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两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242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4诗两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诗两首.docx

《4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诗两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诗两首.docx

4诗两首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①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重点难点:

   ①熟读背诵全诗。

   ②感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③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苏东坡在屡遭贬谪之际唱出的人生哲理。

同学们,你们又曾有过什么“阴与缺”?

比如学习上、跟同学交往中、与家长沟通时曾经历过什么困难、挫折?

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该怎么办?

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带这两个问题先自由吟读诗文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它在哪方面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是伟人毛泽东《沁园春》中评论古今、指点江山的那般激情?

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河畔金柳”的那种优美意境?

还是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深刻哲理?

   ③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这首诗?

(三)领悟哲理

   1、教师设疑,让学生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①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③你能用一句话把此诗的哲理表达出来吗?

   提示:

(适当插入写作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遇到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是,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③面临挫折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2、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疑问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了解作者(注释、通过网络或课外资料书等了解作者)

   4、小结领悟方法:

   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知人论世)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

(四)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

假如                                    ,

不要              ,不要                !

             需要             。

相信吧,                       。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五)品读升华

   1、品味此诗的语言特点

    ①有丰富的哲理意味

    ②劝告口吻、促膝谈心式:

亲切和婉、热情坦率

   2、形成有感情品读

   3、延伸:

与人交际的语气语调

   4、明确学习目标

(六)渗透深化

   同学们,45分钟过得真快,我们的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大家想不想布置作业?

(学生答)其实我们的作业在刚才“拿笔试写”的环节已经做过了。

但是在往后的道路上,我们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生来书写这道作业。

最后,祝愿大家每天都是“快乐的日子”也但愿这节课能成为大家“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

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

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 

“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

 

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

 

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 (学生演板)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 理解诗意 

首先整体把握 

(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

(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 (板书) 

(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 

(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

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

(板书) 

(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

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

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

诗人带着一丝惆怅。

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 (板书) 

* 小结: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

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

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

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 

(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

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 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一定要慎重选择!

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

 

(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

谁能告诉大家?

 

是象征: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如果有,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研讨研讨 

如果没有,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片断练习 

说话训练:

昨天,今天和明天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作业:

当你面临“上学去,玩去?

”的选择时,你会...... 

附: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选择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伫立) 

           选择了更幽 更美 人迹很少的一条路 千万条之多 

未选择的路:

 (自然之路) (暗含充满挑战 艰难之路) (象征) 选择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 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 显忧郁惆怅 

              (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教后反思:

学诗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普希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将过去。

学会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优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读诗要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未选择的路》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生之路,这是象征手法。

它告诉我们: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的选择。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

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

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

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

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

有的人。

          4、邑人:

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

跟从。

              6、“前时之闻”:

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

最终。

众:

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

(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

尚且。

               10、“固众人”固:

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

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

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

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

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

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

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

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

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

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

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

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黄河颂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

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一、导入  新课,渲染气氛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师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

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答:

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师问:

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

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师问:

全诗共有八个乐章,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他的第七章《保卫黄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

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板书:

黄河颂光未然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

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配乐《黄河颂》)

生答:

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二、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序曲

师问:

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

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

伟大坚强

读朗诵词

板书:

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主体

师问:

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答:

拟人。

(二)主体:

望黄河

师自问答:

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生答: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师问:

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生答:

望。

师问:

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生答: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师问: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页,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

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

生拿出预习本,自由回答。

板书:

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

颂黄河

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请欣赏歌曲《黄河颂》中的“颂黄河”部分。

思考: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明确: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

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