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342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docx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专题测试

1、《诗经》曰: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2、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最主要依据是

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夏朝青铜器②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③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3、夏、商、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③集体耕作方式的改变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

4、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不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B、使用金银错新技术制造青铜器皿

C、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D、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互相交流

6、【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7.【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8.据《吕氏春秋》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回答9-18题。

9、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B.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C.我国春秋战国时已发明铸铁柔化技术D.我国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10.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1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

①金银错技术②夹纻技术③以曲造酒④《考工记》⑤原始瓷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

13、下列我国手工业部门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制瓷工业②丝织业③造纸业④冶铁业⑤青铜铸造业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③④②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①④③

14、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C.春秋与隋唐D.隋唐与两宋

15、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灵渠B.江南河C.秦渠D.都江堰

16、下列水利工程具有较突出的运输作用的有①灵渠②郑国渠③隋运河④元运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7、以下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时人们已经能用粬造酒B.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

B.南北朝时发明了铜铁合炼的灌钢法D.唐朝中原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1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正确的是①战国时期修筑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②秦朝时修筑了灵渠③隋朝开通大运河④唐朝在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超六朝总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9、下列的内容中实质相同的是①“相地而衰征”②“初税亩”③“开阡陌封疆”④“均田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0、【创新预测题】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回答21-24

21、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是

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B.上百万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22、关于江南经济开发的表述错误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趋向平衡B.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唐朝前期江南经济开发趋缓D.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3、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南方迅速开发并开始超过北方地区B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C南北朝时期马钧研制出灌溉工具翻车D北方经济经历了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

2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④农作物品种增多⑤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25、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B.都废除井田制C.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都实现富国强兵

26、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27、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变法法令是

A.实行连坐法B.重农抑商C.实行县制D.确立土地私有

28、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唐朝经济的繁荣发展,与唐朝实行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

据此回答29—30题。

29、“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该文

的“此制”是指()

A.租庸调制B.均田制C.两税法D.科举制

30.唐代的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

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和曲折。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31-35题

31、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32、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33、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包括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B.扬州、益州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C.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D.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34、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35、下列各项,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①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③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④玉米和甘薯在清代推广种植

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6、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主要是由于它()

A、使封建官僚机构的体系完整严密B、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C、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历史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回答37--39题。

    

        图一               图二(铜权)        图三

37.上图一为春秋牛尊,它所表达的时代革命性意义可能是

A.青铜技术提高B.已经开始牛耕C.饮酒已经普及D.畜牧业发展

38.图二是

A.商鞅统一度量衡标准器B.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标准器

C.秦始皇统一货币诏书D.唐太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金印

39.图三反映的庸制主要意义是

A.增加了政府谷物收入B.保证了劳动时间C.标志着银两代役的开始D.巩固了府兵制

40、因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发展,过度开垦所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1、古代吸收外来经济、文化成果的下列史实中,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有()

①朝鲜的名马②佛教③中亚乐舞④甘薯、玉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

42、先秦时期为长江流域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诸侯国是①秦国②楚国③吴国④赵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3.中国江南经济与北方经济趋向平衡是在

A.秦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44、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隋唐经济较为发达。

回答45—49题。

45.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6、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47、唐中期以后,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

①邸店兴起②柜房出现③夜市出现④在农村草市定期举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8、在下图《隋唐手工业分布图》中,在唐朝后期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的工商业城

市是图中的()

A.AB.BC.CD.D

49、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明清的经济,回答50-63

50、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51、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十分缓慢。

究其原因,从市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

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④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52、“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

”(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

53、下列都是明朝农业生产的特点,其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B.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C.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D.引进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

54、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特点的是①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②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种植高产农作物新品种③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④对外贸易发达⑤两种经济成分并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55、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有

①引进玉米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增加②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区域出现专业化趋向③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5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57、明清时期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A.导致市场狭窄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造成手工业发展缓慢D.影响商品经济不发达

58、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走向衰落。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59、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

60、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61、【经典高考题】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2、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63、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C农业、手工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64、下列的赋税制度中有纳“钱”代役规定的是

①西汉的“更赋”②隋唐的“庸”③北宋的“募役法”④明朝的“一条鞭法”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65、一条鞭法的主要影响是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D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66、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程度提高的是

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地丁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67、唐朝中期始,经明清两代,封建赋税制度不断改革并最终定型,其特色有

①“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②“量地计丁”纳银代役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摊丁入亩”征地丁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68、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69、【高考变式题】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70、下列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不符合史实的有

A.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B.从农业税为主向商业税为主演变

C.逐渐由征收实物向征收银两变化D.人头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最后被取消

71、清朝康熙末年,人口只有两三千万,乾隆年间增至三亿多,导致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提高B.疆域扩大C.推行"摊丁入亩"D.耕地面积增加

72、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几经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交纳实行

到交纳银两,这种变化反映了①封建赋税的加重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④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7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转变

C.加快了新兴封建经济的发展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74、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人口流动B.确保赋役征收C.确保兵员需求D.加强地方治安

75、中国古代,力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后又并入其它税种按土地多少征收,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人身控制不断松弛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

76、清初,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对其作用的分析比较完整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77、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国赋税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唐朝是我国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

据此回答78-82题

78.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A.韩非子的主张B.荀子的主张C.孟子的主张D.墨子的主张

79.对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C.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80.唐中期以后的税制同以往的税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

A.地租形式的变化B.税种类型的变化C.征税标准的变化D.征税手续的变化

81.唐中期均田制的崩溃,从本质上说明了()

A.封建土地国有制从此结束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C.封建地主经济遭到破坏D.唐统治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82、下列各项唐朝的制度中,能相对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租庸调制④两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不论成败与否,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回答83—84题。

83.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D.封建城市的兴起

84.下列各个变法的内容具体措施,起到“稳定物价”作用的是

A.商鞅变法B.隋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

8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调整封建生产关系B.缓和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增加政府收入的手段

86、下列对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两税法的作用是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困难

B.北宋的方田均税法遭到地主阶级极力反对

C.明朝的一条鞭法结束了人丁收税标准

D.清初的地丁银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7、.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和征税标准由人丁到田亩,由交纳实物到交纳白银的变化反映的下列问题,其中不准确的是

A.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国家征收的土地税加重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D.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88、我国古代一整套赋税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A.西周贡赋的征收B.西汉编户制度的施行C北魏租调制的确立D隋唐租庸调制的推行

89、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对的是

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C.否定了土地兼并D.官僚、地主也纳税

90.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D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91.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B田赋和辽饷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

92、最早反映出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实施赋税制度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93、中国封建社会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最为松驰是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94、明朝后期开始确定以白银为交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一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使白银成为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D、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95、能够体现唐朝生产力水平的选项有

①圩田大量的出现②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③纺织业出现纱绸机④不愿服役的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6、阅读中国古今著名水利工程分布图,

按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⑤④

C、②⑤①③④

D、②⑤①④③

9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农业商品出现③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④形成了一些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专业生产区域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8、从下列“秦小篆字砖”和“汉并天下”瓦当中,你能获得那些历史信息?

①秦朝的文字特点

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成就

③秦汉的大一统

④秦汉的雕刻和建筑艺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99、右图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民族政权

并立时期的形式图,图中①②③④地

在当时的名称分别是

A上京,南京,东京,兴庆

B、南京,上京,东京,兴庆

C、中都,上京,东京,兴庆

D、南京,中都,临安,兴庆

100、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这里的“衰弱”最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空前加强B、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西欧文化影响日渐扩大

【参考答案】

第Ⅰ卷答案

1-5CBBDC6-10CBDAC11-15ABCBA16-20DBCDD21-25CCDDD

26-30BDABA31-35ADBCB36-40ABBBC41-45CABCC46-50CDAAC

51-55ABADB56-60BCDDC61-65BAADD66-70BBDBC71-75CDBBA

76-80DDCCC81-85BBCDA86-90CDBCC91-95ACDDB96-100CDCCC

第Ⅱ卷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