、卒倒等脑病症状。

(五)因于内风内风出自于肝,多由肝阳及热盛、阴虚、血虚所产生。

若素体肝阳偏盛,肝阳上亢,或长期忧思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脑病。

或肾阴亏损,肾水不能涵养第二卷543肝水,以致肝阴不足,肝风内动,亦发为脑病。

(六)因于正虚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刘氏认为:

当虚成为脑病的致病因素之时,主要指精、气、神的不足。

精虚在于肾,气虚在于脾,神虚在于心,故脑病之虚,多乃肾、脾、心之亏损也。

此乃脑病虚证之根源。

精藏于肾,肾精足则能上充于脑,使脑髓充满而能尽其所用,故《灵枢·经脉》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大小诸证方论》亦曰:

“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虽殊,而气实相通。

”若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或房事不节,或久病失养,皆可耗伤肾之精气(阴精或阳精),肾精亏虚而不能上充于脑髓,则脑髓不能充满,脑失其用而脑病作矣。

并且肾之阴精受损,既可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导致脑病,又可因水亏而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火独亢,心神受扰而出现失眠、狂躁等神志不宁症状。

气生于脾,脾运健则谷气充足而灌溉于全身,升清于头部,头得谷气之充,则脑髓满而能尽“精明”、“记性”之用。

若饥饱劳倦所伤,影响脾之运化,则谷气不足而不能上升其清气,上气不足则影响脑髓之满,从而导致脑病,即《灵枢·口问》所谓: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神藏于心,心得气血所养,则其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即脑之功能正常。

若禀赋薄弱,或病后失调,或思虑过度,导致心之气血不足,也就能影响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神虚之象,即见反应迟钝、失眠健忘、精神委顿等症状。

虽然脑病常由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六者引起,但它们很少单一为病,通常互相兼杂,互为因果。

如外邪稽留不去,可以影响水液之输布而生痰,影响血液之运行而生瘀,影响气机之通畅而致郁,影响肝阳之潜降而动风,日久不愈,亦可影响肾脾心之功能而伤精、伤气、伤神。

痰之为病,亦可阻于脉道而导致瘀血,滞于气机而导致气郁,阻于脏腑而引起正虚。

瘀之为病,可使水液失于输布而生痰,使气机运行不畅而郁滞,使肝脏失于柔润而动风,使脏腑受损而伤正。

气郁、内风之为病,均能影响水液之输布、血液之运行而使痰、瘀之邪内生。

正虚之为病,虚而不能固护于表则易感外邪,虚而不能运化水液则内生痰浊,虚而运血无力则导致瘀血,虚而不能柔润于肝则内生肝风。

因此这六者虽然是脑病由来之源,但由于它们之间的互为因果,导致了脑病病症的错综复杂。

综上可知,脑病病因虽多,不外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六种因素。

刘氏认为:

脑部感染性疾病一般起因于外邪,急性期多兼痰、兼内风;恢复期则多为痰、瘀、内风三者互结,或伤及于正所致。

脑部缺血性疾病,一般起因于瘀与内风,急性期可兼痰或气郁,亦有化火者;恢复期则多为正虚、血瘀所致,亦有兼夹内风或痰浊者。

脑部出血性疾病,一般起因于内风,急性期可兼痰、兼瘀,亦有化火者;恢复期则多起因于内风、痰浊、瘀血、正虚。

脑部损伤性疾病,虽然起因于瘀血,但急性期可有兼痰或化热之变,恢复期则乃正虚、血瘀等因素为病。

脑部占位性疾病,一般乃痰、瘀为病,常兼夹内风,日久不愈者渐伤于正。

脑部先天性疾病,常因正虚而致病,尚可兼夹痰、瘀及内风。

脑部变性疾病,一般起因于正虚与血瘀,亦兼痰、兼内风者。

脑部发作性疾病,多起因于内风、痰、瘀,亦可与外邪、正虚有关。

精神病变,则多起因于气郁、痰、瘀与正虚,亦可有化热之变。

因此刘氏认为脑病病因主要责之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第二卷544面。

但六者之中,以内风、血瘀、正虚为病者居多,以外邪、痰湿、气郁为病者较为少见。

二、脑病之六辨刘氏尝曰:

在脑病辨证之中,要注意辨别外邪之象、痰象、瘀象、气郁之象、内风之象、正虚之象等六个方面。

脑病症状虽然错综复杂,若仔细分辨,则主要在此六者,此纲举目张之法。

因此,如何正确辨别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是提高脑病辨证准确度的关键,也是提高脑病治疗效果的基本点。

(一)辨外邪之象外邪,指风、寒、火(暑)、湿;外邪之象,指由感受风、寒、火、湿之邪,诸邪循经上壅,影响脑之功能所出现的头痛、眩晕、神昏、痉厥、抽搐等症状。

由于外邪包括风、寒、火(暑)、湿,因此在辨别外邪之象的时候,既要注意确定是否属于外邪,又要辨别是哪一种外邪为患。

一般而言,头痛而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发无休止者,多为外邪之象。

头痛而痛连项背、遇风尤剧者,为风象;头痛而痛如裂开、发热口渴者,为热(火)象;头痛而难忍、肢厥脉微者,为寒象;头痛而如裹、肢困苔腻者,为湿象。

若头眩痛而烦怒脉弦,或头空痛而腰酸足软,或头晕痛而遇劳则甚,或头蒙痛而呕涎苔腻,或头刺痛而舌紫脉涩,则皆非外邪之象。

眩晕一般少因外邪所致,但在风邪外扰、引动内风之时,亦可出现眩晕,然必兼鼻塞、身痛等表证。

神昏而兼舌绛、夜间热甚者,为热象;神昏而便秘腹胀、苔黄燥者,亦为热象;神昏而头痛肢厥、脉微欲绝者,为寒象。

若神昏而默默不语、不痛不厥,或神昏而苔腻、喉中痰声,或神昏而肢厥、大汗淋漓者,皆非外邪之象。

痉厥、抽搐而头痛肢酸、脉浮紧者,为风象;痉厥、抽搐而高热苔黄者,为热象。

若痉厥、抽搐而自汗神疲,或痉厥、抽搐而舌紫脉涩者,则非外邪之象。

(二)辨痰象脑病中的痰象,指由痰邪上扰或蒙蔽心窍所致的眩晕、头痛、痴呆、神昏等症状。

由于痰邪包括痰浊与痰热,因此在辨别痰象的时候,既要着重确定是否属痰象,又要注意辨别何种痰邪为患。

一般而言,眩晕而恶心苔腻者,为痰浊上逆;眩晕而口苦、苔黄腻者,为痰热上扰。

若眩晕而面红烦躁,或眩晕而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眩晕而神疲健忘者,皆非痰象。

头痛昏蒙而吐涎苔腻者,为痰浊上犯;头痛而口苦、苔黄腻者,为痰热上扰。

若头胀痛而烦怒脉弦,头刺痛而舌暗脉涩,头空痛而腰酸神疲,头晕痛而遇劳更甚者,则皆非痰象。

痴呆而流涎、苔白腻者,为痰蒙心窍;痴呆而骂詈时作、苔黄腻者,为痰热上扰。

若痴呆而时伴狂躁、便结舌红,或痴呆而善悲、神疲舌淡,或痴呆而遇事辄忘、足软尿多,或痴呆而舌质紫暗、有外伤史者,皆非氮象。

神昏而痰涎壅盛、苔白腻者,为痰蒙心窍;神昏而痰潮喘息、面赤苔黄者,为痰热上扰。

若神昏而壮热,或神昏而口开息微、肢冷汗出,或神昏由外伤所致,面舌紫暗者,皆非痰象。

第二卷545(三)辨瘀象脑病中之瘀象,指由瘀血阻滞脑络,或动扰脑神,或郁闭脑窍引起的头痛、眩晕、痴呆、卒倒等症状。

在辨别脑病瘀象之时,重点在于确定是否为瘀象。

一般而言,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者,为瘀象;眩晕而由外伤所致、舌暗脉涩者,亦为瘀象。

若头痛眩晕而恶心苔腻,头痛眩晕而腰酸神疲者,皆非瘀象。

痴呆、卒倒而发作于外伤之后,且伴舌暗脉涩者,皆为瘀血扰神、闭窍之象。

若痴呆而流涎,苔腻,痴呆而耳鸣腰酸;或卒倒而口噤握拳,脉弦,卒倒而口开手撒、汗出肢冷,卒倒而痰涎壅盛、苔腻,卒倒而高热谵妄者,皆非瘀象。

(四)辨气郁之象脑病中的气郁之象,指由气机郁滞或气逆于上所致的头胀、头痛、眩晕、卒倒等症状。

在辨别郁象之时,着重在于确定是否属郁象,其次是辨别气郁是否已经化热。

一般而言,头胀头痛而精神抑郁、默默寡欢者,为气郁之象;若头胀头痛而烦躁易怒、口苦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热之象。

若头胀头痛而发热烦渴、尿黄苔黄,则非气郁之象。

眩晕短暂发作而精神抑郁者,为郁象。

眩晕而脘闷苔腻,眩晕而神疲舌淡,眩晕而腰软健忘,皆非郁象。

卒倒而口噤握拳、脉沉弦者,为气郁之象。

若卒倒而面白、息微、肢冷,卒倒而唇紫舌红,卒倒而痰潮苔腻,卒倒而身热谵妄,皆非气郁之象。

(五)辨内风之象内风之象,指由于风气内动,出现以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之动态症状为主的表现。

我们将这种“内风”归属于肝,也称肝风内动。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由于内风常因肝阳及热盛、阴虚、血虚所化生,所以在辨别内风之象的时候,要注意确定是否为肝风内动,并注意辨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肝风内动。

一般而言,眩晕而头重足轻、目胀烦躁者,多为肝阳化风;眩晕而倦怠多忘、唇甲色淡者,为血虚生风;眩晕而咽干烦热,舌红苔少者,为阴虚风动。

若眩晕而呕恶痰多,眩晕而健忘腰软,或眩晕而闭目静养自止、动则更甚者,多非内风之象。

抽搐而痉厥高热、苔黄脉数者,为热极生风;抽搐而头昏自汗、神疲舌淡者,为血虚生风。

若抽搐而项背强直、寒热身重、脉浮紧者,则非内风之象。

震颤而烦怒更甚、舌红苔少者,为阴虚风动;震颤而头晕舌淡者,为血虚生风。

(六)辨正虚之象脑病正虚之象,指由精、气、神三者不足引起的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痴呆等症状。

由于虚象多由精、气、神不足所致,故在辨别虚象之时,既要注重确定是否属虚象,又要辨别是何种类型的虚象。

一般而言,头痛而空、腰酸耳鸣者,为肾精之虚象;头痛而晕、遇劳则甚、神疲舌淡者,为脾气之虚象;头痛而紧、失眠心悸者,为心神之虚象。

若头痛昏蒙而恶心吐涎,头痛如刺而舌暗脉第二卷546涩,头痛目眩而烦怒口苦者,皆非正虚之象。

眩晕而健忘腰酸者,为肾精虚象;眩晕而动则加剧、神疲舌淡者,为脾气虚象;头昏而有箍紧感、失眠心悸者,为心神虚象。

若眩晕而恶心苔腻,眩晕而烦怒舌红,眩晕而面紫舌暗者,皆非虚象。

失眠而健忘、腰酸梦遗者,为肾精之虚;失眠易醒而心悸、神疲食少者,为心脾两虚;失眠易醒而胆怯善惊者,为心胆两虚。

若失眠而烦怒口苦,或失眠而头重苔腻者,皆非正虚之象。

痴呆而健忘、足软尿多者,为肾精虚;痴呆而善悲、神疲气少者,为心脾两虚。

若痴呆而流涎苔腻,痴呆而狂躁便结,痴呆而舌紫脉涩者,皆非正虚之象。

三、脑病七治,重在治肝、治肾、治瘀脑病之七治,指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种治法。

刘氏尝曰:

脑病治法虽多,却均从这七个方面变化而出。

因此,脑病之七治,是脑病各种治疗方法的基础。

(一)治外邪治外邪,指祛除外邪、治疗外邪为患的一种治法,包括疏风、散寒、清热(暑)、化湿等法。

治外邪各法常用如下药物:

疏风,常用苏叶、荆芥、防风、藁本、白芷、辛荑,或薄荷、蝉衣、菊花、蔓荆子等药;散寒,常用细辛、吴茱萸、白附子、肉桂、附子、生姜等药;清热,常用石膏、夏枯草、草决明、生地、丹皮、黄连、黄芩、胆草、银花、连翘、大青叶、七叶一枝花等;化湿,常用藿香、佩兰、石菖蒲、苍术、厚朴、羌活、独活等。

刘氏常用的以治外邪为主的治疗方法,有以下数种:

1疏风散邪法适应证:

风邪外扰证药物组成:

薄荷10克,蝉衣10克,白蒺藜12克,蔓荆子15克,佛手10克。

配伍要点:

疏风加散寒或清热药。

加减法:

风寒为患者,酌加防风、苏叶、藁本、川芎、白芷、细辛等;风热为患者,加银花、连翘、菊花。

2散寒温脑法适应证:

寒邪犯脑证。

药物组成:

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甘草3克。

配伍要点:

散寒加益气药。

加减法:

痛在前额及面部者,加白芷;痛在两颞者,加川芎;痛在后枕者,加葛根;痛在头顶者,加藁本;若夹饮而巅顶痛、吐涎沫者,加吴茱萸、生姜;恶心者,加法夏。

3清热开窍法适应证:

热闭心包证。

药物组成:

银花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黄连6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紫雪散3克。

第二卷547配伍要点:

清热加开窍醒神药。

加减法:

高热而无汗,加薄荷、蝉衣;兼痰而痰声辘辘,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热盛动风而抽搐频频者,加羚羊角、全蝎、钩藤、白芍;暑热闭窍者,加青蒿、石膏、西洋参、绿豆。

4化湿散邪法适应证:

湿邪上蒙证。

药物组成:

苍术10克,茯苓10克,苡仁15克,佩兰7克,川芎10克,醋延胡10克,蔓荆子10克,山楂15克,内金7克,麦芽30克。

配伍要点:

化湿、淡渗利湿加活血通络药。

加减法:

身体重痛者,加羌活、独活;眩晕恶心者,加法夏、天麻;失眠多梦者,加枣仁、龙骨、牡蛎;暑湿上蒙者,加香薷、厚朴、扁豆、荷叶。

(二)治痰治痰,指祛除痰邪、治疗痰病的一种治法。

包括温化寒痰、清化热痰两类药物,前者常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白附子、石菖蒲、郁金、苏合香等;后者常用瓜蒌、贝母、竹茹、礞石、昆布、海藻、天竺黄、竹沥等药。

刘氏常用的以治痰为主的治脑方法,有以下数种:

1化痰燥湿法适应证:

痰浊上犯证。

药物组成:

法夏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枳实10克。

配伍要点:

温化寒痰加理气药。

加减法:

心烦口苦,苔黄腻者,去法夏,加竹茹;狂躁便结者,加礞石、远志;失眠多梦,加枣仁、龙骨、牡蛎;颅内发现肿块者,加昆布、海藻、莪术。

2化痰清热法适应证:

痰热上扰证。

药物组成:

竹茹1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6克,炙远志10克,僵蚕10克。

配伍要点:

清化热痰加理气药。

加减法:

时伴狂躁者,加礞石;口苦便结者,加胆草、草决明。

(三)治瘀治瘀,指以通行血脉、消散瘀血治疗瘀病为主要作用的一种治法。

常选用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郁金、延胡索、莪术、蒲黄、三七粉等药物。

刘氏常用的以治瘀为主的治疗方法,有以下数种:

1活血通络法适应证:

瘀阻脑络证。

药物组成:

丹参15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生蒲黄15克,全蝎5克,白芍15克,钩藤15克,甘草5克。

配伍要点:

活血加熄风止痛药。

第二卷548加减法:

劳累则发,气少乏力者,加黄芪;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腰酸膝软者,酌加制首乌、桑椹,或枸杞子、淫羊藿。

2活血安神法适应证:

瘀扰脑神证。

药物组成:

丹参15克,延胡索15克,合欢皮15克,五味子10克,枣仁215克,夜交藤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山楂15克。

配伍要点:

活血加安神药。

加减法:

神疲气少,加黄芪;嗜睡,去龙骨、牡蛎,加石菖蒲;头痛,加全蝎。

3活血化痰法适应证:

痰瘀互结证。

药物组成:

丹参15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黄芪30克,僵蚕10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楂15克。

配伍要点:

活血、化痰加安神药。

加减法:

失眠多梦,加枣仁、夜交藤;烦躁颈胀,加天麻、钩藤;颅内发现肿块,加海藻、昆布、莪术。

(四)治肝治肝,指以疏理肝气、平熄肝风为主的一类治法。

包括疏肝理气和平熄肝风两类药物,前者用柴胡、香附、枳壳、川楝子、青皮等药;后者用全蝎、蜈蚣、僵蚕、钩藤、天麻、白芍、白蒺藜等药。

刘氏常用的以治肝为主的治疗法,有以下数种:

1疏肝理气法适应证:

气机郁滞证。

药物组成:

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合欢皮15克,乌药10克,山楂10克,丹参15克,白蒺藜12克。

配伍要点:

疏肝理气加安神药。

加减法:

头痛,加延胡、川芎;眩晕恶心,加葛根、法夏;胸闷时痛,增丹参用量至30克,加降香、益母草。

2解郁泄热法适应证:

气郁化火证。

药物组成:

胆草7克,生地10克,车前草10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合欢皮15克,郁金10克,山楂10克。

配伍要点:

清肝泻火加疏肝理气药。

加减法:

狂躁不安,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石决明;头痛,加延胡、川芎;苔腻者,加竹茹、石菖蒲、远志。

3平肝熄风法适应证:

肝阳化风证。

药物组成:

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白芍15克,佛手10克,山楂12克,丹参15克。

第二卷549配伍要点:

平肝熄风加活血药。

加减法:

头痛剧烈者,改白芍30克,加甘草10克,蔓荆子10克,延胡12克,全蝎5克;眩晕恶心者,加白蒺藜10克,法夏10克,泽泻15克,葛根15克;血压增高者,加桑枝30克,苦丁茶10克,杜仲12克;腰酸膝软者,加枸杞子10克,山茱萸10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

4滋阴熄风法适应证:

阴虚风动证。

药物组成:

制首乌15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白蒺藜15克,钩藤15克,全蝎5克,山楂12克,甘草5克。

配伍要点:

滋补肝肾加平肝熄风药。

加减法;头痛明显,加丹参、延胡索;震颤者,加鳖甲、龟板、牡蛎;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口中涎多、神情呆滞者,加石菖蒲、郁金。

5养血熄风法适应证:

血虚生风证。

药物组成:

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5克,全蝎6克。

配伍要点:

补血加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