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486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我喜爱的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调查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简单设计自己喜欢书籍的封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书籍的封面对于书籍的重要性。

2设计自己喜欢的封面版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余到学校附近书店调查一些封面设计具有特点的书籍,并作记录和图片准备。

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封面

2.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

(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归纳引入

3.教学归纳引入:

书籍封面设计一般从图形、文字、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

常见的方式是以图形为主,图形与文字的有机结合。

其实,单纯以文字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把文字看成一种可以进行设计的图形符号,同样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意味。

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

展示分析海报设计作品

4.展示两组以文字图形设计的优秀海报并加以借鉴。

分析作品中文字图形设计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变化及设计特点。

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实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技巧,然后教师再升华总结。

更多从文字造型设计、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

位置变化:

疏密、虚实、藏露、错落、上下、偏正、曲直、纵横、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对齐方式。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封面布局的版式设计。

(尝试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与设计。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尝试

6.学生动手练习尝试。

(教师参与各个小组学生的设计探讨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更优化的制作表现手段。

教师的引导不要演变成一种包办,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设计的欲望及提供努力的方向是教学辅导的核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版式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书籍封面的版式美观性与作者的个性色彩。

2文字图形的整合处理。

[教学过程]:

(课前用适合设计绘制的白纸包装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准备重新设计。

分析书籍封面

1.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书籍封面。

(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

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

总结学生练习

2.回顾总结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

(教师针对版式设计问题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建议。

)投影仪配合。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3.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把文字看为主要设计元素,根据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原有书籍封面进行再设计。

(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便、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

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

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完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分组练习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展示与评价

5.作业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投影仪配合。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苍松翠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初步掌握水墨表现松树或柏树的基本画法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说自己喜欢水墨画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欣赏名家小品画的用笔用墨特点。

[教学过程]:

欣赏作品:

《松石图》

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潘天寿的《松石图》。

(约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特定造型特点及画面情境,教学中对比加入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松石图,宜简洁。

教师设问:

对比一下,两幅作品的画面在意境上给你什么明显不同的感受?

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幅作品会给你这种感受上较大的差异呢?

你觉得作品中的特定造型与画面的特定意境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看法,引出中国传统绘画以独特的笔墨技巧表现对象,传达不同精神寓意的特点。

对比展示两幅写意松树作品。

(可以局部放大)

学生自主欣赏松树作品

2.学生尝试自主欣赏松树作品。

(约5分钟)

(展现两幅松树为主的画面,注意作品技法风格与画面意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展示两幅松树写意作品。

师生一起分析范画

3.师生一起分析一幅松树范画的特点、临摹步骤与技法要领。

(约5分钟)

(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学生分析的具体方向与角度。

)展示一幅松树范画。

学生临摹范画局部

4.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临摹范画的局部。

(约5分钟)

(强调锻炼学生自己体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5.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试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

(约5分钟)

学生临摹松树范画

6.学生正式对一幅自己较为喜爱的松树范画进行临摹练习。

(约15分钟)

教师出示三张不同风格与不同技巧难度的松树临摹作品,都不宜偏难。

纸张建议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展示三幅松树临摹范画。

作业展示

7.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

投影仪配合展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初步掌握水墨表现松树或柏树的基本画法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说自己喜欢水墨画的特点,画一幅水墨山水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用笔墨表现自己喜欢的水墨山水画小品

[教学过程]:

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组合

1.布置学生先用毛笔工具在八开毛边纸上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组合变化。

(约5分钟)

在复习上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及时与真实掌握学生对组合变化的已有认识水平与运用程度。

观察、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

2.教师出示两张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

(约5分钟)

注意结合示意图来强化学生对树木组合基本特点的把握,同时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步骤习惯。

展示树木组合的示范作品。

学生分析试画作业

3.教师出示几张树木组合变化的示意图,结合前面学生的试画作业,让学生尝试分析作业中组合变化的优劣。

(约5分钟)

了解画山石的用笔、用墨与结构变化特点

4.观察山石示范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画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了解山石组合大小、聚散等变化特点。

(约5分钟)

松、石水墨画创作

5.学生尝试以松、石为主体,创作水墨画。

(约20分钟)

纸张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教师出示几张适于初学者直接借鉴的松石小品范画。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展示三幅松石临摹范画。

作业展示

6.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

教学评议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适时举行小画展的办法,展示学生作业,激励学习热情。

投影仪配合展示。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缤纷家用电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大胆创新的创意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根据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创意稿。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活动

1.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市场电器的调查活动。

主要调查内容:

a.产品造型、色彩、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b.不同设计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价格、销售等方面的情况有何差异。

多种家电实物

大家一起分析调查的信息

2.教师与大家一起分析调查总结的信息,初步归纳产品设计与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调动每个调查小组参与到调查信息整理的竞赛活动中。

)投影仪配合展示。

优化原有设计的举例

3.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对本小组调查产品再设计。

(教师先自己对一组学生调查的产品,参照调查得出的信息,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先对优化原有产品设计进行教学举例。

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

4.展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注意产品创意稿绘制的技巧。

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本学习小组调查的产品进行再设计,并画出创意稿。

注意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协作、交流。

产品的改进必须明确改进的理由,体现优化设计的价值。

切忌脱离实际的盲目设计。

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力图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提倡使用马克笔或水彩笔等结合黑色水性笔进行绘制。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

6.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设计对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及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

[教学过程]:

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特点

1.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2.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及创意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产品特点

3.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及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

4.出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

a.选择更能体现产品主要特点的角度绘制产品。

b.用黑色水性笔勾画产品造型结构线。

c.使用浅灰色的马克笔在体块转折处入手,强化立体感与质感。

d.使用黑色马克笔勾画产品的外轮廓及装饰投影。

展示一组设计效果草图。

回顾学生练习

5.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生练习中值得进一步注意的设计构思问题及绘制技巧的差距。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6.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尝试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创意稿。

自己独立设计或者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协作进行。

设计的电器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能够充分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注意选择更能体现产品设计特点的角度绘制创意稿。

尝试运用简易技巧绘制创意稿。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

7.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

展示及小结

8.学生作业展示及单元教学小结。

展示学生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触摸美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2认识材质的肌理特点。

[教学过程]:

学生介绍材质特性

1.先检查学生课前收集材质的准备工作,然后请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材质在肌理与质感等方面的特性。

(约5分钟)实物材料

材料照片资料展示与分析

2.借助影视媒体展示一些材料的照片资料。

(注意图片的清晰,注意展示材质细部的放大图片。

)(约10分钟)

教师着重对比分析一组材质的肌理与质感,强调不同肌理与质感给人感受的心理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幻灯片展示几组不同材料的照片。

学生分析课前收集的材质

3.请部分学生对课前收集的材质进行分析。

(提倡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特定材质肌理与质感的不同感受,提示学生关注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约5分钟)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

开展学习活动及提出相关要求

4.布置学习活动一的要求及相关准备工作。

(约5分钟)

提倡选择教师提供的绘画线稿为基础进行改造,如果自己独立选择参照作品,宜选择适合夸张变形及造型较简单的。

注意材质的加工、处理,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体现改造后的造型,提倡根据特定材料特性,大胆改造画面原有造型。

注意利用适合的材质及拼摆方式展现你对特定造型对象的感受。

改造完成后的装饰作品与参照作品造型上可以具有较大的差异或改变,但应利用材质来体现一定的视觉美感。

前后相邻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提供几幅简单绘画线稿,大小40厘米左右的硬板为拼摆装饰练习的基面。

注意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运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件美的装饰作品。

5.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练习。

(约15分钟)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幻灯片提示学习内容及活动要求。

画稿及制作材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进一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课堂教学

1.先整体评价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活动,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本学习小组制作的装饰作品。

(约3分钟)

(注意提示学生重点从材料选择、加工技巧、拼摆处理、装饰美感等方面加以介绍。

2.教师从学生作品入手,着重对比分析几件利用不同材质合理搭配的优秀装饰作品。

(约10分钟)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材料构成点、线、面的色彩、质感、肌理、疏密、形状、位置、大小、曲直等等形式对比的处理技巧,同时特别应当强调视觉艺术中对比与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特定材质的形式美表达技巧。

3.请学生自己尝试分析上课时装饰练习中在形式对比方面的优缺点。

教师及时进行归纳补充与升华。

(约5分钟)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幻灯片提示学习内容及活动要求。

新授及作业安排

1.布置学习活动二的要求及相关准备工作。

(约2分钟)

装饰造型的设计可较为具象,也可较为抽象,关键在于造型设计是否适合充分展现材质的形式美感。

更多考虑同种材质更多对比与变化的可能,不要急于使用更多的材质进行对比,注意把握对比与统一的原则。

前后相邻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提供几幅简单绘画线稿,大小40厘米左右的硬板为拼摆装饰练习的基面。

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运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一件更有创意与形式美感的装饰作品。

2.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练习。

(约15分钟)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辅导中加以提示与补充。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评估与课堂小结学生评价自己设计装饰的作品。

(5分钟)

(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与米罗游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把平面的图形转化为立体的浮雕作品

[教学过程]:

建立教学情境

(一)教学情境建立

时间:

17世纪西班牙、中国新石器时代

地点:

西班牙一所学校内

中国新石器时代阿木林酋长部落内

人物:

米罗和他的学生(老师与学生饰)

酋长和村民(学生饰)简单的服装饰品。

把握抽象艺术特点

(二)把握抽象艺术特点

A.米罗先生正在用他特殊的方式教学生如何绘画——音乐教学联想法。

B.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抽象:

a.是从各种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成为概念。

b.笼统、概括:

与生动具体相对,不具体,不具象的。

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多美术家可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可用绘画作品为题材,绘画也可采用音乐性标题。

演示音符变化的幻灯片。

电子琴演奏。

认识平面——浮雕

(三)认识平面——浮雕(半立体)

A.接下来,请同学们先看灯片,首先把音乐中的音符与绘画中的点、线、面进行一种对比。

B.第二步:

老师弹奏一下音符,同学们试图想一想,用纸画下来。

同学们以三种方法来画抽象的作品。

方法一:

几何体的组合。

方法二:

强调物体的骨架、主体。

方法三:

点、线、面的结合。

把以上三种方法组合起来,你就可以画出一幅很有装饰性的抽象作品来。

C.第三步:

老师弹奏第二遍,请学生上台用颜料直接挤、绘在画纸上。

D.第四步:

下面老师弹两首曲子,同学们第一遍可用笔画,第二遍请几位同学上台用手中的材料做一张浅浮雕作品。

曲子A:

美国歌曲《雪绒花》

曲子B:

中国歌曲《潜海姑娘》演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用琴声表现时空隧道,侧面介绍米罗的一些作品。

E.第五步:

欣赏米罗作品的表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浅浮雕作品。

教师作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浅浮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利用自己的雕塑作品作为道具参与游戏或表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自己的雕塑作品作为道具参与游戏或表演.

[教学过程]:

欣赏作品,同时,造型从平面过渡到立体

(一)欣赏作品,同时,造型从平面过渡到立体

A.米罗先生带着几位得意门生,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阿木林部落内,现在是中国阿木林部落。

(情景剧表演)

B.介绍米罗的抽象作品,出示图片。

a幅:

这幅作品叫“光辉翅膀的微笑”。

b幅:

这幅立体作品的名字叫“人物”。

(画家作品)

提问:

大家可否在这幅画中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二)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A.老师配打击乐,两个学生跳舞,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

B.学生动手制作。

提问:

大家请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学生即兴表演

(三)学生即兴表演

A.学生上台解说自己的作品内涵。

B.小组协商合作进行即兴表演。

学生作品及自编小剧目

小结、下课

(四)小结、下课

创作应该点到为止,这样才能保持抽象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到阿木林部落玩得很高兴,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抽象艺术家,那就是你们。

希望以后你们用身边任何材料都能做出美好的作品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光影的交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对写实的画面形象进行初步的明暗造型归纳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明暗色块整理的处理方法对画面进行明暗造型的简化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理解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2欣赏作品中明暗关系的色彩美感。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

用同一景物的彩色和黑白摄影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安徽民居天井的彩照转换为黑白照。

视觉情感体验

二、视觉的情感体验

1.欣赏生活中的三张摄影作品,理解其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通过音乐的通感加强体会。

①画面中哪种色彩元素占的比例大?

②它给你带来什么视觉感受?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视觉效果?

小结:

画面中黑偏多,多有厚重、跳跃之感;灰偏多,多有朦胧、含蓄之感;白偏多,多有明快、活泼之感。

产生不同的影调的主要原因有:

光的方向、光的强弱等。

光线强,影调清晰;光线弱,影调朦胧;顺光,白偏多,影调明亮;逆光,黑偏多,影调厚……

2.感受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光影的黑白灰变化赋予画面生命力的。

作品赏析:

厚重而寂静的山间夜色,迷蒙的雨中街景,炽烈的高原景色。

《牧归》《晨》《雪景》三幅风景照的欣赏。

《雁荡山下村舍》

《苏联街中雨景》

《拉萨高原》三幅风景画的欣赏。

画面简洁描绘

三、画面简洁与概括的描绘

1.引入教材上的彩照《沙漠》,谈谈它带给大家的视觉感受。

体会并谈谈照片带给自己的感受。

2.转换成黑白效果,分析构图韵律主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3.用简洁的黑、白、灰三色概括画面。

4.简洁地描绘照片中的影调关系。

5.活动一:

将自己课外收集的风景照片或风景画用单色工具进行概括与描绘。

6.展示并简要评析两幅优秀的学生练习,老师对线条、黑白灰的处理进行简洁的示范性修改。

优化描绘的基本步骤。

用概括的线条与块面将黑白灰三调子进行整体的描绘。

彩照《沙漠》转换为黑白效果。

分析其韵律线。

进行黑白灰分割的简洁的素描稿描绘,为未收集作品的同学提供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老师示范。

空气透视规律

四、空气透视规律

1.欣赏丽江风景照片,体会其中黑、白、灰组合的形式韵律。

2.透视规律分析,重点分析空气透视规律。

总结:

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3.展示空气透视规律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4.活动二:

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较好地体现空气透视规律。

5.展示两幅优秀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尝试让学生上台进行修改。

丽江的风景照欣赏及空气透视规律的总结。

提供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学生示范。

韵律的表现

五、韵律的表现

1.再一次对照片和画面的韵律加以体会。

2.活动三:

对画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描绘和修改,更好地表达画面或照片的视觉情感体验。

3.展示学生练习中黑白灰处理更有韵律层次感的作业,作者谈谈对画面艺术处理的感受。

展示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对写实的画面形象进行初步的明暗造型归纳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明暗色块整理的处理方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